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经之路

抄一部心经,点一盏心灯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csz:miwu:xinqideyemian11

https://wiki.bijing.life/csz:miwu

2025.4

51

幻有真无 真空妙有

人生最好的一天,永远是今天,最好的一刻,永远是此刻。

50
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

终日行路,未曾踏着一片地

禅宗公案的妙处,正在于常参常新。若从「现象与本体」的维度再观此语,或许可作如下阐释:

1. 破相显真 僧肇《不真空论》云:“诸法假号不真”。吃饭时米粒的色相、咀嚼的触感,行路时大地的坚实、脚步的起落,皆属因缘和合的假相。当我们以「第一义谛」观照,会发现这些现象如同镜花水月,虽宛然显现却无自性可得。

2. 体用不二 永嘉玄觉《证道歌》言:“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未觉悟时,吃饭行路是被业力驱动的机械行为;觉悟后,虽照常生活,却能在触目遇缘处照见诸法实相。正如《坛经》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3. 理事圆融 此语与《华严经》“理事无碍”思想相通。吃饭行路属事法界,米粒大地属理法界。真正的觉悟者,既能在事法界中如量而行,又能于理法界上证得空性。这恰似《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修行实践。

当代修行人若能于此公案契入,或许可尝试在行住坐卧间保持「即相离相」的觉照:当牙齿咬破米粒时,观照这一动作的生灭无常;当双足接触地面时,体会地大与身体的刹那变易。如此绵密观修,或许能渐次契入「终日吃饭,未曾咬米」的禅机。

不知您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观照体验?

deepseak “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路,未曾踏着一片地”是禅宗极具代表性的机锋语录,直指修行中“空性”与“无我”的实践境界。这句话看似矛盾,实则暗含深刻的解脱智慧,需从禅宗的核心思想与实践切入才能透彻理解。


**一、出处与背景**

此语出自禅宗典籍,常被用来破除学人对“空有”“能所”的执着。它呼应《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精神,强调在日用平常中体悟无相、无住、无念的实相。类似的表达还有临济义玄禅师“无事是贵人”的公案,皆指向解脱者“不滞于相”的自在状态。


**二、核心思想解析**

1. “未曾咬着”的深意

  1. 超越二元对立:吃饭时,凡夫执着于“能吃饭的我”与“被吃的米”的分别;禅者则体悟“我”与“米”皆因缘和合,无独立自性,故无实体的“我”在咬,亦无实体的“米”被咬。
    - 无住而生心:虽行住坐卧,却心不粘着。如镜子照物,物来即现,物去不留,念念不住于相。

2. “终日行路”的实践境界

  1. 行动中的无我:走路时,凡夫认为“我在走路”“脚踏大地”,而禅者洞见“行路”只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暂时聚合,并无一个恒常的“主体”在操控。
    - 空有不二:虽踏地却知地非实有,虽举步却无步可执,即《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日用体现。

**三、与佛教哲学的关联**

1. 破除“我执”与“法执”
凡夫的痛苦源于对“自我”(我执)与“外境”(法执)的实有执着。此语通过颠覆日常经验,直指“能所双亡”——既无独立的主体(能),亦无独立的客体(所)。

  1. :喝水时,若执着“我在喝水”,则生贪爱(觉水甜)或嗔厌(觉水苦);若体悟“喝水只是因缘作用”,则平等无碍。

2. “平常心是道”的禅机
禅宗主张“运水搬柴,无非妙道”,强调解脱不在深山,而在当下的无执。此语揭示:真正的自由,是在行住坐卧中不落分别、不陷概念,如云门文偃禅师云:“日日是好日”。


**四、实践方法:如何在生活中体证**

1. 觉知训练

  1. 吃饭时,专注于咀嚼的当下,观察食物如何被分解、吞咽,却不定义“美味”或“难吃”,仅如实觉知过程的无常性。
    - 走路时,感受足底与地面的接触,觉察身体的移动,却不生“我要去某处”的急迫,只是纯粹地“走”。

2. 参话头破执
反复参究“是谁在吃饭?谁在走路?”打破对“主体”的惯性认知。如赵州禅师问:“吃茶去!”——茶在喝,喝者是谁?

