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被风吹乱的湖水中,人不能看清自己的面孔; 当心意和感官被物质欲望的风扰乱时,人不能认识自己的真我! —薄伽梵歌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如果这个世界厚待你,你就把它解释为好的;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厚待你,你就认为它是坏的。 但是,自然从不厚待任何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既然自然不厚待任何人,那所有人对自然好、坏、对、错的评判,都只是自己心的投射。 我即世界 世界即我 有时你能及时看见情绪,但盯不住,还是会被情绪带走。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因为你定力还不够,不太理解“盯”的方法;另一种可能是因为你的执著太深,习气太重,所以还是被带走了。 什么是执著? 我听说了一个故事。 藏地有个大活佛,听说他很厉害,有神通,很多人过来找他帮忙。 一天,来了一个大汉,一见面就喊:“活佛,你要救救我!” 活佛问:怎么啦? 大汉说:“我胃里进了两只苍蝇。上个月我睡觉,张着嘴,两只苍蝇就从嘴里钻进去了,一直不肯出来,每天都在胃里乱窜,去了几家医院,他们都不信。我都快被折磨死了,他们却认为我胡说八道!” 活佛看了看说:“嗯,是有两只苍蝇,我看见了,我可以帮你取出来。” 大汉激动得要哭了,说:“太好了,太好了!那帮庸医,治不了就治不了,还非说没有苍蝇!” 活佛说:“你需要躺下闭上眼睛,张开嘴,我来念几个咒语施法,过程比较长,你不要睁眼。” 大汉照做,乖乖躺下,闭上眼睛,张开嘴。 活佛去厨房抓到两只苍蝇,用瓶子装好,把大汉叫醒说:“好了,你胃里的苍蝇我帮你取出来了,在这里!” 大汉睁开眼,看见瓶子,惊喜道:“太好了!我真的好了!我要把这个瓶子送到那些庸医面前,看他们丢不丢人!” 故事讲完了。 ###执著指对人、事物、现象、思想、经验等视为真实不变,而生起贪著的心态,不能超脱。 ###换句话说,执著就是指你认定了某个想法,或希望完成某个目标,对其结果的看重或贪求远大于其他。 执著和坚持,容易混淆。 ###坚持,更多强调是过程,指一个人的品质, ###而执著,是偏向结果,指一个人看重的对象。 人,经常会看重金钱、名声、美色、身体等,有人要是损失了金钱,或者遭受别人议论,就容易大受打击,甚至轻生自杀,这就是执著于结果。生活中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执著,没有例外。 人最大的执著就是这个身体,也是对“自我”的执著。一个人如果彻底没有“我执”,也就没有了烦恼。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但生而为人,就不可避免会有很多执著,执著金钱、名誉、女色、权力、孩子、事业、爱人,执著家里的整洁、漂亮的外表、可爱的宠物、好吃的美食等等,各不一样。有执著就有烦恼,放下一分执著就增长一分智慧,减少一分烦恼。 ###执著的本质是什么?是的,其本质是虚幻的, 诸法空相 就像胃里进去了两只苍蝇。胃里根本不可能进去活的苍蝇,但大汉却认为真的存在。当智慧出现,执著会自然放下。小时候喜欢玩的玩具,长大了自然就不玩了。没有人要求你,也不是有什么特殊的遭遇,只是因为你长大了,有了些智慧,以前的执著自然就消失了。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验,以前放不下的某件事,某一天,忽然就放下了,不再挂碍。这就是放下执著。修行越好的人,越容易放下执著。 说放下执著,也不够准确。既然执著是虚幻的,那执著本身就不是真实存在,你怎么能放下一个本不存在的东西?就像黑暗一样,之所以有黑暗,并非有个叫“黑暗”的东西真实存在,而是因为没有光。