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察之道》看至第五章5.4,阅读了5.1-5.4章节
如果你相信觉察这个方法,请长期练习觉察,坚持座上修和座下修的练习,这是一辈子的事。【我相信,我会坚持一辈子,长期练习】
从短期看,练习觉察可以对治情绪,让自己不被负面情绪困扰;从中期看,练习觉察有助于放下执著,让生活更加自在;从长期看,练习觉察能让你觉醒,体验空性,达到真正解脱。真实不虚。【走向解脱之道】
情绪出现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遇到某个对境,触发自己的执著点,负面情绪出现。从本质上讲,情绪,只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人之所以会爆发情绪,是被念头带走。也就是此刻,成了念头的奴隶,成了情绪的奴隶。如果你能成为念头的主人,也就成了情绪的主人。用觉察对治情绪,就是教你如何成为情绪的主人。
情绪的本质是念头,只要能看见念头,此刻,念头会消失。因此,对治情绪的第一步:及时“看见”情绪。看见情绪的升起,看见念头的出现。原则是:尽早看见情绪的念头,越早越好。
对治情绪的第二步:“盯住”情绪。情绪出现,你觉察到情绪的念头,然后一直“盯住情绪”,盯住自己的愤怒,盯住自己的悲伤,盯住自己的焦虑,直到它们减弱,甚至消失。
情绪本身具备能量,情绪的持续和爆发,也需要“自我”给它能量。如果你能“盯住”情绪,不被情绪念头带走,不让相关念头出现,情绪无法补充能量,自然也会慢慢消失。【盯住情绪这一步很重要,需全力以赴。】
意识到自己被带走,赶紧回来,继续盯住情绪。所谓的盯住,就是一直知道自己的所有状态。就像座上修时,念头来了,知道!只是知道!
当情绪得到暂时的缓解,接下来进行第三步:“挖掘”情绪背后的执著点。每个情绪背后都有执著点。如果能看见这个执著点,至少在当下这一刻,我们能彻底化解情绪。【每个情绪的背后都有执着点】
有时我们无法瞬间挖掘自己背后的执著点,也没关系,可以等事情过去以后,再来分析,继续反思。这种反思并非“反省”,反省,是自己情绪爆发了,事后懊悔,然后找出自己哪里做错了。但我们事后反思执著点,只是研究自己的情绪。【以前自己会反省,事后懊悔,现在不会了,会反思,然后翻篇再来。】
对治情绪的最后一步:改变行为。所有陷在情绪之中的人,都是愚蠢的,没有例外。有个原则: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对自己是如此,对他人也是如此。【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所有不改变行为的情绪对治,都算失败。当你看见自己的习气和模式,不再被其控制,不随其流转,这本身就是修行。改变行为,本身就是在改变习气。
【看盯挖改】,可以有多种组合。【看挖改】,情绪看一眼就消失,不用盯;【看盯改挖】,看见情绪、盯住情绪、改变行为,挖执著点这件事,可以事后进行;【看改】,看见情绪,直接改变行为。
执著,是我们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气。挖掘执著点,包括发现自己习惯性的反应模式。就像上面的例子,J 同学习惯性想自己的不好,习惯性否定自己,这就是反应模式。能看见这种模式,就能打断它,后面那么多故事,自然也就不会出现了!【习惯性想自己的不好,否定自己,这也是我的反应模式,现在慢慢可以看见了,打断这个模式,就不会被模式控制。】
挖执著点,没有标准答案。同一个场景,同一种情绪,不同的人,其执著点可能会不一样。就算是同一个人,到底是因为什么执著导致会出现某个情绪,也无法真正确定。你可以找修行的老师或者同学来帮你挖执著点,但他们的结果,也只是供你参考。无需纠结挖得够不够深,如果挖得不够,下次情绪再次出现,那就继续再挖,不会有什么损失。【执着点挖的不够深没事,下次可以继续挖,记住了,下次不要纠结。】
挖执著点,尽量挖得具体,否则起不到期望的作用。类似“我就是我执太重”、“我接受不了失败”、“我接受不了他人的批评”等,这些也算执著点,但短期很难解决。你尽量找出那些你可以减弱或可以放下的执著点。【记得刚开始,我挖的执著点也不够具体,后面船长说尽量挖得具体一点,这样更利于放下执著】
挖出执著点后,要有改变的决心和步骤。挖出执著点,是希望能放下它。执著少一点,自在就多一点。一旦挖出执著点,要认真对待,要有放下它的决心,思考如何放下它。【这一点自己做的不好,之前挖出执着点后,我就没怎么管了,下次要认真对待,要想一下如何去放下这个执着,采取行动。】
挖执著点,一开始很难挖得那么准确,就算挖得不准确,挖得不够深,都没关系,只要不是挖别人的问题就好。不要让挖执著成为你的一个新的执著。等练习觉察到一定程度,某一天,情绪背后的执著点,会自己浮现出来,也会自己脱落。那一刻,你会彻底放下。
【感想】有情绪,就用【看盯挖改】四步骤。
《觉察之道》看至第6章
一旦看见,全力以赴,绝不妥协!【谨记!】
