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

2本书反复强调:学修行和学知识不一样。你知道了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后也会知道如何解这类方程。但你做到了一次成功的情绪觉察,并不意味着你下

一次情绪出现时也能成功。而且懂了很多修行知识,并不一定能提升修行。正如你懂了很多道理,也不一定能过好这一生。

若不能练习实践,你懂的修行知识多了,反而有可能会障碍修行。修行修行,需要实修,也需要践行。练习觉察,就是实修,就是践行。而这种练习,需要持之以

恒。座上修,就是必不可少的练习

3是不是很简单?简单到你什么都不用做。是的,是什么都不做,只是看着念头。甚至看着也不是你主动的,是念头自己出现了,你知道了。这叫观照。

就是“观自在菩萨”的那个“观”。你什么都不做,念头来了,就让它来,知道就好,消失也就消失了,新的念头也过来了,知道就好。

当你看见念头出现,只是知道,这种方式,会自动切断念头的链条

穿堂风

4就这样,一直保持这种方式,持续看着念头,告诉自己“知道”。静坐觉察的原则:尽量看见每一个念头,及时看见,不判断,不跟随。

口诀

以上的方法总结成三句话2 : 知道有念,知道无念,知道就好。 如果再提炼一下:“知道”。知道此刻的正在发生,一切都只是“知道”,不评判,不跟随

5 只是看着念头,知道这是个念头,仅此而已,不要附加任何东西,不评判,不跟随。就像你坐在某个咖啡店,看着玻璃窗外的人来人往、车来车往。你不关心他们是谁,也不评判他们的美丑,只是知道他们来了,路过了,又消失了。

长期这么训练,会让你习惯看见平时升起的念头,在情绪生起之时,也能及时看见。若能及时看见念头,就可以选择不被其带走,自然也就不会被情绪所控制。反之,若不能及时看见,就会随着念头流转,也就成了情绪的奴隶。

这个方法,在禅修中叫“观”。也是《心经》的第一个字,“观自在”的“观”。

这个方法,也是“止”。当看见念头,不再跟随,之前的念头也自然停止。就如你在大街上看见有人在吵架,好奇想去看个究竟。此时,你看见自己想看八卦的想法,不再跟随,这个想法自然就

其原则就是尽量让自己不跟随。所有的动作,都是念头的跟随

6 “自我”有自我防护的意识,一旦“自我”被威胁,就会找各种理由保护自己。当你被批评,你第一反应是解释、反驳或愤怒;当你遇到可能有损自己利益的事情,第一反应是排斥、拒绝。“自我”,想要证明自己存在,必须有事可做,任何时候,必须做点什么。

对大多数人来说,最难的是什么都不做。

因此,你没事时要么刷手机,要么看电视,实在不行就打电话给朋友,约出去玩,反正就是无法一个人什么都不做。

觉察,要求不跟随,要求什么都不做,是一种削弱“自我”的方法。此时,“自我”会自我保护。“自我”可能会告诉你:这样做有啥用?傻不傻啊?那个蓝狮子没什么水平,就是个大忽悠,别信……要看见“自我”的这种模式。

当你逐步熟练了觉察,还可以随机静坐觉察,就是任何时候,你想起来了,就可以练习静坐觉察。在办公室,在车上,随时随地都可以练习。一分钟、几分钟、十几分钟都可以。随机静坐觉察的要求也是一样:尽量看见念头,不评判,不跟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