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文档旧的修订版!**
老子智慧第25讲:亲密关系和谐的基石是什么? (21分钟)
2024-06-23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我们的“观”的状态是不是这样的?你只是在那儿“观”,你什么都不做,你连不做都不做,只是你不评判不跟随。我们的原则说“不评判不跟随”,“万物并作,无以观复”,当你在处于一个“观”的状态的时候,你其实看着念头来来去去,对吧?
我之前给大家举过一个例子,他说:“什么叫观念头?我是不是要去注意它?”不是的,你当自己是一个大地,万物在大地上生长,大地不会说:“你这个草有毒,你不能长。”它不会的,你要长让你长,它也不会说:“那个花太漂亮了,我今天不让它凋谢。”不会的,早晨开放,晚上风一吹,谢了,很自然的。它只是看着这些万物的生生灭灭、起起伏伏,它只是看着,它不做任何事。大家再去想,你观念头是不是这么个状态?
小池同学说我妈说:“说的太对了”。小池同学的妈妈,这个老人是很有智慧的。老人是很有智慧的,他们经历过很多事情以后,他们的这种智慧值得我们年轻人去探索的。大家如果家里面有老人,你可以跟他多聊聊天,为什么呢?这个并不是说因为他孤单,不是他需要,是你需要,为什么?你可能觉得,老人他说的话没什么见识,他连智能手机怎么用都搞不清楚,他说的话翻来覆去就是那么简单的几句话,你可能没有理解啊!他可能反反复复的说那么几句话,就是他这辈子走过了很多弯路,最后发现,“哦,原来最简单的就是这几句话”,所以“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其实在东方都是这样的。在西方,他们对于老人的这种尊敬一般,东方在这方面“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记得以前我特别喜欢跟我奶奶聊天,我小时候是她带大的,我特别喜欢跟她聊天。我奶奶是属于那种稍微有点神通的人,而且她又懂医术,我曾经还想过要把她所有的这种都给记下来,后来记了一部分她就……,后来反正……,“子欲养而亲不在”吧。“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多去聊一聊,了解一下。你可以去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例如:“奶奶,这辈子您觉得什么事情是让您觉得最有成就感的?什么事情是让你最难忘的?你觉得你人生之中如果让你去想要感谢一个人,你最想要感谢的是谁啊?你最恨的人是谁?你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你就像去采访一样,准备很多这种人生的问题,“你觉得人活一世的意义在什么地方?觉得人为什么要活着?你过去这么多年,你完成了最大的梦想是什么?你接下来还有10年、20年,你最想干的事情是什么?”像这种问题,你问一个年纪有个七八十岁的人,你不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吗?你不只是可以问你自己的亲人,边上隔壁的老大爷你也可以问的呀,你可以让他去讲讲,曾经抗日战争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子啊?文化大革命又是怎么过来的呀?他们讲的,和你从书上看的,类似那些学者们写的,角度不一样,他们讲的是大地上一颗微尘,他们的一个观点。我们的郭佳明同学,她妈妈92岁了,真是高寿呀,所以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可以多去跟他们问一问。
