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经之路

抄一部心经,点一盏心灯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csz:xiaozhi:dey

10.修正行,发菩提心

我们看见的世界是自心的映射 轮回过患意思就是说轮回很苦,是说在地狱里边有多苦,一会儿是特别热,一会儿又是特别冷,一会儿又是什么竹林穿脚,反正各种地狱,18种地狱。还有无间地狱,还蛮有意思的,你可以看一看那个书,对轮回的苦,地狱的苦,恶鬼的苦,其实我们换个角度去想,挺有意思的。 例如说我们看见河水,或者井水,在我们的印象里面都是特别甘甜,可以喝的,如果让恶鬼看见了,那就是岩浆。要是让蚂蚁看见了,就是大海,反正就是在他们的眼里和我们的眼里是不一样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看见的水呀山呐,它都是我们自心的一个映射。所以看见的这个世界其实就是一个映射。 按要求写作业是督促自己的方法 今天看了大家的一些作业,再声明一点,不是说必须要做,当然我是希望每个人做,但是你要是真的是太忙,或者说有什么别的事情。耽误一下,没关系的,不是说一定要做,所以不用有压力,但是建议大家还是去回顾一下。因为你去回顾一下,你可能就会更加熟悉一点。同时你看一看别的同学的作业,可能又会有一些新的体会。还有一个,每个人都有点惰性的。我们还有拖总,都有点拖延症,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这个样子,所以如果有一个要求提给你,就会有意识的去完成,如果没人给你提要求,我们经常就把它忽略了,我们去养成的一些习惯,有时候需要借助一些外力来督促我们,所以这其实是一个方法。有时候会去提一些要求,但是这个要求又不是说,一定得需要做完。 不随意分享、评价老师上课中提到的故事 昨天跟大家讲的一些内容,特别是分享个人的一些故事,个人的经历,大家不要在外面讲。 无论是说我分享我自己的,还是分享新萍的,或者说是丁丁的,除非他自己要讲,那没关系,但是我们不要去讲个人的事情。个人的经历,无论我们觉得好像对他没有什么影响,还是有影响,我们尽量不要去讲就好。 昨天讲的新萍同学前夫的故事跟大家再稍微解释一下。 我说她前夫的这种行为就是一个大菩萨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是说这个人的发心特别的好。他愿意为了别人能够牺牲自己很多利益,或者说很多想法,这是他发心很好,他是看重别人胜过自己,这是一个菩萨的发心。 并不是说他这种做法就值得我们去效仿,比如说他真的去自残,或者说怎么样,这种做法不是说值得我们去效仿,我也不评价说他的做法不对。为什么?因为我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我有他的经历,说不定我可能做的比他更加不堪,所以我也不好去评价,但是,我没有说要去效仿他,大家要有这个认知。 当然了,他的一些做法还是反映出来他的智慧没那么高,修行还不够。如果修行够的话,同样的这种做事,像我后来讲的我们师父的例子,他就比较圆融。一方面真的是帮了我们的师母。另一方面,他自己的修行又是在这个轨道上。更重要的一点,他完全听他师父的话。他师父只是说了这么一句话,他会花这么长时间去完成。不是说我已经照顾他了,他不是这么想的,而是说我有没有做到最好,我还能做什么?是这么想的。所以这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对于真正你认的师父,交代的任务,他看上去只是随意的一句话,就需要用我们所有的努力去完成。可能就是一个特殊的安排,你不知道的。 想要孩子好,最好的方式是成为他的榜样 昨天还有一件事情,风云同学发的一些感悟,然后他在朋友圈又发了一次,是对于小孩现在面临的一些问题,无论是抑郁的,自杀的,自私的,然后冷漠的等等。她见到的样本还不算多,才一两百个。 上次媛媛好像也参加了一个叫少年营的类似的活动。我觉得出来看一看,会发现一些问题。能够让家长发现一些问题,或者说那些老师也能看见一些问题。但是我要告诉大家是什么呢?就是这其实起不了什么作用。或者是这个作用不会太大。为什么这么讲?我不是说这些课不好,这些课肯定挺好的。要不好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愿意参加呢?你看大家还全国各地坐飞机也好,坐火车也好,耽误时间,家长要陪着小孩,还要交钱,肯定课是很好的,我为什么说作用不大,你别抱太高的希望。为什么? 那个叫未来精英的,时间我估计是有个七八天十来天。媛媛参加的活动好像时间也不短吧,至少也是四五天,五六天的,就是你去想一想,如果小孩儿他平时已经养成这么一个习惯了,这十来天他可能改了。但是他是要回去的。对不对?他在家里边要待十年。被影响十年,在这十天你希望能改过来吗?就算改过来了,以后他有一点点变化,他回去又待十年。请问谁的力量最大? 你想清楚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如果你最想让小孩更好,是得让父母自己成长。因为他大部分时间是跟父母、跟家庭在一起。如果父母自己没有成长。