当光出现,黑暗自然就消失了。同样,当智慧出现,执著自然就消失了。这就是放下执著。 觉察可以帮人解决生活中九成以上的烦恼,但并非学会觉察,就可以帮你解决那些困扰你的问题。觉察不能帮你工作上晋升,不能让你股市里赚钱,不能让你小孩成绩变好,也不能让你婆婆对你变得温柔。 你可能很执著于自己的相貌,觉得自己皮肤不够白,也不是双眼皮,你因此很在意自己的穿衣打扮,自己的发型,更在意别人对你自己外貌的评价,为此经常陷入苦恼。但当你学会了觉察,经常练习修行,智慧增长了,你会笑自己以前好傻好肤浅啊,长得不太好看,怎么啦?孩子成绩不好,也不是什么问题,做个心地善良身体健康的人,不好吗?自己长相是不是好看,孩子成绩是不是优秀,根本不再是问题。这些烦恼也就自然消失了。你还是原来那个你,但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这就是放下执著。 找到自己的执著点,然后放下它。这里有两个难点,第一个难点是找到自己的执著点,第二个难点是放下它。执著点,有时自己很难发现,因为可能你不会觉得自己有执著。 必经之路有位同学,执著于让家人早饭前喝一杯温开水,她觉得不这样做对身体健康不利。若有人忘记喝了,她会起烦恼,会生气,甚至指责对方。她因此烦恼:为什么都不听我的,以后身体不好了怎么办?家人也因此苦恼:烦都烦死了,忘了喝杯水而已,搞得鸡飞狗跳。她学习觉察后,有一次看见了自己的这个执著点。此后,每次在她想要求家人喝温开水时,及时看见,然后什么都不做。几天之后,她发现她可以接受家人不喝温开水这件事了,这个执著算是放下了。此后,她自在了,家人也自由了。 要放下执著(破除执著),虽然不易,但也没想象中的那么难。当你学会了觉察,你会发现,放下执著不算一件太难的事。本章我们一起讨论如何放下执著。 了金钱,或者遭受别人议论,就容易大受打击,甚至轻生自杀,这就是执著于结果。生活中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执著,没有例外。人最大的执著就是这个身体,也是对“自我”的执著。一个人如果彻底没有“我执”,也就没有了烦恼。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但生而为人,就不可避免会有很多执著,执著金钱、名誉、女色、权力、孩子、事业、爱人,执著家里的整洁、漂亮的外表、可爱的宠物、好吃的美食等等,各不一样。有执著就有烦恼,放下一分执著就增长一分智慧,减少一分烦恼。 执著的本质是什么?是的,其本质是虚幻的,就像胃里进去了两只苍蝇。胃里根本不可能进去活的苍蝇,但大汉却认为真的存在。当智慧出现,执著会自然放下。小时候喜欢玩的玩具,长大了自然就不玩了。没有人要求你,也不是有什么特殊的遭遇,只是因为你长大了,有了些智慧,以前的执著自然就消失了。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验,以前放不下的某件事,某一天,忽然就放下了,不再挂碍。这就是放下执著。修行越好的人,越容易放下执著。 说放下执著,也不够准确。既然执著是虚幻的,那执著本身就不是真实存在,你怎么能放下一个本不存在的东西?就像黑暗一样,之所以有黑暗,并非有个叫“黑暗”的东西真实存在,而是因为没有光。当光出现,黑暗自然就消失了。同样,当智慧出现,执著自然就消失了。这就是放下执著。 觉察可以帮人解决生活中九成以上的烦恼,但并非学会觉察,就可以帮你解决那些困扰你的问题。觉察不能帮你工作上晋升,不能让你股市里赚钱,不能让你小孩成绩变好,也不能让你婆婆对你变得温柔。 你可能很执著于自己的相貌,觉得自己皮肤不够白,也不是双眼皮,你因此很在意自己的穿衣打扮,自己的发型,更在意别人对你自己外貌的评价,为此经常陷入苦恼。但当你学会了觉察,经常练习修行,智慧增长了,你会笑自己以前好傻好肤浅啊,长得不太好看,怎么啦?孩子成绩不好,也不是什么问题,做个心地善良身体健康的人,不好吗?