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z:juezhi:25gzxx:ydxd:jczsd6
差别
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两侧同时换到之前的修订记录前一修订版后一修订版 | 前一修订版 | ||
csz:juezhi:25gzxx:ydxd:jczsd6 [2025/04/02 18:33] – [4月1日] juezhi | csz:juezhi:25gzxx:ydxd:jczsd6 [2025/04/04 18:50] (当前版本) – [4月3日] juezhi | ||
---|---|---|---|
行 2: | 行 2: | ||
[[csz: | [[csz: | ||
+ | |||
###4月1日 | ###4月1日 | ||
行 45: | 行 46: | ||
【感想】什么是真正的向内求,之前没认真看这里,这次理解了,停止向外求,根本无所求,保持觉察,只是观照,不跟随,不评判。 | 【感想】什么是真正的向内求,之前没认真看这里,这次理解了,停止向外求,根本无所求,保持觉察,只是观照,不跟随,不评判。 | ||
+ | ###4月2日 | ||
+ | |||
+ | 《觉察之道》看至第6章6.3-6.5 | ||
+ | |||
+ | |||
+ | 当你责怪他人或替自己辩解之时,你能提起觉察,意识到自己也是在“严人宽己”,自然就会放下执著。 | ||
+ | |||
+ | 生活中明的事理越多,执著就会越少。当你有烦恼时,可以提起觉察,看看是什么执著点。或许是因为自己不明事理。 | ||
+ | |||
+ | 向内求,明事理,可以抽丝剥茧,一点一点放下生活中的执著。当你执著点越来越少,智慧也自然就增长了。当你彻底没有执著时,就真正解脱了! | ||
+ | |||
+ | 这种修行方法,叫渐修。类似神秀写的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这个偈子适合绝大多数人。 | ||
+ | |||
+ | 明事理,也需要修行,修行过程本身就是“认识自己”的过程。【修行的过程,就是认识自己的过程。】 | ||
+ | |||
+ | 让自己明事理,最好的方式是提升见地。见地,一般指修行见地,反映你对真相了解的程度。当你认识到执著的虚幻,执著自然就消失了。【提升见地很重要。】 | ||
+ | |||
+ | 尼采说: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 ||
+ | |||
+ | 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当一个人没有使命,就像在大海中航行没有方向的小船,只能随波逐流。此时,人最容易执著于眼前的事物。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使命,对当下的一些烦恼和痛苦,也就不那么在意了。【希望有一天能知道自己的使命】 | ||
+ | |||
+ | 其实,所有人的使命,从来不是找到的,而是“使命”自己出现的。如果使命不出现,你怎么能找得到?它不存在某个角落中,也不存在某条河流里,而是在你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等使命自己出现!】 | ||
+ | |||
+ | 当你练习觉察,当你妄念不生,在某一天,它会忽然出现,你忽然明白了:啊!是的,我活着,就是要做这件事!【目前妄念还是很多很多,继续保持觉察练习!】 | ||
+ | |||
+ | 一个人最大的执著,来自对“自我”的执著。可以说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对“自我”的执著。如果一件事和“自我”没关系,那就不会引起我们烦恼。 | ||
+ | |||
+ | 自我总是希望自己获益,做的所有事,都是为了让自己受益。这是绝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这很正常,但长此以往,对“自我”的执著也会越来越深。一旦有人伤害了“自我”的利益,烦恼就出现了。【利已,就会有烦恼。】 | ||
+ | |||
+ | 做事情是为了让自己受益,这种方式就是“利己”。与之相对应的方式,做事情是为了让别人受益,这就是“利他”。在这里,利己并非一个贬义词,利他也不是个褒义词。只是用来描述一种做事的方式。 | ||
+ | |||
+ | 利己,会加强对“自我”的执著。反之,利他,会减弱对“自我”的执著。当你做所有的事,都想着利他,不考虑自己的利益时,对“自我”的执著,就无法给你带来任何烦恼了。 【不考虑自己的利益,不会带来烦恼。】 | ||
+ | |||
+ | 反者道之动。利他,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方法。相对“觉察”来说,利他,是一条宽道。【反者道之动,利他!】 | ||
+ | |||