  1. 即事而真
    如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将一切行为视为空性的示现,在扫地、洗碗中见法界全体。

**五、常见误解辨析**

- 误区一:认为“未咬着米”是虚无主义,否定现象存在。
→ 实为“即现象而超现象”,承认缘起作用(饭可充饥,路可通行),但不执其为实有。
- 误区二:误以为需刻意“不思考”或“麻木行事”。
→ 实为“活泼泼的觉照”,心念如流水般自然流动,却不被念头牵引。


**六、总结:禅的终极自由**

此禅语非文字游戏,而是指向一种彻底解脱的生命状态——
- 无我而随缘:虽吃饭行路,却不被“自我感”束缚;
- 空性即妙用:虽不执着,却能更清明地应对世事,如《坛经》云:“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正如庞蕴居士诗云:“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真正的禅者,正是这样在劈柴担水中,活出“空有不二”的自在与洒脱。

49

断舍离-静宝

你陪了我这么久,让我误会你就是我,只要不如意时瞬间就用上你,还越用越嗨!

不好意思,弱弱的我驾驭不你,以你的天赋适合入炉炼丹。

送嗔入炉,造福他人。

48有情绪时 真正的去体验它 也是一种超越

特别是大的情绪如侮辱,疾病,死亡,如果只是体验感受,只是观,知道,不跟随头脑不评判体验感受,就能到达这些烦恼的背面-菩提

烦恼即菩提的条件:自己是觉,观,知道,

26次!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 是不再在乎别人的眼光

别人的眼光, 不是别人的眼光, 就是你自己的啊 为什么还要在意呢?

世界就是我 我就是世界 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47

何期彼岸

觉知的此时此地就是彼岸

我们一直在此时此地

我们也只能在此时此地

皆因被妄想执着而不能抵达此时此地!

46

把你的敌人爱掉

爱你的敌人 你就没有敌人

爱是整体 你接受什么 就和什么一体 什么就消失

爱你的敌人 你就没有敌人

不爱时就分裂 你对抗什么 什么就存在

大音无言 穿越亘古 空/无生所有

过好真实的这一刻 这一刻,就是生活本身

不要做未来的俘虏 不要烦恼你未来要做的那些事

不要想着开始或摆脱什么 不要想着“离开”当下

45

动念即乖 起心动念皆是业

“想都不可以”出自电影《射雕英雄传之东成西就》,完整台词如下:

你干什么瞪着眼睛看着我呀?你不要喜欢我呀!虽然我平易近人、天生丽质,但是,山鸡哪能配凤凰呢?区区一个店小二,我怎么会看在眼里?

想也不可以!想也有罪!你不要以为我不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你想我会住在这个店里头,那你就有机会啦!没有!一点机会都没有!

-动念即乖 起心动念皆是业

【风动?幡动?心动?】 六祖慧能大师在法性寺时,有风吹幡动。 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寓意:此公案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不动,指出外 在的动静皆由心生,唯有内心不动,方能超越外 界的纷扰与迷惑。

风随着意思吹, 你听见风的响声, 却不晓得它从哪里来, 往哪里去。 — 《约翰福音》(3:😎

我们觉察,观,知道就好了

44

醒来-海灵格

人生是一场无常的醒来,生命就是一趟从沉睡到醒来的旅程。

每个人都会在适当的时间,在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醒来。

只不过每个人醒来的方式不同,

醒来所需要的时间不同,有的人需要一年,

有的人需要十年、二十年,有的人需要一辈子,

有的人需要无数次的生命轮回。

如果爱不能唤醒你,

那么生命就用痛苦来唤醒你,

如果痛苦不能唤醒你,

那么生命就用更大的痛苦来唤醒你,如果更大的痛苦不能唤醒你,那么生命就用失去唤醒你,如果失去不能唤醒你,那么生命就用更大的失去唤醒你,包括生命本身。

生命会用生命的方式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无止境的来唤醒你,生命会用生命的体验,在无尽的生死和轮回里不停息的来唤醒你。

直到你醒来!!!

