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文档旧的修订版!**
目录
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情绪的产生,源自“习气”与“业力”。
3孩子考试考砸了,你很生气。意味着你有执著:你只能接受优秀的孩子。
失恋了,你很悲伤。意味着你有执著:你期待爱情天长地久。
同事晋升了,你很嫉妒。意味着你有执著:你很在乎职位高低。
4佛陀说:没有一个情绪无法根除,因为情绪只不过是念头,而念头如同在虚空飘移的风,空无一物。
5念头的出现,几乎是没有规律的,情绪的出现也类似。有时你会莫名其妙地伤感,有时又会莫名其妙地心情不错,有时旁人的一个眼神,就让你很生气,有时他人的一个微笑,又让你很开心。每次情绪出现,头脑会去找个理由:“哦,我今天很开心,因为天气很好”,“我今天不高兴,因为路上太堵车了”。这些理由看上去合理,但实际上很荒谬。上次天气很好,你为何不高兴?上次堵车了,你为何还在唱歌?! 面对情绪,最好的方式不是通过逻辑解决它,不是分析谁对谁错,不是讲道理。如果分析对错有用,怎么还会有人吵架?之所以吵架,就是因为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对的。
6对治情绪的第二步:“盯住”情绪。情绪出现,你觉察到情绪的念头,然后一直“盯住情绪”,盯住自己的愤怒,盯住自己的悲伤,盯住自己的焦虑,直到它们减弱,甚至消失。一直盯着情绪,情绪就会减弱甚至消失。就是这么神奇!
情绪本身具备能量,情绪的持续和爆发,也需要“自我”给它能量。你若与人吵架,会想起对方诸多不对之处,随后越来越生气,这就是在给情绪补充能量;你若陷入悲伤,会想起过去很多让自己悲伤的事,随后越来越悲伤,甚至绝望自残,这就是在给情绪补充能量。如果你能“盯住”情绪,不被情绪念头带走,不让相关念头出现,情绪无法补充能量,自然也会慢慢消失。 此时,
不要陷入事情对错分析,不要被对境带走。不要担心未来会如何,不要想起过去是如何,一旦出现对过去和未来的念头,说明还是被带走了。例如:“如果我不这么做,他以后还会这样,这次要给他个教训。”又或者:“他以前一直这样,好多次了,太过分了!”这些都是被对境带走了。这就叫愚者被境转!虽然你看见了情绪,但还是继续被对境带走了。
意识到自己被带走,赶紧停下,继续盯住情绪。
所谓的盯住,就是一直知道自己的所有状态。就像座上修时,念头来了,知道!只是知道!
后面会介绍如何“盯住”。 当情绪得到暂时的缓解,接下来进行第三步:“挖掘”情绪背后的执著点 。每个情绪背后都有执著点。如果能看见这个执著点,至少在当下这一刻,我们能彻底化解情绪。听见有人打趣我刚理的新发型,我很生气。我看见了这个“生气”,一直“盯着生气”,情绪消失, 我挖掘自己的执著点:我太在意外表,很在意别人的评价。当我看见这个执著点,情绪会减弱很多。
因为问题不在他人身上,而在自己身上,怎么还会生气?就像别人推了你,导致你摔了一跤,你会很生气,但如果你自己不小心滑倒了,只会觉得有点尴尬,怎么好意思生气?
为何挖掘出“执著点”,下次就不容易产生情绪?因为情绪都是由“执著”引起的,之外,还隐藏了个小诡计:
当你去寻找自己的执著点,这就是向内求,是找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找对方的问题。哪怕你没找到真正的执著点,你也不会埋怨对方。当你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时,只会觉得不好意思,觉得有些羞愧,怎么会发脾气呢?
