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在工作中修行Joy的阅读心得
一、《给上班族的七点建议》阅读感悟
1.别混日子,浪费的是自己的生命。别占公司便宜。提起觉察。2.时刻为公司着想,从不把自己当外人。看见考虑自己利益的念头,改变行为。3.越求安稳,你会越弱小。泪的历史啊。安稳时间长了,要警惕。提起觉察。厚福受享,德行降落。4.别忘了主动学习。给自己定原则。提起觉察。(七条建议像七把刀,刀刀下在心坎上,这4点尤其。)
二、《我教人如何赚钱,但他不信》阅读感悟
我看见小克始终不相信练一年字能教书法能赚钱的事,我也是这样,不相信自己能做成事,不敢有梦想,认为愿望是不能实现的。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我干脆不开始、不努力。这就是我的思维模式,我困在自己的牢笼里了。就连现在看这篇文章,我依然是认为“不可能”。好在,我现在有了觉察,有了对老师更大的信心。现在就开始,练一项技能。正如典典所说,【信】就是福报。写到这里,内心涌起一股感动。
为什么我经常无法立即行动和持续行动,因为我不敢有愿望,不相信愿望能实现。自然愿望的力量就不够。回到生活中,因为没有主线,常常被各种琐事、鸡毛蒜皮分散注意力,每天的时间不知道花在哪了。当愿望强烈,足够信,每天的所做所想自然会围绕着实现这个愿望而进行。这就涉及到觉察了。以愿望为原则,当我想东摸西摸、被各种碎片化消息带走的时候,及时看见,回到我的愿望上来。
老师说:“这世道,做成一件事太难,因为绝大部分人都太浮躁,很难静下来坚持做一件事。同样,这世道,做成一件事业也很容易,因为绝大部分人都太浮躁,很难静下来坚持做一件事。”以前也看过这两句话,看过不只一次。看过文章,老师在群里也说过。我都是觉得“哦,好有道理。”过后就放置一边,依然回到以前的模式中生活。这就是我的“信”不够。
老师说:“小克的问题,并非是不会赚钱,而是内心有恐惧,又不想舍弃一些东西。” 小克就是我啊。我花了时间在必经之路,所以必经之路的事我能做好。生活中的事,我不愿意花时间,因为内心有恐惧。因为不相信。但我此刻有了觉察,打破这个魔咒,降服自己的心魔。 用1年的时间练习做PPT,每天花1个小时在PPT上,成为一个PPT高手(写下这句话时,内心还是不相信的,看见,不跟随),最终可以做PPT赚钱,还可以卖海报(PPT做的海报)。
愿望、觉察、绿荷老师教的感恩方法,都是帮我们聚焦,减少念头的散乱,自然无事不成了,我是这么想的。希望1年后我可以用自己的实践验证来说话。
克服对赚钱的恐惧、坚持做一件事是我的课题。
三、《在成功背后也许还有一个东西》笔记
想要事业成功,方向重要,努力重要,福报也很重要。福报越好,事情就会越顺! 接下来就只有一个问题:“我想要积累福报该怎么办?”