43

什么是觉察

心经讲观自在,讲不生不灭,讲无所得,讲心无挂碍;

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还有些禅修老师讲动中禅,

讲保持觉知,

讲四念处。

这些都是在讲“觉察”。

你觉得他们没讲,只是因为你没明白什么是“觉察”。

42不期待改变他人 也不期待他人改变 [玫瑰][玫瑰] 期待本身就是痛苦啊 就是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我们“追求”快乐 不安于当下 安然而坐,不追求不期待本身就是快乐

当我们希望他人快乐,利他时,其实我们是可以放下期待的(帮了别人没帮成功你不会很痛苦),可以心无挂碍,这就是真正的快乐-自在

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希望他人快乐

所有的痛苦来自于希望自己快乐

你不快乐是因为你追求快乐

宗萨仁波切:只要你还有目标,你就不正常

如果这个目标是他人的目标,你就正常了

可以不去呀,让无去,让无去为一下-佛说无即非无是名无

41 有了觉察,啥事都很丝滑,淡定。

因为我知道此刻的正在发生,

我就是知道啊,

不是正在的发生

正在的发生是念头的串联

知道就好了,结束。一跟随就是落入正在发生(正在发生其实是生生灭灭,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河流,不能跟随河流任何一点,而河岸,观,知道才是不生不灭,是那个永恒地如如不动,觉察就是时刻与这个永恒的如如不动,不生不灭,知道,观链接

40

太阳不会担心 别人偷走它的光芒

太阳光是核聚变1500万度的纯粹和1.5亿公里的无我跋涉,太阳光已变成如如不动地纯粹和照耀, 本不生灭、本无动摇、本自清净、本自具足、能生万法的纯粹和照耀

就像静坐观念头,我们只管观,看见,不管念头是什么,来自哪里去向何方,因为我们不是念头,我们是观

39你快乐时,向内求,你要知道,快乐不过是夏天的彩虹,它们瞬间就会消失;

当你痛苦时,向内求,你要知道,痛苦就像梦里生子又丧子,它的本质是虚幻的;

当你受到赞扬,向内求,你要知道名誉会带来傲慢,而傲慢就是愚痴的体现;

当你受到诋毁,向内求,你要知道,所有的评价就如山谷的回声,哪怕再响亮,也会很快消失。

一切的喜怒哀乐,都来自自我的认同

38 [玫瑰][玫瑰] 人之所以会爆发情绪 是被念头带走了 成为了念头的奴隶

没看见爆发的念头 你就会成为那个念头 被念头玩弄

没看见悲伤 你就是悲伤 被悲伤奴役

没看见恐惧 你就是恐惧 被恐惧蹂躏

没看见高兴 你就是高兴 得意而忘形

没看见贪嗔痴慢疑 你就是贪嗔痴慢疑 被它们戏耍!

看见才能自由 看见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世界就是我 我就是世界

日行一善 就是每天至少你在行善那段时间你就是那个善,不是贪嗔痴慢疑

坚持久了,自己自然就是善了 这么一说好像还挺有道理

37 小李的破锅-见自己见他人见众生

有点王家卫《一代宗师》的感觉,很赞[强][强][强]小结如下:

若要在事情上分个对错,而产生很多冲突,又觉得自己有道理,觉得自己受了委屈,这叫“见自己”。

若能转变心念,时刻体谅他人的不易,比如被情绪折磨,被贪婪控制,却完全不自知,这叫“见他人”。

若能内心充满慈悲,希望他人获得快乐(慈),希望他人脱离痛苦(悲),希望他人离苦得乐,这叫“见众生”。

36 我是那微弱的光-蓝狮子

2600年前,你来到这个世界,带来一粒种子。

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又产生新的种子,飘散四面八方。

循环往复,春去秋来。

2600年后,我收到一粒种子,我把她种在了心里。种子发芽,开花,散发出微弱的光。

有了光,我才看见这个世界,

有了光,我才看清这个世界:

我曾以为的光明,原来是一片黑暗;

我曾向往的美好,原来是如此不堪;

我曾追求的名利,原来只是浅滩上的沙;

我曾执着的一切,原来只是虚空中的花。

一切开始颠倒,世界轰然崩塌。

目光所到之处,看到的都是自己,

念头所达之处,出现的就是世界。

曾经的爱恨情仇,无非是云彩朵朵,

曾经的生离死别,不过是片片浪花。

我安静,世界也随之安静,

我疯狂,世界会陷入疯狂。

哦,不,我怎么会疯狂呢?那微弱的光,治愈着一切。

哦,不,我从不需要治愈,也从来不会受伤。

我就是一切,怎么会受伤?

