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微尘读觉察之道笔记

主页 | 蓝宝奇兵 | 第十四关 | 摩鱼班预备营

前序

人生的目的、意义,我要什么

目的

醒来

来源

特点

期望

修行

快乐

所有的快乐,都来源于希望别人快乐
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希望自己快乐

基础篇

两大破绽

第一章 在生活中修行

课后思考

  1. 什么是在生活中修行?谈谈你对在生活中修行的理解。
    • 在生活中修行是每一件事,无论是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在修行。每一个当下,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修行,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随时保持觉察知道念头的产生就不会被念头带走,这就是在生活中修行。
  2.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你对“能看见,才自由”这句话的理解。
    • 我们有自我,就会有执着,有执着就会有情绪。能时常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背后的执着,即可放执着,从而不被因执着引起焦虑,烦恼,痛苦等情绪绑架。例如当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你会与人比较,想起过去的种种不愉快,孩子的不听话。想起未来考不上好的学校,非常担忧,这就是被念头带走了,回到当下,该做什么还做什么,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
  3. 你希望通过学习在生活中修行,自己有哪些变化?
    • 希望通过学习在生活中修行,减少执着,减少被情绪控制及带走的发生,不做情绪的奴隶,增长智慧。

情绪如果要继续,需要能量。情绪的本质,也是念头,一系列强烈的念头。你跟随某个念头,或者你拒绝某个念头,都是给它能量。你开始对孩子生气,想起他以前总是不听话玩游戏,这就是给“生气”这个情绪能量,于是你越来越生气;你刚开始对孩子生气,想起自己曾发誓以后绝不对孩子发火,但这次又犯了,怎么这么没用啊,而且孩子真是屡教不改,再这么下去以后就真完了。这也是给情绪能量,不只是有愤怒还有懊悔。

第二章 什么是觉察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六祖坛经》

每个人的自性,都是智慧具足的,本自具足。

一切大地众生皆悉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智慧,就像太阳。太阳一直都在,无论是阴雨天还是大晴天,人们之所以有时看不见太阳,是因为乌云太多。一个人的妄想执著就像乌云,乌云越多,太阳能照下来的光就越少!因而生活中欲望越少的人,能放下的事情就越多,也活得越自在。

金钱,美色、名誉、地位、爱情、健康、长寿等一切希望自己快乐,都是有漏的快乐,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痛苦。

增长智慧的方法出现了:减少妄想执著。

我们之所以会有情绪,一定是有执著于某件事。物质、感情、有太多人以爱的名义控制財色名食睡

当情绪升起时,也就是执著表现最明显的时候,此时智慧会减少甚至消失,此时,人容易做出很多平时不会做的愚蠢的事。

例如:

这正是因为情绪出现时,智慧就消失了,情绪消失后,又恢复了些许智慧。

接下来的问题就成了:如何才能减少妄想执著?

减少妄想执著有两条途径。一个人经历诸多的困境和挫折,有可能放下很多妄想执著。一个人每天想着赚钱,拼命工作,但某一天忽然身体垮了,非常严重,那他出院后,有可能会放下对金钱的执著。有句俗语“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是讲一个人经历了生死大难后,可能会放下很多执著,智慧自然就增长了,相应的福气增长也顺理成章了。

注意,只“有可能”,并非一定。那种执著太深悟性不够的人,经历再多,可能还是一如既往地执著。这也叫执迷不悟。然而,并非每个人都有机会经历那些困境和挫折,而且,在困境和挫折中,很多人一不小心,可能会彻底被击垮。

幸运的是,想要减少妄想执著还有一条更为平和的途径,那就是修行!妄想执著,来源于那颗“心”,而修行就是降伏自心。

修行的本质并没有任何奇特的地方,它的实质就是反复深入我们的心相续,并且改变它。否则,这个宝贵的人身会被浪费,你用一生的时间追逐自己的念头,执着它所创造的轮回,实际上,就是在梦幻中迷失自己而不自觉。

在生活中修行也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假装修行。生活中很多人,喜欢谈国学谈佛法,喜欢写上善若水,喜欢讲色不异空,他们经常听某些大师的课,偶尔也会读几部经典,看上去是个修行人,但从来不会真的修行。还有些人,自己研究东西方哲学、心理学、儒释道的经典,通过一些音频视频,觉得自己已经懂了修行,能说得头头是道。他们把修行当成生活的调味剂,或者提升“生活品位”的手段,不理解什么是修行,也不会真的想要去修行。

第二个层次,把修行当工具。他们接触到修行,有自己的师父,但出发点是希望自己生活过得更好,遇到困难时,想起修行,生活顺利时,就忘得一干二净。这类人也有不少,很多必经之路的同学就是如此,他们学会了觉察的方法,但平时并不会刻意练习,当遇到情绪或者感觉自己状态不好时,才想起来要保持觉察,接下来好好练习几天。

