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z:liyanhong:dushu:juechazhidao5
差别
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两侧同时换到之前的修订记录前一修订版后一修订版 | 前一修订版 | ||
csz:liyanhong:dushu:juechazhidao5 [2025/01/28 16:49] – liyanhong | csz:liyanhong:dushu:juechazhidao5 [2025/04/20 19:36] (当前版本) – liyanhong | ||
---|---|---|---|
行 1: | 行 1: | ||
[[csz: | [[csz: | ||
+ | [[csz: | ||
第五章 用觉察对治情绪 | 第五章 用觉察对治情绪 | ||
行 58: | 行 59: | ||
有时,我们没能及时看见情绪的念头,被情绪带走了,陷入了愤怒、悲伤等,也不要紧,只要接下来能“知道自己在愤怒”、“知道自己在悲伤”就可以,在你知道的这一刻,也是“看见”,只是晚了一点。原则是:尽早看见情绪的念头,越早越好。 | 有时,我们没能及时看见情绪的念头,被情绪带走了,陷入了愤怒、悲伤等,也不要紧,只要接下来能“知道自己在愤怒”、“知道自己在悲伤”就可以,在你知道的这一刻,也是“看见”,只是晚了一点。原则是:尽早看见情绪的念头,越早越好。 | ||
- | 看见情绪的念头的这一刻,念头会消失,情绪会减弱。但很多时候,因为我们习气太重,执著太深,或者对境很特殊,就算看见了“情绪的念头”,下一刻情绪还会出现,甚至爆发。如果能及时“看见”念头,念头被打断,此刻,情绪会暂时消失。若能把握好这个时刻,就可能完全对治情绪。因此,看见情绪之后的步骤,也很关键。读1止 | + | 看见情绪的念头的这一刻,念头会消失,情绪会减弱。但很多时候,因为我们习气太重,执著太深,或者对境很特殊,就算看见了“情绪的念头”,下一刻情绪还会出现,甚至爆发。如果能及时“看见”念头,念头被打断,此刻,情绪会暂时消失。若能把握好这个时刻,就可能完全对治情绪。因此,看见情绪之后的步骤,也很关键。(芭蕉朗读1止。) |
对治情绪的第二步:“盯住”情绪。情绪出现,你觉察到情绪的念头,然后一直“盯住情绪”,盯住自己的愤怒,盯住自己的悲伤,盯住自己的焦虑,直到它们减弱,甚至消失。一直盯着情绪,情绪就会减弱甚至消失。就是这么神奇! | 对治情绪的第二步:“盯住”情绪。情绪出现,你觉察到情绪的念头,然后一直“盯住情绪”,盯住自己的愤怒,盯住自己的悲伤,盯住自己的焦虑,直到它们减弱,甚至消失。一直盯着情绪,情绪就会减弱甚至消失。就是这么神奇! | ||
行 94: | 行 95: | ||
听见婆婆在抱怨自己收拾厨房不干净,你内心不舒服,以前习惯性的“行为”是,和她顶嘴,吵起来:“你们每天都等着我伺候!我每天上班这么辛苦,下班还要做饭,一点没搞干净,还要被你数落!还有没有天理!” | 听见婆婆在抱怨自己收拾厨房不干净,你内心不舒服,以前习惯性的“行为”是,和她顶嘴,吵起来:“你们每天都等着我伺候!我每天上班这么辛苦,下班还要做饭,一点没搞干净,还要被你数落!还有没有天理!” | ||
- | 如果用觉察对治情绪,将会是这样的。听见婆婆在抱怨自己收拾厨房不干净,你内心不舒服,生气,你及时看见自己的“生气”,“盯住生气”,情绪得到缓解,然后看见情绪背后的执著:不接受别人提自己的毛病,还找理由来辩解。(朗读2 止)好像是的,自己工作上也是如此。此时,你赶紧进厨房,对婆婆说:“您提醒得对,我太不小心了,哪些地方不太干净啊?下次我一定注意!” | + | 如果用觉察对治情绪,将会是这样的。听见婆婆在抱怨自己收拾厨房不干净,你内心不舒服,生气,你及时看见自己的“生气”,“盯住生气”,情绪得到缓解,然后看见情绪背后的执著:不接受别人提自己的毛病,还找理由来辩解。(芭蕉朗读2止。) |
+ | |||
+ | 好像是的,自己工作上也是如此。此时,你赶紧进厨房,对婆婆说:“您提醒得对,我太不小心了,哪些地方不太干净啊?下次我一定注意!” | ||