受伤,只是成长的蜕变,成长,也只是梦里的新娘。哦,不,我也从不需要成长,我本就圆满,成长又会去向何方?我不用去远方,因为我就是远方。

写诗时,我就是这首诗,

开花时,我就是那朵花,

结果时,我就是那粒种子。

发光时,我就是那微弱的光。

是啊,我本就是那微弱的光。

因为那粒种子,我认识了你,也成为了你,因为那粒种子,我成为了那朵花,也成为了那束微弱的光,从古到今,从今往后,亘古久远。

35为什么和尚要念经?

为什么和尚要乞食?

为什么和尚不赚钱?

为什么和尚不劳而获?

为什么和尚不结婚?

为什么和尚不生孩子?

因为一切都是假的,是梦也是幻,干嘛要去赚钱呢?

因为和尚降伏了自心,头脑

34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 桥流水不流

当体即空 当下即空

33终日寻春不见春 春只在自己心里 向内求

32一个真正的智者,

应毫不气馁全神贯注地欢迎快乐和痛苦、喜悦和悲伤。— 《薄伽梵歌》

31 很放松的一天

一期一会

相聚 别离

有缘再见

生命的意义

在每个当下的体验和感受

记住俊池同学的话 有因缘赶紧去做船长

  1. 徐来

30 自他交换

与反对者一体 拍大腿 大腿不会觉得疼 不会反对 因为一体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相关语句呢。说的是苏东坡自恃修持有得,作了一首偈子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派人送给佛印禅师看。佛印看后,只批了 “放屁” 两个字。苏东坡气坏了,乘船过江找佛印理论,佛印早就在江边等着,笑着说 “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把你打过江来了?”

这里“八风”指称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种境界风,能够影响人的情绪。

这个故事很有禅意,提醒人们不要只停留在言语和表面的修行上呀。 你是很喜欢这类禅意故事,还是因为这句印象深刻呢?

29好看的好听的好吃的好闻的好摸的只有吃的那一会欢喜,很快寂灭

28佛说有即非有是名有 佛说无即非无是名无

有无相生 色空不二

有(幻有)即无 色即空

无即无限本自具足无所不在 无即有 空即色

有生于无 有(幻有)即真无 色即空 无(假无)即有(真有) 空即色

我不好,是真的“我”不好-泽碧

琳达船长-校长党委书记开会练稿子我也认真听了-对治傲慢心,人家也是认真准备了的

27 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念经佛号,打坐抄经,事事时时觉察, 等与曾经的清净/本自具足/不生灭/不动摇/能生万法链接

为学为道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欲望

世俗人修行人

修行人论心不论迹-看起心动念而不是做的内容

世俗人论迹不论心-梁武帝有没有功德?

乌合之众 真理只在少数人 反者道之动
26

大军同学在自我保护模式启动之前看见了念头,厉害

蓝狮子文章里经常说:有人只用头脑反驳时,他会说:你对,我错了,,这样自然切断了自我保护模式,不会和别人争辩

争辩没有正面意义,争赢了还会助长自我的傲慢 争输了还好点,因为打击了自我,下次可能不太想争辩了

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5 我前几天上班在实验室静坐了10分钟:

机器噪音一直有,但我没有在意,没有住在心里

而别人的某些让自我不舒服的言论却时不时纠缠在

我头脑 久久不离去。

我却不能把早已消失的言论当做无

而能把一直都在的机器噪音当做无

这应该就是被自我对某个观点的执着,被习气模式戏耍了!

所以什么叫有,什么叫无,根本没有有无,不要被头脑骗了,它把无当有,把有当无

远离颠倒梦想

有无相生,有无没有界限

24我无法与“我的”世界分割,只能是一体,无分无别

我们以为的不公平其实都是自我的把戏

这金句咋就这么美啊

我买块肉结果发生少称了,不公平

我天天干活最多,工资却一般,不公平

我主动给他打招呼,他不回我,不公平

我给他10万块,他啥都没给我,不公平 … 自我总把世界分割 制造对抗

然并卵

道德经说大制不割

世界和我是一体

世界就是我(身口意,眼耳鼻舌身意)

“我”认知到的感知到的和认知不到的感知不到的无 都是“我的”世界

我就是世界(世界即我认知感知到的和认知不到感知不到的)

