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经之路

抄一部心经,点一盏心灯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csz:miwu:xinqideyemian11

差别

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到此差别页面的链接

两侧同时换到之前的修订记录前一修订版
后一修订版
前一修订版
csz:miwu:xinqideyemian11 [2025/03/29 07:06] miwucsz:miwu:xinqideyemian11 [2025/05/15 08:43] (当前版本) miwu
行 1: 行 1:
 https://wiki.bijing.life/csz:miwu https://wiki.bijing.life/csz:miwu
 +
 +
 +
 +[[csz:miwu:xinqideyemian44|2025.5]]
 +
 +
 +
 +[[csz:miwu:xinqideyemian24|2025.4]] 
 +
 +
 +52
 +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
 +我不再继续沉溺于过去
 +
 +不再为明天而忧虑
 +
 +如今,我只活在这一切正在发生的当下
 +
 +今天,我活在此时此地,如此日复一日
 +
 +而我称这为「圆满」
 +                       卓别林70岁语
 +                       
 +51
 +
 +###幻有真无 真空妙有
 +###人生最好的一天,永远是今天,最好的一刻,永远是此刻。
 +
 +50  
 +
 +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
 +
 +终日行路,未曾踏着一片地
 +
 +禅宗公案的妙处,正在于常参常新。若从「现象与本体」的维度再观此语,或许可作如下阐释:
 + 
 +1. 破相显真
 +僧肇《不真空论》云:"诸法假号不真"。吃饭时米粒的色相、咀嚼的触感,行路时大地的坚实、脚步的起落,皆属因缘和合的假相。当我们以「第一义谛」观照,会发现这些现象如同镜花水月,虽宛然显现却无自性可得。
 + 
 +2. 体用不二
 +永嘉玄觉《证道歌》言:"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未觉悟时,吃饭行路是被业力驱动的机械行为;觉悟后,虽照常生活,却能在触目遇缘处照见诸法实相。正如《坛经》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 
 +3. 理事圆融
 +此语与《华严经》"理事无碍"思想相通。吃饭行路属事法界,米粒大地属理法界。真正的觉悟者,既能在事法界中如量而行,又能于理法界上证得空性。这恰似《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修行实践。
 + 
 +当代修行人若能于此公案契入,或许可尝试在行住坐卧间保持「即相离相」的觉照:当牙齿咬破米粒时,观照这一动作的生灭无常;当双足接触地面时,体会地大与身体的刹那变易。如此绵密观修,或许能渐次契入「终日吃饭,未曾咬米」的禅机。
 + 
 +不知您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观照体验?
 +
 +deepseak
 +“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路,未曾踏着一片地”是禅宗极具代表性的机锋语录,直指修行中“空性”与“无我”的实践境界。这句话看似矛盾,实则暗含深刻的解脱智慧,需从禅宗的核心思想与实践切入才能透彻理解。
 +
 +---
 +
 +### **一、出处与背景**
 +此语出自禅宗典籍,常被用来破除学人对“空有”“能所”的执着。它呼应《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精神,强调在日用平常中体悟无相、无住、无念的实相。类似的表达还有临济义玄禅师“无事是贵人”的公案,皆指向解脱者“不滞于相”的自在状态。
 +
 +---
 +
 +### **二、核心思想解析**
 +1. **“未曾咬着”的深意**  
 +   - **超越二元对立**:吃饭时,凡夫执着于“能吃饭的我”与“被吃的米”的分别;禅者则体悟“我”与“米”皆因缘和合,无独立自性,故无实体的“我”在咬,亦无实体的“米”被咬。  
 +   - **无住而生心**:虽行住坐卧,却心不粘着。如镜子照物,物来即现,物去不留,念念不住于相。  
 +
 +2. **“终日行路”的实践境界**  
