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b:xiangqianyibu
差别
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myb:xiangqianyibu [2024/10/19 17:16] – 创建 haitao | myb:xiangqianyibu [2024/10/19 17:17] (当前版本) – haitao | ||
---|---|---|---|
行 1: | 行 1: | ||
- | [[xsc:haitao:摩鱼班预备营作业|二、摩鱼班预备营作业]] | + | 视频学习链接 |
+ | |||
+ | |||
+ | 三期宣讲员视频-从心出发 https:// | ||
+ | 四期宣讲员视频 -勇士之道 https:// | ||
+ | 绿荷老师演讲课:如何做好演讲?(第二期)https:// | ||
+ | 绿荷老师沟通课:沟通原来如此简单(第三期)\\https:// | ||
+ | |||
+ | (一)七师父谈修行的方法 | ||
+ | |||
+ | 1.宣讲员做事原则: | ||
+ | |||
+ | 不要公开称赞七师父 ;相互之间称呼是同学(不是家人,家人最亲密,实则最执着);不要公开的群里说一些内部沟通的词(新手村,智慧心城,天空岛对外的,不要用内部沟通的词,给人以小圈子的印象);所有修行要求自己,不要好为人师,不要要求别人。一定不要在别人有烦恼的时候,要求别人向内求,拿必经之路学来的,指导别人。 | ||
+ | |||
+ | 本身就是普通人,不要装成普通人,让别人觉得自己厉害。 | ||
+ | |||
+ | 2.不另有所图: | ||
+ | |||
+ | 不要怀着目的赞美,不要为了自己的目的发愿,不要为了世俗目的修行(走上这条路就是为了利他的,不够纯粹,烦恼总在),不要为了让自己修行更好去发愿,就是一切都围绕着自己,某种意义上就是另有所图。以结果和目的实现去做发愿的前提,是交易。相反,以发愿的真诚和心力回向给他人。 | ||
+ | |||
+ | 修行的目的为了增长智慧,对治烦恼,烦恼源于我执,不削弱我执,烦恼就总在。 | ||
+ | |||
+ | 心需要训练的,觉察到自己自私,先放下,按照不自私的方式对待处理,一点点扩大不自私的那部分心力. | ||
+ | |||
+ | 3.你的角度有多大? | ||
+ | |||
+ | 有的人看不出属于哪种类型,四种类型多有,随时能变化;跟什么人聊起来都挺好;某同学按钮多,不知不觉按钮消失了。很多人看不惯的地方很多,有些人无所谓。修行两种方式,看见一种模式,看到一个解决一个,更厉害的,是退到原点?觉察的方法是如何停在原点。觉察到生命真相,开悟后自然去掉我执。 | ||
+ | |||
+ | 4.修行是什么?对治我们的心、情绪、执着和挂碍 | ||
+ | |||
+ | 不是为了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善良的,好人。宗旨是对治心。什么是对治心?你会不会被情绪控制,会不会有些事想起来就烦燥,......, | ||
+ | |||
+ | 心本身是圆满的,说对治也不究竟,好像是有个圆满的自己,有个被对治的对象,其实两者是一体的。说对治情绪和烦恼。 | ||
+ | |||
+ | 要求大家做到纯粹,目的不是为了让自己做个好人,目的是为了对治烦恼和情绪。如果一年后的宣讲员经历的收获是自己的成长,要觉得惭愧,宣讲员的目的是帮助他人,不考虑自己痛苦依附在哪里?只有考虑自己的时候才会痛苦。利他的时候智慧才开启,利他是最稳当的成佛法门。为什么要成佛?真正的成佛是稳定不退转的彻底觉醒。 | ||
+ | |||
+ | 这里有个问题,自己修的不好,还有很多烦恼,分享出来是否容易落于好为人师?没有感同身受,跟对方的互动时候,感染力不够。 | ||
+ | |||
+ | 5.在必经之路如何修行?回到原点的方法 | ||
+ | |||
