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小时候,现在成年人打麻将、玩扑克,不也是游戏吗?哪怕不玩钱的,参与的人也很认真,很投入,还觉得很过瘾! 【确实,看到周围朋友喜欢玩。】
如果用这种状态生活,真的不好吗? 【挺好的】
再回头看看我们的平时的生活,上班时,喜欢摸鱼;和父母聊天,不耐烦;辅导小孩的功课,容易上火;陪家人聊天,心不在焉;好不容易要睡觉,还担心明天的工作……这比玩游戏的心态差远了。【太真实了,我就是这个样子。除了小孩那个。】
把生活当成游戏,认真又不当真,想赢又不怕输,专注又可随时脱离,投入又不执着结果,随时有重头再来的勇气!这是个理想状态,值得我们去追求。【喜欢这种理想状态。】
生活是一场戏,你是个演员,没错!但你别忘了,你还是导演!你也是编剧呢,你可以给自己和他人加各种戏。 【原来我还是导演呢,那就加几场戏!】
你不要担心失败。失败了,大不了还和以前一样嘛,又不会更差。失败了,翻篇,明天再来!但你只要有一次成功了,这就是进步啊!【以前经常害怕失败,现在学到了,翻篇再来!】
与天斗不如与地斗,与地斗不如与人斗,与人斗不如与自己斗!
这也是自己和自己玩游戏,其乐无穷。能战胜自己的情绪,能战胜自己的习气,这就是降伏自心。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能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自己和自己玩游戏,降服自心。这是勇敢者的游戏,强者之路。】
我们有挂碍,有烦恼,有情绪,其实就是个病人。懂了修行,就能自己找到方法,解决这些毛病,我们同时也是自己的医生。【医治自己】
我们是演员,但也是自己的导演。 我们是病人,但也是自己的医生。 而这一切,都是游戏! 【自己导演自己的人生大戏,自己医治身为病人的自己,太棒了,好好体验这场游戏吧。】
第20章,世上最大的甩锅侠
自我是世界上最强的编剧,也是最大的甩锅侠,从未有人能超越它。就算最荒唐的事,自我也能编得合情合理。
自我的一个强大能力,就是甩锅:把责任都推给别人,反正不是自己的错。
一般的编剧敢这么编故事吗?绝对不敢! 只有“自我”,它可以无中生有,还可以强行加戏。关键是,还能让你同意它的看法!
自我,是这个世上最大的甩锅侠!
当然,也不是无解的。只要你及时看见“自我”的这个模式。
那个读者和领导干架了,回到家里有些后悔,开始想起父母小时候如何如何,开始抱怨父母,抱怨生活不公时,看见!
看见这些念头,看见自己的抱怨,看见自己的编故事,看见自己过去十几年的模式。如果他真的能“看见”,他自己都会笑起来:“我居然会这么无聊,自己没做好,还要把责任都要推到养育我多年的父母身上!”