当你看见自己的执著,本身也会减弱执著。
7听见婆婆在抱怨自己收拾厨房不干净,你内心不舒服,以前习惯性的“行为” 是,和她顶嘴,吵起来:“你们每天都等着我伺候!我每天上班这么辛苦,下班还要做饭,一点没搞干净,还要被你数落!还有没有天理!” 如果用觉察对治情绪,将会是这样的。听见婆婆在抱怨自己收拾厨房不干净,你内心不舒服,生气,你及时看见自己的“生气”,“盯住生气”,情绪得到缓解,
然后看见情绪背后的执著:不接受别人提自己的毛病,还找理由来辩解。好像是的,自己工作上也是如此。
此时,你赶紧进厨房,对婆婆说:“您提醒得对,我太不小心了,哪些地方不太干净啊?下次我一定注意!” 这就是改变行为。一场原本会燃起的战火,化解于瞬间。
8有时你看到了情绪,也挖到了执著点,但仍然不想改变行为,继续让情绪爆发:“我知道这是我的执著点,知道自己在愤怒,但我就是要发火,要给他一个教训!这是为他好,否则他不长记性,下次还是玩游戏,这么下去,就彻底废了……”
这是“自我”的狡猾之处。“自我”会用你学到的方法来对付你,包括修行方法。你看上去是在为对方好,实际还是被情绪带走了,只是找了个借口。这还是没有“盯住情绪”。所有陷在情绪之中的人,都是愚蠢的,没有例外。
有个原则: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对自己是如此,对他人也是如此。想让情绪之中的人理性解决问题,根本不可能。就像小孩子又哭又闹,你跟他讲道理,不会起任何作用,先哄一哄,哄好了,再讲道理才可能会有用。
所有不改变行为的情绪对治,都算失败。
当你看见自己的习气和模式,不再被其控制,不随其流转,这本身就是修行。改变行为,本身就是在改变习气。
9如何“盯住”情绪
情绪是念头,看见念头,这个念头就消失了。原理是如此,但现实生活中,经常的情况是,知道了自己在发怒,知道自己在焦虑,还是继续发怒还是继续焦虑,为何情绪并没有消失?
一刹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昼夜为三十须臾。
—《摩诃僧律》
如以现代时间计算,一须臾为四十八分钟,一罗预为一百四十四秒,一弹指为七点二秒,一瞬为零点三六秒,
一刹那是零点零一八秒,是为一念。如果此处的“一念”指“一个念头”的时间,那么一个念头的出现消失非常非常短,才0.018秒。
当你觉察到某个念头,某个念头消失,但另一个念头马上升起。
如果升起的念头与之前的念头性质一样,这种消失和升起,你基本觉察不到其间断,你以为那个念头一直在。
(像一桶火药,其实也是一粒一粒燃起了的,但我们看不见这个过程,只看见了爆炸)
(###来个转念打断也算一个不太究竟的方法)
就像电影,其实是一张一张静态照片组成的胶片,当胶片在快速播放时,荧幕上的人物就动了,观众就以为是连续的。
若是简单的情绪,你只用一眼,情绪念头能被打断并消失
但当你处于某种强烈情绪时,看见念头,念头消失,但很快同样的情绪念头继续升起,这导致情绪无法立即消失。
如果细心体会,只要你看见,情绪是减弱的。
此时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你知道自己在发怒,但就是停不下来。 一个人在情绪之中,容易做出愚痴的事。一旦被情绪控制,跟随情绪流转,情绪的能量会越来越强烈,随之带来烦恼和痛苦。这就是被情绪控制,没能降伏其心。
为了让情绪消失,需要“盯住”情绪,直到情绪减弱或消失。
盯住情绪,就是反复“看见”。
念头方生方灭,方灭方生。如果能反复看见,则可以让情绪能量减弱,逐渐消失。
当情绪过于激烈,盯住情绪就很困难,我们可以分解这个过程。觉察到情绪升起,###看见情绪念头,情绪还没有消失,知道。你感受情绪的能量所在,可能会集中在胸部、腹部、喉咙等。此刻,你身体一定有某些部位和平时感受不一样,感受它们。让觉知保持在能量所在之地,体会那种感觉,知道,此刻,那个部位会自然开始放松。你继续看见情绪的念头,知道。此过程要短,要快,要及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转移注意力,是在强制打断之前的激烈情绪念头的链条。只要此链条被打断,情绪也会减弱。那种感觉还在,但情绪此时已经减弱或消失,这就是盯住情绪。
如果情绪过于激烈,类似于“恐惧”、“愤怒”等,更要重视“盯住”情绪。此刻可以认真体会当下的身体感受,研究自己身体的状态和感受,就像研究一个发病的精神病人一样研究自己的身体。一旦你开始做“类似研究”,身体也会自然放松,此刻你已经在情绪之外了。随之,情绪也会减弱。 以上过程中,要确保自己不被当下情绪带走。例如你听见有人说你的坏话,火冒三丈,看见情绪,盯住情绪,发现还是有怒火,感受能量都堆积在胸口,胸口难受,想起以前对他那么好,他居然多次背后诽谤自己,真是狼心狗肺……这就是没有盯住,从想起以前的一些事情开始,就已经被情绪带走,要及时看见,知道。否则这就是个觉察失败的例子。
整个盯住情绪的过程分解,有些生硬,只是为了方便你理解。总结起来只有两点:一、看见情绪,反复看见情绪。二、如果情绪很强烈,通过感知身体的方式来确保自己不被情绪带走。一开始可以刻意练习,等熟练掌握后,看见、盯住都会成为你的自然反应。盯住情绪的目的,是让自己不被当下情绪带走。如果你确信自己不会被情绪带走,哪怕感觉情绪还未完全消失,这个过程也可以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