我们接着讲,“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就是所有的这些万物,芸芸众生,它们翻来覆去最后都会回到其根本。什么叫根呢?你们去想一想,一株玫瑰花,它出生、开花、最后凋谢,最后的根本它回到哪儿了?其实是从无到有、又到无对吗?各复归其根,大家应该理解了,一棵稻谷从长出来最后又回归大地了。请问你观的念头呢?念头出现你看见,消失,消失去哪了?请问你的念头消失到哪儿去了?你小时候很多想法都出现,后来你长大了以后你不想那些事了,它们消失去哪了?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对不对?它就归根了嘛。“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最后归到了根上。
“归根曰静”。知道有念,知道无念,这个静,就是无念。有念头就很喧嚣,念头本身就是在动嘛,没有念头就是静。“归根曰静”,就是这个时候,要是能够回归到静的这么一个状态,这个念头出现、消失,出现、消失,念头和念头之间呢?它既然出现、消失又再出现,它之间一定得有个空隙对不对?无论是长还是短,一定有个空隙,念头和念头之间的空隙是什么?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念头和念头之间的这个空隙是什么?是空,是无。
不懂修行的人或者说没有真的去专业训练过修行的人,平时那些烦恼从哪儿来?就是因为我们跟随了这些,我们跟随了波浪,我们跟随了云朵,我们跟随了念头,你才会产生烦恼。
有的人跟父母的关系不好,为什么呢?是因为他妈妈太爱弟弟了,跟婆婆的关系不好,是因为婆婆挑剔她了,婆婆说一句话,这是个念头,你听见了,这是个念头,你知道这个信息,如果你跟随它,你就会去辩解。她说:“为什么你这个媳妇这么懒?”你就开始说:“我怎么懒了,我每天上班,我回来还给你们做饭,然后我周末睡个觉都不行吗?睡个懒觉都不行啊?我嫁到你们家,是倒了八辈子霉了!”就因为她这一句话,你整个烦恼就出现了,这是什么?这是在跟随念头。
我们刚才说了,空隙不是念头,空隙是无念,没有念头了,如果有念头,那就不叫空隙了。我们说,你跟随念头的时候就产生烦恼,也就是说你把自己当成了这个念头的时候,你就产生了烦恼,如果你不当成念头呢?你把自己当成波浪的时候,你才产生烦恼,你总想这个波浪没有那个波浪那么大,这个波浪小了一点,没有那个波浪那么大,没有那个波浪那么漂亮,这个波浪到晚上为什么还不平下来?你把自己当成这个波浪的时候,你会发现烦恼太多啦,这就是我们平常的情况。
老子告诉你要只是去观它,你要让它们“夫物芸芸”,它们各物都会归其根的,你要“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是什么?复,就是第二个。命,你的命,你真正的那个命,真正的那个你,不是那个波浪,不是那个念头,不是那个云朵,而是它的背景,这是你的复命。
当你发现你是那个大海的时候,你怎么会去操心波浪呢?当你发现你是天空的时候,你怎么会去烦恼云朵呢?当你发现你是那个“无”的时候,你怎么会去因为这个“有”而产生情绪呢?这也是为什么老子后边讲“归根曰静,是谓复命”。他说,这就是你的第二命了,真正的你是这个,这个你,它是常,就是那个道。我们说,真正的你就是那个知,就是那个道。我们一直说,“知道、知道”,当你没有念头的时候,你也在知道,谁在知道?你就是那个知,你就是那个道。然后他说“复命曰常”,意思就是,你的这一命啊其实就是道,恒常就是道。“知常曰明”你已经知道了这个道,你就能够睁开眼睛了,你不会去跟随波浪到处跑了,你不会去跟随这个烦恼说“为什么乌云这么多?为什么别人家的云彩那么多?”如果你能够合于这个道、成于这个道的时候,这叫“明”嘛,你就是醒来了。
他说“不知常,妄作凶”,当你不明白这个东西的时候,你怎么做都是妄做,你怎么做都很凶的,这也是为什么明明很努力,然而发现越做越错。你看见你的父母在吵架,你想去劝他们,你明明很努力,但是你会发现,都很伤心;你看见小孩叛逆,你想去帮他,他成绩没那么好,你想去帮他,你明明很努力,最后他成绩还没好,你们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又变差了,越做越差,越努力越差。这就是我跟大家说的,你真正的“有效率”,不是有效率而是有智慧,不是要快,你要没有智慧,你怎么做都是错的,越做越错。在生活中有的人说他没有财运,他很穷,他很努力的,他比一般人都努力,但是他为什么越做越穷啊?因为他“不知常,妄作凶”,我们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这样的,不是你不努力,是你很努力,但是没有智慧,你“不知常,妄作凶”。