这就是改变行为。一场原本会燃起的战火,化解于瞬间。 | 这就是改变行为。一场原本会燃起的战火,化解于瞬间。 | ||
行 149: | 行 152: | ||
你对修行兴趣很高,更要让修行和生活融合起来。 | 你对修行兴趣很高,更要让修行和生活融合起来。 | ||
- | 例如:瑜伽课,就是你很好的修行道场。提醒自己,教大家瑜伽,赚钱不是主要目的,修行才是。把瑜伽课,作为结缘众生服务众生帮助众生的机会,把“自我”的执著一点一点消除。这样下去,你的瑜伽课,一定会很不一样,你也会很不一样,你的学员也会不一样,这个世界也会因你而不一样!(朗读3 止) | + | 例如:瑜伽课,就是你很好的修行道场。提醒自己,教大家瑜伽,赚钱不是主要目的,修行才是。把瑜伽课,作为结缘众生服务众生帮助众生的机会,把“自我”的执著一点一点消除。这样下去,你的瑜伽课,一定会很不一样,你也会很不一样,你的学员也会不一样,这个世界也会因你而不一样!(芭蕉朗读 3 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行 162: | 行 159: | ||
情绪是念头,看见念头,这个念头就消失了。原理是如此,但现实生活中,经常的情况是,知道了自己在发怒,知道自己在焦虑,还是继续发怒还是继续焦虑,为何情绪并没有消失? | 情绪是念头,看见念头,这个念头就消失了。原理是如此,但现实生活中,经常的情况是,知道了自己在发怒,知道自己在焦虑,还是继续发怒还是继续焦虑,为何情绪并没有消失? | ||
- | 一刹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昼夜为三十须臾。— 《摩诃僧祗律》 | + | 一刹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昼夜为三十须臾。— 《摩诃僧祗zhī律》 |
如以现代时间计算,一须臾为四十八分钟,一罗预为一百四十四秒,一弹指为七点二秒,一瞬为零点三六秒,一刹那是零点零一八秒,是为一念。如果此处的“一念 | 如以现代时间计算,一须臾为四十八分钟,一罗预为一百四十四秒,一弹指为七点二秒,一瞬为零点三六秒,一刹那是零点零一八秒,是为一念。如果此处的“一念 | ||
行 190: | 行 187: | ||
这是个反面例子,这根本不是在挖执著点,而是又被念头带走,还编了很多故事。如果 J 同学想:我的执著点就是:不接受自己,害怕别人提到我的现状。到这里,就结束,那就很好。接下来的,都是头脑编的故事。 | 这是个反面例子,这根本不是在挖执著点,而是又被念头带走,还编了很多故事。如果 J 同学想:我的执著点就是:不接受自己,害怕别人提到我的现状。到这里,就结束,那就很好。接下来的,都是头脑编的故事。 | ||
- | 执著,是我们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气。挖掘执著点,包括发现自己习惯性的反应模式。就像上面的例子,J 同学习惯性想自己的不好,习惯性否定自己,这就是反应模式。能看见这种模式,就能打断它,后面那么多故事,自然也就不会出现了!自己的反应模式,常常视而不见。就像有人习惯性地挑人毛病,习惯性说人不好,习惯性抱怨老公,习惯性抱怨婆婆,习惯性自吹自擂,这种人生活中很多。朗读4止 | + | 执著,是我们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气。挖掘执著点,包括发现自己习惯性的反应模式。就像上面的例子,J 同学习惯性想自己的不好,习惯性否定自己,这就是反应模式。能看见这种模式,就能打断它,后面那么多故事,自然也就不会出现了!自己的反应模式,常常视而不见。就像有人习惯性地挑人毛病,习惯性说人不好,习惯性抱怨老公,习惯性抱怨婆婆,习惯性自吹自擂,这种人生活中很多。(芭蕉朗读4止) |
但我们常常只发现别人是这样的,很少会意识到自己是这样的。 | 但我们常常只发现别人是这样的,很少会意识到自己是这样的。 | ||
行 233: | 行 230: | ||