小孩每到暑假,你安排出去一个星期、两个星期让他去搞个夏令营,那确实是有点快乐的感觉,但是就跟这个流星一样,他滑过去了一下,天空还是黑的。 这个问题其实又出来了,就像我们那天看见的,如果父母要成长,但是绝大部分的人可能又会走偏。他会走偏变成什么呢?例如说,他不一定遇到的是一个比较正确的路,例如说就像我们小云,最开始她就是心特别好,她想要去组织那个读国学的公益班,她来组织。我不是说这种方式会不好,但是这种方式一定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式。 如果我们真的希望对小孩儿好,从我看来,最大的应该是你的智慧增长。如果你的智慧不增长,我告诉你,你看媛媛说她就是父母的翻版。我之所以说这个,说实在的,就是说给媛媛听的,因为跟媛媛和她们家袁总接触过几次。我觉得其实她们对小朋友,自己的发心都特别的好。但是袁总上次在连麦的时候跟我抱怨了一次,说媛媛天天在学习,好像没啥变化,对不对?其实他是开玩笑的,但是我说实在的,我心里边儿是有一点想法的。这个想法不是说别的,其实是我期待的媛媛应该变化的,也应该会有比较多的变化才对,但是可能变化比较少一点,咱们一期的宣讲员里头,大家可以去看一看,其实大部分的同学变化都很大。 那天我跟绿荷老师两个人单独聊天的时候,我跟绿荷老师两个人都同时提到了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的名字就是媛媛,为什么提到媛媛,就是说感觉好像无论是明谦也好,徐建也好,魏亮也好,如意,还有俊池,包括张弛,闻思是因为后来她的病情影响,参与的不太多,但是提到媛媛的时候,可能是因为沟通的少了吧,还有大梅有变化,可能没有这个机会让我们看见。 当时我们都提到这个,再说到小孩教育的时候,少堂主变化也很大。但是我就在想媛媛以前交觉察作业的时候,其实我在想,我们父母的行为是很容易去影响小孩的。他这种模仿能力就很强大。昨天我们说丁丁的事情,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的女儿也在说她,说妈妈就是第二个姥姥。 其实是一样的,丁丁在模仿她妈妈,以后她女儿很有可能就会跟丁丁是一样的。所以如果说不是自己增长了智慧。很多东西真的都只能暂时解决。这一点非常重要。 其实你看媛媛,第一期跟新手村,媛媛做了很多工作。其实这些工作,我觉得在其次。但是真正的,我觉得还是得从自己的心性上去下功夫,就真的从自心上去下功夫。我们不是说这个事情它有多珍贵,而是说你自己的内心特别希望你的小孩好,这个时候你去想一想,你对他最好的方式,是你自己做一个很好的榜样,而不是把他交给别人。别人不可能教的比你更好。假如说你自己是一个好榜样的话,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 用觉察脱离轮回 你们家那个男孩叫什么我忘了,女孩好像也叫悠悠吧。我见过,特别聪明的两个小孩。所以你自己如果做一个很好的榜样,言传身教的话,小孩的变化你会发现非常明显。仔仔和悠悠,对。还有大梅也有两个小孩,对不对?如果大梅,她不做彻底的变化,她们的小孩以后的这种习气跟她会是一样的。很像的,我也不说一样吧,就会很像很像,这个影响太大了,然后我们自己也会逐渐走到以前父母的那条路。 上次少堂主也在反思,她有一天是终于发现了,她自己居然跟她妈的方式是一样的。因为她妈以前总是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强迫她去做一些事情,少堂主认为这种方式不对,所以她想把她妈改掉。她希望她妈妈不要这个样子。所以她就会一直跟她妈去提,希望她妈放下这种执念,不要总是让别人按照她的意思来做。有一天少堂主发现说我这种方式跟我妈的方式不是一样的吗?她让她妈放下这种强势的方式,本身和她妈用强势的方式去要求她不是一样的吗?所以有时候你没有觉察,是不会意识到这一点的,你会觉得这个方式特别好,这是为了他好。 这不是反抗,就是他的这种方式,本质上也是在要求别人。只不过这个要求的内容不一样,你要求别人行善和要求别人听话是一样的。都是在用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这个方式是一样的,本质是一样的。 所以,只要你想着要去改变谁,其实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而且我还是讲一个关键点,如果这个人没有觉察,你会发现他的这个模式,你算他的命都能算出来。你算他以后的这种性格,以后做事方式,他对于一个事情的看法,你就一清二楚。 这就是觉察的妙用,就是通过觉察,只要在觉察的那一瞬间,你是已经脱离轮回的。这一点跟大家再简单的解释一下。这是我们讲的第二点。 在病痛中修行 第三个要提前说明一下的,就是在病痛中修行。 在病痛中修行大家都看了视频,我昨天又看了一遍,我觉得讲的还不错,我有时候把自己的视频也回头看,真的讲的还可以的,一些点都已经讲到了。 第一个是说这个身体我们不要太看重它。 第二个说生病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积极正面的一面。就像这次谭雅同学虚惊一场了以后,她开始会更加认真的对待生活和身体.其实本身就是相当于给你的一个提醒, 第三点我们要练习觉察。 第四点我们要学会发愿。其实在文章里边写的,还有更深层次的一点。