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经之路

抄一部心经,点一盏心灯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csz:liyanhong:dushu:juechazhidao4

差别

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到此差别页面的链接

后一修订版
前一修订版
csz:liyanhong:dushu:juechazhidao4 [2025/02/28 11:43] – 创建 liyanhongcsz:liyanhong:dushu:juechazhidao4 [2025/02/28 18:24] (当前版本) liyanhong
行 3: 行 3:
 [[csz:liyanhong:mybyby|返回李延红摩鱼班预备营]] [[csz:liyanhong:mybyby|返回李延红摩鱼班预备营]]
  
-**第3章** 
  
-以事炼心–座修 \\  +**第4章 观念头–座**\\ 
-并非白昼无忧无虑, \\  +
-并非夜晚没有希望和悲伤, \\  +
-只有能无拘无束地超越它们, \\  +
-你们才是自由的! \\  +
-— 纪伯伦《论自由》 \\ +
  
-在生活中修行就是把修行融入生活行住坐卧,都可修行以下介绍的方法有些部分看上去有点“傻”,你头脑中可能会有疑问:这么练习有什么用?为什么要这样?没关系,看见这些疑问,当它冒出来的时候,看见它,知道就好,不需要跟随,更不需要回答,它就是个念头而已一个念头,需要什么答案? \\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你要做的是明白其原理,然后试着练习。 \\ +—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 
  
-**3.1 感身体动作** \\ +现在你应该道什么是觉察。对!觉察不难,你本来就会,在生活中应用也不难。某必经之路同学,发了个朋友圈,说她刚上初中的女儿学会了觉察。\\  
 +上初一的小姑娘今晚说:“妈妈,我也会觉察了。”\\  
 +“噢?给妈妈讲讲!”\\  
 +“平时我想讲同学坏话时,我看到了,就没有讲;爷爷在叨叨我时,我觉察,就没有怼他,笑着回应他;和同学一起,很想炫耀自己去过哪里哪里,我看到了,没有说。”\\  
 +“这么厉害?你在哪里学的?”\\  
 +“我平时听到你听课时学的。”\\ 
  
-感知身体动作练习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而且除了你自己,别人根本看不出来,就算有人正和你面对面说话,也不知道你在练习觉察。 \\ +你看,一个刚上初中小姑娘在妈妈上课期间,自己偶尔听了几句,就明白了觉察是什么,还在生活中实践了!\\ 
  
-觉察的定义是:知道此刻的正在发生身体动作,也在发生。 \\ +然而,并非你懂了什么是觉察,懂了如何应用觉察,你就能减少七成烦恼。本书反复强调学修行和学知识不一样。你知道了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后也会知道如何解这类方程但你做到了一次成功情绪觉察并不意味着你下一次情绪出现时能成功。而且懂了很多修行知识,并不一定能提升修行。如你懂了很多道理,也不一定能过好这一生。\\ 
  
-从早上起床,你提醒自己觉察身体动作:坐起来睁开眼揉眼睛伸手穿衣服扣扣子,下床,穿鞋上厕所……你尽量知道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感知自己的每一个动作。这就是练习觉察去容易但实际上那么容易。 \\ +若不能练习实践,你修行知识多了反而有可能会障碍修行。修行修行需要实修也需要践行。练习觉察就是实修,就是践行。而这种练习,需要持之以恒就是必可少的练习。\\ 
  
-你刚起床想起昨晚的个梦梦到好多年联系的高中同学他……呀!老师说要觉察身体的动作,我在穿衣有点困我在拿手机,谁昨晚半夜给我打了几个话?没有显示名字骚扰电话吧算了今天上午还例会,需要早到公司老板求越越严了,没办法现在找工作容易牙齿怎又出血了?算了都七点半了,吃不了早饭,要赶紧出门了……说好的要早上觉察身体的动作呢? \\ +让我们体验如何是座上修。\\  
 +此刻,就是现在,就在此地,你坐直身体,自放松。我们马上可以进行座上修要担心没有复杂的动作和技巧会很简单出乎意料的简单。用手机定一个三分钟的闹铃然后自然放松坐直就好。\\  
 +你微闭双眼,开始关注自己头脑里的想法。\\  
 +无论是什么想法,看见就好,不要跟随。\\  
 +拿手机,知道(不动继续坐着)。\\  
 +想看知道(不动继续坐着)。\\  
 +有声音知道(不用去管)。头有点知道(不挠)。\\  
 +小狗来了,知道(不要和它玩)。\\  
 +想起明天的会议知道(继续思考)。\\  
 +想起张三说了我的坏话知道(不继续想张三的缺点)。\\  
 +坐着就是座上修?这修个什么?不是骗人的吧。知道(不想)。\\  
 +……\\  
 +三分钟结束\\  
 +三分钟,只有三分钟。你体验到了什么?你可能体验到平静,也可能发现自己有很多念头,还有可能发现自己被某件事影响了,一直思考那件事。这都是很难得的验,而且是个“了不起”开始,因为你开始关注你的念头了。过去几十年,你可能从来没有关注过它们,也从不知道,只是三分钟,居然有这么多念头出现。\\ 
  
-想练习觉察但半个小时过去了,你就练习几秒钟。 \\ +是不是很简单?简单到什么都不用做。是的是什么都不做,只是看着念头。甚至看着也不是你主动的,是念头自己出现了,你知道了。这叫观照。是“观自在菩萨”的那个“观”。你什么都不做,念头来,就让它来,知道就好,消失也就消失了,新的念头也过来了,知道就好。 
 +当你看见念头出现,只是知道,这种方式,会自动切断念头的链条。\\ 
  
-正常现象,一开始都会这样,因为你过几十年(或者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都如此随着念头流转,自己丝毫不会意识到自己在做事情。 \\ +念头的链条什么?你想起明天的议 — 要分享的数据还没准备好—总是要做些无聊的工作— 会议总是那么长— 什么时候才能出旅游一次呢— 张家界不错,听说《阿凡达》就那里取景的— 好久没看电影了— 明天带女儿去看电影 — 女儿最近好像心情很不好,不会抑郁了吧 — 这个社会抑郁孩子越来越多 — 世道到底怎么啦?……\\ 
  
-不要觉得沮丧,应该高兴,上面例子你在半小时中有两次开始觉察自己的动作了,这就是进步或者说,这是个飞跃!因很多一辈子也做不到这一点(并非他不到,是他们根本不知道)。 \\ +从明天会议到了想看电影最后到埋怨这个世道。一环扣一环,这就是念头的链条看似荒谬而又符合逻辑。无论你有没有意识到平时头脑中念头的运行轨迹就是样的。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工作时,很难专注在某件事上的原因。如果经过专门的训练,就会被念头链条带着处跑。而咱们要教的方法,是用来“切断”链条的练习。说切断,也不准确,因为你只要什么都不做,链条自然就断了,根本不用“切”。\\ 
  
-当你意识到自己刚才错过了,记得要感知身体的动作开始感知当下的动作不要懊悔刚才的错过。当你开始懊悔刚才的错过又一次错过觉察只是知道而不评判知道错过了知道就好。 \\ +这种练习,就是观念头我们称之为“静坐觉察”也就座上修用这个方法练习让自己能及时看见念头你能及时看见每一个念头当情绪出现,自然也能看见。\\ 
  
-虽然我反复强调,但还是有人会懊悔。懊悔了怎么办?没关系,知道自己刚才懊悔了,回到当下,开始感知动作。此时,你又回到了练习觉察,多好!一切都是觉察的对象,动作是觉察的对象,错了动作也觉察的对象,因错过产生的懊悔还是觉察的对象觉察,直都在,只要愿意你永远不错过。你每一次知道自己错过,都是一次成功觉察如果不觉察,你怎么知道刚才的错过? \\ +情绪的本质只不过是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一能看见情绪的念头就有机摆脱情绪控制。\\ 
  
-着练习觉察,去感知身体每一个动作。比如在吃饭中练习。 \\ +下来我们来详细讲解静坐觉察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吃饭时,只是吃饭,不要看手机,不要想别的事情,把觉知放到手上、嘴巴里。感受自己夹菜的每一个动作,感受自己一口一口咀嚼食物,感受食物的味道,感受自己的吞咽动作。只是这么感受。不要被味道带走,不要被想法带走,不要焦虑要处理的工作。当然,被带走了也没关系,知道,回来当下继续感知动作就好。 \\ +**4.1 基本练习**\\ 
  
-什么叫“不被想法带走”?指当一个“想法”出现,及时“看见”这个想法,不跟随“想法”。例如想起明天的旅游安排,及时看见这个想法,不要继续,继续感知吃饭的动作。当你继续细化明天的旅游安排,考虑更多的细节,这就是被想法带走,也就是被念头带走。 \\  
  
