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文档旧的修订版!**
3月29日
《觉察之道》看至第五章5.4,阅读了5.1-5.4章节
如果你相信觉察这个方法,请长期练习觉察,坚持座上修和座下修的练习,这是一辈子的事。
从短期看,练习觉察可以对治情绪,让自己不被负面情绪困扰;从中期看,练习觉察有助于放下执著,让生活更加自在;从长期看,练习觉察能让你觉醒,体验空性,达到真正解脱。真实不虚。
情绪出现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遇到某个对境,触发自己的执著点,负面情绪出现。从本质上讲,情绪,只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人之所以会爆发情绪,是被念头带走。也就是此刻,成了念头的奴隶,成了情绪的奴隶。如果你能成为念头的主人,也就成了情绪的主人。用觉察对治情绪,就是教你如何成为情绪的主人。
情绪的本质是念头,只要能看见念头,此刻,念头会消失。因此,对治情绪的第一步:及时“看见”情绪。看见情绪的升起,看见念头的出现。原则是:尽早看见情绪的念头,越早越好。
对治情绪的第二步:“盯住”情绪。情绪出现,你觉察到情绪的念头,然后一直“盯住情绪”,盯住自己的愤怒,盯住自己的悲伤,盯住自己的焦虑,直到它们减弱,甚至消失。
情绪本身具备能量,情绪的持续和爆发,也需要“自我”给它能量。如果你能“盯住”情绪,不被情绪念头带走,不让相关念头出现,情绪无法补充能量,自然也会慢慢消失。
意识到自己被带走,赶紧回来,继续盯住情绪。所谓的盯住,就是一直知道自己的所有状态。就像座上修时,念头来了,知道!只是知道!
当情绪得到暂时的缓解,接下来进行第三步:“挖掘”情绪背后的执著点。每个情绪背后都有执著点。如果能看见这个执著点,至少在当下这一刻,我们能彻底化解情绪。
有时我们无法瞬间挖掘自己背后的执著点,也没关系,可以等事情过去以后,再来分析,继续反思。这种反思并非“反省”,反省,是自己情绪爆发了,事后懊悔,然后找出自己哪里做错了。但我们事后反思执著点,只是研究自己的情绪。
对治情绪的最后一步:改变行为。所有陷在情绪之中的人,都是愚蠢的,没有例外。有个原则: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对自己是如此,对他人也是如此。
所有不改变行为的情绪对治,都算失败。当你看见自己的习气和模式,不再被其控制,不随其流转,这本身就是修行。改变行为,本身就是在改变习气。
【看盯挖改】,可以有多种组合。【看挖改】,情绪看一眼就消失,不用盯;【看盯改挖】,看见情绪、盯住情绪、改变行为,挖执著点这件事,可以事后进行;【看改】,看见情绪,直接改变行为。
执著,是我们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气。挖掘执著点,包括发现自己习惯性的反应模式。就像上面的例子,J 同学习惯性想自己的不好,习惯性否定自己,这就是反应模式。能看见这种模式,就能打断它,后面那么多故事,自然也就不会出现了!
挖执著点,没有标准答案。同一个场景,同一种情绪,不同的人,其执著点可能会不一样。就算是同一个人,到底是因为什么执著导致会出现某个情绪,也无法真正确定。你可以找修行的老师或者同学来帮你挖执著点,但他们的结果,也只是供你参考。无需纠结挖得够不够深,如果挖得不够,下次情绪再次出现,那就继续再挖,不会有什么损失。
挖执著点,尽量挖得具体,否则起不到期望的作用。类似“我就是我执太重”、“我接受不了失败”、“我接受不了他人的批评”等,这些也算执著点,但短期很难解决。你尽量找出那些你可以减弱或可以放下的执著点。
挖出执著点后,要有改变的决心和步骤。挖出执著点,是希望能放下它。执著少一点,自在就多一点。一旦挖出执著点,要认真对待,要有放下它的决心,思考如何放下它。
挖执著点,一开始很难挖得那么准确,就算挖得不准确,挖得不够深,都没关系,只要不是挖别人的问题就好。不要让挖执著成为你的一个新的执著。等练习觉察到一定程度,某一天,情绪背后的执著点,会自己浮现出来,也会自己脱落。那一刻,你会彻底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