这种“看见”的能力,就是觉察。想要看见,不那么容易。看见了一次,也不是以后每次都能及时看见,有时甚至看见了,马上又会被“自我”编的新的故事带走。如何让自己这种看见的能力越来越强,让自己时刻都能看见,看见之后该如何处理?这就需要练习,刻意练习,反复练习。
这就是我说的,在生活中修行。
【感悟】“自我”喜欢甩锅,深有体会。我们要做的就是,看见“自我”的模式,看见之后,就有机会改变了。但这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要提高自己的觉察力,因此要在生活中刻意练习,反复练习。
第21章,怪话连篇
并没有什么情劫,只有被念头带走。看见一切与某人相关的念头,看到头脑编故事,回到当下,该干嘛干嘛。【早点学到这方法就好了,当初分手时就不会那么痛苦,哈哈。】
很多人分不清爱和执著的区别,爱着爱着,就开始执著对方。执著,是占有。爱,是被占有。当你真正爱上另一个人,你的全部都被对方占有,那是自然发生的。而 当执著产生,你总想占有对方!对方不是东西,怎么能被你占有?痛苦就出现了,双方都痛苦。一开始被占有,后来想占有对方,却又永远无法占有,情劫就出现了。【原来曾经不是真正爱对方,而是想占有对方。】
修行,要像小孩子。老子说要复归于婴儿。耶稣说要像小孩子一样。小孩子的三个特征:全然的、无知的、信任的。【在修行上,让自己成为小孩子,时时提醒自己。】
小孩子对一切都好奇,他们没有经验,也就一直保持初学者的心。 【好奇心,初学者的心。】
修行,需要信任,无条件地信任。只有信任,才会让头脑停止。而头脑,往往是修行的最大障碍。【信任,无条件的信任!让头脑停下来。】
多一点耐心,耐心到可以无限期地等待,那就是没有期待。【有耐心,不期待。】
开悟,意味着你知道自己是谁,没有丝毫怀疑。
不要做一只模仿的猴子,要真的找到自己的人生主线。如果还没找到,那就做好当下的事。【嗯,做好当下的事。】
修行,不要收集树叶,而要成为一棵树。收集再多的树叶,你也无法成为一棵树。【目前就是,收集了很多树叶,还没成为一棵树,继续加油!】
保持你的觉知,在行住坐卧中,在起心动念中。 【看到这里,即刻觉察了一下。】
不要把修行和生活、工作分离开。修行,不是某一件事,修行,是每一件事。修行,不是某一刻,修行,是每一刻。所以惠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每一件事都可以修行,每一刻都在修行。】
觉察不会成为你的负担,就像呼吸不会成为你的负担一样。
修行不是帮你解决问题,而是让你发现原本以为的问题根本不是问题。
修行不是让你变得更善良,但修行好的人,一定很善良。修行不是让你变得更快乐,但修行好的人,一定很快乐。
有人说:把生活当成游戏很难。因为他们不知道,游戏真正目的是消遣,而不是想赢。生活真正目的是经历,而不是成功。【生活的目的是经历】
利他不是目的,而是减少“我执”的方法。当你明白了这点,就要把利他当成目的,而不是方法。 利他不是修行好了之后才做的事,利他本身就是修行。【利他就是在修行】
给予者应该感谢。 【感恩有付出的机会。】
工作的最好回报,是工作本身。善良的最好回报,是善良本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就是做善事的报。恶,就是做恶事的报。
爱,是被占有,执著,是想占有。被占有,你和对方成为一个整体,想占有,你和整体开始分裂!成为整体,恐惧消失,开始分裂,痛苦产生。
当你爱的时候,你是圆满的,你是单独的,alone。当你不爱的时候,你是分裂的,你是孤独的,lonely。
当你爱的时候,你是无我的,所以你快乐。当你不爱的时候,自我出现,所以你痛苦。
爱,是用心,不是用脑。用脑讲逻辑,而爱,不讲逻辑。用脑讲条件,而爱,不讲条件。用脑求回报,而爱,不求回报。
有条件的爱,都不是真爱,是交易。
我永远爱你。这是用心,不是用脑,不要用逻辑分析。“永远”不是代表时间长度,而是代表当时爱的深度。
没有期待,才有自由;没有期待,才有爱。
耶稣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 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老子说: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佛陀说:去爱众生,胜过爱自己。
以前不懂爱,爱一个人,也能爱得死去活来。现在成为爱,爱所有众生,却能爱得心无挂碍。【你就是爱本身】
道德属于时代,但纯粹不是。道德是一种算计,但纯粹不是。你不说脏话,你不说 人缺点,你特别反感这样的人,那是一种道德。你去服务一个人,去了解一个人,不为个人利益,这是一种纯粹。
以前看重物质财富,发现物质财富如海水,越喝越渴。现在重视精神财富,发现精神财富如蜂蜜,越喝越甜。
以前看重物质财富,总想索取,因为积累物质财富在于索取。现在重视精神财富,总想给予,因为积累精神财富在于给予。【现在越来越看重精神财富】
第22章,禅定与智慧
现在这个时代,“不做任何事”是一个非常非常珍贵的力量或能力。
可是禅定不只是什么事也不做。佛法的精髓是智慧,假如你抽掉佛法的智慧面向,就只剩下宗教的胡说八道,那些实在没有用,只会束缚你,它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折磨罢了。
事实上,第七世纪的印度学者寂天就曾说过:“如果没有智慧,所谓的悲心、爱心、慈心和戒律,就成了盲目愚昧的举动。”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段话。
在F教里,我们需要培养智慧,而我们也有许许多多的方法可以培养智慧。其中最实际、简易、经济、而且风险最低的方法,可以说就是禅定。
禅定正好是培养智慧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可能还是最好的方法。即使我们讨论禅定,而且还可能禅坐一会儿,但我们所做的禅定也只是次要的。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智慧,那才是修禅定的主要原因。
从圣者的观点来看,我们所经历到的每一件事,只要是透过自我去体验的,就是不正常。根据圣者的看法,我们都疯了,待在这个房间里的所有人都完全疯了;而且这其 实是真的。
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正常,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们都起源于自我、执著、忌妒、骄傲、嗔恨等等。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变成造作而不正常。
只要你不正常,你就不自由。你想要融入社会,所以你总会去做别人要你做的事。也许你认为你是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去做这件事,但终究你会成为你的选择的受害者。为什么会如此呢?如何变得“正常”?