-看 D 同学吃饭中练习觉察的例子: \\ +静坐觉察,顾名思义,静坐 + 觉察。你只要安静地坐着,什么都不做,知道此刻的正发生,就是静坐觉察。对于初学者来说,容易受到外境干扰,这里提一些明确建议:\\ 
  
-调心:端身正坐,思维一粒米来之不易,心生感恩和对自然的恭敬之心。 \\  +环境\\ 
-拿筷子并整理,知道。 \\  +
-夹饭,身体前倾了,知道。 \\  +
-张嘴,筷子和嘴唇接触,知道。 \\  +
-咀嚼米饭,舌头配合牙齿一起动,知道。 \\  +
-身体有些僵硬,坐直放松。 \\  +
-感受米饭的甘甜,知道。 \\  +
-米饭粘在牙齿上,知道。 \\  +
-咀嚼有点用力,放松咀嚼。想起孩子的老师……回来继续咀嚼。 \\  +
-吞咽不顺畅,知道。筷子夹豆腐,感受到豆腐的弹性。 \\  +
-右边牙齿一次一次咀嚼豆腐。 \\  +
-这么慢的吃饭,会不会浪费时间……知道。 \\  +
-…… \\  +
-吃完饭,动作轻柔收拾碗筷,凳子回归原处。 \\ +
  
 +尽量找一个安静的、不被打扰的环境。不要播放音乐,可以是完全黑暗的,如果不能,也尽量不要有太强烈的光线。不用点香,也尽量不要有刺鼻的气味。静坐前,不要喝酒,不要吃得太饱、不要吃太辣、太甜或太刺激性的食物,尽量穿宽松一些的衣服。我的描述中,用的是“尽量”二字,这意味着并非一定需要如此。但一开始,按照要求去做就好。\\ 
  
-上面的作业中,后面之所以加一个“知道”,只是辅助作用,帮助我们明确在感知动作。一开始可以用比较严格的方式训练自己,等熟练了,就不需要这么严格了。 \\ +姿势\\ 
  
-还有个很适合练习场景:在走路中修行。看 W 同学提交的在走路中修行的例子: \\ +推荐静坐姿势
  
-指导原则走路过程中,要感知身体每个动作,要像给大地盖章一样行走。 \\  +1双腿交叉盘坐脊背自挺直结定印双肩微张(让胳膊上身一定间隙)下颌微收微闭双目舌尖轻抵上颚这只是推荐姿势而非必要必要的姿势只有一点:脊背自然挺直
-脚跟先着地,然后是脚掌。 \\  +
-右脚跟上动作缓慢了。 \\  +
-背在后面。 \\  +
-身体有些晃动放慢动作。 \\  +
-脚掌地面贴合。 \\  +
-风吹过有点凉会不会感冒……知道(被带走继续感知走路的动作) \\  +
-脚趾抓地。 \\  +
-脚掌有用力。 \\  +
-膝盖弯曲提脚,很稳,我给大地盖章。 \\  +
-人路过,看了我眼,估计觉得我有傻……知道(被带走,继续。) \\  +
-脚下有枯叶,知道。 \\  +
-我在呼吸,知道。 \\  +
-左边一棵树,知道。 \\  +
-有说话的声音,知道。 \\  +
-手放松了,自然摆动,身体晃动。 \\  +
-…… \\ +
  
-无论是吃饭,还是走路,都把觉知放在身体动作上,感知每一个动作。一旦发现被念头带走,及时回来,继续就好。一开始刻意练习,让自己能全然感知自己的动作,尽量不被念头带走。等掌握了关键点,就可以不用这么刻意,还可以把这种练习放到你日常任何事情中。例如在做饭中练习,在聊天中练习,在写字中练习,在工作中练习…… \\  
  
-觉察身体的动作,你会发现个现象:所有动作都会变慢再像前一样毛毛躁躁,匆匆忙忙,你的动作会变得优雅!是的,就是优雅!每一个动作都很优雅;每一个动作,都很漂亮;每一个动作,都很完美;每一个动作,都是一次花儿的绽放。 \\ +双腿不定要单盘或者双盘直接散盘也可以(自然交叉)如果适应这个姿势,还可采用更自然姿势:坐在椅子上双脚平放于地面保持脊背自然挺直
  
-当你看到这里,此刻,是的,就是此时此刻,你留意当下自己看书的姿势。如果你是在认真看书,你会自然调整你的坐姿。是的,哪怕没有人会注意你,你也会调整:你会放下二郎腿,你会端正一点,会放松紧绷的部位,然后嘴角还会向上翘。我说中了吗?并不神奇,因为当你提起觉察,一切都会回到正确的轨道上。这也是为什么,那些修行好的人,做的所有事都是当下“最合适”的,刚刚好。 \\  
  
-你或许有疑问:这么做有什用?我吃饭时看手机可以处理工作可以学习英语,可以了解新闻难道不更效率吗? \\ +其实,姿势没那重要。推荐姿势是为了让你不会因久坐而受静坐姿势的影响。下图是禅修中最常见的坐姿,如果你希望学习,可以参考。再强调一遍练习觉察必须的只一点:脊背自然挺直。
  
-非常好的问题!虽然我提醒过你,不要跟随这些疑问,但我知道你目前还做不到。修行,并非为了让你提高效率,并非让你变得更忙,或者变得更聪明、更有能力。你要意识到一个问题:过去几十年都是这样做的,都是在追求更有用、更有效率、更强大,为何你的现状还是如此糟糕? \\  
  
-以前算闭关一,不看手机不和外界联系我挺担心的担心会错过很多事,或者有人需要找不到我。等我闭关结束后我发现,一切都很正常。我问朋友近一个月,社会上发生了什么大事,他了好久,说:“我想不起来了,有件事挺大,就是某国和某国仗了,但这跟你我几乎没什么关系。”网络很发达每天都有海量的资讯、视频产生,我并非说这些都是垃圾,但果你错过它们,哪怕有,并不会有任何问题。 \\ +1本书推荐的姿势也叫毗卢七支坐法,指坐时的七要点一般修行人打坐皆用此姿势。过对于练习静坐觉察此姿势并非必须之所以推荐是因为如果长间做静坐觉察练习这是想的打坐姿势文中讲的“双手结定印,一般左手右手在上。(示)
  
-就算你的工作性质可能与此相关,但错过一顿饭的工夫,用它来练习觉察,不会对你的工作产生多大影响。为什么不试试呢?真正的有效率,并非把自己搞得很忙,而是要有智慧。 \\  
  
-当你真习惯感知身体的动作,你会发现,你做事的效率可能还会提升。你之所以做事效率低,是因为在做事过程中,你总被各种念头带走。本来只是想打开手机查某个工作相关的信息,但看见了某个娱乐新闻,然后点了进去……半个小时过去了,你忽然觉得茫然:我刚才想干什么来着?如果你习惯了感知身体的动作,在你看见娱乐新闻,想点击查看的那一刻,你就会看见这个想,知道,继续查找你想查的内容。 \\ +  
 +
  
-感知身体的动作,感知当下的每一个动作,这是在感知动作,也是在感知当下。此刻,你当下这一刻就鲜活起来了,就有了意义。反之,你的当下,是在毫无知觉中度过的,让它白白溜走了,你不觉得可惜吗? \\  
  
-感知身体的动作不算困难,只要你意识到,马上就能开始知。困难在于你很难一直感知身体的动作因为会有太多的想法把你从这种感知中带走。如果你能看见你的想法,一种练习,练习自己看见念头的能力。 \\ +准备好之后可以开始正式练习:尽量让自己看见每一个念头。看见每一个念头,告诉自己“道”听见的声音,身体的感觉出现的想法,是念头,知道就好例如:
  
-**3.2 看见当下的念头** \\  
  
-生活中练习觉察基本要求是:及时看见当下的念头换种方式表达就是能及时看见自己的想法一旦看见念头,不继续跟随不因为以前的思维习惯(习气)而自然反应,这样就打破了反应模式有了选择的自由。这么讲太抽象来看看实际例子。 \\ +想起女儿,知道。\\  
 +静坐知道听到有人咳嗽知道。\\  
 +脚有点痒,知道\\  
 +没发现念头,知道。\\  
 +儿子还没起床一会儿要迟到了他总是这样,习惯不好知道。\\ 
  
-六点多去理发,理发师随口问:“吃饭了吗?” \\  
-我很随意地回复了一个“嗯”。 \\  
-马上觉察到不能撒谎,赶紧说:“还没吃呢,剪完头回去吃!” \\  
  
