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8
修行需要真诚。不管我们在天空训练营、新手村、还是摩鱼班,我一直跟大家说:不要去编作业,我们真的去做,你要直接去练习,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子,你的作业交的很漂亮,但是如果你是不真诚不真实的,你会发现没意义的,完全浪费时间,你会发现学了很多,生活还是那样子,这个故事是真实发生的。他在天空训练营很听话,让他做什么作业他都做,交的很漂亮的,但是他会发现做完了以后,21天毕业了以后他还是这个样子,没有任何变化,为什么?因为他不够真诚,他知道你需要什么,他就给你交一个什么。我们说你在练习的觉察时候要重点去关注你的念头,他交的作业很漂亮,他可能连走路练习都不练习,他就花了个10分钟给你编了个作业出来,那你说怎么办?他最后说我都做了,没有结果啊。
以前有一个禅师,他有个弟子很聪明,让他打坐他打坐,让他做饭他做饭,让他烧火他烧火,让他挑水他挑水,但是他跟了师父十来年了一点变化都没有,他觉得我怎么还是这个样子啊?这个师父这么厉害为什么别人都有变化,为什么我就不行呢?他就开始有点怀疑了,其实他不行的原因他师父也很清楚,因为他不够真诚,但是他自己不觉得,他觉得我都是听你的话呀,你让我打坐一个小时我坐了一个小时20分钟呢,外表看不出来,让他观念头他可能自己在那胡思乱想,装修房子的事想了好多遍,那没有意义,你交作业按照师父的这种方式去做其实没有意义。
他自己很奇怪,就去问另外一个师父,他说:我在这个禅师那学了这么久为什么没用啊?为什么没效果呀?那个师父就跟他说:告诉你吧,你要想真正的学禅修行,你要让你的自我死掉,只有死掉了才能再活,这个弟子一听好像挺高深的,要死掉对,我听话我照做。他就回去了,回到他师父那,他看见他的师父要从禅堂出来了,他就在外边躺在地上死了,他装死,一动不动,眼睛也闭着,连呼吸都屏住了,其实我告诉你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装,只有死亡装不了,怎么可能装死呢?他装死不动,他师父一看就知道了,肯定是又听另外一个人说:你要死了才能活。所以他要先死一遍,他就装死。他师父就说:死了也没关系,但是你现在死了,我上次问你问题的答案你知道了吗?他问的什么问题呢?因为他曾经考了个弟子,问了他一个问题,这个弟子琢磨了3年也没回答出来,问了个什么问题呢?就是如何听见一只手掌鼓掌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这个弟子听不见呀,他在装死,他师父又问了个问题说:你现在既然已经死了请你回答一下我的问题的答案是什么?然后这个弟子把眼睛睁开了说:师父我现在死了,但是我还是不知道答案。师父就一脚踢过去,死人怎么能说话?瞬间,这个弟子开悟了。故事讲到这,开玩笑的啊。
所以我们修行要真诚,其实这个弟子已经很听话了,但是可能他不够真诚。无论是在天空营,还是新手村,还是咱们的摩鱼班,你不要去伪装,不要装死,不要觉得好像老师他希望看见什么样的作业,我就交一个这样漂亮的作业,可以获得老师的表扬,这个没意义。其实我希望你们离开必经之路,什么时候可以离开必经之路了呢?就是你真的已经知道是怎么回事了,除非那个时候是必经之路需要你:你过来,到必经之路来带一带别人。就是当你已经非常明白了,你已经非常清楚了,你已经知常曰明了,这个时候你完全可以离开必经之路了,你不需要去跟着蓝狮子。
再讲个故事:以前有一个人,他想学修行,他就去参观很多这种师父的道场,到一个师父那,他说:我想学修行,我要去看一看,这些地方修行怎么样。最后他排除了很多师父,到了一个他认为可能是很有水平的,别人都说是特别厉害的师父那,他就去那观察,他刚去的时候,他发现这个道场里头,每个人像疯了一样说一些奇奇怪怪的话,只有这个师父在那一直坐着,其余的人都在那说一些奇奇怪怪的话,这个地方怎么能好学修行呢,说的话都听不懂,他就没太在意。过了几个月,他又来看,发现师父在那坐着,周围这些人也都在那坐着,什么话都不说,这个人就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些人都不说话呀。