自己长相是不是好看,孩子成绩是不是优秀,根本不再是问题。这些烦恼也就自然消失了。你还是原来那个你,但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这就是放下执著。 找到自己的执著点,然后放下它。这里有两个难点,第一个难点是找到自己的执著点,第二个难点是放下它。执著点,有时自己很难发现,因为可能你不会觉得自己有执著。 必经之路有位同学,执著于让家人早饭前喝一杯温开水,她觉得不这样做对身体健康不利。若有人忘记喝了,她会起烦恼,会生气,甚至指责对方。她因此烦恼:为什么都不听我的,以后身体不好了怎么办?家人也因此苦恼:烦都烦死了,忘了喝杯水而已,搞得鸡飞狗跳。她学习觉察后,有一次看见了自己的这个执著点。此后,每次在她想要求家人喝温开水时,及时看见,然后什么都不做。几天之后,她发现她可以接受家人不喝温开水这件事了,这个执著算是放下了。此后,她自在了,家人也自由了。 要放下执著(破除执著),虽然不易,但也没想象中的那么难。当你学会了觉察,你会发现,放下执著不算一件太难的事。本章我们一起讨论如何放下执著。 了金钱,或者遭受别人议论,就容易大受打击,甚至轻生自杀,这就是执著于结果。生活中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执著,没有例外。人最大的执著就是这个身体,也是对“自我”的执著。一个人如果彻底没有“我执”,也就没有了烦恼。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但生而为人,就不可避免会有很多执著,执著金钱、名誉、女色、权力、孩子、事业、爱人,执著家里的整洁、漂亮的外表、可爱的宠物、好吃的美食等等,各不一样。有执著就有烦恼,放下一分执著就增长一分智慧,减少一分烦恼。 执著的本质是什么?是的,其本质是虚幻的,就像胃里进去了两只苍蝇。胃里根本不可能进去活的苍蝇,但大汉却认为真的存在。当智慧出现,执著会自然放下。小时候喜欢玩的玩具,长大了自然就不玩了。没有人要求你,也不是有什么特殊的遭遇,只是因为你长大了,有了些智慧,以前的执著自然就消失了。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验,以前放不下的某件事,某一天,忽然就放下了,不再挂碍。这就是放下执著。修行越好的人,越容易放下执著。 说放下执著,也不够准确。既然执著是虚幻的,那执著本身就不是真实存在,你怎么能放下一个本不存在的东西?就像黑暗一样,之所以有黑暗,并非有个叫“黑暗”的东西真实存在,而是因为没有光。当光出现,黑暗自然就消失了。同样,当智慧出现,执著自然就消失了。这就是放下执著。 觉察可以帮人解决生活中九成以上的烦恼,但并非学会觉察,就可以帮你解决那些困扰你的问题。觉察不能帮你工作上晋升,不能让你股市里赚钱,不能让你小孩成绩变好,也不能让你婆婆对你变得温柔。 你可能很执著于自己的相貌,觉得自己皮肤不够白,也不是双眼皮,你因此很在意自己的穿衣打扮,自己的发型,更在意别人对你自己外貌的评价,为此经常陷入苦恼。但当你学会了觉察,经常练习修行,智慧增长了,你会笑自己以前好傻好肤浅啊,长得不太好看,怎么啦?孩子成绩不好,也不是什么问题,做个心地善良身体健康的人,不好吗?自己长相是不是好看,孩子成绩是不是优秀,根本不再是问题。这些烦恼也就自然消失了。你还是原来那个你,但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这就是放下执著。 找到自己的执著点,然后放下它。这里有两个难点,第一个难点是找到自己的执著点,第二个难点是放下它。执著点,有时自己很难发现,因为可能你不会觉得自己有执著。 必经之路有位同学,执著于让家人早饭前喝一杯温开水,她觉得不这样做对身体健康不利。若有人忘记喝了,她会起烦恼,会生气,甚至指责对方。她因此烦恼:为什么都不听我的,以后身体不好了怎么办?家人也因此苦恼:烦都烦死了,忘了喝杯水而已,搞得鸡飞狗跳。