-这是必经之路 A 同学提交的作业,很普通的场景。我们许多时候的行为,是无意识的自然反应。自然反应并非都是坏事,类似上面例子,自然反应说吃或者没吃,都算什么问题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自己做什么。一旦遇到情绪自然反应成了问题。遇有人骂我们我们自然火冒三丈情绪失控了。是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所有反应,知道此刻正在发生。 \\ +上面例子中几句话代表了不同的情况想起女儿,是头脑中出现的想法,知道就好;正静坐,是知道目前状态知道好;听咳嗽是声音知道好;脚有点痒,是身体感觉,知道就好;没发现念头,也没关系,知道就好;儿子起床以及接下来想法,这是被念头带走了,知道就好,知道了,就回来了。\\ 
  
-理发师的问题“吃饭了吗”A 同学自然反应“嗯”此时她或许内心在着孩子的作业还或许想着明天上班开会的事她没回到当下。所以随口回复了一“嗯”。一旦提起觉察,就能回到当下。当 A 同学意识到自己说谎了,赶紧更正了回答。这个看见已经很错了如果还能更及时一点,就是在 A 同学要回复之前看见。 \\ +期间有任何想法都不要跟随,只知道。想起门起身去关门这是个念头,知道就好;人打电话过来不要接,这是念头知道好;厨房饭煮好没有,也不用去查看,这念头,知道就好;脚有些痒,不要去挠这是个念头知道好。就这样,一直保持这种方式,持续看着念头,告诉自己知道”。\\ 
  
-接着看 B 同学例子。 \\ +静坐觉察原则:尽量看见每一个念头,及时看见,不判断,不跟随。\\ 
  
-在走廊上遇到某个同事,看了一眼,她没跟我打招呼。以前我和她关系挺好的,自从她升职以后,开始变得不一样了,现在居然连招呼都不打了,真没想到她是这样的人,势利眼,以前我还帮她好多…… \\  +口诀\\ 
-呀,我又在想她的毛病了!真是搞笑,好像自从她晋升后,我经常挑她的毛病,嘴上不说,心里也总想这些事!哈哈!原来是我嫉妒她! \\ +
  
-B 同学看见了自己当下的想法,还发现了自己的反应模式,最后还找到了自己的问题。当 B 同学看见想法,就不会继续之前的想法,不会继续回忆同事的毛病。B 同学发现了自己的反应模式:“同事晋升后,自己总挑她毛病”,这个反应模式也会停止。B同学找到了这个反应模式背后的原因:嫉妒!这很难得,也很有意思,不是吗? \\  
  
-当 B 同学认为是别人问题时事情会没完没了。当发现是自己的问题怎么还会有抱怨和不满呢?自我对自己从来都是宽容的。 \\ +以上方法总结成三句话2 :知道有念知道无念知道就好。如果再提炼一下:知道。知道此刻的正在发生,一切“知道”,不评判,不跟随。\\ 
  
-当你看见自己的习气不再跟随,习气会自然减弱。当你能反复看见自己的习气它也就无法再控制你了。或许下次 B 同学还会知不觉挑那个同的毛病但很可能的情况是,B 同学会很快意识到这是自己的问题:嫉妒心又起来了!几次之后,这种事情也就消失了。 \\ +看见某个念头知道;没看见念头知道;被带走,知道。不用做别的事,知道就好。特别被某个念头带走,意识到时,已经走了很远,也没关系,告诉自己“知道”,回到当下,继续观念头。不要懊悔,不要自责,不要沮丧,这些所有的想法又是新的念头,变成继续被带走。\\ 
  
-再看 C 同学例子。 \\ +一旦出现某个念头,某个想法,我们告诉自己“知道”,这个念头就会消失,这个想法也就不存在了。其原理也很简单,头脑就像一个单 CPU3芯片,每一刻只会有一个念头,当我们告诉自己“知道”时,“知道”这个念头,就把之前的念头打断了。\\ 
  
-吃午饭时,小娃拿着筷子在那一直说话。 \\  +原理\\ 
-我提醒他先吃饭。他还在说,还越说越起劲,还问了一堆问题。 \\  +
-看着他一口没动的饭,我怒了,准备吼他时,看见自己的情绪,怒火散了。 \\  +
-平常语气对娃说:“先吃饭,吃完再告诉你答案啊。” \\ +
  
-这是个很典型且成功的觉察。C 同学在怒火出现时,及时看见了“怒火”,怒火就散了。这里的怒火散了,不是忍了。若是“忍”着,等小娃吃完饭,说不定还得打一顿。一次简单的觉察,避免了一次家庭争吵,这就是在生活中应用。 \\  
  
-继续看例子D 同学。 \\ +出现某个念头和想法之前人需要接受某些信息。接受信息的途径有六个:眼、耳、鼻、舌、身、意,这称为六根。之前对环境的要求,对姿势的要求,可以把“眼、耳、鼻、舌、身”五大途径尽可能屏蔽,只留下“意”。\\ 
  
-今天去洗手间推开门看见有大便没有冲于是换了另一间进去方便。出来后正准备离开,看见自己“怕麻烦”的想法自己过去一直样呢到估计舒服憋气把那大便冲下去。 \\ +此时的“意”会异常活跃念头会很明显,方便你看清楚看见一个念头,知道,下一个念头继续看见,知道。用个方式,看见一个接一个的念头只是看念头,知道这是念头,仅此而已,不要附加任何东西,不评判,不跟随。就像你坐在某个咖啡店,着玻璃窗外的人来人往、车来车往。你关心他们是谁也不评判他们的美丑,只是知道他们来了,路过了,又消失了
  
-D 同学上完厕所准备离开时,看见了念头,改变了想法,做了件平时不做的事,这就是变化。觉察并非是为了做好事,而是让我们不被习气控制。能够打断念头的相续,也就打断了习气对自己的控制,若能经常如此,也就是降伏自心了。 \\  
  
-最后一个例子。 \\ +长期这么训练,会让你习惯看见平时升起的念头,在情绪生起之时,也能及时看见。若能及时看见念头,就可以选择不被其带走,自然也就不会被情绪所控制。反之,若不能及时看见,就会随着念头流转,也就成了情绪的奴隶
  
-下午,领导又说那个券信息不完善,和抖音的不一样,我很想怼他:那是不一样的系统,怎么会一样呢?看见自己的想法,嗯,要好好沟通。 \\  
-我说:“那我尝试一下吧。” \\  
-情绪反应太快了,赶不上觉察的速度了,又迅速给领导来一刀:“你要求太多了!” \\  
-不过后面和他沟通需求,解决了。意识到我以前都是夹枪带棒地怼他,戾气真重啊。 \\  
  
-一开始,同学觉察到自己“想怼”的念头,知道,念头消失。好好说话。但很快情绪又出现了,次没能及时看见继续了一句如果能继续看到自己的念头,就会是心平气和沟通。之后意识到以前的事做错了就不算觉察,而是反省。觉察是当下的,反省是事后的。当然,有了这次的反省,下次就会有进步了! \\ +个方法在禅修中叫”。经》第一个字“观自在”“观”
  
-通过这几个例子,相信你对在生活中练习觉察有了初步的认识。因为“觉察”太简单,很容易错过,所以,很难清晰定义其边界。当你觉得模糊时,回归到觉察的定义:知道此刻的正在发生。时刻知道自己的想法、感受、行为,只是知道,就像在一旁看着小孩子的各种行为动作一样,这就是觉察。 \\  
  
-此时你若还理解生活中练习觉察要紧后面还有章节继续解释。 \\ +这个方法,也是“止”。当看见念头,再跟随,之前的念头也自然停止。就大街上看见有人在吵架,好奇想去看个究竟。此时,你看见自己想看八卦的想法,不再跟随这个想法自然就停止了
  
-**3.3 一个故事** \\  
  
-讲一个故事。 \\ +4.2 循序渐进\\ 
  
-一个妈妈带着自己的小孩,在大街上散步。 \\  
-小孩有好几岁了,妈妈不用一直牵着他,但马路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所以妈妈一直注视着小孩。 \\  
-小孩一路自己玩着各种游戏,时而跑几步,时而蹲下来,时而捡石子,时而摘花草。他完全不知道妈妈一直在看着他,这也根本不重要。 \\  
-当对面有汽车过来,妈妈马上打断了小孩的游戏,把他拉到了一边。 \\  
-等汽车过去,妈妈又放开手,继续只是看着,小孩也继续玩耍。 \\  
  
-故事中的小孩相当于平时的自己;故事中妈妈看着小孩,就相当于觉察;汽车来了,相当于情绪\\ +掌握了这个方法后基本要求是早晚各十分钟静坐觉察。每天起床后练习十分钟,每天睡觉前再静坐十分钟。如果早起太困,可以穿戴整齐,洗漱完毕后,再静坐十分钟。每次静坐完了,打卡做记录,先坚持一个星期记录格式如下:
  