我们生活在依赖性很强的社会里,每一件事物都相互依赖,这是佛法的另一个重点相互依存。我们非常依赖各种事物,我们吸入呼出的空气,很快地也需要依赖其他的事物。
当我们身体坐直,就算只坐二分钟,你是去切断念头的锁链。通常,每当我们想到某件事,就会采取一些行动来满足这个念头,像是抓起遥控器并且按下按键,我们实际上会采取行动。可是在禅定的过程里,不管什么念头出现,你就只要看著,然后结束念头的锁链。你不会自动地到达正常,不会一夜间就到达正常,但你可以身体坐直并且什么都不做,不正常就没有机会出现。这是我们必须做的。每天禅定二分钟,不要求太多,每天持续坐二分钟,只要二分钟。
如果你坐著,不做任何事,甚至不做白日梦,白日梦也得丢弃,那么你所做的就是截断念头的锁链。
诚如伟大的圣者萨惹哈所说: “此刻,我们就如同泥泞的池塘,满是淤泥。”那就是我们现在的样子,焦虑、希望、恐惧、沮丧、愤怒、昏沉,如同泥泞的池塘。我们渴望干净的、清新的、澄澈的水,即使我们渴望清明澄澈的心灵状态,我们的所作所为到头来却是把泥水搅拌得越来越厉害。我们用遥控器搅拌,用教育搅拌,用各种东西搅拌。
F法或修道就像船,它们是方法,它们是必要的迷惑,是必要的诡计。就像是一根刺,如果有刺刺进你的手掌,你需要另一根刺把它挑出来。就是这样。F法有时也变成搅动这滩泥水的棒子,尤其是如果你的发心不正确。
我们的动机是要使心灵变得澄净,这点很重要。就如萨惹哈所说: “要如何处理这滩泥水?不要搅拌,不要动它。”
你就只要不动它。 怎么做呢?身体坐直,至少暂时坐直。一段时间之后,你甚至不用坐直。
现在,尤其是对初学者来说,一些规范是需要的,像是坐直、禁语、不接听电话,禅定的两分钟内电话铃响也不要去关掉。如果想抓头或抓背,不要抓;如果想清喉咙,不要清。一些规范是需要的。
除了坐直,其他一概不做,会让心定下来。就让泥水是它的样子,不要去影响它,不要去搅拌它。你就只是看著,然后发生什么事?所有的泥都沉淀下来,澄净清澈的水出现了。你看到你自己你看到水的真正颜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正常。
第22章,禅定与智慧
如果你没有希望或期待,而事情发生了,那就是惊喜,那就是乐趣。【不要有期待】
如何知道禅定发生作用?
让我们回到禅定。禅定真的就是度假,如果你每天坐二分钟,这二分钟对你而言就是度假,因为在这二分钟里你什么事也没做。你没作计划,没有盼望,没有恐惧,没有期待,这二分钟会给你从来没有过的放松。
非常经济的度假,不需要花半毛钱,不需要计划。【禅定就是度假,哈哈,让我每天多来几次禅定吧】
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的目标是要达到正常,记得吗?