如果你真的想通过病痛修行,说的更深一点,这个跟别人讲,他不一定听得懂,但是对于咱们这些同学来说,应该是可以听得懂的。我们在生病的时候,你是可以去再往更深层次去看的。例如说是谁在生病,是身体在生病是不是?然后这个身体它又并不是我,我们之前观念头已经把这个逻辑讲通了。身体又不是我,你说这个心有没有生病呢?所以如果你开始去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这个病又从哪儿来的呢?等等,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对于生病本质又有一些新的理解。对于信佛比较虔诚的一些人,他又会去想生病本身是消除业障的一个方式。 我们说每个人以前造过比较多的业,那你可能要去把它消掉。那生病本身就是消除业障的一个方式。我记得上次还跟大家发过一个图片的,图片里边有一段话,我跟闻思也发过, 疾病是清除自己恶业的扫帚。视疾病为上师向其祈祷,疾病是上师三宝的恩赐。疾病是自己的悉地,悉地就是相当于那种成就者帮你修行的、让你获得一些好处。因此,像对本尊那样去尊敬他。疾病是自己恶业正在消尽的征相。不要盯着自己的疾病看,而应看是谁在生病?不要把疾病放在心上,而应把赤裸明智置于疾病之上,就是去觉察。觉察疾病,此乃把疾病视作法身显现的窍诀。法身显现的窍诀。你知道什么叫法身显现吗?法身、报身、化身。法身显现就跟我们说的这种空性、觉性是一体,但是它能显现出来,让你真真实实的看得见。这就是疾病,身体是没有生命的,心又是空,有什么可以跟没有生命的东西带来痛苦或者伤害空呢? 你看很有逻辑的。观察疾病从何而来,向哪里去,以及依何而住?疾病是从哪儿来的?他最后好了,又消失,又去哪了?他到底停在哪个地方?我们是有疾病,停在哪个地方?疾病仅仅是自己分别念突然的映像而已。就是我们的分别念,突然的映像而已。当那些分别念消失,疾病也会消融,再也没有比疾病更好的,可以燃尽恶业的材料了。不要对疾病心存悲伤和生起邪见。应将其视作消减自己恶业的迹象而生欢喜。 这段我看过好多好多遍。我每次都会有一些触动,当然了,不是说我们就能做得到,这是我们的目标和方向。这里边跟大家再强调一遍,就是我们学的这些东西我们自己去用,不要去跟别人分享,暂时的。更不要去要求别人,明白没有?不要去要求别人,除非说你以后当师父了,或者说他真的是特别恳求让你去给他讲一点点你的经验体会。那你给他讲一讲,你说我是这么听来的。你不要觉得这是你自己的,你说我是这么听来的。七师父也是听来的,这是晋美林巴尊者他的偈子。 在正式讲课之前,我们讲了三件事情,第一个就是关于新萍同学,她前夫事情的一个说明。第二个,就是关于孩子的教育,其实最好帮助他的教育是自己的成长。你自己成长了,对孩子的教育最好。第三个,就是对于在病痛中修行的补充。你真正再深入到空性去,看看到底是谁在生病,到底苦又从哪儿来?痛又从哪儿来?身体到底是不是自己,所以它是很好的入口。 我们昨天讲了人身难得,其实也把轮回稍微讲了一下。昨天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宗尧同学最近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他家人非常反对他听我的课,他家人不是说因为不喜欢七师父而反对,是反对宗尧同学做任何事情。因为他们正在吵架,只要看见宗尧同学在学习,家里人就觉得受不了了。这就是我们说的障碍。 昨天海浪同学的妻子,他们家也叫媛媛,也在说不让他听我的课。她可能觉得我会把海浪带出家吧。所以你看,我自认为,我教的是比较正的。至少从我内心,我觉得是不带私利的,也不希望大家以后对我很恭敬,也不希望得到每个人的回报,我也没有任何的藏私,也不装着是个大师,装的很高深,不懂的,我就告诉大家不懂。 就是这么正的在生活中修行的方法,大家去学的时候还会遇到很多障碍。这个障碍其实不是你不想听,可能有一些外界条件造成,机会就没那么好,所以这也就是佛法难闻的道理,因为特别是有一些受教育比较高的,上了大学的,或者说上了研究生,上了博士,这些人从小受到唯物主义的熏陶太深了。 我们说发愿,说因果、加持。可能会觉得神神叨叨的?跟大家讲这些事情的时候,就不一定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接受得了。当然了,海浪同学听这个课是不可能出家的。因为我们讲的是在生活中修行,不是讲出家了以后怎么修行,是吧?而且以海浪的心性,反正我是没看见这个希望。再说了,现在能够出家的人太少了。你不要觉得好像你是其中的一个,你想出家还不一定有门路。 上次的新萍同学前夫,人家真的找了好多地方,最后跪在那几天几夜,这么虔诚,都没让他出家,就没到那个程度。可能是你现在没这个缘分吧。 苦海无边 今天就是讲苦,也是轮回过患,也是诸漏皆苦,但是我起的名字叫苦海无边。 什么叫苦海无边?第一个观点是什么呢?就是每一个人,只要你在生活中待着,你会发现烦恼是不可能解决的。烦恼是永远解决不完的。你现在面临的烦恼,和你一年前的烦恼可能很不一样了。 你一年以后要面对的烦恼,可能也是不同样的,这是一个规律,它也会不一样。但是每个人在当下的时候,在现在的时候,都会去把自己的烦恼和痛苦放大。大家应该记得丁丁跟我第一次在线连麦的时候,她请教说,她女儿比较叛逆怎么办?其实我当时没告诉她怎么办,我告诉她烦恼是解决不完的。 你现在解决了女儿的叛逆问题,你下一个担心的问题还会出来。