他说那我再观察观察,又过了几个月,他又过来看,发现这些人都走了,只有师父一个人坐在这,安安静静的。他这个时候忍不住了,他就问师父:师父,这怎么回事啊,我来这三次,我发现你们这变化挺大的。那师父就跟他说:你来的第一次,大家都很吵,很闹,都在那说,其实每个人都是初学者,初学者学了一点东西以后就喜欢分享,你要学会觉察,你要向内求,这个是你的模式。你会发现咱们很多同学跟这个有点像的,学了一点觉得特别好,就开始到处分享,跟自己家里面人分享,搞得鸡飞狗跳,他不只是在家里面分享,在必经之路也分享,跟新同学去讲,讲很多。蓝狮子说:你们不要讲,他就觉得这个规则定的太不好了,为什么?分享是人类进步的美德,必须要分享,所以一开始很吵闹呗。
他说:“为什么第二次的时候他们就不吵闹了?”他说:“因为等你过了几个月,他们自己就发现原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你讲这些其实再有道理也没什么用,而且你本身也不是真的明白,所以大家开始静坐了。他说为什么到后边都没人了,只有你一个人?他说是因为他们不需要在这边坐着了,他们都已经明白了。
其实我希望每个人最后都能够离开必经之路,最后必经之路就只有蓝狮子一个人,太好了!就是我说的这个离开,是因为你们每个人已经真的明白了在生活中修行,你们成为了天下行走,你们去行走天下,你们已经不需要必经之路了,因为你们每个人都已经是必经之路,多好,这不是很好吗?所以你看那个师父多好,最后他的整个道场就只有他一个人,他一定是很开心的。怎么想哭?为什么想哭呢?我也不知道,当你们都成就的时候你们就会想哭了是吧。大家修行要真诚,要真诚的修行,要自然的修行。
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一段也挺有意思的,你会发现老子的角度总是那么独特,这也是为什么你跟一些有智慧的人或者成就者在一块,你要去聊天啊什么的,你们经常要多去听,多去问,不要总是自己在那说,我们有很多同学特别想表现自己,这也是个习气,一个模式,要多去听。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大道废才有仁义,也挺有意思。他说:大道不存在了,才会去讲仁义嘛,就真正的没有道了以后才会去讲仁义,如果你发现社会上去倡导仁义的时候,其实是因为已经很不仁义了,因为没有道了,已经不合于道了,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我看见新闻里头播放说:谁去照顾老人,谁在路上做了什么好事,现在照顾一个老人会成为一个新闻,捡了个钱包还给他会成为一个新闻,说明这个事情太少了。这不是物极必反的意思,如果这个事情要被宣扬的话一定是因为它太稀缺了,为什么现在必经之路我们讲纯粹,其实是因为咱们社会上太不纯粹了。
我们在倡导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其实说明这个事情已经不存在了。缺,才宣扬,如果你发现,我们的广播或者新闻联播里边经常说:我们这个地方富裕安康,那个地方怎么样怎么样,那很有可能是最近不太富裕安康。这个地方都是军民一家亲,那个地方政府怎么样怎么样,说明可能社会没那么好,为什么?它要那么好的话,就不需要宣传。“六亲不和,有孝慈。”当所有的人都很孝顺的时候,孝顺是体现不出来的,当一家人都和和气气的时候,你怎么会说他们家有个孝子?不会的,有孝子,一定是因为其他的子都不孝,才会有这么个孝子,就是别人不孝呗。如果所有的人对父母都特别好,你怎么会去说这个人很孝呢?不会的,为什么?别人都这个样子,没有差别了,天天宣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那其实是不平等的。如果我们发现这个人是个忠臣,那一定是因为国家很昏乱,才会有忠臣嘛。