01.使命:发愿
要是把目标定在自己身上,你会觉得动力很小,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但你把愿力放大再去做,你会发现自己很有力量,也会有很多人过来帮你。
02.合作:布施
在合作中帮助他人,并且是不求回报的帮助他人。
03.自律:持戒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04.宽容:忍辱
了却恩怨,而不是冤冤相报。将自己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善业回向给骗了自己的人。 其实从来没有放过别人,你都是在放过自己。
05.敬业:精进
放下有两个方法:一个是自己经历过辉煌而放下。另一个是通过发大愿而放下。 努力到无能为力,就会发现做什么事情都会更顺一些。
06.专注:禅定
越专注的人烦恼会越少。
07.福报:般若
四、《工作与修行》阅读感悟
我们总说自己要修行,要等到什么时候来修行。其实修行就在每一个当下。工作就是修行。
当我看到开瑜伽馆的同学老实听话,认真去践行老师说的话,我感到惭愧。是啊,老实听话。此时我想起了必经行者考核时老师给我的建议。我一直在践行,但践行得不好。借助这次深海任务的契机,好好面对自己,继续更加认真地践行。
五、《在赚钱中修行》阅读笔记
信因果,所以不信命。现在的行为会改变未来的结果。 “过去的事,我全接受;未来的事,我能改变!”(做到不容易。我愿全力以赴。)
福报越好,运气就越好!能选择正确,能努力工作,能抓住风口,本身就是福报的体现。
条件差,太辛苦,本身就是消业障积福报的机会。但有个前提,心态一定要好。从内心里要乐意给别人服务,这才是积福报。
如何在工作中积累福报? 当你是一线员工,记住两个词:精进,忍辱。(我欠缺精进,忍辱也还需要提升) 当你是中层管理者,记住两个词:禅定、布施。 如果你是公司高管,记住两个词:持戒、般若。 如果你是创业者,是企业老板,或者是做生意商人,你要注意两个词:走正道,做善事。
什么叫智慧?当你安静时,对一件事情的感觉或评价,就是智慧。
六、《工作和文学》阅读感悟
“也不要想着有人因此而夸奖你。这种想法,只是幼稚的把戏,你要看穿它。”
“若你找到一份工作,不用付出辛勤劳动就能获得高额的薪水,千万要警惕,这并非好事,因为,这是浪费生命。”
看完吓一跳。这是我的2个执着或者模式。①我把活干好了会想着有人知道,有人夸我,如果无人知晓,便会觉得没意思。②我之前找工作就是想能高薪水还轻松。结果真的是在浪费生命。自己没有成长,也没增长自己的技能,时间溜走了。
文学滋养人的灵魂,是心灵的对话。每天阅读,哪怕5分钟。
工作和文学让生命变得丰盈。
七、《觉察之道》阅读感悟
3月10日,阅读P13~37:
“当情绪升起时,也就是执著表现最明显的时候,此时智慧会减少甚至消失。” 所以烦恼即菩提,有情绪不要错过,这是认识自己的机会。越认识自己,越增长智慧。当情绪升起,不要拒绝,我要做的就是看见它,允许它的存在,不被它带走。
对其中的某些例子有了更多理解,以前没有体悟到的。
“看见情绪时,也可以感知身体的动作,还可以看见自己的念头变化”这就是盯吧。原先稍微有点疑惑,为什么说盯住情绪的其中一种方法是感知身体,那还有其他方法吗?这里就说了。只是情绪激烈时用感知身体不容易被念头带走。
“觉察的第四个层次也是如此。你可以阻碍它发生,也可以允许它发生,但你无法要求它发生。”很美的描述。
3月11日 第3章 P20-51
“一切都是觉察的对象,动作是觉察的对象,错过了动作也是觉察的对象,因错过而产生的懊悔还是觉察的对象。觉察,一直都在,只要你愿意,你永远不会错过。你每一次知道自己错过,都是一次成功的觉察。如果不觉察,你怎么知道刚才的错过?”以前看这里一带而过,现在看这里更有感觉。
“以前你为了钱而努力工作,你认为有了更多的钱,就能解决现在的痛苦,就能保证未来过得幸福。现在,你知道这种观点是荒谬的,那只是个骗局。所以,你开始没有那么喜欢赚钱了,也就没有那么想为了赚钱而工作了。 特别是那份工作,除了给你带来金钱外,好像没有其他的收获时,你就更不愿意努力对待工作了。这也是你为什么很喜欢必经之路工作的原因。”在工作中修行,让工作有了更多的意义。
“工作会是你的修行道场,你会爱上你的工作,如同在必经之路工作一样。”稍微有点体会了。
爱自己的三个层次:照顾好自己,接纳自己,认识自己。
