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蓝狮子语录

一、谈修行

蓝狮子手抄

5.20深海班

江笛:老师,请转f轮

我发现您的心性非常稳当,闻思修的心力很强,我的心容易散乱无力,还容易受伤。

两次了,因为两位同修自己内在的程序,向我发脾气,我就被带走了,无法做到看戏和安住,最后还是找大hs“告状”,大hs慈悲,会找同修聊,让他们知道他们自己影响我了,每次都说:“他(同修)自己内在有积压的东西,你别受影响,你放轻松,好好学法就行了。”大hs已经给予我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引导了。

我的问题是,我发现自己修了很久,状态好的时候还好,对境一来就塌陷了,让我看到我的修行就像纸老虎,一点不抗打,如何能够像您一样,心性稳定,心力强大,恳请老师开示。

蓝狮子:我做得也不好,有时我也有情绪。我可以讲讲我的处理方式:

我若遇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或者受了委屈,肯定不会找谁告状。这不是修行人应该做的事。以前偶尔会和某个师兄抱怨一下,现在也不抱怨了(可能也没有可以抱怨的人了吧)。

如果我真的“告状”了,那一定是自己心平气和的时候(没有情绪),而且发心是为了整个组织或者是为了帮助他人。

遇到情绪,就是自己很好的修行机会:我的挂碍是什么?为何我不接受?尽量不错过。遇到突发事情,也是如此。类似上次如是芦笛独立的事情,我问自己:你怎么知道这不是菩萨的安排呢?

发生某件事,我深信:“因缘和合”。因,和缘,在一起,就发生了某件事。而不是因为对方的错,所以发生了某件事。这里没有“人”,是空船。

除了听到有同学夸蓝狮子, 我也会听到,一些同学批评蓝狮子的一些“问题”。

例如, 有人说蓝狮子不够慈悲。 有人说蓝狮子喜欢好为人师。 有人说蓝狮子故意排挤立心书院。 有人说蓝狮子不想承担责任。 有人说蓝狮子修行不行。 有人说蓝狮子组织能力不行。

这些观点,我都听到过。 我听到时,会反问自己:自己是不是确实如此。

有时也觉得被误解了。但我也能理解,那个同学为何会如此想。

我可能会觉得悲伤,但从来没有恨过谁。是的,我没有恨过任何一位必经之路的同学。

有同学遇到情绪,发邮件给蓝狮子,讲述了一堆自己生气的原因,问是不是自己修行没有入门?

唉,看到类似邮件,我挺沮丧的。因为我收到这封邮件,就说明发邮件的同学此刻就在错过。

很多同学,状态好的时候,会很高兴,感觉自己目标清晰,见地不错,道心坚定,一切都很好。但一遇到情绪没处理好,就开始否定自己,怀疑自己,好像自己什么都不行了。

这都不是真正修行人应该有的状态。

真正的修行人,会看见自己的“心”。 真正的修行人,不慌张。 真正的修行人,知道自己的问题。 真正的修行人,接受自己的问题。 真正的修行人,不攀缘,不恐惧,不留恋,不期待……

上个月,我看见宗翎老师没有在深海班交流群了。当时还在想,为何宗翎老师退群了呢?想要问一问?想重新邀请进来?

看见自己的这些念头。

后来我几次和宗翎老师电话聊天,我也没提这件事。

前些天有同学退出了交流群。泽碧同学问我要不要查一下,是哪几个同学退出了。我说不用查的。如果退出的同学想重新加入,让同学写邮件给蓝狮子重新申请。

宗翎老师说得特别好:修行人,不求他人理解自己,但要理解他人。

大梅:老师的修行境界和处事方式可能超越我们的认知范畴。表面看似“绝情”或“不近人情”的举动,背后可能是针对不同学生的根器而设的善巧方便。未达同等修行高度时,我们的判断容易落入二元对立的误区。

另外,请不要 用世俗的为人处事标准去要求修行者,老师的某些行为或许正是在破除学生对“形式慈悲”的执着,引导大家直面更深的功课。

5.17深海班

蓝狮子:什么是真正的“功德”?最权威的解释: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 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 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 《六祖坛经》疑问品第三

不要觉得这是古文,又讲修行,很难理解。

你结合觉察的练习方法,应该能理解大部分六祖的描述。我举几个例子啊:

念念无滞:就是看见念头,只是知道,不跟随,。

念念无间,不离自性:就是时刻知道,及时看见每个念头,时刻保持觉察

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就是保持谦卑,初学者的心。

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总觉得别人不好,看见别人的问题,自我很强大,就是无功。

总被欲望牵引,跟随妄念东北西走,就是无德。

因为“我执”很重,“自我”强大,就会总挑别人的错,觉得自己了不起,看轻他人。这就没有“功德”

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能时刻保持觉察,就是功。在保持觉察中,处理日常事情,不挂碍,事来则应,事去不留,就是德。

这么看,若在生活中,练习觉察,本身就是在积累“功德”。

什么是功德?换一种方式回答:

自净其意,是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德。

若无“功”,做很多事,看上去是“德”,但不是功德。所以,若无自净其意,众善奉行(利他)不一定是修行。

功德,看上去是有些“宗教”意思,甚至有人会觉得有点“玄乎”或者“迷信”。

如果解开形式和迷雾,深入到本质:功德,就是修行,是朝心上下功夫。

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我看了六祖的讲述,可以简单理解为:

功,是修心功夫。德,是做人德行。

有修心功夫上的外在德行,才算是“功德”。

俊秀:觉察是功,无我是德

蓝狮子:自净其意,不是让你更纯粹,而是让你能看见自己的“不纯粹”。

自净其意,是看见各种习气和模式,能不被其控制。自净其意,是一步步看见“自我”,认识“自我”。自净其意,是一步步看见“ 我执”,放下“我执”。

二、谈教育

5.18深海班

蓝狮子:看了小竹老师的总结,感慨颇多。 小竹老师,你是个很负责任的老师,你希望学生努力学习、听话上进!如同现在社会很多老师一样,也如同社会很多家长一样。 你们希望孩子不浪费时间,不做无用的事,能提升成绩,能强壮身体,能掌握各种技能,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优秀的人。 然而,生命不是这样的啊。 记得惠子说庄子:你总是关注无用的事。庄子说:你站在大地上,只有脚下的那一块土地是有用的,其他都是无用的。但当你把无用的士地都拿掉,那有用的土地,真的还有用吗? 同样,生命,是包含了有用,也包含了无用。而且,无用的,远远大于有用的! 学生努力学习是有用的,学生调皮是无用的,学生偷懒是无用的,学生玩游戏是无用的,学生打闹是无用的,学生嬉戏玩耍是无用的.. 但你们把无用的都去掉了,只留下那些有用的它们也会变得无用啊! 如此,学生也就废掉了,生命也就废掉了。 或许,社会上青少年抑郁、自杀的那么多,正是因为家长和老师,太希望孩子有用了,不允许那些“无用”存在.. 去包容你的学生吧,允许他们那些“无用”的行为!那样,才是生命应该有的样子。 嗯,再说点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