+ | 万物都有生灭,而天地却能长生。因为天地的无私,造就了天地的长生。因为天地的利他,又成就了天地的利己。 | ||
+ | |||
+ | 如果你能纯粹利他,会对“自我”的执著减弱,甚至真的达到“无我”。当“自我”消失,真我就会出现。此时,烦恼也就消失了。【自我消失,真我出现!】 | ||
+ | |||
+ | 当你把“利他”当成手段,就不够纯粹,但当你把“利他”当成目的,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是去纯粹利他时,就成了修行。【纯粹利他】 | ||
+ | |||
+ | 纯粹发心去做利他的事,本身就是修行。 | ||
+ | |||
+ | ###4月3日 | ||
+ | |||
+ | 《觉察之道》看至第6章6.6-6.8 | ||
+ | |||
+ | |||
+ | 无常,是指,一切都在变化。哪怕是你自己,也一直在变化。今天的你还是昨天的你吗?身体已经发生了变化,心态也在发生变化,对世间的看法都在发生变化。【昨日如梦的感觉,今天的我已不是昨天的我了,一切都在变化。】 | ||
+ | |||
+ |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变化。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时刻提醒自己这个道理,那些执著,也会慢慢放下。【时刻提醒自己,一切都在变化。】 | ||
+ | |||
+ | 未来还没有来,为何你一直担心?看,“自我”就是这样的模式。“自我”会让你时而活在过去,时而活在未来,总之从不在当下。当你明白自我的模式,也会放下很多执著。【没错,心不是去到了过去,就是去到了未来,很少在当下。这是自我的模式,要看见!看见后,提醒自己,回到当下。知道这个模式,可以放下一些执著。】 | ||
+ | |||
+ | “我是谁?”当你在打坐观念头的时候,你会发现,一切都只是念头。所谓的“我”,就是一堆念头的组合。这个世界,也只是“念头”的呈现。当你打坐到一定时候,你能有这样的体悟和感受。【“我”就是一堆念头的组合,世界只是“念头”的呈现。】 | ||
+ | |||
+ | 真相就在觉察之中。 这不是一句废话。懂的人,看见这句话,立即会明白我在说什么。 | ||
+ | |||
+ | 当你练习觉察,练习觉察就是真相;当你在观念头,观念头本身就是真相。 【练习觉察,观念头。】 | ||
+ | |||
+ | 不要试图用逻辑推理来理解真相,也不要寄希望看很多经典来了知真相。真相只能被感知,被体验,无法被推理,也无法用文字描述。无论你怎么描述,都不准确。你如何向一位天生失明的人介绍什么是绿色?你无法解释,你怎么解释,都不对。盲人也无法想象,他怎么理解,都是错的。但只要盲人恢复视力看一眼,他自然明白什么是绿色。他同样无法描述,但他就是明白了。【真相只能被感知,被体验。所以,实修很重要,在生活中实践,不断践行。】 | ||
+ | |||
+ | 不要试图去推理真相,但要保持对真相的好奇与渴望。持续练习觉察,当觉察的第四层次发生,你或许能有所体验。 【听话照做,持续练习觉察。】 | ||
+ | |||
+ | 觉察的第四个层次是“发生”,当“发生”发生,某些执著,会自然脱落,也就放下了执著。 | ||
+ | |||
+ | |||
+ | 我们平时说放下执著,一般有两种情况。 | ||
+ | |||
+ | 一种情况是,放下对周围事物的执著。例如,我可以有车有房,有奢侈品,可以享受生活,但我不执著这些,我可以随时离开它们,可以随时过很简朴的生活。当这些财富损失了,我也不会觉得痛苦不堪。 | ||
+ | |||
+ | 另一种情况是,放下对结果的执著。因为大家平时太看重结果。而不注重“因”。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就是这个意思。修行,要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就是对过程努力,但结果如何都可以接受。【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知道这个道理,但实际做到不容易,还需不断修!】 | ||
+ | |||
+ | 你不用找了,没有什么工具,能让人专注投入到一件事情中,也不可能存在那个工具。因为让自己不被习气带走,就是降伏自心啊! 【专注投入,需要去降服自心,多练习觉察,持续练习,持续看见,让自己不被习气带走。】 | ||
+ | |||
+ | 降伏自心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修行。当你修行进步了,心对你的控制就会减弱。当心对你的控制减弱,也就是修行进步了。【自己的修行没怎么进步,目前的心还是上窜下跳,定力不足,继续练习,修心修行。】 | ||
+ | |||
+ | |||
+ | |||
csz/juezhi/25gzxx/ydxd/jczsd6.1743589988.txt.gz · 最后更改: 2025/04/02 18:33 由 jue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