挖执著点,尽量挖得具体。类似“我就是我执太重”、“我接受不了失败”、“我接受不了他人的批评”等,这些也算执著点,但短期很难解决。你尽量找出那些你可以减弱或可以放下的执著点。例如看见孩子上学前很磨叽,你开始着急,情绪起来了,看见,情绪消失,挖:我居然接受不了小孩上学迟到。是啊,多大点事啊。下次小孩再磨叽,你或许就不生气了,因为比起亲子关系,偶尔上学迟到一次,也不是什么大事。相对挖出执著点“我就是对孩子要求太高”,前面挖的执著点就更具体,更容易落实。 | 挖执著点,尽量挖得具体。类似“我就是我执太重”、“我接受不了失败”、“我接受不了他人的批评”等,这些也算执著点,但短期很难解决。你尽量找出那些你可以减弱或可以放下的执著点。例如看见孩子上学前很磨叽,你开始着急,情绪起来了,看见,情绪消失,挖:我居然接受不了小孩上学迟到。是啊,多大点事啊。下次小孩再磨叽,你或许就不生气了,因为比起亲子关系,偶尔上学迟到一次,也不是什么大事。相对挖出执著点“我就是对孩子要求太高”,前面挖的执著点就更具体,更容易落实。 | ||
- | 挖出执著点后,要有改变的决心和步骤。挖出执著点,是希望能放下它。执著少一点,自在就多一点。一旦挖出执著点,要认真对待,要有放下它的决心,思考如何放下它。例如:以往先生每次喝酒,你都会生气。这次他回家时,你发现他又喝酒了,情绪起来,看见、盯住,执著点:我执著于让先生戒酒。发现这个执著点,要想办法放下,而不是等先生下次喝酒后回家,你又生气,再找出同样的执著点。这样次数多了,就会成为“自我”欺骗你的把戏:你看每次都挖到执著点了,但是每次还是会生气,(朗读5止)我说了吧,觉察没什么用。正确的处理方式是,发现自己执著于让先生戒酒,那就想办法放下它,不再要求他戒酒。你可能会想:“我平时反复要求,还那么生气,他都戒不了酒,我如果不管他,他岂不是天天都喝酒?万一出事了怎么办?”当你有这个想法,要看见它,你在担心未来,而不是在当下。而且,不是让你不管,而是让你不执著结果本身。你可以继续提醒,但也知道他不会听。你还可以偶尔陪他喝点,或者做好准备他喝多了你照顾他,总之,就是不再期待他一定会戒酒。 | + | 挖出执著点后,要有改变的决心和步骤。挖出执著点,是希望能放下它。执著少一点,自在就多一点。一旦挖出执著点,要认真对待,要有放下它的决心,思考如何放下它。例如:以往先生每次喝酒,你都会生气。这次他回家时,你发现他又喝酒了,情绪起来,看见、盯住,执著点:我执著于让先生戒酒。发现这个执著点,要想办法放下,而不是等先生下次喝酒后回家,你又生气,再找出同样的执著点。这样次数多了,就会成为“自我”欺骗你的把戏:你看每次都挖到执著点了,但是每次还是会生气,(芭蕉朗读5止)。 |
+ | |||
+ | 我说了吧,觉察没什么用。正确的处理方式是,发现自己执著于让先生戒酒,那就想办法放下它,不再要求他戒酒。你可能会想:“我平时反复要求,还那么生气,他都戒不了酒,我如果不管他,他岂不是天天都喝酒?万一出事了怎么办?”当你有这个想法,要看见它,你在担心未来,而不是在当下。而且,不是让你不管,而是让你不执著结果本身。你可以继续提醒,但也知道他不会听。你还可以偶尔陪他喝点,或者做好准备他喝多了你照顾他,总之,就是不再期待他一定会戒酒。 | ||
挖执著点,一开始很难挖得那么准确,就算挖得不准确,挖得不够深,都没关系,只要不是挖别人的问题就好。不要让挖执著成为你的一个新的执著。等练习觉察到一定程度,某一天,情绪背后的执著点,会自己浮现出来,也会自己脱落。那一刻,你会彻底放下。 | 挖执著点,一开始很难挖得那么准确,就算挖得不准确,挖得不够深,都没关系,只要不是挖别人的问题就好。不要让挖执著成为你的一个新的执著。等练习觉察到一定程度,某一天,情绪背后的执著点,会自己浮现出来,也会自己脱落。那一刻,你会彻底放下。 | ||
行 283: | 行 282: | ||
后来看到了自己这个狡猾、不诚实的念头。“别人又没有叫我马上弄,我自己作贼心虚,这是什么习气呀?!” | 后来看到了自己这个狡猾、不诚实的念头。“别人又没有叫我马上弄,我自己作贼心虚,这是什么习气呀?!” | ||
- | 之后大方回复同学:“辛苦啦,明天处理!”(朗读6止) | + | 之后大方回复同学:“辛苦啦,明天处理!”(芭蕉朗读6止) |