现在跟大家是从一个修行人的角度去讲的,如果按照我10年前去讲,那就是你不懂得规律,怎么做你都可能做错,这是“学觉察之道,听老子智慧”,如果你不懂觉察,我今天讲的老子智慧你可能听得就没有那么明白。
暖同学说:在静坐的时候,你越努力越无法静坐。就像上次我们的明月(另一)同学,我跟她提了个建议,我说:这样的话你怎么样怎么样,她说:“好的,老师,我努力做到如如不动。”我说:“不,你越努力你越无法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不让你努力。”不要你去做,连不努力这个事情也不要去做。
我们现在是从修行人的角度去讲,你们可以对比很多讲老子智慧的这种版本,很多版本它不是从修行人的角度去讲的,我们是讲教你怎么样修行的。很多是讲生活方面的智慧,因为老子的这种经典包含的智慧很多的,还有的是从学术角度去讲它的意义,再讲对于在生活中生活的一些智慧的指导,但是我们是教你如何在生活中修行,我们的《老子智慧》这个课专向于教你如何在生活中修行,然后让你明白,这些在你生活中要怎么样去做。就像我们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是对于亲子教育最好的,就是你跟孩子关系怎么样处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这是一个最好的原则。如果是亲密关系怎么办呢?“强大处下”,你要想亲密关系比较和谐,就四个字“强大处下”。
什么是“强大处下”,就是你越强大的人,你越要姿态放低。假如说你在外面是一个企业老板,你老婆在家里边是一个家庭主妇,然后你回到家里,你每天已经很累了,但是老婆在那儿抱怨,这个时候怎么办?你说:“我在外边这么累,我还是一个大公司的老板,他们都不说我,你凭什么这么说我!”那完了,你们这个家里面天天鸡飞狗跳。真正比较好的是什么呢?他在家里面说:“哎呀,对不起,老婆,我太忙了,我没照顾到你,那今天晚上我做饭,我来给你按个摩。”这是强大,你更强大,所以你处下。这个时候你们的亲密关系一定很好。而不是说:“我在外边很忙,我回来办工作,你在那发脾气”,你想“怎么啦?又发脾气啦?要不多给你3000块钱?是不是钱给少了,没事在这儿发脾气?”这样的话,完啦!你们俩肯定闹矛盾了。我举这个例子不是瞎说的,这是真实的例子,咱们的同学里面就有这种,他在外边去工作很忙,回来以后老婆发脾气,然后他说:“我是不是钱给少了?再给你几千块钱!”不是的,强大要处下,要让柔弱的处上。
你们可以去看一看,自然界也是这样的。大树树根越到下边是越粗的,上边枝叶都是比较飘飘的,所以,强大要处下,柔弱处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自然界你也可以看见道的规律,真正和谐是这个样子,所以,你自己越强大,你在家里边越要这样。
大人跟小孩也是一样的,如果亲子关系好,那一定是大人把姿态放的很低。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小孩以前他要不听话,我不是打他的,因为你打他,你是强大的,我是打他爸爸,你明白没有?就是“小孩不听话,我就打你爸爸”,就是你打自己,那小孩这个时候他会从本身的、你们俩争吵的这种情绪之中会跳出来,因为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了,这个时候你是把你自己放在比较低下的位置,所以强大是处下的。
我们的豪哥,大家都知道的,豪哥是咱们必经之路里边“第一背锅侠”。他每次都说:“没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错”,他在那儿背锅,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最强的,他把自己的姿态放的很;你们再看一看蓝狮子,蓝狮子经常讲课的,讲完以后说:“非常感谢大家过来听我的课、听我的分享”,这个是不是把自己的姿态也放的很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也是强大的。如果我经常跟大家讲:“你们好好听课,好好给我干活,你干活我以后可以教你,我教你更好的方法”,如果我是这么一个姿态,我相信必经之路老早做不下去了。大家认为蓝狮子很强大,但是蓝狮子又把自己的姿态放的特别低,这就是我们说的“强大处下”。