+ | 利他可以先从身边人开始。我们对身边人是经常挑毛病的,值得反省。真正的利他要抛开自己,把自己的观念放下,越是看不惯的人越要拿着去练习。当过领导的人看问题会比较敏锐,更会看到很多问题,容易心里起烦恼。 | ||
+ | |||
+ | 组织存在问题很正常,但更要知道组织的目的是什么?在生活中修行,增长智慧,遇到问题,遇到逆境,不顺利,才有利于修行。工作、生活都是为了修行,而不是反过来。 | ||
+ | |||
+ | 自己的性格是习气,总在想在自己喜欢的,习惯的人和事中实际是加强了自己的习气。看不惯别人,看不惯自己,都是自己的角度的问题。最厉害的人是回到原点,角度无限大,这是我们修行的目标。 | ||
+ | |||
+ | 觉察能帮大家回到原点。念头多的时候数息,念头会少些,或者体会身体的任何感受,平息下过多的念头后,起观。背要直,防止昏沉,与气脉有关。 | ||
+ | |||
+ | 看见念头,心里默默提示“知道”。尽量以最及时的方式看见念头。有念头才是正常的,没有念头是最难的,也不要去追求无想,原点是不判断,有快乐就有不快乐。 | ||
+ | |||
+ | 打坐练习能加固对觉察的理解。你想到的所有事情都是念头,如果都是念头后,我在哪里?尽量做到让这个念头还没出来,就能看见,念头还没成型,就看见。这样看见念头会越来越快,会知道自己要想什么。这个状态是好状态,最后会发现念头会越来越少 | ||
+ | |||
+ | 这个时候反过来看,是谁在观?“我”在观,我是谁呢?这个时候会自然打破以前的逻辑,打破以前的思维方式。这个时候圆融起来,把这些跟生活中的烦恼,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就是智慧。 | ||
+ | |||
+ | |||
+ | 6.在生活中任何通过觉察演戏? | ||
+ | |||
+ | |||
+ | 女性的天然优势是柔弱如水,其实是最有力量的。上善若水。因为无我,所以“我”可以是任何一种人。 | ||
+ | |||
+ | 如果说我是一个怎么样怎么样的人,是固化自己某个习气,习惯的人。真正好的修行人是可以变成任何类型。 | ||
+ | |||
+ | 为什么要变成任何类型的人?人生如戏,什么情景下要成为什么角色。带着觉察可以自由转换角色。不带情绪的看清楚对方,按照自己的选择饰演角色。如果演戏是满足自己,是虚伪,如果为了让对方更舒服,是慈悲。关键是发心是什么。 | ||
+ | |||
+ | 抱着世俗的目的去修行,不会修的好,反过来,修行到无挂碍的处理世俗的事,往往有好结果。 | ||
+ | |||
+ | 在修行上,大家都是一样的。只是每个人状态好坏的时点不同,成就者是时刻能在一个好的状态中。 | ||
+ | |||
+ | 觉察好的时候,更轻松容易的处理世俗的事情,前提是不执着。 | ||
+ | |||
+ | 一个好的修行环境很重要,没有环境,一个人的修行很容易退转,甚至否定之前的修行之路。 | ||
+ | |||
+ | 真的想好好修行,就要看到世间八法的模式,人性的自然反应模式。 | ||
+ | |||
+ | 我其实不需要被关注,是“自我”的把戏,被关注是加强自我的方式. | ||
+ | |||
+ | 修行是自己事,不要要求别人。别人不理解,随顺演戏就好。 | ||
+ | |||
+ | 自我最大的特点是要证明自己存在!!!你本身是圆满的。 | ||
+ | |||
+ | 烦恼是障碍,自我一时迷了而已,头脑最喜欢编故事。 | ||
+ | |||
+ |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生死考验后,发现以前执着的东西没有什么意义,自我编的故事被破掉了。执着是相信自我编的故事。 | ||
+ | |||
+ | 站在生死的角度想问题,能更大程度的获得自由。 | ||
+ | |||
+ | 7.修心七要框架 | ||
+ | |||
+ | 创巴仁波切:心如野马\\ | ||
+ | 1.究竟菩提心--空性:你对这个世界真正的认识,真正体验到空性,能理解也\\ | ||
+ | 2.相对菩提心--发愿,自他交换,对治我执\\ | ||