K 同学的这个作业很典型。虽不是对治情绪,但也是很好的觉察案例。里面有“看、挖、改”。看见自己的念头(想撒谎);挖出自己的习气(喜欢撒谎);接下来改变了行为(大方回复)。 | K 同学的这个作业很典型。虽不是对治情绪,但也是很好的觉察案例。里面有“看、挖、改”。看见自己的念头(想撒谎);挖出自己的习气(喜欢撒谎);接下来改变了行为(大方回复)。 | ||
行 304: | 行 303: | ||
2.【看】,是看见自己的情绪和念头,不是看见某个现象,不是看见别人的情绪。 | 2.【看】,是看见自己的情绪和念头,不是看见某个现象,不是看见别人的情绪。 | ||
+ | |||
3.【盯】,是盯住情绪,通常用感受身体的方式来盯住情绪。并非盯住某件事情的发展过程。目的,是不被情绪带走。 | 3.【盯】,是盯住情绪,通常用感受身体的方式来盯住情绪。并非盯住某件事情的发展过程。目的,是不被情绪带走。 | ||
行 310: | 行 310: | ||
5.【改】,是要改变行为,尽量是真实发生的行为,而不是表决心,说自己改变了某些想法。例如看见自己想抱怨的念头,最后改的部分说:“我以后不抱怨他了。”这就是表决心。类似这种情况下,可以改成:“内心给他送个祝福!”当然,如果真的这么改,你是真的做了这件事,内心是真的祝福了人家。 | 5.【改】,是要改变行为,尽量是真实发生的行为,而不是表决心,说自己改变了某些想法。例如看见自己想抱怨的念头,最后改的部分说:“我以后不抱怨他了。”这就是表决心。类似这种情况下,可以改成:“内心给他送个祝福!”当然,如果真的这么改,你是真的做了这件事,内心是真的祝福了人家。 | ||
- | 6. 实际发生对治情绪的过程并非理想,但为了交一个漂亮作业,把文字改得符合要求,这样意义不大。作业,要真实记录。你可以自评时写出来,哪些地方做得不对。这样下次再遇到类似情绪,你就知道该如何处理了。 | + | 6.实际发生对治情绪的过程并非理想,但为了交一个漂亮作业,把文字改得符合要求,这样意义不大。作业,要真实记录。你可以自评时写出来,哪些地方做得不对。这样下次再遇到类似情绪,你就知道该如何处理了。 |
上次有个同学讲了自己的经历。 | 上次有个同学讲了自己的经历。 | ||
行 348: | 行 348: | ||
你和先生借题发挥的时候,你为何不看见,为何不提交作业? | 你和先生借题发挥的时候,你为何不看见,为何不提交作业? | ||
- | 你骂娃不睡觉时,为何不看见,为何不提交作业?(朗读7止) | + | 你骂娃不睡觉时,为何不看见,为何不提交作业?(芭蕉朗读7止) |
你把这些事都放到一起,再去挖出多少年前的事,本身就在编故事。这就是让念头交配。都交配出儿子、孙子了。你在孙子身上分析,希望解决他爷爷的问题,你觉得有可能吗?就算解决了又如何?孙子自己还有一堆问题依然存在…… | 你把这些事都放到一起,再去挖出多少年前的事,本身就在编故事。这就是让念头交配。都交配出儿子、孙子了。你在孙子身上分析,希望解决他爷爷的问题,你觉得有可能吗?就算解决了又如何?孙子自己还有一堆问题依然存在…… | ||
行 382: | 行 382: | ||
5.7 修行入门 | 5.7 修行入门 | ||
- | 在生活中,即使你不懂觉察,情绪爆发,过了一段时间,情绪可能也会消失。遇到对境,情绪出现,你被情绪带走,爆发出来,情绪爆发之后,你开始反思,想通了某件事,情绪自然消失了。有人情商高一些,从情绪出现到最终消失,时间会缩短。但即使如此,这也不算在生活中修行。觉察,是在生活中修行的入门标志。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朗读8 止 | + | 在生活中,即使你不懂觉察,情绪爆发,过了一段时间,情绪可能也会消失。遇到对境,情绪出现,你被情绪带走,爆发出来,情绪爆发之后,你开始反思,想通了某件事,情绪自然消失了。有人情商高一些,从情绪出现到最终消失,时间会缩短。但即使如此,这也不算在生活中修行。觉察,是在生活中修行的入门标志。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芭蕉朗读8止) |
购了两个水泥花盆,种上了喜欢的花草,放在店门口,这段时间发现有猫咪喜欢拉粑粑在花盆里,大概是觉得新鲜的泥土比较松软…… | 购了两个水泥花盆,种上了喜欢的花草,放在店门口,这段时间发现有猫咪喜欢拉粑粑在花盆里,大概是觉得新鲜的泥土比较松软…… | ||