我们得有一个概念,你的烦恼是永远解决不完的。它就像平时的工作一样。例如说你的工作,你这一周加班,你加班完了以后你下一周还会有新的工作出来。它永远会存在的,他不会说你做完了以后,你就会休息了。当然了,有一些地方比较特殊,比如说这个人,他本就没欲望和野心的时候,以前有一些部落就是这样的,有这么多粮食以后就够了,就不要再多了,但是在红尘中就不是这样的,在红尘中一定是做好了以后还要更好,对吧? 烦恼是消除不尽的 做的不好就想做得好,做好了也会更好。上次给大家发过人这一生:一开始说没有田,没有衣服穿,先要解决温饱;解决温饱以后又要房子;解决房子以后又要娇妻;解决娇妻以后又要田地;解决田地以后又要车马;解决车马以后又要当官;解决当官以后又要做丞相;做完丞相以后做皇帝。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正是因为有了欲望,你就会发现烦恼是无穷无尽的,所以苦海是无边的。 有人说这太消极了,生活难道就这样?假如说这叫佛法,佛法就这么消极吗?不是的。后来我终于发现,佛法,说实在的,是最积极的宗教。比别的宗教都积极。为什么?你看基督教告诉你,你一出生就是个罪人,你要洗清罪孽。你洗清罪孽以后,上帝才会把你接到天堂里面去。真主教,真主阿赖耶识,他要过来拯救你。佛教是说“众生皆苦”,轮回很苦。但是他告诉你,每个人都可以成佛。他不是让佛救你,而是你自己也能成佛。你要是信基督教、天主教,你敢说你能成上帝吗?那还不得被你的兄弟姐妹们暴打一顿?那不可能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佛教是很积极的宗教。佛法,是很积极的佛法。我今天早上发的其实也是这样的:一开始,那个珊珊她妈觉得“唉,不能把这个小孩带到轮回里面去”。我跟她讲了以后,她觉得“我就应该更积极的去面对”。 为什么说这个方式,就是我们认为苦海无边,它其实不是消极。它也算是一个积极,为什么呢? 你现在遇到的矛盾,就不用焦虑了?你解决了以后还会有新的出来!反正它没完没了,你着什么急啊?对吧,就不用着急了。你说“我跟女儿的关系不太好”,这个烦恼还不至于说让我每天寝食难安,身体受损,吃不香睡不着,还不至于吧?所以,这个烦恼还可以承受。那我暂时先不处理烦恼,不挺好的吗?万一这个烦恼处理完了以后,下一个烦恼我扛不住,怎么办?所以大家以后遇到了烦恼,你发现过不去的时候,它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是这个样子,而且你这个烦恼解决完了以后,下一个烦恼还会出来的。所以首先我们第一个不用着急。 第二个是烦恼苦海无边,怎么样才能解决呢?我还是想脱离苦海,因为人本身就是这样,趋利避害,我不能真的就这么躺平了。那现在其实说躺平吧,有很多人想躺平,但是躺又躺不平。他想卷,他卷又卷不赢。我觉得还挺对仗的:“他躺又躺不平,他卷又卷不赢”。这个时候才焦虑,他非常焦虑,想卷吧,又卷不赢别人,他说干脆躺平吧,又不甘心是吧?躺也躺不平。 这个时候,痛苦就会在心里边增长。那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这个是我说的。怎么样能脱离苦海呢?苦海无边怎么办呢?苦海无边,在什么时候这个“无边”才有边呢?当你知道苦海无边的时候,这个苦海才会是有边的!就是当你知道苦海是无边的,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反而没那么苦了。 第三个,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你在苦海里边儿爬得再远,你只要一回头,立马就是岸。明白没有?所以我们折腾,你陷得越深,但是只要你一回头,立马就是岸。所以为什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不是说这个人放下屠刀以后,他还要怎么样。当然了,也不是表面上的这个立地成佛。就是当你真正的能够觉醒的时候,你会发现,它其实是很快的,顿悟的时候是很快的。 我们先不管是不是能够彻底的证悟,当你苦海无边的时候,如果学会了觉察,在觉察的这一瞬间,其实你已经在岸上。 所以跟大家讲的意思就是说:首先对于生活的苦,我们得去认识到这个现象,它是无穷无尽的。不用指望说你解决什么事情,你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对不起!有史以来证明没有人达到过,真正达到的都是真的证悟的人,就是长智慧的人。 去看周围的那些人,特别是一些厉害的人,我们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厉害,所以很苦。你看那些厉害的人,反正我周围厉害的人真的还见的不少,我发现他们的苦比我的苦,一点点都不少,而且他们的苦可能更难解决。 举个例子,现在那些大公司的创始人,像滴滴叫陈维的,然后阿里的马云,他们现在可能就是如履薄冰。 我们遇到一点事情,还能发个牢骚。他们敢发牢骚吗?敢公开说一句话吗?都不敢!这些人的苦比我们的苦一点儿都不少,而且是不好解决的。 上次我跟一期二期的同学也讲过一个例子。我认识一个做服装的朋友,他最近这几年做的还挺好的。每年有20%的增长,他说再过两三年,大概就能够达到上市的标准了,一年几十个亿的标准。