-我们说提起觉察,其实这个表达方式并不准确,因为觉察一直都在(那个“觉”一直都在),只是我们平时不会意识到。就像那个妈妈一直在看着自己的小孩,但小孩不知道,或者小孩根本没关心这件事。此时若有人问小孩,你知道你妈妈一直在看着你吗?小孩或许会回答:是啊,她一直在看着我。但当小孩玩自己的游戏时,他完全忽略了这件事。如果小孩遇到陌生人,感觉到了危险,小孩会第一时间想起妈妈在看着他,他可以随时向妈妈求救。 \\  
  
-这个故事还解释了为什么觉察不会影响我们日常的行为你该工作时工作该思考时思考该睡觉时睡觉该快乐时快乐,该悲伤时悲伤但这些都无法困扰你无法束缚你,因为你可以随时跳出这个状态,只要你愿意就像小孩可以一直玩自己想玩的游戏,但妈妈可以随时打断他,只要妈妈愿意。\\ +脚有点痒知道\\  
 +呼吸知道。\\  
 +闹钟快响了吧?一会儿别迟到了还要吃饭每次都是我做饭知道。\\  
 +刚才被带跑了知道\\  
 +女儿今天……知道。\\ 
  
-这只是个比喻,若要讲得更究竟一点,故事中的妈妈、小孩、汽车都是“你”。\\  
  
-当你能“看见”某个念头这个念头会自己停止你可以让念头继续或不继续你是自由的。就像我知道我在写文章,我可以继续写,也可以停下来。像妈妈看见小孩在玩游戏,可以选择让他继续,也可以选择让他停下来。因此,当你保持觉察,并不会影响生活。\\ +不用特地回忆发生了什么想起什么就记录什么,忘记了就忘记了期间被带走也没关系看见时知道就。\\ 
  
-上次有同学说:“对啊!我在发火的时候,也知道自己在发火,但还是选择继续发火,我是自由的。”\\  
  
-这种情况大概率还是被情绪控制了你不是选择了发火而是你根本无法停你根本是主人而是奴隶是一台按照模式反应的机器你找这个理由只是“自我”的个小把戏“自我”很强大,它能把你学习到的一切都变成自己,然后用来对付你,包括修行方法。\\ +随着自己对觉察的熟悉可以逐步加长静坐时间,加长到早晚二十分钟、半个小时坚持一个星期打卡记录。可以增加静坐的次数,上午中午午,只要有空,都可以静坐练习在办公室也可以,就坐在凳子上,几分钟十几分钟,都可以。期间尽量让身体要动痒了不要挠知道就好,听到声音,知道就好,腿疼不要动,知道就好如果真一直有某种感觉困扰可以处理下继续开始其原则就是尽量让自己不跟随。所有的动作都是念头的跟随。\\ 
  
-“修行应该发脾气吗?”\\ +当你有基础,体会到了静坐的好处,可以继续增加时间,如早晚一个小时。可以只是打卡,用记录。打卡,是让你自己可以监督自己,用工具来帮助自己克服惰性。不要觉得这是浪费时间,你平时浪费在闲聊、刷视频、追剧、玩游戏的时间,比这个要多得多。更何况,这一个小时,可以让你静心,能增强专注力,能增长智慧。\\ 
  
-开始你可以这么认为,毕竟你还不懂如何控制情绪当你真正懂了定的修行能力了,你会发现:你可以在没愤怒时愤怒这叫怒而不愤愤怒也叫怒愤,就是心贲,有心振起、隆起的意思表示郁结于心狂躁不安“怒”1是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生气。怒而是指表现得很生气但内心并郁结挂碍。\\ +“自我”有自我防护的意识,旦“自我”被威胁就会找各种理由保护自己。当你被批评你第反应是解释、反驳或愤怒;当遇到损自己利益的事情第一反应是排斥、拒绝。“自我”,想要证明自己存在,必须事可做任何时候必须做点什么对大多数人来说最难是什么都做。因此你没事时要么刷手机要么看电视,实在行就打电话给朋友,约出去玩,反正就是无法一个人什么都。\\ 
  
-你就像一个优秀的演员这个场景需你演什么,你就那个被需要角色,没有丝毫偏差你知道己是个演员。你只是演员吗?不止如此你还编剧加导演!\\ +觉察,要求不跟随,要求什么都不做,是一种削弱“自我”方法。此时我”会自我保护“自我”可能会告诉:这样做有啥用傻啊?那个蓝狮子没什么水平个大忽悠,别信……要看见“自我”的这种模式。\\ 
  
-因此一开始一旦情绪出现,就觉察来对治放任情绪爆发。\\ +当你逐步熟练了觉察还可以随机静坐觉察,就是任何时候,你想起来了,就可以练习静坐觉察。在办公室在车上,随时随地都可以练习。一分钟、几分钟、十几分钟都可以。随机静坐觉察的求也是一样:尽量看见念头,不评判,不跟随。\\ 
  
-类似的情绪还有焦虑。当我们担心某件事(般指担心未来会发生某件事)就会焦虑“虑”是思考、考虑“焦”担心、着急当你看见自己的焦虑,可以做到只是考虑应对方法而不担心着急这就是“虑而不焦”。\\ +练习觉察,开始不要纠结姿势,更不要特地训练姿势有人一开始花了一个月练习双盘这不我们倡导的重点要放在“看见念头”这个能力上。可以只是端正坐在椅子上微闭双眼然后开始观念头。\\ 
  
-**3.4 回到当**\\ +等自己掌握了这个方法,想延长静坐时间,再开始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姿势。最推荐的姿势就是之前图片所讲的“七支法”。这是经过几千年沉淀来的方法(在佛陀之前的修行人,也是这种姿势静坐的),非常适合长时间静坐修行。不用着急,静坐可以是一辈子的事情,姿势可以慢慢调整,慢慢越来越标准。\\ 
  
-我们要么活在过去要么活在将。我们会为了几年前某人曾背叛自己而记恨在心,不能释怀;我们会为孩子的现状而担忧他的将来能寐;我们为了昨的失误而羞愧懊悔我们为明天的会议而担心焦虑;我们饭想着下午的工作我们在工作时回忆着刚才的午餐;算我们在打坐静心,头也总出现情的影子。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日常状态这也是带给我们烦恼的根本原因我们无法回到当。\\ +当你更熟练了且对觉察越越有信心,你可以尝试闭关专修。如果你是独居,你找个周末,两天时间,除吃饭上厕所可以一直练习静坐觉察。饿吃,困了醒了就观念。如果你家里人太多你可以选择去某个农庄住两天专门练习觉察。期间遇任何现象都不要紧,成念头,知道就好!当然,最好是有老师指导。\\ 
  
-什么是回到当下?\\  
  
-佛陀开悟后,教小孩如何吃桔子。他说:剥桔子皮时候,知道自己在剥桔子皮,感受自己手的每一个动作,感受桔子的柔软桔子皮的气味,掰桔子的时候,知道自己在掰桔子,感知自己掰桔子的每一个动作,吃桔子的时候,知道自己在吃桔子,感知自己吃桔子的每一个动作,感受桔子在嘴里的味道……\\ +**4.3 觉察过程境界**\\ 
  
-这就是回到当下。看上去很简单吧?是的,就这么简单,简单到我们时刻都在错过。回想一下你吃桔子时的场景:你拿起桔子,想起桔子是同事张三送的,上次帮了他那么多,他就送了几个桔子,这个人特别小气,上次几个人一起吃饭,他吃得最多,但临埋单时,他装着打电话,提前离开了……想着想着,桔子吃完了,你接着开始刷短视频。\\  
  
-显然回到当下可以让我们此刻不烦恼烦恼只会存在于去与未来无法进入到当下。\\ +练习静坐觉察,一开始会发现念头经常会被念头带走。这很正常及时看见,继续练习就好。熟练掌握方法后,念头多都不是问题就算错几个念头没有及时看见也根本不是问题,知道,继续就好。\\ 
  
-虽然此刻再烦恼但烦恼依然存在啊!小孩依然堪忧明天工作还是很多,婆婆恶劣态度不会因我回到当下而任何改变!回到当下有什么用不过逃避问题罢了!\\ +当你发现自己被念头带走,而且被带走很远才知道。要自责、沮丧这刚好说明你走上了正确道路。当你知道自己被念头带走,知道的这一刻,你就已经回了。有多少次被带走就有多少次回来。你错了多少次,你就对了多少次。错次数越多,对的次数越多。你知道自己被带走了一千次,也意味着,你一千次看见了念头这就一千次成功。\\ 
  