 +   - **行动中的无我**:走路时,凡夫认为“我在走路”“脚踏大地”,而禅者洞见“行路”只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暂时聚合,并无一个恒常的“主体”在操控。  
 +   - **空有不二**:虽踏地却知地非实有,虽举步却无步可执,即《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日用体现。
 +
 +---
 +
 +### **三、与佛教哲学的关联**
 +1. **破除“我执”与“法执”**  
 +   凡夫的痛苦源于对“自我”(我执)与“外境”(法执)的实有执着。此语通过颠覆日常经验,直指“能所双亡”——既无独立的主体(能),亦无独立的客体(所)。  
 +   - *例*:喝水时,若执着“我在喝水”,则生贪爱(觉水甜)或嗔厌(觉水苦);若体悟“喝水只是因缘作用”,则平等无碍。
 +
 +2. **“平常心是道”的禅机**  
 +   禅宗主张“运水搬柴,无非妙道”,强调解脱不在深山,而在当下的无执。此语揭示:真正的自由,是在行住坐卧中不落分别、不陷概念,如云门文偃禅师云:“日日是好日”。
 +
 +---
 +
 +### **四、实践方法:如何在生活中体证**
 +1. **觉知训练**  
 +   - 吃饭时,专注于咀嚼的当下,观察食物如何被分解、吞咽,却不定义“美味”或“难吃”,仅如实觉知过程的无常性。  
 +   - 走路时,感受足底与地面的接触,觉察身体的移动,却不生“我要去某处”的急迫,只是纯粹地“走”。  
 +
 +2. **参话头破执**  
 +   反复参究“是谁在吃饭?谁在走路?”打破对“主体”的惯性认知。如赵州禅师问:“吃茶去!”——茶在喝,喝者是谁?
 +
 +3. **即事而真**  
 +   如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将一切行为视为空性的示现,在扫地、洗碗中见法界全体。
 +
 +---
 +
 +### **五、常见误解辨析**
 +- **误区一**:认为“未咬着米”是虚无主义,否定现象存在。  
 +  → 实为“即现象而超现象”,承认缘起作用(饭可充饥,路可通行),但不执其为实有。  
 +- **误区二**:误以为需刻意“不思考”或“麻木行事”。  
 +  → 实为“活泼泼的觉照”,心念如流水般自然流动,却不被念头牵引。
 +
 +---
 +
 +### **六、总结:禅的终极自由**
 +此禅语非文字游戏,而是指向一种彻底解脱的生命状态——  
 +- **无我而随缘**:虽吃饭行路,却不被“自我感”束缚;  
 +- **空性即妙用**:虽不执着,却能更清明地应对世事,如《坛经》云:“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
 +正如庞蕴居士诗云:“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真正的禅者,正是这样在劈柴担水中,活出“空有不二”的自在与洒脱。
 +
 +49
 +###断舍离-静宝
 +你陪了我这么久,让我误会你就是我,只要不如意时瞬间就用上你,还越用越嗨!
 +
 +不好意思,弱弱的我驾驭不你,以你的天赋适合入炉炼丹。
 +
 +送嗔入炉,造福他人。
 +
 +48有情绪时
 +真正的去体验它
 +也是一种超越
 +
 +特别是大的情绪如侮辱,疾病,死亡,如果只是体验感受,只是观,知道,不跟随头脑不评判体验感受,就能到达这些烦恼的背面-菩提
 +
 +
 +###烦恼即菩提的条件:自己是觉,观,知道,
 +
 +26次!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
 +是不再在乎别人的眼光
 +
 +别人的眼光,
 +不是别人的眼光,
 +就是你自己的啊
 +为什么还要在意呢?
 +
 +世界就是我 我就是世界
 +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
 +47
 +
 +何期彼岸
 +
 +觉知的此时此地就是彼岸
 +
 +我们一直在此时此地
 +
 +我们也只能在此时此地
 +
 +皆因被妄想执着而不能抵达此时此地!
 +
 +46
 +###把你的敌人爱掉
 +
 +爱你的敌人  你就没有敌人
 +
 +爱是整体
 +你接受什么
 +就和什么一体
 +什么就消失
 +
 +爱你的敌人
 +你就没有敌人
 +
 +不爱时就分裂
 +你对抗什么
 +什么就存在
 +
 +###大音无言 穿越亘古 空/无生所有
 +
 +过好真实的这一刻
 +这一刻,就是生活本身
 +
 +不要做未来的俘虏
 +不要烦恼你未来要做的那些事
 +
 +不要想着开始或摆脱什么
 +不要想着“离开”当下
 +
  
 45 45
csz/miwu/xinqideyemian11.1743203203.txt.gz · 最后更改: 2025/03/29 07:06 由 mi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