她学习觉察后,有一次看见了自己的这个执著点。此后,每次在她想要求家人喝温开水时,及时看见,然后什么都不做。几天之后,她发现她可以接受家人不喝温开水这件事了,这个执著算是放下了。此后,她自在了,家人也自由了。 要放下执著(破除执著),虽然不易,但也没想象中的那么难。当你学会了觉察,你会发现,放下执著不算一件太难的事。本章我们一起讨论如何放下执著。 6.1 转移执著 ###让自己减少执著,还可以转移执著。你可以把对各种金钱、美色、美食、名誉等的执著,转移到对“修行”的执著上来。 例如,你给自己定了练习觉察的目标,每天坚持打坐,先坚持三个月,或者决定每天抄写一部经典。当你把时间花在静坐、抄写经典上,你去夜店的机会少了,你抱怨社会抱怨公司的时间少了,你玩游戏看视频的时间少了,你对其他的执著自然会减弱,至少不会加深。 但执著于修行,也是执著啊! 是的。你脚上扎了好多根刺,你总得找一根针把它们都挑出来啊!等你用针挑出了刺,刺不见了,针也放下了。就像为了过河,你不得不扎一个竹筏,借用竹筏过河后,你自然舍弃它了,不会背着竹筏继续走。佛陀说: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 习气很重,欲望一直在,所以X同学经常会在家里唠叨:下午去街上看见一件衣服真漂亮啊!某某同事买了一件衣服真好看啊…… 次数多了,她老公就说:“你要么买很多,要么一件不买,太极端了。 想买就买吧,修行是让你自由,不是让你束缚自己的。” X同学一开始有点迷糊,觉得老公说得无法反驳,有一天她想明白了,说:“道理没错,但想要过河总要坐船,想去远方总要坐车。” ###后来,X同学把想买衣服这件事,作为自己的修行入口。 ###每次想买衣服,就看见自己的“想买衣服”的念头,每次想唠叨,就会看见自己的“想唠叨”的念头。 ###只是看着,让那些想法自己消失。一段时间后,X同学说:“买衣服这件事,已经无法困扰自己了。” 这就是转移执著。生活中,我们对某些事物执著很深,自己觉察力量还不够,那就用另一个执著来对治它,或许有效果。然而,由于习气太重, 我们就算定了新的原则,有时也不一定能遵守。这意味着用新的执著对治旧的习气,也不一定能成功。这就需要想更多的办法。例如一开始把要求定低一点,或找其他人帮助监督等。这是与自己做斗争的过程。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6.2 向内求 ###向内求,意思是遇到任何烦恼,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解决问题。 不用举例反驳,此处不是讨论这句话的对与错,而是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们遇到麻烦,会习惯性找别人的问题。上班迟到了,就埋怨堵车太厉害,抱怨天气很不好,就算都是自己的问题迟到了,也会抱怨公司的制度太死板,为什么不弹性工作制,为什么还要上班打卡呢?这就是很多人的生活方式。 ###向内求不是这样的,向内求是假设外界一切都不会变,而让我们自己改变。就像你想要出门,但外面荆棘丛生石头遍地,你要把那些荆棘和石头都砍伐清理掉,再铺上地毯吗?不,你只需要找双鞋子穿上。当孩子成绩不好,当老板脾气不好,当邻居习惯不好,你是想改变他们还是让自己适应他们? ###你想改变他们,就是向外求,你想让自己适应他们,就是向内求。 ###事实是,你改变不了任何人,除了你自己。或许,你连自己都改变不了,改变自己也需要智慧。没有智慧的人,被习气控制,被情绪控制,痛苦地活着。这不就是现状吗?当你遇到烦恼和痛苦,可以提起觉察,提醒自己向内求。 ###如果你有任何负面情绪,那一定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执著。这就是向内求。 ###注意,向内求这件事本身,也是要求自己的,别要求别人“向内求”! 明白了这个原则,你至少不会继续找别人的问题,不会继续编故事。