-如果你是么想,也没有错。如果你不愿回到当下希望当下思考很多其他事焦虑很多其他事抱怨很多其他事完全可以的。并非说,任何时候,你都必须关注当下的每动作,而不思考其他事情得大街上的小孩吗?妈妈可以一直牵着他也可以不牵着他。\\ +当我们能及时看见念头,及时知道,念头可能会逐渐减少,这也是正常现象。知道就好。偶尔发现没有念头也只是知道不要刻意寻找寻找本身也是念头。记住口诀:知道有念知道无念,知道就好。\\ 
  
-时,如果你是这么想错了你忽略了一些真相。错误是过去产生的,已经过去,当下没有错误问题来自于未来未来还没来,当下没有问题此时此刻,该做什么做什么,能有什么问题?而且,每个未来,都由当下产生。如果当下这一刻你能淡定当下产生你也能淡定;如果当下这一刻你很焦虑当下产生的下一刻,你也会焦虑。\\ +静坐过程中,若每次能及看见念头念头可能会出现得越来越快,也只是知道就好。尽量做到念头一出现就知道甚至不关注念头内容已经知道念头念头念之头,要看念之头就像神枪手远处靶子刚冒头不用等它完全出现就已经开枪。\\ 
  
-看个例子。\\ +静坐过程中,可能会想起某件有意思的事,或者曾经困扰自己的难题忽然有了答案,或者有新的灵感,或者对装修房有了好创意等,不要兴奋,也不要中断静坐,这都只是念头,知道就好。这些都是诱惑,不要被其影响。也不用担心忘记了,不会忘记的,这些本身就是智慧光芒的闪现。\\ 
  
-老婆回到家,看见老公又躺沙发上看电视顿时火冒三丈开始数落老公:“一有点时间,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游戏!就能上进一点吗?说了多少遍,用业余时间学点东西好歹换一个更大的房子!像你么下去这辈子到什么钱。嫁给你真倒了八辈子霉!”\\ +静坐过程中还可能会出现各种幻相。类似觉得身体有一股能量涌出,或者看见某个菩萨天空跟自己说话或者忽然很感动泪流满面或者看见很多熟悉又陌生的画面遇到这些也用奇怪都当成念头,知道好。要跟随评判,这不算好事,也不是坏事。知道就好,不要被带走。\\ 
  
-老婆这一段话回到了过翻出来以前的越想越生气又担忧未来,这一辈子赚不到钱。就没有回到当下。如果回到当下,要么提醒老公“不要看电视,可以去学点什么要么陪他一起看电视么简单。\\ +静坐过程中,可能会感觉身体全部消失,空空荡荡,明明了了,自己能神游到想去任何地方不要恐惧,也不要奇怪,这只个念头,知道就好。不要兴奋,不要跟随。无论发生什么,告诉自己,这是个念头,知道就好。静坐程中,可能会觉得自己感觉特别敏锐,以前听不见声音都能听到不用惊讶,这也个念头知道就好。不兴奋,不要跟随。无论发生了什么,告诉自己,这是个念头,知道就好。\\ 
  
-烦恼永远解决不完焦虑和抱怨对未来不会有任何帮助。当你时刻都回到当下,担心的事并没想象中那么严重问题出现时处理问题就好,这就活在当下如果你能一直如此做绝对不会有事情能困扰你愤怒已经去,担心还未发生,你要处理的,只是当下的事情,就这么简单。\\ +静坐过程中能会特殊景象,有鬼怪要吃掉自己,或者一切都消失了,或者处于无边黑暗,你可能会升起恐惧要看见自己的恐惧不要跟随,知道就好,一切都只是念头,恐惧也只念头不用担心这样自己忽然就死了怎么办,不会我听说过工作劳累过度猝死的,但没有听说观念头忽然死掉。不用中断只是看见,只是知道继续观念头。\\ 
  
-你真正需要面对,永远只有当下的事。因为生命只会在个又一个当下中展开,而过去和未来,只是存在你头脑中幻象。\\ +部分人可能会经历的情况是:一开始念头像瀑布急促又连续,很难及时分辨;之后念头像河流,流动变得缓慢,但还是有很多;最后会像湖面,基本平静,偶尔几个念头,也清晰可见。不,这并非我们追求的目标。观念头,没有目标,或者说,不要设置任何目标,只是“观”。出现任何情况,都只是知道。\\ 
  
-当你提起觉察,练习觉察,就能回到当下活在当下。\\ +上述情况都只是在练习久了有可能会出现一开始不要在意这些。一开始练习,能看见念头可以,或者被带走后,能回就可以。\\ 
  
-此时我假设你已经觉察有了基本理解接下来介绍练习觉察方法。\\ +静坐过程中想到任何人和事,出现任何状况,都只是个念头,知道就好。想到孩子,孩子只是个念头;想到别人自己伤害伤害只是个念头;想到过去种种不幸,不幸只是个念头……把一切都当成念头,是的,自己的身体,也只是个念头,这个世界,也只是个念头,一切都只是念头!知道就好。\\ 
  
-当你吃饭时知放在身体每一动作放在手上放在嘴里知道自己在吃饭感受每一次的咀嚼,感受饭菜和口腔的接触,感受食物的味道。只是感受,不做判断,不被念头带走。间出现念头知道,继续回到当下。\\ +当你练习久了,静坐过程中,觉第四层次可能会发生。发生就让它发生不用过度兴奋不要恐惧不要质疑,不要害怕错过待再次发生。可以跟你的老师请教确认不要跟别人分享。\\ 
  
-当你走路时,把知放在脚上知道自己在走路感受脚掌和地面每一次接触。你以走得慢,每一次落下脚掌,就像拿着印章印在大地上你可以走得快,感受微风拂面,欣赏绿叶蓝天。只是感受,只是知道,不去思考别事情期间出现念头,知道继续回到当下。\\ +静坐练习这个方法如果坚持正确练习,会有机会体验到“空性”,理解什么是心经中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但更多人,能一切都平常。静坐的目的,就是静坐本身让一切自己发生只是看着:知道就好。无论是“空性”还是“平常”都是正常的。你的每一次真正的“观念头本身就是体验和“存在”融为一体的体验。就像大地看着万物生灭,就像天空看着云卷云舒。\\ 
  
-当你抄经时,把觉知放在笔尖,知自己在抄经,感受每一个笔画的流动,只是感受。当念头出现,不做判断,及时回到笔尖,不被念头带走。期间出现念头,知道,继续回到当下。\\ +**4.4 练习即**\\ 
  
-当你说话时,知道自己在说话,当你微笑时,知道自己在微笑,当你写代码时,知道自己在写代码,当你发呆时,知道自己在发呆。只是知道,一直知道当下的每一件事,每一个动作,不做判断,不被念头带走。\\  
  
-总之,当你在做任何事,知道自己做这件事,当你处于任何状态,知道自己处于这个状态。一开始练习,很容易,但持续时间很短,就会被念头或对境带走。被带走是正常的,没关系,尽量及时现,回到当下,继续练习这个方法很有用经常练习你的觉察力会提升很快。\\ +觉察知道此刻的正在发觉察不评判不跟随。\\ 
  
-设想一个场景:当上班发现地震了大厦摇摇欲坠,大家都在疯狂往外跑!此此刻想什么?\\ +但我知道,不可能不评判,因为评判是头脑存的方式。没有逻辑头脑是无法接受的。因此当你练习静坐觉察时,头脑冒出很多念头: 
 +我这个姿势对不对?\\ 
  
-此时此刻,你会想明天的工作不会想孩子的习,会想婆婆的唠叨,不会想房子车子工资,这些你都不会想你想的:如何快速跑出去,脱离危险!\\ +如何才能让“发生”发生?如何才能体验空性?\\  
 +自己好像做得我这方面能力一向很差。\\  
 +某某同说他静坐效果很好我为何总达到?\\  
 +昨天好像有一点点感觉但很快就消失了。\\  
 +个方法对我没用好像没什么用……\\ 
  
-做此刻该做,这就是!什么此刻该做的事?\\ +我只是简单举了些例子,还会有无数的想法出现。头脑习惯这样。那些想法有有道理有的没道理,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看见这些想法,不用关注其内容。你一旦关注内容,就可能会被内容带走。头脑喜欢逻辑,喜欢分辨对错,喜欢喋喋不休。这就是头脑存的方式。修行,就是让头脑安静来。而开悟,就没有头脑。\\ 
  
-吃饭时吃饭;工作时工作;睡觉时,睡觉是活在当下。\\ +如何让头脑安静下来?还记得那杯浑浊的水吗?老子云: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当你什么都不做头脑就安静下来了。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草原上狂奔,如果你追赶它,想拉住缰绳让它停下,它会跑得越快。而你什么都不做,野马自己会停来。静坐觉察,就是让你什么都不做。\\ 
  