他说现在问题太多了,因为他们规模还比较小,希望能够到大规模以后就可以抗风险,达到上市的标准。我说你傻,你这么大一个公司的老板,这点问题你想不清楚吗?我真是这么跟他说的。我说只有公司越大,面临的问题一定是更大,你公司小,那你肯定是小问题了,公司大就是大问题了,这很明显的道理。你怎么可能把你的公司做大了以后,你就能把问题减少,这不可能的,逻辑上都说不通。但是他的理解是说,通过把公司做大了以后,他能把现在的问题解决了。可能你的能力越强,你面临的问题就越多。你面临的压力也会越大,一定是这个样子的。 大家去想一想,我还是这么一个观点,这个问题是解决不完的。在你觉得很烦恼的时候,你去提醒自己这么一个观点,那基本上你的烦恼可能就会减弱。而且每个人都跟你是一样,你不要去羡慕别人。你觉得隔壁的老王也很好,你去他们家一看,他们家也有烦恼的,一样的,你在羡慕别人的时候,别人一样羡慕你,只不过每个人的问题自己都清楚。所以一定是这个样子,就当你知道自己跟别人是一样的时候,你可能就没那么烦恼了。大家不要觉得这句话很普通,当你真的烦恼的时候,你记住这句话的时候,你会发现可能还挺有帮助的。 痛苦来自于我执 我们这里边还讲一个观点就是:烦恼来自于哪儿?苦海无边,苦海来自于哪儿?是谁一直在把这个苦海里边加了一个苦水?刚才有讲过,之所以有烦恼,就是因为有我执。当你这个我执越严重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烦恼会越多。对于我自己来说,我越看重自己,烦恼就会越多。 咱们一期的张琪同学,他是挺有福报的一个人。你看他长的没有烦恼,平时烦恼也很少,他什么事情都想得通。但是他今天有烦恼,他觉得他很伤心。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三期的同学们都好厉害,都有好多感悟,为什么我没有?我看了他这个问题以后我就笑了:为什么我没有?你看,真是,你看他如果不想着自己,他就不会有烦恼,对吧?我们的经络同学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小菊同学说我的天呐!你们看了以后也会笑,你们会觉得他怎么会这么想?你看我们的张琪同学就在担心说:为什么我的感悟那么少?为什么我没有这种经历,让我有这种感悟?他觉得特别难受。然后我想说的是什么?你看这个人没有烦恼的时候,他也因为没遇到什么烦恼,所以他开始产生了烦恼。是不是?所以这个人呢,烦恼真的是无穷无尽的。 那我们说这个“我”,对于自己这个我执,是痛苦的来源。所以最快的增长智慧的方法,就是让自己不考虑自己的利益。我忘了是我哪看的,这不是我的原创。他说对于我们来说,如果你真的看清楚了,我们喜欢我们的亲人,家人也好,亲人也好,好像亲人就特别亲切一样。但是你会发现,你平时最烦恼的人其实就是你亲人带来的。你越信任的朋友,你越亲的亲人,可能给你带来的烦恼越大。我们大梅同学特别认同这个观点,今天早上估计又受伤了,是吧?大梅同学。然后,我们想的那些敌人,其实他们给我们带来的烦恼还不是那么经常有,也会有。 就是当我们特别信任的朋友变成我们敌人的时候,他就会带来烦恼。但是真正我们唯一的亲人,大家都有这种感触的,家里人带来的烦恼是最大的。所以我们做同学不做家人,有一定距离的时候挺好的。 当然了,更关键的还是我们得有这种觉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所有人性上的一些特点,一旦你有了觉察,你都可以克服它。我们说的世间八法也好,很明显的其他的一些弱点也好,包括我们自己的一些习气,它是带着我们一步一步走向轮回的主因。对治它的方式,我们已经教了一个很简单但是很强大的方式,就是觉察。 这也是为什么持续的一直让大家去练习觉察的原因。如果你的觉察够,你生活中的这些烦恼,随时随地的,你想停就停,这个时候你就是自由的。如果你没有这个觉察,你会发现,要么就是这块摁一下葫芦,那边就起了瓢,要么就是你扛也扛不住。就是这样的,几乎没有例外。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个世间,就是颠倒的。为什么说颠倒的呢?每个人都在追求快乐,每个人都想快乐,都想赚钱,都想幸福,都想快乐,但是每个人都在时时刻刻的制造痛苦。所以他是颠倒的。每个人想追求快乐,但是他要抓住痛苦不放。 我们回到刚才说的话,真正的亲人是什么?你再去看你唯一的亲人,你要去亲近的,你要去执着的东西是什么?就是我们内在的觉性。这是我们唯一的亲人!就是这个你可以一直依赖于它,这个没问题,因为这是我们内在的觉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就是你自己。 我们唯一的敌人是什么呢?我执。就是执着于你自己,就叫我执。这是我们唯一的敌人。所以,当你恨一个人的时候,我告诉你不用去恨他。因为你唯一的敌人是我执。 你唯一的亲人是我们内在的觉性。我现在讲这个话,应该有大部分同学是稍微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个时候我们把这个跟别人去讲,别人就会觉得你在扯淡呢。你在装一个修行人,所以我们不要去跟别人去讲,慢慢去体会。 我们刚才说了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但是抓住痛苦不放。