第三个层次,在生活中练习觉察。他们发现如果只是把修行当成工具,这个工具会越来越不好用。自我会把你学到的所有东西用来对付你,包括修行。当自我的适应能力变强后,之前的方法,效果就会变差。意识到这个问题,就需要每天刻意练习觉察。静坐觉察、动作觉察、即刻觉察等,每天都有意识地练习,而不是等着有问题时,才想起来要练习觉察。这个阶段,修行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第四个层次,当他们成为真正的修行人,且修行到一定境界,能体会到修行很简单,因为修行无时不在,也无处不在。

这个状态是:在觉察中生活。

  1. 谈谈你对“觉察”的理解,并举例说明。
    • 觉察,只是知道,不做评判,不跟随,不拒绝,只是知道。看见自己要生气,知道就好。没有接下来的任何发生,无论是继续的想法,还是懊悔的想法,都不要。如果出现,继续知道就好。不判断应该还是不应该,只是知道,不拒不迎。觉察,是指知道此刻的正在发生。只是知道,知道就好。
  2. 在你目前生活中,最大的三个烦恼是什么?
    • 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 老人家的身体情况,妹妹要我帮忙
    • 自己的修行不够
  3. 回顾一下自己过去的经历,你觉得哪些经历,让自己智慧增长了?
    • 新手村的学习
    • 认识必经的小七
    • 听老师的讲课,读书
  4. 觉察的四个层次,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
    • 第一个层次:感知每一个动作。
    • 第二个层次:看见每一个念头。
    • 第三个层次:看见每一次情绪。
    • 第四个层次:发生。
  5. 认真阅读《在抄写经典中修行》,按要求抄一遍心经,并写出你的真实体验感受。坚持七天。

第三章 座下修

感知身体动作的练习,最是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而且除了你自己,别人根本看不出来,就算有人正和你面对面说话,也不知道你在练习觉察。

觉察的定义是:知道此刻的正在发生。身体的动作,也是正在发生。

从早上起床,你提醒自己觉察身体的动作:坐起来,睁开眼,揉眼睛,伸手穿衣服,扣扣子,下床,穿鞋,上厕所……你尽量知道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感知自己的每一个动作。这就是练习觉察。听上去容易,但实际上不那么容易。

感知当下发生的每一个动作。

接着练习觉察,去感知身体的每一个动作。比如在吃饭中练习。吃饭时,只是吃饭,不要看手机,不要想别的事情,把觉知放到手上、嘴巴里。感受自己夹菜的每一个动作,感受自己一口一口咀嚼食物,感受食物的味道,感受自己的吞咽动作。只是这么感受。不要被味道带走,不要被想法带走,不要焦虑要处理的工作。当然,被带走了也没关系,知道,回来当下继续感知动作就好。

一个妈妈带着自己的小孩,在大街上散步。小孩有好几岁了,妈妈不用一直牵着他,但马路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所以妈妈一直注视着小孩。

小孩一路自己玩着各种游戏,时而跑几步,时而蹲下来,时而捡石子,时而摘花草。他完全不知道妈妈一直在看着他,这也根本不重要。

当对面有汽车过来,妈妈马上打断了小孩的游戏,把他拉到了一边。等汽车过去,妈妈又放开手,继续只是看着,小孩也继续玩耍。故事中的小孩,相当于平时的自己;故事中妈妈看着小孩,就相当于觉察;汽车来了,相当于情绪。我们说提起觉察,其实这个表达方式并不准确,因为觉察一直都在(那个“觉”一直都在),只是我们平时不会意识到。就像那个妈妈一直在看着自己的小孩,但小孩不知道,或者小孩根本没关心这件事。此时若有人问小孩,你知道你妈妈一直在看着你吗?

小孩或许会回答:是啊,她一直在看着我。但当小孩玩自己的游戏时,他完全忽略了这件事。如果小孩遇到陌生人,感觉到了危险,小孩会第一时间想起妈妈在看着他,他可以随时向妈妈求救。

这个故事还解释了,为什么觉察不会影响我们日常的行为。你该工作时工作,该思考时思考,该睡觉时睡觉,该快乐时快乐,该悲伤时悲伤。但这些都无法困扰你,无法束缚你,因为你可以随时跳出这个状态,只要你愿意。就像小孩可以一直玩自己想玩的游戏,但妈妈可以随时打断他,只要妈妈愿意。