第38章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就是说:当整个社会不合于道的时候,才去倡导品德,可能也叫品德、德行,这个社会失去了德行,才会倡导仁义;说这个人要仁爱,仁爱也没法倡导的时候,也失去了的时候,会倡导讲义气;连义气这种也没有的时候,你要讲礼貌,如果一个社会发现每个人都彬彬有礼,其实从逻辑上来说,可能这个社会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好。
我以前看见有人在说:咱们东方一个小国家,说他们是一个特别讲礼的地方,每个人都彬彬有礼,其实反而说明这个社会没有仁了,没有德了,而且没有道,这个可以理解吧。我不是说真的是这个样子,只不过说如果我们特别强调这个时候,可能就会导致这样,这也是为什么以前的那个国家它会那么残忍,在一个城市能够杀几十万人,如果真的仁在的时候,怎么可能会去杀这么多人,但是表面上又特别有礼。所以他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就是你可以看这个大势。
“智慧出,有大伪。”其实这个智慧出,就是一些智者,一些大师出现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些模仿他们的人,会有一些假的。大概是在20年前吧,就是零几年的时候,大家对于藏传佛教,那些活佛们非常推崇的,从而就会出现很多假活佛。所以当我们去推崇一些智慧啊,其实会有人去模仿。其实这一段它是有争议的,为什么呢?因为还有一个版本,上面是“大道废,安有仁义;智慧出,安有大伪;六亲不和,安有孝慈;国家昏乱,安有忠臣。”就是前面加了个安字,就是说安有忠臣等等,其实它是把这个意思又反过来了,反过来解释你会发现它也对,也有道理,咱们中国的文字就是这个样子的,也挺有意思。
它不是说你所有的有这个礼,就一定是缺前面的,它不是这个意思,它是说:当这个社会一直在宣扬这个事情的时候,很有可能是因为你没法宣扬别的了。我们不要去拿这个去判断一些国家什么的,我们也不是去评判另一个国家好和不好,我们只是说如果是这种现象的话,它是有这种可能的。咱们必经之路一直在倡导的不是让大家相互之间要客气,要有礼貌,要是客气的话,怎么还会有剥洋葱呢?我们宣扬是要在生活中修行,我们是要让大家去增长智慧。其实这几章都很有意思,就是老子说的这些话,他都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就是不要那些智,就没有圣人,不追求那些所谓的我们说的智巧,反而对于老百姓来说会好很多。有的人说:有圣人还不好吗?有那么多圣人,可以教化我们还不好吗?他说这不是治国吗?它可以去讲治国的方案,但是不一定,它可能说的是一个现象。
为什么说绝圣弃智?我个人的理解:大家知道人类历史上有一个时代出的圣人很多的,国内国外都出好多圣人。哪个时代?战国时代,就公元前大概四五百年,就那个时代出了很多圣人,包括像我们说的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佛。国外的有好多也是在那个时代,就包括耶稣,其实就是在两千年前,所以越是乱世越容易出圣人。如果这个时代没有什么圣人,说不定是好事。
我们的周珺瑶同学说:是不是树立榜样等等?对。所以对于我们的这种其实它都是一个不同的解释,它一定不会说只有某种解释,你也不要说蓝狮子就是对的,或者蓝狮子就是错的,你都不用去管。因为每个人去解读经典的时候,可能都不一样。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的这种含义也好,引申也好,它不是固定的,它如果是定的,其实你会发现它很难流传下来的,因为它是死的,它是活的,我们刚才说没有这些圣人其实也不一定是坏事,所以真的是那种乱世才会出圣人。