行 408: | 行 408: | ||
我处理猫拉屎的例子,与之前那个同学的例子,不同之处在于,我的情绪瞬间消失了,而她的情绪持续了很长时间。如果下次还有类似的事情发生(猫拉屎会在固定地方的),相信我应该不会被情绪控制,但那个同学就不一定了。细看二者的差异。J 同学的情绪之所以过去了,是因为 J 同学转念了,还把猫想象成了一只有爱心的喵。而我之所以情绪消失了,是因为找到自己的执著点:我居然要求一只猫会听懂人话。是我错了,自然也就不责怪猫了。 | 我处理猫拉屎的例子,与之前那个同学的例子,不同之处在于,我的情绪瞬间消失了,而她的情绪持续了很长时间。如果下次还有类似的事情发生(猫拉屎会在固定地方的),相信我应该不会被情绪控制,但那个同学就不一定了。细看二者的差异。J 同学的情绪之所以过去了,是因为 J 同学转念了,还把猫想象成了一只有爱心的喵。而我之所以情绪消失了,是因为找到自己的执著点:我居然要求一只猫会听懂人话。是我错了,自然也就不责怪猫了。 | ||
+ | |||
什么是修行?修行是降伏其心。当你被习气带走,那就不是修行,当你能从习气的轮回中跳出来,就是降伏其心。再回头看上面两个例子,我们的习气,就是遇到对境,产生情绪,被情绪影响,一圈又一圈而无法脱离。所以,第一个例子,就不算修行。第二个例子中,我没有被情绪带走,及时从情绪中跳出来,看见了自己的习气,化解了情绪,这就是修行。 | 什么是修行?修行是降伏其心。当你被习气带走,那就不是修行,当你能从习气的轮回中跳出来,就是降伏其心。再回头看上面两个例子,我们的习气,就是遇到对境,产生情绪,被情绪影响,一圈又一圈而无法脱离。所以,第一个例子,就不算修行。第二个例子中,我没有被情绪带走,及时从情绪中跳出来,看见了自己的习气,化解了情绪,这就是修行。 | ||
+ | |||
修行,不是让自己什么都不计较。看两个有意思的例子: | 修行,不是让自己什么都不计较。看两个有意思的例子: | ||
+ | |||
1. 去麦当劳,买了套餐未吃完要个袋子带走,售货员说:“带啥酱不,番茄酱什么的。”我眼一亮,想带点麦当劳的酱回去,看见自己想占便宜,说:“不要了谢谢你。” | 1. 去麦当劳,买了套餐未吃完要个袋子带走,售货员说:“带啥酱不,番茄酱什么的。”我眼一亮,想带点麦当劳的酱回去,看见自己想占便宜,说:“不要了谢谢你。” | ||
+ | |||
2. 去和好友买奶茶,用小程序操作可以有优惠,于是用手机操作,结果弄了几次无果,想直接买单,看到自己好面子,故跟好友讲:“我们坐这再试一下,能优惠些也挺好。” | 2. 去和好友买奶茶,用小程序操作可以有优惠,于是用手机操作,结果弄了几次无果,想直接买单,看到自己好面子,故跟好友讲:“我们坐这再试一下,能优惠些也挺好。” | ||
+ | |||
这是同一位同学一次交的两个案例。第一个案例,看见想占便宜,选择不占便宜。第二个案例,看见自己好面子,选择了继续占便宜。都是很好的修行案例。看明白了吗?不占便宜是修行,占便宜也是修行。要区别是不是修行,不看外在行为如何,而是看是否朝“心”上下功夫。 | 这是同一位同学一次交的两个案例。第一个案例,看见想占便宜,选择不占便宜。第二个案例,看见自己好面子,选择了继续占便宜。都是很好的修行案例。看明白了吗?不占便宜是修行,占便宜也是修行。要区别是不是修行,不看外在行为如何,而是看是否朝“心”上下功夫。 | ||
+ | |||
最后再看 F 同学的例子: | 最后再看 F 同学的例子: | ||
+ | |||
上班路上开车,为了快一点,一直超车并道,忽然“看见”自己这个模式,瞬间规矩了。 | 上班路上开车,为了快一点,一直超车并道,忽然“看见”自己这个模式,瞬间规矩了。 | ||
过去好多年啊,每次上下班路上,我都是如此,还出过两次剐蹭事故。其实并没有能快几分钟,而我晚到几分钟也没什么关系。忽然有种想哭的冲动。 | 过去好多年啊,每次上下班路上,我都是如此,还出过两次剐蹭事故。其实并没有能快几分钟,而我晚到几分钟也没什么关系。忽然有种想哭的冲动。 | ||
+ | |||
此刻有人要超车并道,我笑了,减了速,让他过去。 | 此刻有人要超车并道,我笑了,减了速,让他过去。 | ||