-下班回家,看见儿子又在玩游戏,火冒三丈大声呵斥:“说了八百遍!高考前不要玩游戏你就不听!成绩上不来上大学,眼睛也坏了,以后打算啃老吗!”这个场景,你前面三句,是回到了过去,后面四句,是去了未来。\\ +安静地坐着什么都不做。知此刻的正在发生知道什么都做。此刻,你和存在是一体的,你就存在本身。\\ 
  
-如何是回到当下?看见儿子在玩游戏,你火冒三丈。看见自己想发火了!嗯,心平气和地说:“儿子,别玩游戏了,咱们起做作业吧!”\\ +20 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诗人沃尔特·惠特曼写过这样首诗:\\ 
  
-此时此刻该做就是当下。\\ +我按自己的方式生存,足够了\\  
 +即使世上没人理解我,我安然而坐\\  
 +即使世上没人不理解我,我安然而坐\\  
 +有一个世界理解我的,对于我它是最大的世界,那就是我自己\\  
 +无论我是在今天,还是在千百万年之后,来我自己身边\\  
 +今天我能愉快地接受它,也能同样愉快地等待它\\  
 +— 沃尔特·惠特曼《自己之歌》\\ 
  
-当你回到当下,愤怒和焦虑,都无法进入。就这么神奇!\\  
  
-说起来简单,但绝大多数人在愤怒升起的那一刻直接爆发出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这也是被“对境”带走。一旦被对境带走,后面很难回到当下。\\ +你可以试着体静坐觉察美好,就像惠特曼样,只是安然而坐,这就足够了。\\ 
  
-如何才能做到不被对境带走?这就需要练习觉察。保证自己能在情绪升起的那一刻,或情绪升起之前能看见情绪。\\ +练习觉察的目的,就是练习觉察本身。头脑欺骗,不是去向某个地方,不是要获得某些觉受,不是要获得某个成就,就只是练习。当你觉得状态不好,练习觉察。因为练习觉察本身,就是好状态。那一刻,是最完美的状态。什么是道?练习本身是道。\\ 
  
-你可以练习“闹铃觉察”2练习回到当下方法如下:\\ +如何才算是降伏自心?降伏心的过程就是降伏心的结果。\\ 
  
-设置七个闹铃(你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多或减少),旦闹铃响起保持此时体不动,留意此时自己身体的姿势、感受、念头、想法。然后进行三次深呼吸,提醒自己接下来的几分钟内保持觉察(感知动作、看见念头),然后继续做当下正在做的事,并尽可能的保持觉察。\\ +如何才是达到彼岸?踏向彼岸的每都是彼岸本身。\\ 
  
-**3.5 以事炼心**\\ +练习觉察的目的是什么?练习觉察的目的,就是练习觉察本身。\\ 
  
-少人对修行感兴趣平时看一些修行相关些修行相关认识些有修行的人还会和朋友起讨论修行问题嗯,看上去,他们不错修行人。然而,一旦遇到一点挫折这些人就开始怨天尤人、垂头丧气、自暴自弃、痛苦不堪……\\ +我翻来覆去讲这几句话,就是希望你能真的明白。要只是觉得文字好像显得高深适合发朋友圈,而是要真的体会其中的意思。没什么高深的,因为当你只是练,当你回到当下,当你只是知道此刻的正在发生,你就是觉察,你就是彼岸,你就是存在。\\ \\  
 +不要小静坐觉察练习,不要把它当成个普通工具不要把它当成个要完成任务而要当成种美好当成种回归,当成生命一部分一个连接,和存在连接它是座桥梁通向真理的桥梁。\\ \\ 
  
-修行,不是为了让自己过得开心,不是为了自己有更财富不是为了让自己人生变得顺利人生否顺利,是否会更有钱,这跟修行关系不大。修行,可以让我们能力面对任何困境。\\ +你或许还明白我在说什么,没关系,我只告诉你要重视静坐觉察练习,试着找到其中的乐趣,然后坚持下去。头脑会告诉你,坚持下去需要一个理由。我希望你的理由:这么练习可以我控制情绪,或者听说别人这么练习获得了很好处或者这么练习可以让我内心平静等。\\ \\  
 +希望这样理由,有这些目的,就会有期望,有期望就会有障碍,有障碍就会有失败,有失败就会有失望,有失望就会放弃我希望你的理由:没什么理由我就想练习每天从十分钟开始,就样,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是的,把修行当成一种生活方式而练习觉察就是这种方式的表现形式。不只是静坐觉察,还把觉察融入生活中。当你带着觉察生活,你会发现生活开始变得精彩,世界开始变得不同\\ \\ 
  
-修行是降伏自心。但看几篇文章听几节课就能降伏自心吗?不可能。不坚持练习,那只是懂了某些道理,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顺便提一句我在寺院,每天最喜欢做两件事:一件事是练习觉察件事还是练习觉察。我喜欢把练习觉察融入到日常活的每件事中\\ \\ 
  
-修行,需要在事上练,以事炼心。当你明白了修行的方法,需要在事情上练习。\\ +4.5 一点疑问\\ \\ 
  
-某教授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讲了个经历说自己终身难忘。\\  +座上修时,切都当成念头。\\ \\  
-文革期间教授被打右派还被剃了阴阳头,第二天要游街示众她想一死了之。是的,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下死比活着容易得多。\\  +是的都只是念头,一切都只是念头\\ \\  
-此时,有人给她送来一个纸条,是佛学师父托人送来的,纸条上只她看后笑了。第二天她坦然面一切。\\  +有什么不是念头呢?父母是念头吗?若没有念头父母这个标签根本不会形成,若没有念头,你根本不知道父母。因为知道也是念头\\ \\  
-革过去了,平反了,后来成了知名学教授。\\  +如果一切都念头,那我又是谁?谁在观?在观谁?观是不是念头?多好问题啊。试着问问自己这些问题答案就问题之中。\\ \\  
-人问她,那什么?\\  +当你观念头到达一定深度后,念头越来越少,甚至连念头也没有了。如果一切都是念头,但连念头都没有了,还剩下什么?那个“没有”是什么?\\ \\  
-她说正是修行”\\ +当你思考这些,这本身又是念头,那念头从哪里来?老子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到底是什么?什么是那个“不生不灭”?谁才会“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  
 +当念头出现知道有念。当念头不出现,知道无念。念头都没有,你又如何知道呢?\\ \\  
 +谁在知道?\\ \\  
 +到底“我是谁?”\\ \\  
 +观念头观念头,念头本质是什么?念头从哪里来?又消失于哪里?念头与念头之间是什么?对,念头之间什么都没。但那“什么都没有”又是什么?\\ \\  
 +我们平时和人说话,关注的是声音声音出现时听见声音,那声音的背景是什么?每个音节之间的间隙是什么?的,声音的背景,是没有声音。音节之间的间隙,也是什么都没有\\ \\  
 +我们平时看书,关注的是字,很少会关注纸张本身。一张画圆圈的白纸,我们习惯关注那个圆圈,而会自动忽略白纸本身。\\ \\  
 +我们习惯看见“有”,不习惯看见“没有”。观念头,让你看见念头,也要看见没有念头;让你注意声音也要注意声音的背景;让你看文字,还要看见文字背的纸张。观念头,让你注意到那个“没有”。无论海有多少波浪,背后的大海是如如不动的。无论天空有多少云朵,背后的天空是如如不动的\\ \\  
 +观念头,是让你习惯“观”。那个“观”,是“观自在菩萨”的“观”。无论念头多少,无论念头如何变化,那个“观”,一直存在,没有生灭。就像一个七岁的小孩知道那黄河,等他七十七岁了,仍然知道那是黄河。七十年过去了,黄河奔流不息,变幻万千,但那个小孩和那个老人的“知道”,却没有变,不来也不去,不增也不减。\\ \\  
 +练习静坐觉察,可以让你体会到的自己,就那个“观”,就是那个“知”,就是那个“道”,也就是那个“没有”。当你有这个体悟,很多执著,瞬间瓦解、自然脱落。就算还有不少习气存在,你会一眼看穿“自我的小把戏,不会受其影响。这也是一种“发生”。\\ \\ 
  
-顺境,对修行来说,不一定是好事。当一个人处于顺境,容易变得傲慢、自大,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特别是对于那些修行新手,太顺,不算好事。顺境安逸,般若无缘。反之,当一个人遇到逆境,反而是修行的好时候。而且,检验一个人修行水平如何,看他在逆境中的反应,就是个很好的衡量标尺。\\ +**4.6 忠告**\\ \\ 
  