关于这个“强大处下”。以前,咱们有些同学在别的公益组织里做志愿者,他们做的很好的,有些特别优秀的公益组织,我当时就想借鉴一下,他们这些公益组织里有哪些是我们必经之路可以借鉴的吗?我就让他给我写了一个,他里面就写了这些公益组织里边的一些特点,那是全球性的公益组织了,做的很好的。他说:我们这里边每个志愿者会有一个级别,例如说拍照的时候,你是做了三年的志愿者你可能就坐的位置比较靠中间,你只是两年的你靠边一点,你的地位稍微那个什么一点呗,反正就是做各种活动的时候,他们会有这种级别。我说:在必经之路刚好相反的,在必经之路你们可以看一看,蓝狮子把自己的姿态放的很低的,至少我内心里面是这样的,我觉得我是为这些志愿者去服务的,所以叫蓝狮子呀,蓝狮子它是坐骑,是各位菩萨的坐骑,你们最后要去彼岸的时候,你要骑一个狮子的,那我愿意做你们的坐骑。
咱们这些小七,对于新同学他们又是把姿态放很低的,每天哄着的。咱们明月同学说:“我现在退休了,我过去30多年的工作经历,我从来没哄过人,我现在到新手村我天天学会了怎么哄人。”其实,她也是把自己的姿态放很低的。咱们的村长,村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为这个村里边的小七服务的,小七又是为新同学服务的,所以咱们在必经之路新同学的地位是很高的,基本上没有人会去批评新同学。我们必经之路现在设计的奖项有这种激励制度,只激励新同学,只有新同学才能获奖,小七没有奖。你在新手村里边,不做作业,每天都有人说:“啊,没关系的,不要着急啊,什么时候有空什么时候做,我随时都在啊,你随时叫我就好了”。就是经常发消息,有时候还有电话都是这么去哄的,这些人到了天空训练营,咱们船长说:“你不做作业,明天就让你下船了,不要在我这个船上了。”就是恐吓了,不是哄着新同学了,地位一下就变了。咱们大梅船长上一期就要把一个同学赶下船,是吧?“你要再不好好做作业,对不起,我们这个船我只能让你下去了。”等你到了摩鱼班,蓝狮子也不哄你的,就是你写了个作业,交了个作业,然后蓝狮子会说你怎么、怎么、怎么着,把你的问题可能非常明显的告诉你,有时候你觉得很难堪,所以你看,这个地位是一点一点往下降的。
咱们是想告诉大家,真正的你想要亲密关系,强大要处下。现在大家访问必经之路的首页,应该能够看见里面的《老子智慧》专栏。我们说“生而不有”是最好的亲子关系的口诀,“强大处下”却是亲密和谐的基础,“为而不争”是我们职场关系,你要想在公司里边上升比较快或者说你的工作会得到老板会越来越为你委任新的工作,当你有一定能力下,你要“为而不争”,而不是要争,是要“为而不争”。在职场中你要“为而不争”,然后呢,你在生活中处事又要“和光同尘”。
一般的,可能有的讲道德经也会跟你讲怎么样才能强大,而且我们在职场中我们要“为而不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要“和光同尘”,但是咱们教你的,是教你如何“强大处下”,如何才能处下,如何才能“为而不争”,如何才能“和光同尘”,真正从修行的角度,让你怎么样看见自己的习气和模式。我们讲的是让你通过修行的方式自然而然能够达到,而不是要去伪装,所以这一章非常的重要。这就是从我们现在对修行的理解,教大家如何通过觉察的方法、练习静坐的方法去“守静笃”,去“致虚极”。
然后再告诉大家如何才是“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你要真正的能够有智慧,那你要“知常”,你要成为道,合于道。“不知常,妄作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很多时候做了很多事情,明明很努力,但是越做越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