3月12日 第4章 P51-66
“等自己掌握了这个方法,想延长静坐时间,再开始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姿势。” “不用着急,静坐可以是一辈子的事情,姿势可以慢慢调整,慢慢越来越标准。” 今天看到了这个点:慢慢越来越标准。可以逐渐有意识地去训练自己的姿势了。
“它(静坐觉察)是一个连接,和存在的连接,它是一座桥梁,通向真理的桥梁。”
“练习觉察,当你能看见念头,你会有足够的警觉,在工作和生活时回到当下,不被妄念带走,不被境转。你会发现,看上去你做事不紧不慢,但你的效率比以前高了很多。”以前忽视这句话,今天看到了这句话。
3月13日 第5章5.1-5.5节
“觉察,是在生活中修行的基础,也是修行入门的关键。”对这句话开始有所体会了。没有觉察,人不在状态,妄念纷飞,修行概念和修行方法都容易变成自以为是的理解,停留在字面,变成一种要求。
你知道你即将要出现的情绪,就是“看见”。
“方法是让你执行的,不是让你理解的。不要管有什么用,不要问为什么, 直接去做。”选定了修行老师和修行方法,按照指导和方法去做很重要,其实这背后是信任。
3月17日,第5章,5.6~5.8节
“用觉察对治情绪的四步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是第一步:及时看见“情绪的念头”。若不能及时看见情绪,后续一切都无从谈起。想要及时看见情绪,最好的方法是坚持“静坐觉察”练习。 这四步中,第三步很重要:挖掘情绪背后的执著点。一旦我们能挖掘出自己的执著点,就有机会放下这些执著,能引起我们情绪的事情也会越来越少,生活就会变得自在。” 这次注意到了这一段。把四个步骤的关系梳理了一遍。
“如果实在挖不到情绪背后的执著点,可以往世间八法上靠。”代表不是一开始就套世间八法。
“修行,不是让自己什么都不计较。”那两个例子特别有意思。
普通人和修行人的区别在于如何看待情绪和面对情绪时的反应。
3月18日,第6章
“有时你能及时看见情绪,但盯不住,还是会被情绪带走。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因为你定力还不够,不太理解“盯”的方法;另一种可能是因为你的执著太深,习气太重,所以还是被带走了。”原来是有这2个原因,以后点评作业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看。
“执著指对人、事物、现象、思想、经验等视为真实不变,而生起贪著的心态,不能超脱。换句话说,执著就是指你认定了某个想法,或希望完成某个目标,对其结果的看重或贪求远大于其他。”以前没有看到这个点,现在看到了。
“尼采说: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是确立了自己的人生主线。”
“对于放下执著,最彻底的方法,就是了知真相。”
3月18日,第7章7.1-7.4
当觉察第四层次“发生”时,此刻可以多加练习。这样能快速提升你的觉察力,也能提升你“明事理”的能力。
在生活中修行,找到一个好老师,一开始跟着他的安排,认真坚持练习,很重要。
我们无法决定生活,但修行可以让我们决定如何面对生活。
别想太多,听话照做就好。一开始可以给自己定个小目标:坚持练习一百天。
3月19日,第7章P112~122
衡量修行是否有进步的三个指标之一,情绪指标包括情绪爆发的频率和被情绪影响的时间长短。所以有的同学情绪爆发了,但是被情绪影响的时间变短了,也是进步了。 对于情形需爆发频率比较高的同学,可以去记录每天情绪爆发的次数,记录两个星期。
修行作业,也并不是记录什么大的事件,而是记录自己心念的变化。
“贬低别人,能证明自己有价值。说别人的问题,能降低自己的渺小感。”这个点评值得反复琢磨,反复学习。我以前也是如此,自动反应式地看见别人的问题,原来是这样的一个模式。“你看见的世界,是你内心的映射。”这个案例和点评也可以诠释“你眼里的别人是你自己”吧。
这些案例和点评太好看了,想反复看。
3月19日,应用篇:在吃饭中修行
“就算你把头一直埋在被子里,天还是会亮,太阳还是会出来。”这个逻辑让人产生敬畏,就算对因果不确定,也会敬畏几分。
3月19日,应用篇:在吃屎中修行
这篇文章很有意思,以后开村时可以作为读书会共读文章。
3月19日,应用篇:在嗔恨中修行