然后我们说远离颠倒梦想,昨天讲那个颠倒叫什么?一个是常,一个是无常,把无常当成常。有时候,如果你真的是觉察练习到一定程度,你看待一些东西,看的已经比较清楚了。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有一些人特别傻,是真的特别傻。什么叫特别傻呢?做的一些事情,我是以我的观点来看我自己的亲人,我的兄弟姐妹。他们做事情的时候,我觉得怎么会这么做呢?就相当于说你看见一个人,他有精神病,他可能大冷天的时候不知道穿衣服,还会跑去河里面。你不觉得这个人疯了吗? 如果我们看见这么一个人,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人精神有问题。他疯了,他想要舒服一点,他为什么往河里跑呢? 但是我告诉大家,我们日常的一些行为,就是让菩萨们看见,也一样觉得我们是疯了,所以他想救我们。让那些修行特别好的人看,我们也是疯子。我们跟大冷天穿衣服比较少、跑到河里去的疯子是一样的。你不觉得是这样吗?所以这就是我们说的所谓妄想执着,换个角度看就是这样的。 我们说苦海是无边的,想要脱离苦海的,你就得回头。要反过来,不要往前游了,要反过来,回头是岸。所以反者道之动。后边一句叫弱者道之用,这个其实也挺有道理的。弱者道之用,就是平时的时候你不要逞强,你要示弱,真正得道的人都是示弱的。越强大的人,真正的强大,他是示弱。其实也还挺有道理的,弱者道之用。这个我们就不细讲了。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修前行三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我不是说什么人身难得、轮回过患、诸漏皆苦、因果不虚,我说的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为什么?不要小看这几句话。 诸恶莫作是干什么?诸恶莫作,是为了让你断除造恶的因,就是让你断除造成痛苦的因。你不做恶事的话,你不会再增加痛苦了。 众善奉行是什么呢?是让你多去造一些快乐的因。因为我们不希望痛苦,这个因给它断掉,你不能说不要这个结果,但过程还是这个过程。不知道讲明白没有?就是说我不要影子,但是我还要在太阳底下去,那你肯定得有影子。你说我不想要一个西瓜,但是你种的就是个西瓜籽,它只能出西瓜。 所以诸恶莫作,就是让你断除造成你痛苦的因。众善奉行呢,就是让你多造一些快乐的因。我们说让大家更纯粹一点,你就会发现,纯粹了以后是很快乐的。所以这是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呢?就是让大家去增长智慧的。净其意,咱们的第八村叫明净村,多好听的名字。特别好听,我特别喜欢。 所以我们记住这三句话,你基本上就知道生活中的原则是什么样子。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是我们最终采取行动的时候要去做的。但是我们要去理解人身很难得,苦海是无边的,无常随时都会来。 菩提心 接下来我们要讲的一个,是整个这门课里边非常重要、非常基础的一个话题,就是《修心七要》的第二要:菩提心。“菩提心”这个词虽然它不是那么好理解,跟我们日常的这个行为离得比较远,同时它又带有点宗教色彩。对于我们去理解它,其实是一个比较平常的事情。 第一个菩提心它分成两种,第一种叫究竟菩提心,第二个是相对菩提心,它也叫世俗菩提心。这个究竟菩提心,其实就是在讲空性,而相对菩提心呢,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说别人比我们更重要。他人胜过自己,爱他人胜过自己,叫爱他胜自。 相对菩提心主要是讲这个。有人说空性,我又没有体验,我怎么能够研习这个呢?不,你可以的。因为我们教的这个方法,前期教的这个觉察方法就是让大家来体验这个,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是什么?我到底是谁? 我做个调查:咱们有哪些同学已经能够理解“我”是谁了?我看一看有多少同学还不理解?没关系的。我们来找一个同学简单讲一讲好不好?你讲“我”是什么,然后我问你问题,你能回答的条理很清楚,那就真的是理解了。有没有体验没关系,哪怕理论上你能回答出来都可以。我们还是叫一下二期的,我怕三期的同学还不太熟悉,你先看一看二期的同学是怎么回答。你看慧敏同学头顶都有光了,光环都出来了,慧敏好!你给大家讲一讲“到底我是谁”。 慧敏:七师父好!同学们好!我有一天打坐的时候,我感觉到…… 七师父:你不用去讲你当时的感觉,你回答“我”是谁。 慧敏:我就是觉,就是自信圆满的觉,知。 七师父:请问觉在哪? 慧敏:觉在哪?觉一直在,就好像无处不在一样。 七师父:觉无处不在。那你在直播的时候觉在哪? 慧敏:觉他就还在那个地方,没有变,一直在。 七师父:它的作用是什么? 慧敏:就随时随地的知道,看到。 七师父:知道,看到,看到不是拿眼睛看到的吗? 慧敏:就是他能知道,我就是那种感觉,他一直就是在。 七师父:那我再问一个问题,当你陷入情绪的时候,觉在哪?陷于痛苦时,特别恨一个人的时候,觉在哪? 慧敏:觉依旧在那儿,只是被自己的那种我执情绪,就像乌云一样遮住,但它依旧是在的。 七师父:他一直是在的? 慧敏:对。 七师父:他被乌云遮住了? 慧敏:是的。 七师父:是吗? 慧敏:我觉得他是在的。 七师父:好,有没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再连麦的,小青如果你可以连麦,我们就稍微探讨一下,其实很有意思的。