+ | 3.把困境作为觉醒的道路\\ | ||
+ | 4.让修行成为生活的方式\\ | ||
+ | 5.怎么样衡量修行的进步\\ | ||
+ | 6.修心的承诺,十几个口诀\\ | ||
+ | 7.修心的指导,几十个口诀\\ | ||
+ | 牺牲自己的利益的时候才体现真正的利他\\ | ||
+ | |||
+ | |||
+ | 8.真正的“我”是谁? | ||
+ | |||
+ | 第一步:什么是念头?声音是念头,念佛号也是念头,观呼吸也是念头,头痛,痛也是念头。痒是念头,挠头也是念头(动作啊?),那也是个念头。 | ||
+ | |||
+ | 第二步:认出这个念头。想起事情,本身是个念头,越在念头之前看到越好(为什么越及时越好?),越认越快(为什么越认越快越好?)。一切都是念头。一切也都不是念头。粗大的念头,断不了,可以转移注意力,比如观呼吸。 | ||
+ | |||
+ | 第三步:快速的认出念头。念头一出来,就看见。还没到一定程度,念头还不具体,就能认出来了。 | ||
+ | |||
+ | 第四步:念头有减少的趋势。有念知道,无念也知道。爱的人,恨的人,想到了,看到了,知道了,消失了,居然让自己放不下的都是念头。当有这种感觉的时候,可笑,可悲,可叹啊!(此刻我知道我有几次打坐为什么流眼泪了,好像看到一个机器人一样的自己,在自己的模式里,以假为真!) | ||
+ | |||
+ | 第五步:一切都是念头,我是谁??谁在观?“我”也是个念头?知道的那个也是个“念头”?两个念头?“我”就是那个观,无形无相的那个“观”是真正的“我”。“观”是个啥?如果只有一个念头了,”观“就是那个念头,是主体也是客体。心经的第一句话“观自在.....”, | ||
+ | |||
+ | 第六步:我就是念头,我是观,我是知,我是道。远离颠倒梦想。 | ||
+ | |||
+ | 第七步:你能够观念头时候能轻松的看到所有念头起落。悲伤欢喜跟“我”没关系,跟“觉”没关系,不做评判,不做反省。就如同露天电影,屏幕,胶卷,放映机,光源,如果拿电影放映机对比,屏幕上的情景是我们理解的世界,胶片是习气,业力,阿赖耶识(灵修课是在胶片上改,但总改不完,因为习气不断积累,又产生新的,无穷尽,轮回),放映机组合,光源是觉。 | ||
+ | |||
+ | 9.首修前行 | ||
+ | 一般人都把自己看的特别重,在意是否尊重自己?好面子,好事总先想着自己,坏事往旁边站...., | ||
+ | |||
+ | 听课三个要求:认真听讲之外要认真看书、口诀应用到生活中(知识理论多了,容易成为障碍,难以起来触动和体悟)、不要跟别人交流学习内容(在自己还做不到的时候)\\ | ||
+ | 上课方式:认真听,记笔记\\ | ||
+ | |||
+ | 修行七要:\\ | ||
+ | 第一要-首修前行:大圆满前行---人身难得、轮回过患,生死无常,因果不虚\\ | ||
+ |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盲龟的故事;佛(僧)渡有缘人。新萍同学的前夫用生命去渡新萍同学,当新萍同学加入必经之路开始抄心经回向的时候,新萍同学在梦露终于看到他前夫的笑容。\\ | ||
+ | 轮回过患:轮回有六道,一天的不同状态就对应不同的道\\ | ||
+ | 寿命(人生)无常:人们很少想到无常(不幸)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病患时正是修行时,去医院体会更深\\ | ||
+ | 菩提心:出家比丘为了救人,还俗的故事。七师父上师为了照顾他在五明佛学院师父的侄女,还俗结婚的故事。\\ | ||
+ | |||
+ | 10.修正行-发菩提心\\ | ||
+ | 课程中说到同学的个人的事情,不要出去讲\\ | ||
+ | 父母自己有智慧,孩子才会有成长和变化。\\ | ||
+ | 在病痛中修行:身体不要太看重,生病本身是个提醒,更关注生命来自何方,去向何处,谁在生病?生病本身是消业障的方式。\\ | ||
+ | 人性上的弱点,一旦有了觉察,都可以克服\\ | ||