我讨厌的不喜欢的恐惧的都是“我的”世界

我无法与“我的”世界分割,只能是一体,无分无别

23 我们本来无一物 就是那个知道/awareness 啥也不是 啥也都是

22 没有比活着更大的死亡 没有比死亡更大的生 生死相依 有无相生 没有比胜利更大的失败 没有比修行最差更大的进步空间 没有比没钱更大的自在

21

在必经以事炼心 在生活以事炼心

降伏自心 夫复何求 钱算个啥 无所谓啊

真的是非常的赞叹,我也是去年进入必经之路以后,原先不敢做的事情,犹豫不决的事情,现在就有了力量去做,比如说我一直想开个小店儿,天天就不敢开,老是想要折本怎么办?要没人,没顾客怎么办?

后来在必经之路学习之后,就知道干什么不重要,关键是你的心态是怎样的,对,都是借事练心。都是心情,在好心情中工作,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必经以事炼心 在生活以事炼心 降伏自心 夫复何求 钱算个啥 算个啥 算个啥

20

看见自己的习气模式最难 类似看见最自动化的起心动念 太难了 比如去买水果,有谁闭着眼睛拿几个?都是被习气模式控制自动化地挑好的 我就是直性子 我就是这个样子 都是被习气模式控制自动化了

看见情绪还不算难

看见起心动念

我们不只是被情绪控制,还被各种“习气” 控制。我们每天都在忙碌,忙着工作,忙着旅游, 忙着社交,忙着娱乐,有一点空闲时间,就开始刷 短视频。看上去我们的生活很有“效率”,对于很 多事情,我们都轻车熟路,几乎不用思考就能完成,包括和人聊天。

在实验室静坐了10分钟:

机器噪音一直有,但我没有在意,没有住在心里

而别人的言行举止却时不时纠缠生灭在我头脑 久久不离去,那只是被自我,被习气模式戏耍了!

19我们为什么在意别人的眼光 或怕别人说我们是傻子 或害怕别人说我们修行差

因为绝大部分人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傻不傻,到底修行怎么样, 所以自己到底怎么样得依赖别人的眼光和评价,所以别人一说自己差就慌了。 然而事实上自己怎么样是别人评价的了的吗?

比世人的目光还要可怕的 是你那颗 在意世人目光的心

18

六祖惠能大师这句偈语体现了禅宗“人间佛教”的根本精神,揭示了佛法与世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现实即道场 佛法不在缥缈的云端,而存在于日常的行住坐卧中。禅宗强调“担水砍柴无非妙道”,真正的觉悟要在人际关系、工作劳动、生活琐事中体证。就像现代人面对职场压力时,正是修习忍辱与智慧的良机。
  2. 觉悟的辩证法 “不离世间觉”包含深刻的辩证智慧:当我们试图逃离烦恼去寻求菩提时,本质上仍被二元对立所困。就像有人刻意避世修行,反而容易陷入对清净相的执着。真正的觉悟是即烦恼而证菩提,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3. 兔角的隐喻 古印度常用“兔角”比喻根本不存在的事物。这个意象警示我们:若把佛法与生活割裂,把修行异化为对某种特殊境界的追逐,就如同缘木求鱼。就像当代某些人盲目追求神通感应,却忽视了基本的慈悲心培养。

现代启示: - 办公室可以成为修习正念的禅堂 - 家庭关系恰是检验慈悲心的试金石 - 社会服务正是践行菩萨道的实践场 真正的修行不在形式上的出世,而在保持觉悟的心性,所谓“十字街头好参禅”。当我们停止对玄妙境界的追逐,如实面对每个当下,菩提自现。

17

修行人论心不论迹 世俗人论迹不论心

纯粹地 看见只是看见 听见只是听见 闻到只是闻到 触摸只是触摸 尝到只是尝到 想到只是想到

deepSeak的解释 这两句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道德评判标准的双重维度,蕴含着深刻的处世智慧:

  1. 修行境界 修行者注重“心法”(六祖坛经“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强调起心动念的纯粹性。如《菜根谭》所言“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而欲要名结好”,即便有善行若存私心则非真善。这种内观自省的功夫,正是阳明心学“破心中贼”的要义。
  2. 世俗法则 现实社会遵循“迹”的评判标准,源于《韩非子》“论其言谈必责其用,观其行事必求其功”的务实传统。法律规范、绩效考核等制度设计都建立在可见行为上,正如《盐铁论》强调“效于今者,前刑而法”,避免陷入“诛心”的伦理困境。
  3. 辩证统一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指出“知行合一”的妙谛:真修行者必然“即心即迹”,其善念自然流露为善行;而世俗规范中的良法善制(如《唐律疏议》的量刑标准)本质上也在引导向善之心。如同《周易》阴阳之道,两者实为道德建设的一体两面。