觉在哪儿 七师父:好,就是刚才这个问题。就是你起烦恼的时候,你恨一个人的时候,请问觉在哪? 小青:我觉得我跟慧敏的答案应该是一样的,我看着我在烦恼。 七师父:你看着你在烦恼?那请问这个烦恼又是什么呢?就是你这个恨又是什么呢? 小青:念头。 七师父:那慧敏你觉得是什么? 慧敏:我觉得就是一种无明。 七师父:所以有一个东西叫无明,有个东西叫念头,有个东西叫觉,对吗?是不是这样的? 慧敏:无明和念头应该不是觉。

大家理解到这一步其实已经很好了,但还是把我们所谓的这个觉和我们说的这个心分开了。我想告诉大家,你的这个嗔恨本身它也是觉,它也是你这颗心,乌云它也是天空,浪花也是大海,只不过它表现出来的形式不一样,对不对?所以,你会发现我们随时的一动一念,你看见的任何一个人,我们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小青,我说小青就是我,我就是小青,为什么?因为本身这也是我们觉性的体现。如果你的这个觉和你的这个嗔恨是两个东西的话,那你怎么能够知道你在恨?你不知道的。它们本身就在一起的,只不过这个觉本身,我们说这个心它有明的那个能力,又有觉知的能力,对吧?这个稍微会有一点深了,但是你这个方向是对的,你就会发现所有的东西它都是一体的,就是你记住这么一个原则——只要是分开的,都不对,因为不二,你说他们就是一个,也不对,它不是一,你知道吗? 我跟大家讲,听不太懂,关系不大。但是,想告诉你的是,如果你能够体会到真正的我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念头到哪儿,你就在哪儿?你要去太空就去太空,你去南极就去南极,你要是谁就是谁,这个是有一些人禅定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的。当然呢,也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我想跟大家讲的就是,所谓的这个觉性,它不是单独会有这么一个东西在那儿,然后我们放一个东西到上面去,一体验,这是这个,放个东西放这儿。不是的,它本身就是这种东西的显化,还是刚才说的这种类似于大海一样的,大海的浪花儿和大海是一样的,只不过它表现出来形式不一样了。 我们其实用天空这个方式会更好地去解释。因为白云和乌云所谓的来和走,它不是真正的来和走,它是融入到空中以后又出现在空中,有没有发现?融入在空中,又出现在空中。它其实是气体,只不过把它液化以后就看成了白云,白云消失的时候,它其实是消失在空中,对吗?所以我们说,你就是这个天空的时候,其实你已经是包含了白云和乌云,我们一开始不太理解的时候,你可以把这个天空跟白云和乌云分开,但是等你真正再进一步的时候,你会认为它们都是一体的,就是显现不一样,你说我们去找这个天空,你找得着吗?你再往上飞也没有?但是它为什么看上去又有呢,所以无中生有。

好,这个我们先不探讨,因为这个探讨逻辑上是很难的,还是得需要大家有这种觉察的体验,就是你自己去观念头,观到一定程度以后,你看到整个世界只剩一个念头的时候,“整个世界只剩一个念头的时候”本身这个念头也是觉,对么?所以它需要一个积累的。 你看丁丁说的很对,因为你想用文字去表达的时候是很难说清楚的,道可道非常道。人家老子那么聪明的人都没写出来,你写出来了,那你就更厉害了,对不对?你这是丁可丁非常丁了。 所以你想用文字或者说你想用语言表达的特别准确,真的挺难的。你们也不要指望说七师父就能讲得很清楚,第一个,七师父水平不高,他也不可能讲得很清楚,第二个,本身这个事情它也很难讲清楚,对吧?所以当你理解了以后,你再去看《道德经》,看佛经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哦~~原来他在说的是这个,但是要让你再描述一遍,你只能拿他的话来说,大概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对不对,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他只能用个比方,他只能用这种方式去告诉你。对吧?所以你想能够用语言讲清楚,对不起,我没这个能力,对吧,你去详细地看我们上次那一个小时很烧脑的那个视频。你再去打坐,你就去打坐就好了,你只管去坐,反正它没坏处,是吧?你最基本的好处就是生活中的烦恼对你没有束缚了,你就自由了,包括现在小青和慧敏,她们理解到这个程度,她们至少可以用头脑这种方式解释烦恼和她自己的这个区别了。 你们再去看老子的时候,看《道德经》的时候,你们的理解可能也会很不一样的。例如看这个《金刚经》也会不一样的,《金刚经》里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说得多好,若见诸相非相,就是你看到这个相,它不是这个相了,你就能真正地看见如来了,对不对?所以要让别人再跟你用别的话讲,他可能还真的没有经书上面讲得好。 视一切现象如梦 第二个口诀是视一切现象如梦。