这只是个比喻,若要讲得更究竟一点,故事中的妈妈、小孩、汽车都是“你”。当你能“看见”某个念头,这个念头会自己停止。你可以让念头继续或不继续,此 时你是自由的。就像我知道我在写文章,我可以继续写,也可以停下来。就像妈妈看见小孩在玩游戏,可以选择让他继续,也可以选择让他停下来。因此,当你保持觉察,并不会影响生活。

一开始,你可以这么认为,毕竟你还不懂如何控制情绪。但当你真正懂了,有一定的修行能力了,你会发现:你可以在没有愤怒时愤怒,这叫怒而不愤。愤怒也叫怒愤,“愤”就是心贲,有心振起、隆起的意思,表示郁结于心,狂躁不安。“怒”是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怒而不愤,是指表现得很生气,但内心并不郁结不挂碍。你就像一个优秀的演员,这个场景需要你演什么,你就是那个被需要的角色,没有丝毫偏差,你知道自己是个演员。你只是演员吗?不止如此,你还是编剧加导演!

类似的情绪还有焦虑。当我们担心某件事(一般指担心未来会发生某件事),就会焦虑。“虑”是思考、考虑,“焦”是担心、着急。当你看见自己的焦虑,可以做到只是考虑应对方法,而不担心着急,这就是“虑而不焦”。

我们要么活在过去,要么活在将来。我们会为了几年前某人曾背叛自己而记恨在心,不能释怀;我们会为了孩子的现状而担忧他的将来,夜不能寐;我们为了昨日的失误而羞愧懊悔,我们为了明天的会议而担心焦虑;我们吃饭想着下午的工作,我们在工作时回忆着刚才的午餐;就算我们在打坐静心,头脑里也总出现情人的影子。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日常状态,这也是带给我们烦恼的根本原因,我们无法回到当下。

什么是回到当下?佛陀开悟后,教小孩如何吃桔子。他说:剥桔子皮的时候,知道自己在剥桔子皮,感受自己手的每一个动作,感受桔子的柔软和桔子皮的气味,掰桔子的时候,知道自己在掰桔子,感知自己掰桔子的每一个动作,吃桔子的时候,知道自己在吃桔子,感知自己吃桔子的每一个动作,感受桔子在嘴里的味道……

很显然,回到当下,可以让我们此刻不再烦恼。烦恼只会存在于过去与未来,无法进入到当下。

修行,是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就如你这次看见了自己“不堪”。
想要真正走上修行之路,需要勇气的。就如你这次的主动道歉和承担。
你的哭,
或许不是你想起了谁。
你以为是想起那些事让你哭,
或许那不是真正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
是你开始正视自己,
开始认识自己,
而不是继续被各种欲望和习气耍得团团转。

以前被耍得团团转,
还沾沾自喜,
觉得自己很聪明有手段,
觉得自己占了便宜,
自己可以欺负别人……
我见过很多好的修行人,
他们不怕吃亏,
不怕被伤害,
也不怕被欺骗。
他们也从不伤害别人。
如果一个人,
看重的是,是否多加了几天班,
看重的是,是否多扫了140平米的办公室,
看重的是,为什么不能让自己提前半个小时下班
……
如果看重的是这些,他的生活怎么可能没有烦恼?
我可以确定,这样的人,生活处处是烦恼!
一个人计较什么,他计较的东西就是他能力的反应。
所以,平时计较这些东西的人,他们一直在那个层面挣扎、抱怨……
就像猫头鹰每天护着自己的死老鼠……
在凤凰眼里,那些根本什么都不是。

还记得尼采的话吗?
我来人间学到的第一宗智慧是:不再防备那些伤害我的人。(非原文,大意)
很多人不理解,其实很简单:世人计较的,尼采根本不在意。
有人需要,那就给他。
有人想偷懒,就让你偷懒。
有人想骗钱,就让你骗钱。
有人想抬高自己,我给你做垫脚石
有人想贬低我,不用,我自己贬低自己。

大家回头再看看必经之路。
只要有人愿意组织抄经,我都支持你。
有人说给我抄经纸,但不能提必经之路,我想打自己的品牌。
可以,因为我们不在乎这这种名气。
当你丝毫不在意某些东西,当你和一个计较加班的人生气,那是因为你也很计较。
你怎么会和计较那些东西的人生气?

其实,
一切的美好,
都来自爱。

一切的智慧,
也来自爱。

——蓝狮子

而且,每一个未来,都由当下产生。

1)
不再被内在关于“我”的概念所绑架,此谓“无我相”;不被别人心目当中的“你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所绑架,此谓“无人相”;不被时代的洪流趋势所绑架,此谓“无众生相”。
2)
「色」,即世間一切寶物及男女等色,因此見到俊男或美女,應站在欣賞的角度,祝福對方幸福快樂,並不一定要佔為己有。而且美好的人、事、物中不離無常,明白此理,則不會產生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