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经之路

抄一部心经,点一盏心灯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csz:juezhi:25gzxx:ydxd:jczsd3

差别

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到此差别页面的链接

两侧同时换到之前的修订记录前一修订版
后一修订版
前一修订版
csz:juezhi:25gzxx:ydxd:jczsd3 [2025/03/24 20:28] juezhicsz:juezhi:25gzxx:ydxd:jczsd3 [2025/03/28 09:53] (当前版本) juezhi
行 1: 行 1:
 +##觉察之道第3-4章笔记
 +
 +[[csz:juezhi:25gzxx:ydxd|👉返回上一页]]
 +
 +
 ###3月22日 ###3月22日
  
行 8: 行 13:
  
 【感悟】自己之前也会有懊悔,现在知道了,没必要懊悔,只要你愿意,你永远不会错过,回到当下,又可以觉察了。 【感悟】自己之前也会有懊悔,现在知道了,没必要懊悔,只要你愿意,你永远不会错过,回到当下,又可以觉察了。
 +
  
 ###3月23日 ###3月23日
  
-《觉察之道》看至第三章3.4+《觉察之道》看至第三章3.3
  
 在生活中练习觉察,基本要求是:及时看见当下的念头。换种方式表达,就是能及时看见自己的想法。一旦看见念头,不继续跟随,不因为以前的思维习惯(习气)而自然反应,这样就打破了反应模式,有了选择的自由。 在生活中练习觉察,基本要求是:及时看见当下的念头。换种方式表达,就是能及时看见自己的想法。一旦看见念头,不继续跟随,不因为以前的思维习惯(习气)而自然反应,这样就打破了反应模式,有了选择的自由。
行 21: 行 27:
 类似的情绪还有焦虑。当我们担心某件事(一般指担心未来会发生某件事),就会焦虑。“虑”是思考、考虑,“焦”是担心、着急。当你看见自己的焦虑,可以做到只是考虑应对方法,而不担心着急,这就是“虑而不焦”。 类似的情绪还有焦虑。当我们担心某件事(一般指担心未来会发生某件事),就会焦虑。“虑”是思考、考虑,“焦”是担心、着急。当你看见自己的焦虑,可以做到只是考虑应对方法,而不担心着急,这就是“虑而不焦”。
  
-【感悟】练习觉察,需要及时看见当下的念头,看见了,不继续跟随念头,不按自己以前的思维习惯自然反应,就有了选择的自由。目前自己看见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很多时候会错过,会被以前的习气和模式控制,因此继续好好练习,加强静坐觉察的质量。+【感悟】练习觉察,需要及时看见当下的念头,看见了,不继续跟随念头,不按自己以前的思维习惯自然反应,就有了选择的自由。目前自己看见的能力还有待提升,一些细微的念头容易错过,会被以前的习气和模式控制,因此还需好好练习,加强静坐觉察的质量。希望自己以后有一定的修行能力,可以做到怒而不愤,焦而不虑。路还很远,继续加油!
  