+ | 世间人颠倒,追求快乐,带来烦恼。\\ | ||
+ | 唯一的亲人是内在觉醒,唯一敌人是我执。\\ | ||
+ |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 ||
+ |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 ||
+ | 第二要-修正行;发菩提心\\ | ||
+ | 究竟菩提心:空性\\ | ||
+ | 相对菩提心:爱他人胜过爱自己。\\ | ||
+ | 觉察就是让大家体验空性,无我。\\ | ||
+ | 念头在哪里,你就在哪里。大海的浪花也是大海。\\ | ||
+ | 第三要-视诸法如幻:观修无生觉性。\\ | ||
+ | 觉察就让你体会那个观,透过观,看到念头从无中出来,又消失在无中。真正的自己就是觉。\\ | ||
+ | 第四要-以空性超越妄想。\\ | ||
+ | 执着的都是一场空,理解或者体悟这点会引起各种各样的情绪反映,当然情绪也是个念头。\\ | ||
+ | 理解体悟了空性,认为自己想干嘛就干嘛,本身不是在觉中,因此要超越执着空,认为一切都是无意义的状态。\\ | ||
+ | 体验后该干嘛还干嘛,但是知道有个觉在,知道空性在,对治起执着的有更有效果。\\ | ||
+ | |||
+ | 第五要-安住阿赖耶 | ||
+ | 第六要-下座修虚幻之子 | ||
+ | 禅宗的止观:止是止妄,观是显真; | ||
+ | 觉察的止观:看到念头,念头止,看念头来去,即为观。 | ||
+ | 自我寻求存在感,寻求激烈,刺激,不喜欢平淡。看到念头,看到执着,是停止,是继续,是觉与自我的较量。 | ||
+ | |||
+ | |||
+ | 11.第三要:转恶缘成菩提道 | ||
+ | 真正的修行人就是要修自他交换,破除恐惧\\ | ||
+ | 施受法:像爱护自己一样去爱护别人,要像轻视别人一样轻视自己,通过吸气和呼气,吸气不好的吸进来,呼气好的呼出去给别人,可以在打坐时候练习\\ | ||
+ | 从小事开始,只要有所突破,会发现自己有更多的善输出,且能容纳更多的恶,原因是真正的自己实际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限强大的----对治我执的好方法,从精神上去破\\ | ||
+ | 有效果就呼出去,没效果就吸进来,做就好\\ | ||
+ | 可以把恨的人作为观想的对象练习\\ | ||
+ | 挑别人毛病的时候看看自己的内心,是什么念头在作祟,自卑,嫉妒 \\ | ||
+ | 同样的事换个人看看是否还有烦恼,如果仍会有烦恼,则烦恼与事情有关,反之则烦恼跟人有关系。\\ | ||
+ | 对于陌生人,看不惯的人,做自他交换的观想:我也曾被陌生人(看不惯的人)温柔对待过\\ | ||
+ | 当我们自己嗔恨的时候,愿这种嗔恨变成修行的基地,愿我能够学会承受自己的嗔恨,愿一切众生都因此没有嗔恨。\\ | ||
+ | 自己最差,老实听话:看到别人的缺点和不足时候想想自己身上还有多少问题,只有自己能看到自己全部的缺点和不足,任何人其实都没有资格挑别人的毛病。\\ | ||
+ | 三境三毒三善根:\\ | ||
+ | 三境,亲人朋友,仇人,陌生人。三毒,则是贪、瞋、痴;三善根,包含无贪、无瞋、无痴。\\ | ||
+ | 依口诀修行:\\ | ||
+ | 利益和好处都给别人,损失和挫折都给自己。原我承受所有的罪恶,愿我的福德都给别人。\\ | ||
+ | 不去做跟做了做不到是两回事。尝试去做,从放弃小的利益开始。\\ | ||
+ | |||
+ | 12.第五要:对治自我的修行\\ | ||
+ | 追求快乐,带来的是烦恼\\ | ||
+ | |||
+ | 蜈蚣的故事:不在细枝末节上去觉察,把觉察用错地方了。\\ | ||
+ | 宽道:发愿,自他交换,我执减少,烦恼减少。\\ | ||
+ | 掉入世间八法时候,想想自己掉到哪个坑里,而非陷入事情本身寻求对错\\ | ||