+ | |||
是的,我超越了!我知道,就在今天早上。谢谢觉察之道! | 是的,我超越了!我知道,就在今天早上。谢谢觉察之道! | ||
+ | |||
这就是修行。并非因为 F 同学开车规矩了,而是因为他能不再被习气控制。 | 这就是修行。并非因为 F 同学开车规矩了,而是因为他能不再被习气控制。 | ||
+ | |||
修行,不是为了让人变得善良,但懂修行的人,会自然变得善良。 | 修行,不是为了让人变得善良,但懂修行的人,会自然变得善良。 | ||
- | 朗读9 止 | ||
- | 5.8 问与答 | + | (芭蕉朗读9止) |
- | 1. 看见情绪和压抑情绪,有什么区别? | + | |
- | 答:看见情绪,不跟随,不评判,挖掘背后的执著点,当下的情绪自动被化解。压抑情绪,则是一种忍受,强迫自己表面不跟随情绪,内心依然有情绪,只是不表现出来。 | + | 5.8 问与答\\ |
- | 前者可能让情绪消失,后者是让情绪加强。下次再出现类似的事情,前者可能不会再有情绪出现,就算有也可能较弱,依然可以轻松化解。而后者的情绪却一定会出现,而且会更强烈,结果往往是比以往爆发得更厉害。 | + | |
- | 2. 有时看见了情绪,还是不想停下来,想让情绪爆发出来,这正常吗? | + | 1.看见情绪和压抑情绪,有什么区别?\\ |
- | 答:当你练习觉察还不够,这种情况很常见。情绪出现,你看见不够及时,容易被情绪带走,当情绪比较激烈时,你虽然看见了,但那一瞬间,会出现很多理由,让你继续。例如:“如果不给他一个教训,他永远不会改,以后就废了。”“如果我不发火,她会得寸进尺。”“我知道我伤心,这不是很正常吗?我想念他,就是想念”类似这种,还是被情绪带走了。 | + | |
- | 要知道,这是“自我”的小把戏。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警惕,不要落入自我的圈套。给自己定一个原则:一旦看见,全力以赴。不要有任何妥协! | + | 答:看见情绪,不跟随,不评判,挖掘背后的执著点,当下的情绪自动被化解。压抑情绪,则是一种忍受,强迫自己表面不跟随情绪,内心依然有情绪,只是不表现出来。\\ |
- | 一开始练习,觉察可能会失败(还是被情绪带走),没关系,不要因此自责懊悔。翻篇,下次继续练习就好。反正也不会比以前更差了,不是吗? | + | 前者可能让情绪消失,后者是让情绪加强。下次再出现类似的事情,前者可能不会再有情绪出现,就算有也可能较弱,依然可以轻松化解。而后者的情绪却一定会出现,而且会更强烈,结果往往是比以往爆发得更厉害。\\ |
- | 3. 有时看见了情绪,也知道执著点,但还是改不了。例如女儿的学习不好,还不努力,每次遇到都会生气。 | + | |
- | 答:这是正常现象。放下执著,并不容易。有时理论明白了,不一定做得到。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放下。坚持练习觉察,长时间练习。当你修行到一定深度,智慧增长,有些执著会自动脱落。有些执著放不下,是因为还不够痛吧。当足够痛时,自然放下了。 | + | 2.有时看见了情绪,还是不想停下来,想让情绪爆发出来,这正常吗?\\ |
- | 有个妈妈对女儿的学习很焦虑,时不时因此发脾气,因为学习,对女儿打骂。后来女儿上高中了,抑郁症很严重,不愿学习,也学不进去,甚至轻生,几次自杀未遂,不得不休学在家。前些天妈妈跟我说,只要女儿健康,能正常生活就好,成绩差没关系,不上学都可以接受。 | + | |
- | 4. 用觉察对治情绪,就是让自己没有情绪吗? | + | 答:当你练习觉察还不够,这种情况很常见。情绪出现,你看见不够及时,容易被情绪带走,当情绪比较激烈时,你虽然看见了,但那一瞬间,会出现很多理由,让你继续。例如:“如果不给他一个教训,他永远不会改,以后就废了。”“如果我不发火,她会得寸进尺。”“我知道我伤心,这不是很正常吗?我想念他,就是想念”类似这种,还是被情绪带走了。\\ |
