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功德”?最权威的解释: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 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 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 —–《六祖坛经》疑问品第三
念念无滞:就是看见念头,只是知道,不跟随。念念无间,不离自性:就是时刻知道,及时看见每个念头,时刻保持觉察.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就是保持谦卑,初学者的心。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总觉得别人不好,看见别人的问题,自我很强大,就是无功。总被欲望牵引,跟随妄念东北西走,就是无德。因为“我执”很重,“自我”强大,就会总挑别人的错,觉得自己了不起,看轻他人。这就没有“功德”
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能时刻保持觉察,就是功。在保持觉察中,处理日常事情,不挂碍,事来则应,事去不留,就是德。这么看,若在生活中,练习觉察,本身就是在积累“功德”。
换一种方式回答:自净其意,是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德。若无“功”,做很多事,看上去是“德”,但不是功德。所以,若无自净其意,众善奉行(利他)不一定是修行。功德,看上去是有些“宗教”意思,甚至有人会觉得有点“玄乎”或者“迷信”。
如果解开形式和迷雾,深入到本质:功德,就是修行,是朝心上下功夫。
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我看了六祖的讲述,可以简单理解为:功,是修心功夫。德,是做人德行。有修心功夫上的外在德行,才算是“功德”。觉察是功,无我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