对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来说,愤怒产生,应该感到高兴:哈,修行的机会又来了!有 意思的是,只要开始这么想,愤怒瞬间减弱了。
所有的改变,一定是来自内在。如果一个人不想改变,一个人不想修行,就算佛陀在他身边,也无法让他有任何变化。
一个人悟性好坏,其实也是他福报多少的体现。
一个好的修行人是什么样子?有人骂他害他对他不好,他也无动于衷吗?不是的。 可能他会不高兴,会不开心,甚至会觉得对方有些过分,他会指出对方的问题,或者责怪对方,但内心不会有“恨”。这叫嗔而不恨。“嗔”在口,而“恨”在心。
嗔恨无法消除嗔恨,如同黑暗无法消除黑暗。但把光带进来,黑暗就消失了,同样, 当爱出现,嗔恨也就消失了。
3月25日阅读《在病痛中修行》
“人只要活着,肯定会有不舒服。这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天晴下雨不可避免一 样。”原来是这个逻辑啊。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为生病,是因为抗拒生病。
3月25日阅读《在嫉妒中修行》
“罗素说:对治嫉妒最好的方法是快乐。”看到了这句话。 在物质层面拥有越多的人,对别人要求越多;在精神层面拥有越多的人,会对别人要求越少。
嫉妒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内心抱怨,抱怨各种不公平。 嫉妒的另一个典型表现形式,是挑毛病。一旦觉察到自己在挑人毛病,可以反观一下:是不是嫉妒产生了? “看到了自己的嫉妒,你就祝福对方;想避免别人嫉妒自己,你可以示弱。”原来“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这个意思。
3月25日阅读《在保持初心中修行》
善为道者……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通过文章中几个案例的描述,体会到了保持初学者的心那种小心与谨慎。
3月26日阅读《在看戏中修行》
“朋友找你诉苦,你发现他很消极很片面还很自负,你总想提醒他,此时要提醒自己:我要看戏。他演的就是那么一个角色,自己不想改,你就看戏好了啊。来说段相声:嗯!对!是啊!不容易。”看到这段笑出声,太好玩了。
“觉察力越强,看的戏就会越精彩!”
3月27日阅读《随时准备死去》
3月27日阅读《像修行人一样生活》
逃避现实,每天假装自己很好,这很消极,至少不算积极。 “一名修行人,会给自己定一些原则。在生活中,有些事坚决不做,这就是持戒,也是守原则。”原来“坚决不摸鱼”也是在持戒。我的戒律守得不好。
3月27日阅读《一切都是游戏》
用玩游戏的状态来生活。其实是一种既松弛又投入的状态。我在工作上做不到游戏的状态,因为一点也不投入,还执着结果。
3月27日阅读《世界上最大的甩锅侠》
自我真的是毫无逻辑,而且常常善于把我们带沟里。
3月27日阅读《怪话连篇》
“修行,要像小孩子。老子说要复归于婴儿。耶稣说要像小孩子一样。小孩子的三个特征:全然的、无知的、信任的。” “修行,需要信任,无条件地信任。只有信任,才会让头脑停止。而头脑,往往是修行的最大障碍。” 我很缺乏信任,缺乏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喜欢用头脑。在做小七的的过程就是在拓展自己的信任。我发现每做一次村长,我的信任都会增加一点。
不要做一只模仿的猴子,要真的找到自己的人生主线。如果还没找到,那就做好 当下的事。
“让我被欺骗,而不防卫欺骗者。”
“人为什么喜欢抱怨?因为抱怨可以掩盖自己的无能。”
3月28日阅读P192~195
3月29日阅读P196~214
整书读完,有意犹未尽、怅然若失的感觉。
《禅定与智慧》摘录:
假设你要去峇里岛六天,你生命中的这六天就已经被控制了,没有弹性。
只要有时间,就有痛苦。
我们生命中的痛苦主要来自期望。这事情必须得这样,它将会是这样,这就是痛苦的来源。
如果你没有希望或期待,而事情发生了,那就是惊喜,那就是乐趣。
我们要的是免于执迷,免于把拖鞋放整齐的执迷,以及其他有关食物、购物、原则等等的执著。
证悟真的就只是从执迷、偏执妄想当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