- | 答:并非如此。用觉察对治情绪,不是让你没有情绪,而是让你不被情绪控制。面对情绪,你是自由的。 | + | 要知道,这是“自我”的小把戏。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警惕,不要落入自我的圈套。给自己定一个原则:一旦看见,全力以赴。不要有任何妥协!\\ |
- | 而且就算你学会了觉察,情绪依然会出现。不只是如此,就算你修行得很好,喜怒哀乐依然会出现,希望和恐惧仍然像从前一般升起。普通人和修行人的区别在于如何看待情绪和面对情绪时的反应。普通人会本能地接受或拒绝,因此产生执著或厌恶,被情绪带走;而对修行人来讲,无论升起什么情绪,都能从容面对,理解其自然、原始的状态,不会由此产生执著,也不会被其控制。 | + | 一开始练习,觉察可能会失败(还是被情绪带走),没关系,不要因此自责懊悔。翻篇,下次继续练习就好。反正也不会比以前更差了,不是吗?\\ |
- | 就像天空。天空在那里,无论做什么,白云和乌云迟早都会出现。天空要做的,只是看见。 | + | |
- | 5. 老师好,遇到对境通过觉察虽然行为有了暂时的改变,但情绪却一直都在,只算是忍,比如遇到对方几十年的模式,这一点该怎么破?是通过不断的觉察练习,直到执着自然脱落么? | + | 3.有时看见了情绪,也知道执著点,但还是改不了。例如女儿的学习不好,还不努力,每次遇到都会生气。\\ |
- | 答:不是的。如果你的情绪一直在,那不叫改变,那叫积累。遇到了对方几十年的模式,也不是要破了这个模式,更不要想改变对方。 | + | |
- | 自己有情绪,问题一定在自己身上,不要把责任甩锅到对方身上。哪怕对方品德不行,脾气不行,甚至酗酒、吸毒、赌博、家暴,你可以选择离开,也可以选择接受,但情绪在这里不会有任何作用。无论你是忍还是不忍。 | + | 答:这是正常现象。放下执著,并不容易。有时理论明白了,不一定做得到。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放下。坚持练习觉察,长时间练习。当你修行到一定深度,智慧增长,有些执著会自动脱落。有些执著放不下,是因为还不够痛吧。当足够痛时,自然放下了。\\ |
- | 平时,你不喜欢老天爷下雨,你要怎么破?哦,你说那是自然现象,自己根本就不在意。那对方几十年的模式,就不能是自然现象?你要么接受,要么远离。就这么简单。你要出门,但不喜欢路上荆棘满地,你要怎么忍?你要么不出门,要么穿上鞋,就这么简单。你不能要求把外面所有路上都铺上地毯吧? | + | 有个妈妈对女儿的学习很焦虑,时不时因此发脾气,因为学习,对女儿打骂。后来女儿上高中了,抑郁症很严重,不愿学习,也学不进去,甚至轻生,几次自杀未遂,不得不休学在家。前些天妈妈跟我说,只要女儿健康,能正常生活就好,成绩差没关系,不上学都可以接受。\\ |
- | 你要看见情绪背后的执著点,然后逐步放下这个执著。咱们教的很多方法,都在处理这个问题。 | + | |
- | 6. 我遇到情绪,经常通过转念的方式来化解,这和用觉察对治情绪,有区别吗? | + | 4.用觉察对治情绪,就是让自己没有情绪吗?\\ |
- | 答:转念,也需要能看见自己的情绪,生活中能做到这个程度,挺不错的。不过,转念,还不能称为修行。 | + | |
- | 你走路时,有个快递小哥骑车撞了你一下,没有道歉就离开了。你生气,但马上想到,快递小哥也不容易,可能他有个很急的快递要送,就原谅他了。这是转念。这种转念,对于偶然事件,是很不错的方式。 | + | 答:并非如此。用觉察对治情绪,不是让你没有情绪,而是让你不被情绪控制。面对情绪,你是自由的。\\ |
- | 快递小哥撞了你,你生气,看见自己生气,也可能会挖掘出自己的习气,例如小心眼或包容性差:别人无意的碰撞,自己也会生气,还想去骂人家。然后在内心祝福快递小哥平安。这就是用觉察对治情绪。 | + | 而且就算你学会了觉察,情绪依然会出现。不只是如此,就算你修行得很好,喜怒哀乐依然会出现,希望和恐惧仍然像从前一般升起。普通人和修行人的区别在于如何看待情绪和面对情绪时的反应。普通人会本能地接受或拒绝,因此产生执著或厌恶,被情绪带走;而对修行人来讲,无论升起什么情绪,都能从容面对,理解其自然、原始的状态,不会由此产生执著,也不会被其控制。\\ |