那么不正常是什么?只要你还在做事情、还在忙碌,只要你还在追求一个目标,你就不正常。所以,身体坐直二分钟,不做任何事;就算还是不正常,你至少比较接近正常状态了,这已经是很大的成就,确实是很大的成就。【回到正常状态】
如果能够持续每天做二分钟,你的执迷、困扰、顾忌会越来越少。【每天禅定两分钟(随机静坐觉察)】
何谓“证悟”? 在佛教里,证悟就是免于执迷、免于偏执妄想。……我们要的是免于执迷,免于把拖鞋放整齐的执迷,以及其他有关食物、购物、原则等等的执著。【确实,这些执迷我也有,这是一种束缚。我们有很多执迷,所以不自由。】
身为人类,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原则,证悟的另一种解释就是当你不再有任何原则。当你最后能够摆脱所有原则,你就成为一个圣人。尤其是像我们这些亚洲人,原则特别多。我们的脑袋从孔夫子那儿下载了许许多多原则,很多原则是我们需要摆脱的,否则我们会不自由。
其实一切都很简单,不过人类不信任简单。简单不具任何形体,而我们喜欢各种颜色、形状、坛城…。我们喜欢混乱,混乱很重要,但同时我们又要秩序。【大道至简】
如果可以,每天请修二分钟禅定,份量不多。待会儿各位可以发问,但也许我们现在先禅定几分钟。身体坐直,把它当作戒律、规范。如果需要,现在就先清清喉咙或做任何事。不用关掉手机,但如果在禅定当中手机铃响了,别把它关掉。正常呼吸,不要打呵欠,不要咳嗽,不要动。可以眨眼睛,咽口水,除此之外,不要做任何事,不要做白日梦。不管心里想到什么,就只是看著。如果你想到吉隆坡,就只是看著;如果下一分钟想到巴黎,就只是看著;再下一分钟想到罗马,也只是看著。不要评断,只是觉知,没有别的。不要压抑念头,也不要鼓励它,因为你一压抑或鼓励,你的注意就落在念头上。不要关注念头,只要看著,就这样简简单单的。
不同的人会发生不同的情况,会发生一些奇妙的状况,基本上,焦虑会慢慢瓦解,变成喜乐。过一会儿之后,瓦斯有没有关掉,谁在乎?那种放松和喜乐出现了,你那时逐渐趋近正常状态。如果你心里想著:“我有没有关掉瓦斯?”然后停止禅定,走到厨房,再回来禅定。“我有没有做其他什么事?”这些焦虑永无止尽。我们一生中关了多少次瓦斯?又开了多少次?同样的焦虑会一次又一次不断地出现。【只是看着自己的焦虑,一会儿后,放松了,也就趋近于正常状态。不要停止禅定。】
僵硬?那只是另一种经验,不要紧。有时候觉得僵硬、昏沉、迟钝,这些都不要紧。不管发生什么事,就只是看着。【不管发生什么事,就只是看着。】
当你让你的心充分发挥其能力时,就会产生许许多多不同的向度。关键是不要向禅定中的觉受让步,不管是喜乐还是痛苦,就只是看著,那就是你要做的。这基本上被称为“忽视”。如果你不知道你忽视了某人,那不是忽视,你只是不知道罢了。但如果你知道自己正在忽视某人,那才是忽视。
同样的,当念头出现,喜乐的感觉出现,或像是僵硬等的各种痛苦、各种好或不好的觉受出现,不理它们。这就是你必须要学习的艺术忽视,完全忽视。【看见念头,不理会,完全忽视】
就如我们早先提到的,把证悟视为没有执著。即或只是短时间、暂时性的证悟都很好,它是可以达成的。如果你现在做,也许接下来一小时,你就拥有证悟。
我们许多人把证悟描绘成像是天堂的东西,那不是事实。证悟真的就只是从执迷、偏执妄想当中解放出来。
我们需要听闻更多讯息,我们需要思惟。就如我前面提到的拖鞋的例子,执迷于某种摆放拖鞋的方式二十年以后,突然间,也许一个礼拜的禅定之后,你从这个执迷解放出来,这就是成就,真的,这就是证悟。你唯一需要做的是修更多禅定。
