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文档旧的修订版!**
一、我是谁
- 昵称:美玲
- 坐标:北京
- 家乡:河北泊头
- 必经学习经历:
- 2020年开始关注鬼脚七公众号,想参加抄经,但一直未行动;
- 2024年2月毕业蜀道村,向导是阿莉,村长是慧若,阿莉同学耐心和包容给我的触动很大;
- 2024年11月毕业14期天空营,船长:俊秀,水手-同桌盼盼,大副:一粒沙
- 2025年1月28日进入摩鱼班预备营,在B组,组长:白龙马
- 必经小七经历: 新手村向导、读书会导读员、导读员培训、抄经带领员、心城值日生
- 我的家乡—-白佛堂村:记忆中的矛盾与眷恋
河北泊头的白佛堂村,这个自带佛缘的名字,从前并未引起我的注意。如今回望,才恍然惊觉自己仿佛与这片土地有着奇妙的联结。 这是一座再普通不过的北方村落。春日里,大片大片的麦田随风翻涌,如同绿色的波浪;菜园中,各色蔬菜生机勃勃;村西头那条深邃的水沟,是儿时探险的秘境。那时的我总爱幻想,在那水波深处,或许沉睡着一条巨龙,等待着被唤醒。
村里分布着许多小铸造厂,我家也曾是其中一员,有过生意红火的辉煌时刻,却也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夏天的傍晚村庄便被一种独特的氛围笼罩。小孩子们追逐嬉戏的欢声笑语,与工厂里轰隆隆的铸铁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独属于白佛堂村的黄昏乐章。
然而,我的童年记忆却有着特殊的轨迹。4 岁那年,父亲将我送到北京的亲戚家抚养,直到 7 岁才回来。初回时,眼前的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我像个外来者,难以融入这个本应熟悉的地方。站在家门口,看着那位低头做鞋的妇人,我竟认不出那就是我的母亲。在 7 岁到 17 岁这漫长的十年间,村里发生了太多让我不安的事:爸爸与邻居发生的激烈的争吵,甚至拔刀相向,那些复杂又难以理解的成年人的纷争,在我幼小的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那时,离开这里成了我最坚定的信念,我迫切地想要逃离,想要摆脱这片充满纷争的土地。
离开后的 20 年,我只回去过 4 次。自 18 岁举家迁往北京,白佛堂村于我而言,既陌生又亲切。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曾经熟悉的景象已变得模糊,但那一片片绿油油的小麦,那矗立的水塔,又能瞬间勾起心底最柔软的回忆。
对于老家白佛堂村,我心中满是矛盾。它承载着我生命最初的印记,有着难以割舍的牵挂;可那些不愉快的过往,又让我心生逃离的念头。或许,正是这种复杂的情感,才让我对它有着 “1 分的想念,9 分的逃离” 的感慨,也让它在我的记忆中,成为了一个独特而又难以言说的存在。
- 家庭情况
父母均 67 岁。早年,他们经营铸造厂,一度生意兴隆、辉煌一时。铸造厂最终破产。此后,尝试转型开办养猪厂,以失败告终。在我初中毕业那年,为谋生计,父母踏上外出务工之路,辗转多地后,最终在北京扎下根来。他们白手起家,终在北京站稳脚跟,安家。
父亲脾气暴躁,一旦事情未按他的预期发展,便会大发雷霆、吼骂不停。他常感叹儿女们不如自己聪慧、优秀,对我们未能取得更大成就感到无奈。在这样的打压与不认可下,我们兄妹四人在恐惧中长大。但不可否认的是,父亲从不畏惧困难,“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遇水搭桥”“车到山前必有路” 是他的口头禅。正是凭借这股不服输的韧劲与过人的智慧,他在北京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如今即便年事已高,也无需我们兄弟姐妹在经济上给予支持。
母亲是一位目不识丁的传统家庭妇女。她一生吃苦耐劳,始终陪伴在父亲身边,默默承受着父亲的坏脾气,与他共同经历人生的起起落落。生活的重担没有压垮母亲,她竭尽全力照顾好四个儿女。她善良;她倔强,她是我心中的依靠。
- 求学经历 小学、初中在老家完成,而后来京学习
25岁时接触FO XUE,开始抄写心经等经典,持咒,于2022年皈依,上师果洛查朗寺某堪布;
2022年开始持续修大圆满前行,修行太差无见地,只是听话照做做功课;
2024年进入必经之路学习;
- 工作经历 1.教育行业的HR;(K12/成长教育/心理学培训)
2.医疗器械行业招商讲师
3.颂钵疗愈师
爱好 喜欢参加各种沙龙,喜欢去看海听海,喜欢在山里听鸟叫、听小溪潺潺流水声
梦想 以前我喜欢董卿,也一直在模仿她的主持风格,我想成为她一样的传播者,现在我的梦想是脱离六道轮回吧。
思维模式 1.无法接纳我不优秀,我不好;
2.害怕被抛弃;
3.不愿意面对冲突;
我的按钮 1.批评我会紧张、害怕,觉得我不好,别人不喜欢我了;
2.看到老师、领导赞扬别人时会有嫉妒,现在学会了祝福;
3.担心别人不喜欢我,抛弃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