- | 转念,能理解别人,能解决问题,但并没有朝心上下功夫,觉察,会看见自己的习气,并对治习气,是降伏自心。 | + | 就像天空。天空在那里,无论做什么,白云和乌云迟早都会出现。天空要做的,只是看见。\\ |
- | 转念,是说服自我;觉察,是消除自我。 | + | |
- | 5.9 思考与练习 | + | 5.老师好,遇到对境通过觉察虽然行为有了暂时的改变,但情绪却一直都在,只算是忍,比如遇到对方几十年的模式,这一点该怎么破?是通过不断的觉察练习,直到执着自然脱落么?\\ |
- | 1. 根据对治情绪的四个步骤,尝试用觉察对治自己的“生气”。记录觉察过程、每天生气的次数,坚持两周。 | + | |
- | 2. 找出自己的情绪按钮或反应模式,至少找出三个。 | + | 答:不是的。如果你的情绪一直在,那不叫改变,那叫积累。遇到了对方几十年的模式,也不是要破了这个模式,更不要想改变对方。\\ |
- | 3. 选择自己熟悉的某人,至少找出他存在的三个情绪按钮或者反应模式。 | + | 自己有情绪,问题一定在自己身上,不要把责任甩锅到对方身上。哪怕对方品德不行,脾气不行,甚至酗酒、吸毒、赌博、家暴,你可以选择离开,也可以选择接受,但情绪在这里不会有任何作用。无论你是忍还是不忍。\\ |
- | 4. 阅读参考文章《在嗔恨中修行》,写出心得体会。 | + | |
- | 5. 阅读参考文章《在嫉妒中修行》,写出心得体会。 | + | 平时,你不喜欢老天爷下雨,你要怎么破?哦,你说那是自然现象,自己根本就不在意。那对方几十年的模式,就不能是自然现象?你要么接受,要么远离。就这么简单。你要出门,但不喜欢路上荆棘满地,你要怎么忍?你要么不出门,要么穿上鞋,就这么简单。你不能要求把外面所有路上都铺上地毯吧?\\ |
- | 6. 阅读参考文章《在病痛中修行》,写出心得体会。 | + | |
+ | 你要看见情绪背后的执著点,然后逐步放下这个执著。咱们教的很多方法,都在处理这个问题。\\ | ||
+ | |||
+ | 6.我遇到情绪,经常通过转念的方式来化解,这和用觉察对治情绪,有区别吗?\\ | ||
+ | |||
+ | 答:转念,也需要能看见自己的情绪,生活中能做到这个程度,挺不错的。不过,转念,还不能称为修行。\\ | ||
+ | 你走路时,有个快递小哥骑车撞了你一下,没有道歉就离开了。你生气,但马上想到,快递小哥也不容易,可能他有个很急的快递要送,就原谅他了。这是转念。这种转念,对于偶然事件,是很不错的方式。\\ | ||
+ | 快递小哥撞了你,你生气,看见自己生气,也可能会挖掘出自己的习气,例如小心眼或包容性差:别人无意的碰撞,自己也会生气,还想去骂人家。然后在内心祝福快递小哥平安。这就是用觉察对治情绪。\\ | ||
+ | 转念,能理解别人,能解决问题,但并没有朝心上下功夫,觉察,会看见自己的习气,并对治习气,是降伏自心。\\ (朗读10止,实际读完) | ||
+ | 转念,是说服自我;觉察,是消除自我。\\ | ||
+ | |||
+ | 5.9 思考与练习\\ | ||
+ | |||
+ | 1. 根据对治情绪的四个步骤,尝试用觉察对治自己的“生气”。记录觉察过程、每天生气的次数,坚持两周。\\ | ||
+ | |||
+ | 2. 找出自己的情绪按钮或反应模式,至少找出三个。\\ | ||
+ | |||
+ | 3. 选择自己熟悉的某人,至少找出他存在的三个情绪按钮或者反应模式。\\ | ||
+ | |||
+ | 4. 阅读参考文章《在嗔恨中修行》,写出心得体会。\\ | ||
+ | |||
+ | 5. 阅读参考文章《在嫉妒中修行》,写出心得体会。\\ | ||
+ | |||
+ | 6. 阅读参考文章《在病痛中修行》,写出心得体会。\\ | ||
+ | |||
+ | |||
+ | |||
+ | [[csz: | ||
- | [[csz: | + | [[csz: |
csz/liyanhong/dushu/juechazhidao5.1738054151.txt.gz · 最后更改: 2025/01/28 16:49 由 liyan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