有时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东西,会给别人带来痛苦,但当别人不乐意时,我们就觉得他们很坏,还把自己当成受害者。在用觉察对治情绪中,第三步“挖掘执著点”,也是向内求的过程。无论挖得对与否,都会停止找别人的问题。 向内求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指导自己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可以帮我们减少执著。 ###向外求,是执著,向内求,是修行。 如果你不能提起觉察,很难向内求。 ###很多时候,你遇到问题,开始抱怨,找他人的毛病,推卸责任,这一连串的反应,都是多年的习气。此刻若 提起觉察,看见自己想要抱怨的念头,停止了,开始向内求。当你向内求,执著的对象发生了变化,自然就放下执著了。 值得提醒的是,不要把向内求当成了自我否定。自我否定,是判断,是跟随,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而向内求,是不向外求,是不评判,不期待,不评判自己,也不期待别人的变化,是只履行自己的职责,不控制和要求任何结果。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 有人问:“孩子考试成绩那么差,我不该生气吗?如何向内求,他考试成绩差,难道要怪我?” ###就这简单几句话,隐藏了很多信息。首先,孩子考试成绩差,你为何要生气?是谁规定的?从孩子成绩差,到该生气,这形成了一个程序。看见了吗?这就是习气形成的模式。 ###保持好奇心,像研究精神病人一样研究自己这个精神病人 你被习气控制了还不自知;其次,孩子成绩差,真有可能要怪父母。可能父母智商不高,有遗传因素。可能父母 习惯不好,给孩子引导不够……最后,孩子成绩差,并不怪你,但因为孩子成绩差而生气,就应该怪你。此时,你有情绪,因为执著孩子的成绩而出现了情绪,当你向内求:哦,是因为我对孩子成绩的执著造成的情绪,而不是因为孩子。 此刻向内求,并非再也不管孩子,而是不期待他必须考出好成绩。你可以继续辅导孩子的学习,但也能接受孩子成绩考得不好。 来,让我们更进一步,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向内求。 所谓的“内”和“外”是相对的,只是标签。究其本质,没有“内”与“外”,只有“求”与“不求”。一旦有“求”,就是向外求。念头,是一个投射,不跟随念头,你无法向外求,不跟随欲望,你无法向外求。 ###向内求并非真正向内求,它只是停止向外求, ###根本无所求。 ###当你保持觉察,只是观照,不跟随,不评判,你会发现你自己已经在里面。 ##(和静坐觉察一样觉察其实也是什么都不做,观此刻的正在发生)。 这也是真正的向内求。 向内求,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际的行动; 向内求,不是一句咒语,而是修行的指导原则。当你快乐时,向内求,你要知道快乐不过是夏天的彩虹,它们瞬间就会消失;当你痛苦时,向内 求,你要知道痛苦就像梦里生子又丧子,它的本质是虚幻的; 当你受到赞扬,向内求,你要知道名誉会带来傲慢,而傲慢就是愚痴的体现;当你受到诋毁,向内求,你要知道所有的评价就如山谷的回声,哪怕再响亮,也会很快消失。 一切的喜怒哀乐,都来自自我的认同。 当你向外求,自我固若金汤;当你向内求,自我会缴械投降;向外求,你就成了自我的奴隶;向内求,你就是心的主人。 你原本就具足智慧,只是被世俗的欲望蒙上了厚厚的尘埃。 就像那火热的太阳,它一直都悬挂在高空,只是经常被乌云挡住了光芒。 向内求,是寻求光明的唯一途径;向内求,是开启智慧的必经之路。 朋友们,向内求,去遇见真正的你。 —蓝狮子《向内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