生命之轮的外面有一个很大的怪兽抓住这个轮,表示不管你去哪里,不管是在天堂还是在地狱,或是在人道,你都受制于时间、改变及无常,这就是怪兽所代表的意义。
那么现在要做什么?如果你受够了在六道当中一次又一次的轮转,你可以逃离,那就是涅槃。你从偏执、执迷、无明中逃脱出来,那就是证悟。
如今的问题是,象征性的教授被认为比真正的教授还珍贵。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如此热爱这些黄帽、红帽、或是传承,这些都是比较象征性的东西;然而,实相才是重点。
人们购物就好像他们会活上一千年,或者永远不会死。他们甚至为了孙子、曾孙子而逛街购物,而这些后辈子孙连你的名字都记不得。【确实,购物让人停不下来。】
我们要如何调和复杂而结束极端,变得简单又享受自在的生活? 答:要靠见地。如果你的正见认为,燃香是一种戒律,是我的戒律,所以我燃香;这是见地。燃香不是F法,但它是我接受的戒律,让我得以修心。
任何一种方式插香都可以获得证悟,不过要把它当作戒律;戒律基本上是要斩除一些情绪烦恼。【当成戒律】
不管什么念头生起,只要看著它,其他的事都不做,不要观想,什么事都别做。不管心理生起什么念头,就只是看著,然后忽视。
念头就像蛇一样,它会盘卷起来,又会自己松解开。念头最棒的一件事,就是它无法持久。对我们来说,我们没有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念头自己松解开,就在一个念头快要松解时,我们又卷入另一个念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活”。
是的,就只要看著它。这听起来很简单,也确实很有力量。只是看着,这就是F在二千五百年前所做的。
问:如果禅定不是专注于任何事,那么禅定时专注在某个东西上,我们就不是在禅定,这样说对吗? 答:不对。不管你专注在什么东西上,只要你不被它抓住,你就是在禅定。一不留神,你就会被抓住。【不被专注的某个东西抓住,或者说控制,就是在禅定】
不要去设想结果,修持或禅定并不是为了它们的结果,这么做就只是因为你需要,是为了做而做。
禅定好比一个没有目标的旅行。如果你为了某个目标而做事,希望和期待就已经在那里。 大部分时候,希望和期待会带你走向失望。禅定就像是晨间散步,没有特定目的要走到哪儿,你只是在公园里走走,所以感觉很愉悦。每天早晨在公园里走十分钟,没有特定目标,只是走走,所以很好。【不为某个目标做事,这时会感觉轻松愉悦。不要期待,有期待就会有失望。】
再过一段时间,你了解到那也只是另一层皮,所以你剥了一层又一层的皮。然后有一天,你突然领悟到,其实什么都没有,那时你就自由了。【其实什么都没有】
什么是相对菩提心?相对菩提心是想要救渡一切众生的愿望。套用你的说法,它是不可思议的诡计。我们之所以一直受苦,是因为我们拥有如此强烈的自我。你听到大乘里像是寂天这样的菩萨说到:“自己不是最重要的,别人比较重要。”突然间,自我变得不那么重要,你比较不执著于自我,事实上,几乎完全不执著自我,你就不再受苦。【有我执,就会痛苦。做到无我,就不再受苦。】
F法里,唯有专注带给你某种喜悦和放松时,那才是专注。如果一个精神状态没能够给你喜悦,就算它看起来像是非常集中精神,也不是真正的专注,它只是执迷,这二者仅有一线之隔。你说的没错,不过其中一个是执迷。【原来之前以为的专注不是真正的专注。专注时自己感觉喜悦和放松,这时才是真正的专注。】
在这修道上,当我们禅定时,它们〈译:自我的主体和客体〉互相耗损,就像石头和金属。当耗损殆尽,敏锐的智慧就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