+ | 真正的修行不是在知识层面,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 ||
+ | 不关心自己的时候,烦恼无处可依存\\ | ||
+ | 现在的社会是娱乐和刺激的时代,追求短期快乐,易于寻求自我麻醉\\ | ||
+ | 众疚皆归一:自己对消极情绪负责\\ | ||
+ | 思众皆有恩:违缘恶缘反倒能让我们看到烦恼,没烦恼,不菩提,世界是自己念头的投影,感恩的念头烦恼无从出现\\ | ||
+ | 幻相为身,空性为护:法身,化身,报身,;没有一个被伤害的对象何谈保护?\\ | ||
+ | 13.第六要 修心诫,第七要:恒受修心教法\\ | ||
+ | 降伏其心,破我执是修行的根本,不要把修行的结果当成目的\\ | ||
+ | 心戒\\ | ||
+ | 衡量修行是否进步:二正取上首\\ | ||
+ | 遇到烦恼,能够愉悦的对待,检验自己的修行\\ | ||
+ | 安住本位:持之以恒的改变态度\\ | ||
+ | 不思他人过:思过的念头在重复别人的过错,让自己限于烦恼中\\ | ||
+ | 鸡汤与修行的区别:是否增强我执,是否接纳一切,是否为“如是观”\\ | ||
+ | 清净烦恼:先对治重烦恼\\ | ||
+ | 断求果报:\\ | ||
+ | 舍我执之毒:注意各种方式在体现自己在修行,注意用放弃自我的方式建立另外一种自我\\ | ||
+ | |||
+ | |||
+ | (二)天空训练营(五)-003体会 | ||
+ | |||
+ | 爱与自私,欲望在一起,就必然消失。爱是很真,维持热度很难?刚开始的时候是无我的境界,不祈求任何回报的,看到对方就很开心。但只要在一起,各种问题就出来了。自我出来了。真正的爱是不讲逻辑的。\\ | ||
+ | 一个人懂了修行,不会无聊的,生活无趣,无聊一定是自己的问题。\\ | ||
+ | 不求回报的爱是慈悲。不求回报,就不回介意是否占有,跟世俗之爱的本质区别。\\ | ||
+ | 用慈悲之心对家人,对同事。\\ | ||
+ | 修行要看清楚自我的模式,认识到自我本是虚幻,是过往的习气,习惯形成而已。\\ | ||
+ | 几个层次,把老师的见解变成自己的见解。\\ | ||
+ | 第一个层次:听见,记住 第二个层次:认同并有体会 | ||
+ | 老师是个印证的作用。\\ | ||
+ | 妄念,欲求都放下,智慧才会升起来。\\ | ||
+ | 习气,习惯会经常希望把一个问题搞明白,比如八卦,头脑有这个模式。我们看见情绪也是一样的。\\ | ||
+ | 习气,习惯总是喜欢过去和未来。情绪来自念头,回到当下,看见念头,念头即灭。\\ | ||
+ | 时时刻刻想到要回到当下。回到当下,你就是一座山,就是沉静的深海。\\ | ||
+ | 只能接受一个结果,就是不自由的。\\ | ||
+ | 座下修,所有的事情都是修行的入口。\\ | ||
+ | 不要害怕被带跑,感知到跑了,就是回来。\\ | ||
+ | 有情绪时候看看身体的感受,这个时候念头会从情绪中转移。\\ | ||
+ | 当觉察升起,你是自由的,会对行为负责的,自然会选择自然的一面,会升起合于道的选择。\\ | ||
+ | 觉察升起,你就是是关照本身,你是觉察本身,你就是道,你就是善。\\ | ||
+ | 这跟纠结后选择完全不同。\\ | ||
+ | 座上修很重要,当状态比较好的时候,要多坐,念头清净到一定程度需要好状态,好状态要珍惜,坐一天,坐几天,只要在那种状态里。\\ | ||
+ | 一定不要断。出现境界,不要留恋。\\ | ||
+ | 座下的每个环境都是修行的对境。\\ | ||
+ | 没有愤怒的愤怒,愤怒是真实的,但不挂碍,不编故事,不评价,只是那一刻生气。\\ | ||
+ | 向道之心最坚定,而非领悟力高低。\\ | ||
+ | 不要求多,自我总想找捷径。狂心未歇,未入道。\\ |
myb/xiangqianyibu.1729329388.txt.gz · 最后更改: 2024/10/19 17:16 由 hait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