-在必经之路的工作中出现矛盾冲突最淡定的因为我觉得大家练习修行的候又到了。必经之路的使命之一:引导大家在生活中修行逆境就是很好的修行机会。并非让你为了修行故意让自己处于逆境。这样是找罪受是造作,是学傻像天空面对乌云和白云一样坦然面对生活的逆境和顺境。\\ +练习静坐觉察并不复杂但很容易走入岔道。始终要明确,静坐的核心观念头不用关注其他。这里提出几点忠告,供初学者参考。 
 +并非练习身体。有人为了让自己姿势标准一点,静坐,非要坚持单盘或双盘,腿麻也还在坚持这完全没有并非单盘或双盘不,但我们不是来练腿的。并非双盘一动不动坐一个小时就说明很厉害如果这样算厉害路边的大石头最厉害了,它好多年都一动不动。我们练习觉察,是降伏其心,而非降伏其腿,在心上下功夫。如果想练习双盘可以单独找时间练习\\ \\ 
  
-对于真正的修行者并非只逆境适合修行顺境同样可以苦乐皆为道用所谓逆境还是顺境,也只是个标签(念头)。当你能回到当下只有当下该做,哪来的顺或逆?你看那些修行好的人,少焦虑未来因为未来无论发生什么,是好是坏、是顺是逆,对他来说,都挺好。\\ +注重本质而非时间。静坐练习觉察要尽量看见所的念头要及时不被带走这是基本原则。如果直任由自己被念头带走甚至主动用静坐时间来思考某些问题,哪怕时间再长,对修行也没帮助。念头散乱地一动不动静坐一个小时还不如认认真真观念头几分钟\\ \\ 
  
-在生活中,有两个基本条件:老师和老实。\\ +不自作主张。有人因为学习过其他禅的方法类似观呼吸、数息、持咒、观想、念佛号等,总希望能把这些方法结合到一起。这样不好。口诀很简单,方法也不难,直接照做就是。不要一边静坐一边持咒,或者念阿弥陀佛什么的,这不会好处。不是说其他方法不好,而是不要自创方法,老实一点,不要太“聪明”。等你真正掌握了觉察,你会发现可以用觉察来配合其他方法。例如:念佛号时,你保持觉察,出现其他念头,及时看见,继续念佛号\\ \\ 
  
-修行若没老师指导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盲修瞎练很容易走偏了,还茫然不知。修行的老师,是一面镜子,可帮你看见很多自己看的问题。这里的老师,是指真正懂修行的老师并非生活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修行路上不存在“三人行,必有师”,三百人也不行一个盲人看不见路,三百个盲人在一起,也看不见路。如果没有合适的老师,一旦修行方向出错,越努力,错得越厉害!\\ +不自我欺骗。静坐练习觉察的过程,需要看见念头。所的念头一旦“看见”消失不要实际上被念头带跑了,还自己看见例如:明天要开会,知道;开会要准备好材料,知道;那些材料好麻烦啊,知道;每次开会都搞种形式主义知道……这种情况,明明就念头随着开会这件事一直在延续但强行在其加了几个知道”,这就是属于自欺骗\\ \\ 
  
-这种情况很多你留意身边一些学佛多年的人,他们很努力,但时间长了,脾气却越来越大,很多事情都看不惯了;又或者他们要求身边人念佛、吃素、抄经不能做不能做那。总之,搞得大家和他相处,提心吊胆。这种十有八九就方向错了如果老师指导,老师会告诉他:修行,是用来己的用来要求别人的。\\ +不要有期待静坐练习觉察,有会有某些特殊感觉,或者出现某个境界,这都是正常现象出现某些特殊感觉正常现象。不心生期待。该发生的然会发生。当有了期待期待本身就念头,而且会成为某些事情发生障碍\\ \\ 
  
-或许你有疑问:“我要求家人吃素、抄经、佛号是为他们好对他们生生世世都有利我这是慈悲难道错了吗?”\\ +不自以为是。练习觉察一段时间,很容易就能掌握觉察的方法,此时更要持续练习,给自己提更高的要求。如更及时看见增加静坐时间等。不要觉得自己已经会了就不用练习了。静坐练习觉察练习得越娴熟觉察会越敏锐,在生活中应用能越及时。要始终保持一个初学者的心。\\ \\ 
  
-去判断这件事的对和错而是说这么做的方式不合适这并不是慈悲而是执著。当你想改变他人,就执著想帮助他人,才是慈悲对待身边如果有人向你请教:“吃素有什么好处去哪里以领抄经纸?”很用心地告诉他们,甚至花钱请他们吃素、抄经他走上这条路,这是在帮助他们。反之你认为某件事对家人有利,就去要求他们,他们做,你会不高兴。这就是想改变别人。\\ +盲修瞎练。了解了觉察可以自己尝试练习,完全可以自己静坐觉察练习。如果出现一些状况,例如身体有某些反应,或者总是看见某些幻相,“只是知道”的方式也应付你可以停下来找个可以指导的老师。不要当然认为这自己达到某个境界或者以为自己开悟了不是的,遇到那种情况,可能的结论是:走偏了。修行不能盲修瞎练需要有老师指。当然,这也可能只一些普通觉受一定是坏事需要有过来给予指导\\ \\ 
  
-再举个例子。隔壁老王身体好,还经常抽烟一天你碰到老王他又剧烈咳嗽。你过去跟他说,可以戒烟几试试之后还买了一本如戒烟书给他看老王会认为你很关心他,觉得你这人不错。如果你三番五次去老王家劝他戒烟求他家人一起配合禁止他抽烟。每次见到老王,都会劝他戒烟。老王会认为你一定是疯了。菩萨想改变任何人他尊重他人的活方式,使用他们语言,让他们依照自己本性转变,而不是让他们成为自己的翻版。不要试图用修行的方法改变他人这很重要!必经之路的“三不”原则:不推销、不拒绝、不求名利就是基于这点而提出的。\\ +追求觉受静坐观念头时间长了可能会出现觉受,感觉自己不感觉房间充满了能量,甚至感觉自己可以神游外,此时最好找老师咨询更多的情况是,没有这种觉受,没有任特殊觉受两者都不是问题受挺好没有觉受也挺好兴奋,不要期待生的让他们发生,没发生让他们没发生。不要追求某种觉受,有觉受也只是个念头。修行,是求智慧,而觉受若求觉受,喝酒、吸毒也能带来很多类似觉受。没有智慧,一切都是妄谈\\ \\ 
  
-想改变他人,也是一种习气故孟子云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下次,当你想改变他人时,及时“看见”,停下来是修行。\\ +老实听话照做反复强调修行需要老实听话不需知道观念头有什么用不需知道为什么要看见念头,不需深究口诀的原理是什么。也并非一定要搞明白“身体到底是不是个念头、“世界是不是个念头”。只需要去做就好。这些疑问本身也只是个念头看见一个念头需要什么答案呢?\\ \\ 
  
-另外一个要求是:老实。老实,是对自己诚实,对老师诚实,还要老实听话。对修行来说,最大的敌人不是欲望,而是虚伪。老实,还表示不能投机取巧,不要自作主张,老实听话。按照老师提的要求,老老实实照做就是。学知识,需要刨根底,而修行,需要老实听话。这一点其实挺难的,现代人都怕吃亏怕上当,学会了精明,很少会老实听话。\\ +**4.7 与答**\\ \\ 
  
-做同样的一件事,可能是在修行,也可能是被欲望控制。就像做必经之路,倡导很多人抄经,就算不收任何费用,如果内心出发点是为了建立一个最有影响力的组织,让自己更有名气,那这就是被欲望控制。如果参与必经之路,不计较自己的得失,只是为了帮助更多人减少烦恼增长智慧,这就是修行。这二者都是在引导大家抄写经典,但前者是在加强对“自我”的执著,后者却是减弱对“自我”的执著。修行是降伏其心,前者是跟随欲望,后者却是让自己减少欲望。\\  
  
-本章最后讲。一次我天空训练营开营典礼上说:接来一大家在必经之路学的关于修东西,不要和身边朋友和家分享。有同学就很不认同,问何不能分享?分享是美德得应该提倡分享分享越多越好……”我要求每个同学每天早晚各静坐十分钟念头。有同学说:“蓝狮子老师十分钟太短了,我建议是三十分钟过其他课至少都是要求静坐三十分钟的,因为……”我笑了说:“们嘴说‘老实听话’,但实际却是要‘老师听话’啊。”有趣,不是吗:P\\ +1. 看见念头,知道就好,假如身边的亲人刚刚去世,这件事真实发生,当也是念头嘛?\\ \\  
 +答:知道有念知道无念,知道就好。这是用座上观念头时口诀。这种训练方式可以让你及时看见念头,及时提起觉察。如果你对“一切都是念头”理解还够,在日常生活中,你不用以此来看待事物。但从某种程度讲,亲离世,本身也是个念头金刚经凡所有相,皆虚妄。\\  
 +亲人刚刚去世提起你可以让悲伤继续也可以让悲伤随时停止。你可以做到悲而不痛,哀而不伤。\\ \\  
 +2. 有想象才会有行动,看见念头,知道就好都是念头那平时该如何生活呢?生活好像也没什么意义。\\ \\  
 +答:看见念头知道就好这是座修的口诀。你平时该如何生活如何生活,觉察不会对你有任何影响。还记得那个带小孩散步的妈妈吗?小孩自己玩耍,妈妈只是看着,并不会影响他。但在需要的时候又能随时打断他。\\  
 +练习觉察能看见念头,你会有足够的警觉,在工作和生活时回到当下,不被妄念带走,不被境转。你会发现,看去你做事不紧不慢,但你的效率比以前高了很多。\\  
 +当你修行到一定程度,你确会发现现在追多东西,都失去了原本的意义。生活的意义,需要每个人自己去寻找,不断地否定,又不断寻找。\\ \\ 
  
