1.天理:客观存在的道德法则,或良心的本然状态(即:安定平和)。 2.动静:静者,循天理而动,不偏不倚;动者,从私欲而动,过度或不及。 3.仁义:仁者,即"忠恕",怀恻隐之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慎施于人);义者,即"道义",有所不为,为所当为。 4.机缘:机者,事物变化的内因;缘者,事物变化的外因。 5.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去私欲存天理,不偏不倚,不执着;和者,情绪表露合乎法度,当喜则喜,当怒则怒。 6.有心:一是为善去恶的本心,二是有所执着的私心。 7.四句教理:教者,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理者,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8.朱王之争:朱熹以格物为先,物上求理,求万物的本然之性;王阳明以诚意为先,事上磨炼,恢复内心的本然之性。 9.精气神:凝聚为精,即物质代谢;流行为气,即能量循环;妙用为神,即信仰意识。 10.圣人心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其意思是,人心高而险,道心幽而妙,用心精纯,专心不二,诚心敬意笃行中庸之道。 11.心即理:心之本体,原只是个天理。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12.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且知且行,表里如一。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头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13.致良知:致(即实践)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良知即天理,即中庸。中庸是动态的平衡,是张弛有度的和谐状态,是和而不同。 阳明心学,晦涩难懂,若非心苦,谁愿意三番五次去翻阅。谨此,以两首小诗作结。 **诗一** 尘中尘戏中戏 杯酒释心结 进窄门见微光 盏茶沁清凉 一杯清酒涤红尘 半盏禅茶洗凡心 茶百道 酒千寻 一片冰心与一瓢弱水 欲说还休… **诗二** **山高月小虚实相,内圣外王醒醉间。** **望山跑马知行意,格物养性卷平心。** 【附】 月真的小吗?只是距离远罢了,眼中所见未必是真的。 追求内圣外王容易吗?很多人只是一知半解、半醉半醒而已。其心法只有16个字,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大致意思是:人心易变难测,道心微妙无形,唯有精一于“戒定慧”之法,执中于“中庸”之道。 何为中庸?不执无,不执有,持空性,即无中生有,有化为无;不唯心,不唯物,持辩证,即心外存物,物中含心。 知易行难,或者说,知难行更难,看着山就在眼前,你跑起马来试试看。格物是为善去恶,是推究外在事物的客观规律,恢复内在心灵的本然之性,即不偏不倚,把一颗卷的心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