这种智慧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 个人修养当学颜回“克己复礼”的内圣功夫 - 社会治理可借鉴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外王策略 - 人际交往宜取孔子“听其言而观其行”的中道智慧

正如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所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真正的道德境界应是心灵澄澈与行为得宜的完美统一。

16 思(他人过)没用,是有为,是无明,是妄为

不思为大用,无为,是观,是觉察,是智慧

15觉察就是观,无为,不妄为
身体很智慧会自然调整 事情会自然发生

当你看到这里,此刻,是的,就是此时此刻,你留意当下自己看书的姿势。

如果你是在认真看书,你会自然调整你的坐姿。

是的,哪怕没有人会注意你,你也会调整:你会放下二郎腿,你会端正一点,会放松紧绷的部位,然后嘴角还会向上翘。

我说中了吗?并不神奇,

因为当你提起觉察,一切都会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修行好的人,做的所有事都是当下“最合适”的,刚刚好。

用意的轻重,不只在每天静坐的时候观察自己,平时吃饭、做事的时候,都可以留意。比如我昨天上课,好几次知道自己用意过重了,这都没关系。

有这个“知道”就行了,所有的不平衡在这个“知道”后,自然会调整。

14

对修行人 柴米油盐鸡毛蒜皮不过吹过竹林的风,眼耳鼻舌身意是竹林,可以去感知认知,但我不是那个感知认知的内容,我是竹林下的土地,我知道,我观,如如不动的

念头升起又消失, 升起又消失

看见一次念头的灭,就完成了一次美美的觉察过程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就是道 练习即道

比世人的目光还要可怕的

是你那颗 在意世人目光的心

13切断自我保护模式-与反对者一体模式

蓝狮子的很多文章里, 蓝狮子一碰到别人反驳就说-你对,我错了,我自以为应该这样,这样就就不会启动自我保护模式,与反对者一体,一个整体了,没有矛盾了,感觉应该挺好用的 反者道之动,反着自我做,反着习气模式做

面对别人插队 要么接受别人插队,要么制止,不要抱怨,抱怨就是在乎,就是念头住在心里了

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习惯,他们被这些模式控制了而不自知,只要感觉有人说他们不对,他们根本不想为什么,会马上启动自我保护,用反驳的方式保护。这也是个模式。

例如我告诉他:“孩子有问题不是问题,不接受孩子的问题才是问题。”

他就会反问:“难道我就听之任之,不该帮他改正吗?!那他长大了怎么办?成绩越来越差怎么办……”

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会说:“对不起啊,我说错了,是我自以为是。你是对的……”

你这话不对!我看见我想抽烟,我每次都看见,但我的烟瘾怎么越来越大!”对不起啊,我说错了,是我自以为是。

你这话不对!我看见我想抽烟,我每次都看见,但我的烟瘾怎么越来越大!

”对不起啊,我说错了,是我自以为是。

你这话不对!我看见我想抽烟,我每次都看见,但我的烟瘾怎么越来越大!

”对不起啊,我说错了,是我自以为是。

上次我写了篇文章,有读者留言说:你不来人间享受,你活着干嘛?

我回复说:有道理,猪也是这么想的。

嗯嗯,我就是头猪,这形势马上不一样的呢。 就好像别人说我修行差,只需要重复他的话:是的,我修行差

12 如果你想要快乐,就不要追求快乐.真相总是矛盾的,不符合逻辑的.真相矛盾,却又统一.就像有白天也有黑夜,有生也有死,它们矛盾,但一点都不冲突

你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快乐吗?其根本原因,正是因为你一直在追求快乐。 快乐与痛苦,总是相伴而生的,他们是一体两面。所以当你追求快乐,痛苦一定会来。