-3.6 问与答\\ +3. 早上静坐眼睛闭完就有种想睡觉的昏昏沉沉的感觉,微闭又做不到,怎么办?\\ \\  
 +:如果静坐时想睡觉,那就先睡一觉再打坐,不用勉强。眼睛微闭还是全闭,也没关系,只要不让眼睛看见的景物对自己造成干扰就好。静坐是帮助练习“观念头”,姿势是次要的,观念头才是主旨。如果对静坐有障碍,完全可以用普通姿势自然坐在凳子上练习“观念头”。\\  
 +当你在静坐时,有昏沉的感觉,想睡觉,这本身也是个念头。看见那个“感觉”,知道就好。不要让自己真的睡着了。\\ \\ 
  
-1. 我们吃饭中练习觉察除了练习觉知动作,是不是同时在练习“及时看到那些念头并且把它切割掉?\\ +4.打坐一开始几分钟容易念头纷飞,需要过好久才能静下来有什么办法吗\\ \\ 
  
-答:你的个体会棒!吃饭中练习觉察目的是觉知动作,但也是在训练看见念头的能力如果不能看见念头就会被念头带走自然就无法觉知动作。但并非把念头切割掉念头能看见它不跟随它会自己消失。所,虽然表面上看似你在中断它,但实际是念头自己消失的。\\ +答:遇到种状态,正常。能看见念头纷飞本身也是看见念头,按照正常方法去做,就可以\\  
 +另外,还可以在一开始主动把觉知放在身体的某些部位例如把觉知放在腿上、脚上、手上、腹部等,轮转一圈,再开始观念头。\\  
 +静坐觉察时眼睛不全闭而是稍微睁开一条缝这样也可减少念头。\\ 
  
-这个逻辑需要很清楚。因为知本身,不参与念头知道。不会拒绝某个念头,会欢迎某个念头就像万物在生长,大地会干预,只承载万物觉知相当于大地万物是那些念头。\\ +5. 静坐时,总感觉身体会前倾或者感觉背驼了该怎么办?\\ \\  
 +答:静坐的核心念头,不用纠结姿势身体前倾和驼背,都不是问题如果持续影响你观念头调整一下好。不用挂碍\\ \\ 
  
-2. 觉察练习到什么程才算合格了可以放下练习?\\ +6. 打坐的时候,经常会身体往前或是往后倒,有时候幅比较大的时候就会惊醒。这种不受控制的倒的动作是念头还是发生呢?\\ 
  
-答:你能用觉察,熟练对治生活中出现负面情绪算是掌握了觉察的基本方法以后遇到任何情绪,哪怕你没能成功对治,但你知道该如何做,会为此焦虑慌张了不过,就算你这段时间很熟练地对治某些情绪并不意味着你以后一直都可以。烦恼层出不穷只有让自己觉察力越来越强,执著越来越少,智慧才会越来越多所以,需要持续不断地练习。\\ +答:打坐时候把一切都当成念头。知道就好。用纠结是什么。就算看见菩萨也是念头知道就好这就是原则。\\ 
  
-用觉察对治情绪本身就在练习觉察练习觉察的目的,就是练习觉察本身。你希望自己有状态而每天能练习觉察就是很好的状态。\\ +你可能以为:一个动作不是念头一个想法才念头不是的,你能知道一个动作发生,这件事,本身就是个念头就像听到一声音,这件事也是个念头。至于那个动作是否发生了,那个声音是否真存在和你练习观念头没有关系,不用管\\ \\ 
  
-当你足够熟会根本不用“练习觉察”,而练习觉察”自己发生就像你用特地呼吸但呼吸一直\\ +4.8 思考与习\\  
 +1. 觉得每天静坐练习观念头有什么用?\\  
 +2. 座上修最重要的什么?\\  
 +3. 按照文章中的方法,坚持每天早晚十分钟的静坐练习,并做好记录。坚持一个月。\\  
 +4. 认真阅读参考文章《保持初心中修行》,并写出心得体会\\  
 +5. 认真阅读参考文章《老子智慧:生而有》并写出心得体会。\\  
 +6. 你觉得在生活中修行,最重要的是什么?\\ 
  
-修行,不是某一刻;修行,是每一刻。\\  
- 
-踏向彼岸的每一步,就是彼岸本身。\\  
- 
-3. 请问老师,我对待自己工作没有以前那么投入,没有对待必经之路的事情这么认真,对必经之路我任劳任怨,毫无怨言,非常乐意的,但我对待工作就没那么认真,不愿意付出,更没有努力到无能为力。这是不是有问题,我该怎么办?\\  
- 
-答:这是有可能的。以前你为了钱而努力工作,你认为有了更多的钱,就能解决现在的痛苦,就能保证未来过得幸福。现在,你知道这种观点是荒谬的,那只是个骗局。所以,你开始没有那么喜欢赚钱了,也就没有那么想为了赚钱而工作了。特别是那份工作,除了给你带来金钱外,好像没有其他的收获时,你就更不愿意努力对待工作了。这也是你为什么很喜欢必经之路工作的原因。\\  
- 
-因此,你的这个现象,不是个问题,反而是个进步。\\  
- 
-这或许是个契机。我知道你的家庭生活没那么需要钱,也知道你目前的工作,其意义与价值很难达到你的期望。所以,你可以考虑换一份更有意义、更喜欢的工作。可能收入不一定有现在那么多,但又会是一个新的经历,一个新的体验。这可能会对你的生活带来不可预期的变化,但这对一个看重修行的人来说,不是坏事。而且,当你对修行理解更加深入,你也会发现:工作和修行,并不是分离的。完全可以把修行融入到工作中,在工作中修行,把在必经之路倡导的理念,应用到你的工作中。那时,工作会是你的修行道场,你会爱上你的工作,如同在必经之路工作一样。\\  
- 
-4. 我听人说,一个人只有爱自己,才能爱别人。我是不是等修行好了,再去爱别人,再去利他?\\  
- 
-答:很好的问题。你或许先要搞明白:什么是爱自己?\\  
- 
-爱自己,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照顾好自己。让自己有个好的生活习惯,买一些自己喜欢的衣物,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这算是爱自己。\\  
- 
-第二个层次,是接纳自己。每个人都不完美,接纳自己的内向,接纳自己的不自信,接纳自己不擅长演讲,接纳自己的能力没那么强……当一个人接纳自己的“缺点”,那个缺点也就无法再困扰他,缺点也就不再是缺点,是真可能会变化。例如接纳自己不自信的人会开始变得自信起来,接纳自己结巴的人,说话开始变得流利。\\  
- 
-第三个层次,是认识自己。当你真的认识自己,认识到真正的自己是谁,你会发现所有人都很可爱,都值得爱!此时,慈悲心会出现,你会爱上所有人,也会爱上众生。\\  
- 
-这三个层次,并非递进关系,而是可以同时进行。\\  
- 
-如何认识自己?修行是其必经之路。修行就是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也是不断消除“我执”的过程。利他,是很好消除“我执”的方法。并非要等修行好了再利他,利他本身就是修行。\\  
- 
-3.7 思考与练习\\  
- 
-1. 以事炼心,是在借假修真。什么是“假”?什么是“真”?\\  
-2. 阅读参考文章:《在吃饭中修行》,按照本章介绍的方法,中午吃饭时,练习觉察,坚持七天。\\  
-3. 按照本章介绍的方法,走路时练习觉察,每天至少 10 分钟,坚持七天。\\  
-4. 挑战一小时不看手机。这一个小时内,若发现自己有想看手机的念头,及时看见,不要被带走。一个小时结束后,记录你的体验感受。\\  
-5. 挑战 24 小时不思他人过。接下来一天时间,当心中想起他人的不好,出现埋怨时,及时看见,并回到当下。记录你的体验感受。\\  
  
 \\ \\  \\ \\ 
  
csz/liyanhong/dushu/juechazhidao4.1740714193.txt.gz · 最后更改: 2025/02/28 11:43 由 liyan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