-希望自己以后有一定的修行能力,可以做到怒而不愤,焦而不虑。路还很远,继续加油!+###3月24日
  
 +《觉察之道》看至第三章3.5
 +
 +回到当下,可以让我们此刻不再烦恼。烦恼只会存在过去与未来,无法进入在当下。
 +
 +错误是过去产生的,已经过去,当下没有错误。问题来自于未来,还没到来,当下没有问题。此时此刻,该做什么做什么,能有什么问题?而且,每一个未来,都由当下产生。如果当下一刻你能淡定,当下产生的下一刻,你也能淡定;如果当下一刻你很焦虑,当下产生的下一刻,你也会焦虑。
 +
 +烦恼永远解决不完的,焦虑和抱怨对未来不会有任何帮助。当你时刻都能回到当下,你会发现那些担心的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问题出现时,处理问题就好,这也是活在当下。如果你能一直如此做,绝对不会有事情能困扰你。愤怒的事,已经过去,担心的事,还未发生,你要处理的,只是当下的事情。就这么简单。 
 +
 +你真正需要面对的,永远只有当下的事情。因为生命只会在一个又一个当下中展开,而过去和未来,只是存在你头脑中的幻象。
 +
 +当你提起觉察,练习觉察,就能回到当下,活在当下。
 +
 +修行是降伏自心。但看几篇文章,听几节课就能降伏自心吗?不可能的。不坚持练习,那只是懂了某些道理,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
 +修行,需要在事上练,以事炼心。当你明白了修行的方法,需要在事情上练习。
 +
 +检验一个人修行水平如何,看他在逆境中的反应,就是个很好的衡量标尺。
 +
 +那些修行好的人,很少焦虑未来,因为未来无论发生什么,是好是坏、是顺是逆,对他来说,都挺好。
 +
 +修行,是用来要求自己的,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当你想改变他人,就是执著,想帮助他人,才是慈悲。
 +
 +想改变他人,也是一种习气。故孟子云: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下次,当你想改变他人时,及时“看见”,停下来。这就是修行。
 +
 +觉知本身,不参与念头,只是知道。不会拒绝某个念头,也不会欢迎某个念头。就像万物都在生长,大地不会干预,只是承载万物。觉知相当于大地,万物就是那些念头。
 +
 +烦恼层出不穷,只有让自己觉察力越来越强,执著越来越少,智慧才会越来越多。所以,需要持续不断地练习。 
 +
 +用觉察对治情绪,本身就是在练习觉察。练习觉察的目的,就是练习觉察本身。
 +
 +【感悟】1.练习觉察,就可以回到当下。2.修行需要坚持练习,需要在事上练,只看文章和听课是没用的。3.想改变他人,也是一种习气。看见自己想改变他人,及时停下。4.提升自己的觉察力,要持续不断地练习。
 +
 +###3月25日
 +
 +《觉察之道》看至3.7
 +
 +念头,只要能看见它,不跟随,它会自己消失。所以,虽然表面上看似你在中断它,但实际是念头自己消失的。 
 +
 +这个逻辑需要很清楚。因为觉知本身,不参与念头,只是知道。不会拒绝某个念头,也不会欢迎某个念头。就像万物都在生长,大地不会干预,只是承载万物。觉知相当于大地,万物就是那些念头。
 +
 +你能用觉察,熟练对治生活中出现的负面情绪,算是掌握了觉察的基本方法。以后遇到任何情绪,哪怕你没能成功对治,但你知道该如何做,不会为此焦虑慌张了。
 +
 +烦恼层出不穷,只有让自己觉察力越来越强,执著越来越少,智慧才会越来越多。所以,需要持续不断地练习。
 +
 +当你足够熟练,你会根本不用“练习觉察”,而是“练习觉察”自己在发生。就像你不用特地呼吸,但呼吸一直在发生。
 +
 +修行,不是某一刻;修行,是每一刻。 踏向彼岸的每一步,就是彼岸本身。
 +
 +特别是工作除了给你带来金钱外,好像没有其他的收获时,你就更不愿意努力对待工作了。这也是你为什么很喜欢必经之路工作的原因。
 +
 +当你对修行理解更加深入,你也会发现:工作和修行,并不是分离的。完全可以把修行融入到工作中,在工作中修行。那时,你会爱上你的工作,如同在必经之路工作一样。
 +
 +实际上,“自我”只爱自己,这是个模式,几乎每个人都是如此。可以再进一步看,那个“自我”的虚假和诡计,也会无处隐藏。“自我”是虚假的,所以总想加强自己,这样显得自己是真实的。所以,会想尽一切办法利己。
 +
 +【感悟】1.看见念头,不跟随,念头自己就消失了。只是知道,不拒绝,不欢迎。2.练习觉察足够熟练后,它会自己发生,和呼吸一样自然。3.修行,是每一刻。4.把修行融入到工作中,在工作中修行。5.“自我”为了显示自己是真实的,会想尽一切办法利己。要看见“自我”的这个模式。
  
-###3月24日 
  
csz/juezhi/25gzxx/ydxd/jczsd3.1742819322.txt.gz · 最后更改: 2025/03/24 20:28 由 jue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