人们无休止的追求快乐,却只带来不幸和悲伤。

一旦你开始觉察,当下这一刻,你就是智者,你就能欢迎快乐与痛苦,就像天空欢迎白云与乌云一样。就这么简单,也就这么神奇。

一个真正的智者,应毫不气馁全神贯注地欢迎快乐和痛苦、喜悦和悲伤。— 《薄伽梵歌》

修行,能让你成为一名真正的智者。不要觉得这很难,其实只在一念之间。

如果说修行有目的,那只有一个:醒来

修行,不是为了快乐。同样,修行不是为了让你变得善良,不是为了让你变得高尚。不要强迫自己做这些,善良和高尚,只是道德的评判,而道德的标准,

一直都在变。真理是超越道德的。

当然,一个好的修行人,应该会是一个善良的人,可能也会是一个高尚的人,这些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而不是目标。

11什么是真我?

-根本就没有真实的自己,都是自我的欺骗。

-真正的我是自我感知认知不到的,即自我认为的“无,空,道,自性”。靠静坐,观无,连无都不观能证得?

10当我们不断的外求时,心神不断聚焦在他处,我们就失掉了觉察之心,便无法与自己相处。

​#127期静心抄写

和之前变化的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一样的是初心没便。

有人问​为什么一直持续做这样的活动?因为这个城市节奏太快,人们身心太紧绷也是自我修行的实践,和众多生命的连接

9 一旦你开始觉察,当下这一刻,你就是智者。

你就能欢迎快乐与痛苦,就像天空欢迎白云与乌云一样。 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只在一转念间尔。

8苦海无边,觉察是岸

7黑暗消灭不了黑暗 当光照耀进来时 一切会改变

这个光就是觉察,

有情绪没情绪有事没事就练习觉察

万事万物万人皆可觉察

觉察之道,

觉察就道

觉察就是道

6世间八法

希望得到,不希望失去;希望快乐,不希望痛苦;

希望得到表扬,不希望被批评;希望得到关注,不希望被冷落。

得到,就一定快乐吗?失去,就一定痛苦吗?

赞美,就一定真实吗?批评,就一定错误吗?

关注,就一定温暖吗?冷落,就一定孤独吗?

也许,真正的自由,不在于得到或失去,而在于超越得失,看淡荣辱。

也许,真正的快乐,不在于追逐外境,而在于回归内心,找到平静。

放下自我执着,才能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挣脱自我束缚,才能活出更自在的人生。

5什么是空,什么是色即空,色空不二?-来源于上海福田净寺

这就是说一切法“缘起性空”。“色”,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是指物质。

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它有功用,但是它的相状和功用里面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没有不变,本质是变化流动无常,所以说是空,即体空

所谓空,不是指的色外空物体之外的空,也不是指的色后空物体灭了之后的空,换句话说,并不是离开色而另外有一个空,而是“当体即空”

色是缘起所起,色法上不能有个不变的实性,所以说“色即是空”;

唯其没有实性,所以能遇缘即起,所以说“空即是色”。这也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简单解释。

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同样地是“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即所谓“诸法实相”

大乘佛教以实相为法印,称为“一法印”,一切大乘经教,都以实相的道理来印证。如前面所说“无住涅槃”和“菩萨六度四摄“等教义,都是以缘起性空的理论为基础的。

4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王亦大我最大 我是我心之王 我是世界之王

道:先天地生 大到无 大到极致即无也是无限无所不在 有无纠缠叠加,生灭纠缠叠加 有无相生 生灭相生

道:道小到无 小到夸克(量子) 小到极致即无也是无限无所不在 夸克即无 量子即有无纠缠叠加,生灭纠缠叠加 有无相生 生灭相生

道:道无大无小 道无所不在
觉察之道 觉察就是道

3什么是认识自己

自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认识自己是看见自我,真我就量子纠缠般的闪现

爱自己也是看见自我,让真我出现

2觉知生灭处,万物皆新生

提起觉察,此刻的你就是全新的你

提起觉察,此刻即新生

1什么是心无挂碍

无论苦难还是幸福,终将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后来也像祥林嫂的故事一样没人听了,再后来自己也忘了,于是真正心无挂碍了,和没有发生过一样。

心无挂碍 心无所住 心中念头流-应如是住

色即空,苦难幸福即空,当体即空,当下放下,当下即无挂碍,当下即无,当下即空

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从无来,归于无,当下就淡定才是道。

csz/miwu/xinqideyemian11.txt · 最后更改: 2025/04/02 06:36 由 mi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