情绪比较激烈时,此刻看一看在情绪中,自己的身体是什么状态、什么感受,像研究一个精神病人一样研究自己。一旦你这么做,情绪本身自然会减弱,你也不会被情绪带走。 【好好研究自己,感知身体的感受,也就止念了,不会被情绪带走】
所谓的情绪消失,就是明确知道自己不会跟随情绪,不会被带走了。此时可能身体还有些感觉,也关系不大,可以开始挖掘执著点。【不会跟随了,就可以开始挖执着点】
【改变行为】,最后一步是验证对治情绪是否成功的标准。针对这类情绪,自己以往的行为模式有没有改变。一般来说,和以往的行为反过来做就可以。反者道之动。反过来做,本身就是切断习气的控制链条,也会减弱自己的执著。【使用反者道之动,改变以往的模式】
改,在一开始,需要刻意要求自己,必须改变以往的行为模式。当练习多了,那个最合适的行为会自己出现,一念之间就会知道,什么是当下最合适的行为。【刻意要求自己,刻意练习】
【看盯挖改】,是用来对治情绪的。如果不是情绪,不用生搬硬套这四步。普通的 一些念头出现,可能只需要【看】【改】。
要把情绪和事情分开,不要在情绪中处理事情。有恐惧,这是情绪。该怎么办?这是事情。如果你情绪一直存在,智慧就无法出现,智商也不在线,事情自然处理不好。等情绪消失了,再来处理事情。【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修行,是让你活在当下,对治情绪,也是处理当下的情绪。回到当下,当下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活在当下,处理当下的事情】
用觉察对治情绪的四步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是第一步:及时看见“情绪的念头”。若不能及时看见情绪,后续一切都无从谈起。想要及时看见情绪,最好的方法是坚持“静坐觉察”练习。【每天坚持静坐觉察,好好练!】
这四步中,第三步很重要:挖掘情绪背后的执著点。一旦我们能挖掘出自己的执著点,就有机会放下这些执著,能引起我们情绪的事情也会越来越少,生活就会变得自在。【挖到了执着点,就有机会对治,慢慢放下它】
更好的对治情绪的一些方法:
《觉察之道》第5章5.5-5.6
什么是修行?修行是降伏其心。当你被习气带走,那就不是修行,当你能从习气的轮回中跳出来,就是降伏其心。【跳出习气的轮回】
不占便宜是修行,占便宜也是修行。要区别是不是修行,不看外在行为如何,而是看是否朝“心”上下功夫。【论心不论迹】
放下执著,并不容易。有时理论明白了,不一定做得到。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放下。坚持练习觉察,长时间练习。当你修行到一定深度,智慧增长,有些执著会自动脱落。【对应到自己,明白了理论,但还没做到,还需长时间练习觉察,目前修行还尚浅,继续加油!】
看见情绪,不跟随,不评判,挖掘背后的执著点,当下的情绪自动被化解。压抑情绪,则是一种忍受,强迫自己表面不跟随情绪,内心依然有情绪,只是不表现出来。
用觉察对治情绪,不是让你没有情绪,而是让你不被情绪控制。面对情绪,你是自由的。【用觉察对治情绪,不是没有情绪,而是不被情绪控制,你是自由的!】
普通人和修行人的区别在于如何看待情绪和面对情绪时的反应。普通人会本能地接受或拒绝,因此产生执著或厌恶,被情绪带走;而对修行人来讲,无论升起什么情绪,都能从容面对,理解其自然、原始的状态,不会由此产生执著,也不会被其控制。【那就做个修行人,好好修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如果这个世界厚待你,你就把它解释为好的;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厚待你,你就认为它是坏的。但是,自然从不厚待任何人。既然自然不厚待任何人,那所有人对自然好、坏、对、错的评判,都只是自己心的投射。【这个世界没有好坏,都是自己心的投射。】
有时你能及时看见情绪,但盯不住,还是会被情绪带走。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因为你定力还不够,不太理解“盯”的方法;另一种可能是因为你的执著太深,习气太重,所以还是被带走了。【以前读没注意到这句,这次看到了】
执著指对人、事物、现象、思想、经验等视为真实不变,而生起贪著的心态,不能超脱。换句话说,执著就是指你认定了某个想法,或希望完成某个目标,对其结果的看重或贪求远大于其他。【以前读没注意到这句,这次认真看一下】
执著和坚持,容易混淆。坚持,更多强调是过程,指一个人的品质,而执著,是偏向结果,指一个人看重的对象。人,经常会看重金钱、名声、美色、身体等,有人要是损失金钱,或者别人议论,就容易大受打击,甚至轻生自杀,这就是执著于结果。【以前那个年代,大家普遍很穷,有人丢钱了就可能自杀,听过现实里的一个例子。原来这就是执著于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