弃智是什么?大家看当今社会就知道,当今社会其实不是弃智的,是推崇智的,去宣扬智的。例如说:你要聪明,你成绩要好,我们宣扬这个,从幼儿园就开始了,要成绩好,一直一直往上走,这样的话,谁越聪明越会得到认可,但是我们以前不是这样的,整个东方其实以前都不是这样的。东方以前都是强调德行,先强调德行,再讲学习成绩,如果德行不够好,很多小孩从小是先要讲德行的。“出则悌,入则孝,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孔子说的,先要讲德行的,但是现在没有了,现在从小就开始怎么样让你记忆力更好、认识更多的单词、更早的识别更多的字,这是让大家智力更高吧。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社会的问题会出现,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越来越多了。上次我们讲过一个上高二的时候就被保送到了北大,最后居然把他自己的妈妈给杀了,弑母的那个。这个智商还不够高吗,这个智巧等等,就是当我们很多去推崇这种的时候,看上去好像社会很多人才出现,但实际上对于老百姓也不是什么好事。所以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如果我们去树立一些榜样,其实就像我们以前的那个一群鸡的故事里面讲的,你总是去推崇一些贤者、推崇榜样的时候,对于大家来说,看上去好像是大家有学习的榜样,实际上对于老百姓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让他们自然的生长是最好的。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我们不要天天去宣扬那些仁啊、孝啊、义啊、德啊什么的,老百姓自然去生活,他反而会知道我该干什么,我对于父母的这种孝顺怎么样。你们要是看史记就知道了,三皇五帝的时候,对于孝这个点是非常的看重的,反正这个史记上面是这么记的。当时这个尧舜,他们在那个时代的时候,对于孝这个是自然的,那个时候还没有所谓的什么孔子啊什么的,还没有讲什么仁义道德,但是那个时候自然已经是比较孝顺的。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不去推崇那些技巧性的、智利性的,反而盗贼也不会去看重这个。“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这一章一解释就偏理论了,文,是指那种章节啊、解释啊,就是例如说:你的制度啊、你发布一个命令,这个叫为文。“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令有所属这个令,它有另外的另。就是前边把这些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都丢了以后怎么办?相当于你破了一些东西你要立一些东西,告诉你怎么立呢?就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个对于老百姓来说是更好的。这是这一章大概的这么一个意思。
这个对于咱们修行的指导来说其实是这样的,我的建议,我们再强调一下:我们讲老子智慧,这一次的分享都是从修行的角度,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办,我们怎么样去修到这个程度,而不是说我们懂那些道理以后,我们要去跟别人夸夸其谈,这个没意义。去讲说:要绝圣弃智、要绝仁弃义,其实那没什么意义。我们怎么样去修呢?要少私寡欲。
少私寡欲,是不是我们说的利他?你自己要少私,那就是多公咯。你要看见你的欲望、看见你的习气,你不要被它带走,那就是寡欲喽。见素抱朴,要让自己笨一点,不要那么聪明。其实这就是我们说的修行的方法。我们修行要从这个角度去讲,其实少私寡欲也是在朝心上下功夫。朝心上下功夫要见素抱朴。
大家再看《觉察之道》里边有一句话说:不祈求证悟,但一辈子修行。不期待证悟,但要一辈子修行。当你期待证悟的时候,证悟就出现不了,你不期待证悟的时候,证悟才有可能出现。我们说生命它是害羞的、它是委婉的,你不要直接奔着这个目标去,你谈朋友你不要直接奔着一定要结婚,你要稍微委婉一点,要忘记这个目标,谈就好好谈呗,什么时候该结婚了就结婚呗,不能结婚就不结婚呗,所以我们要委婉一点。
“少私寡欲,见素抱朴。”我们要让自己笨一点,修行一定要让自己笨一点,不要那么聪明,不要把你生活中的那些小聪明用到修行上,没用的,你反而要看见你这种用小聪明的这些习气,不要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