有了我们之前练习觉察的这个基础,我们再跟大家去讲视一切现象如梦,就会容易一点了。为什么呢?你看啊,视一切现象如梦,我们首先从一个大家普通的意义上去理解,我们对于亲人、朋友这么执着,比如你的爱人,跟你特别好的时候,你们俩如胶似漆,他要跟你离婚的时候,你们俩就是仇人了,对吗?我们之前讲的无常,不就是这样的吗?以前是你特别好的朋友,当他背叛你的时候,你们曾经有多信任,背叛以后你们就有多痛苦,对吗?就跟做梦一样,对吧?现实就是这样的。我们说人生如梦,其实这个人生本身就是梦。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大家应该看见了,我说好像跟做梦一样,因为我做梦的时候我梦见去哪儿了,然后我回来了又回去,还能接着做梦,到底是那个时候是梦还是我现在是梦,还真不知道。庄周梦蝶,是蝶化成了庄子,还是庄子化成了蝶?其实也不知道。对不对,好像我们自己觉得很确定,但在梦里边,你一样很确定。对吧?这个道理比较简单了,我就不重复了。 大家看过《盗梦空间》吧?对不对?《盗梦空间》都看过没有?没有看过的人打个2。没有看过《盗梦空间》的,打个2,《盗梦空间》我应该看过两遍还是三遍了。还真有人没看过,这么多人没看过,那算了。这个《盗梦空间》讲的是什么?就是这个人,他可以进到别人的梦里头去,然后在梦里边发生的一些事情,让他认为是真的,这个人就会认为是真的,就大概讲这样的一个故事,特别烧脑的。 我想跟大家讲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例如说我拿我们的慧珊同学举例子,慧珊同学昨天说让我给她举例子,然后慧珊同学今天写的这个文章,他写的那个感触,其实不是感触了,是一篇文章了,写得特别好。她写的这个文章里边说,她的第一任丈夫,曾经对她特别好,后来生了女儿以后性情大变,后来去世了。就这么一件事情。在她现在认为这个事情就是这样的。好,请问,你怎么知道真的是这样的?你怎么知道这不是个错觉?慧珊同学,你怎么知道这不是一个错觉?这只是你认为的一件事情?你肯定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个事情的真实性,但是,它就一定是真的吗?如果说有一个人在梦里面给你植入这么一个概念呢,或者说你的记忆出了差错呢?那你也认为它是真的,对不对。你也会认为它是真的。 就像我妈一样,我妈因为现在有点老年痴呆,她经常干什么呢?就是她的一些金项链金耳环,以前农村人比较喜欢这些东西,她就怕别人偷,她就会把它藏起来,她有时候藏起来以后找不到了,就会认为是我姐偷的。你知道吗?发生过几次了。但是后来找到了以后,她说这就是我姐给她还回来的,她千真万确地认为说哪一天怎么样怎么样,我妈这个表现就是这个样子的,她都不是怀疑是这样,她就认为这是真实发生的。哎~~你去想一想,这对她来说,这不是假的,这是真的。 不是说过去都是假的,无所谓真和假,这个观念是不是真的我们无法评断,只有你自己认为它是真的,对不对?那另外一个人可能他不是这么认为的,或者说我们看待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另外一个人他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人的观念是容易被别人影响的,对吗?《楚门的世界》是比较经典的一个电影,就像我们昨天举的新萍的例子,她一直认为曾经那个谁是怎么样子的,等她想通了以后,她发现又是这个样子,对不对,哪个是真的呢?不一定,不知道,说不定都没有真相,是吧,只有我们自己以为的,这是我要跟大家去说的第二个观念。 第三个观念我们在打坐、练习觉察、在观念头的时候,所有的想法、感受,都是一个念头,对不对?你想起某一件事情,本身就是你的一个念头。你想起某一个人,也只是你的一个念头。刚才已经有一些同学对于觉性有所了解,这个所谓的觉性,他能够知道一些东西,本身也是传递过来的一个信息.我们假设有这种过程,传递一个信息,这个过程也只是念头。有了这三个观念,我们对于所发生的所有的事情,我们可以认为就像梦幻一样,视诸法如梦。 逻辑已经推到这了,因为这个比较重要,你一旦开始接受这个观念的时候,你就不会那么执着了。换个角度,我们发现一切都只是个念头的时候。这个世界已经是如梦如幻了。不能说是梦就可以不在乎,不行的。在梦里,你的小孩掉到河里边,你一样得救的。该要痛苦一样的痛苦。只不过你想脱离出来,就得有觉察,它如梦。我们有这种觉察的时候,视诸法如梦,这是第二个口诀。你经常去想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对于生活中的一些执着就没有那么深了。对生活,对子女的执着,对于父母的执着,对事业的执着就没那么深了。不是说你不去做,是说你不挂碍了。努力去做,但是最后结果是怎么样,已经不是那么执着了。视诸法如梦,我就简单讲了这一点,大家可以再去看一看书,一般人不一定看得懂这一章。

观无生觉性 下一个口诀叫观无生觉性。创巴仁波切认为这一章特别重要,我也认为这一章特别重要。大家可以先听,不懂的话,没有关系,你可以根据这个口诀,去朝这个目标努力,它不是说立马就能够做到,或者说你立马就能体验到,这个也很难的。观无生觉性,其实大家应该比较好理解的,真正的觉性,就是我们的这个心,它是不生不灭的,它是不垢不净的,它是不增不减的。 如果这个时候,你再去看念头,其实它只是从无中出来又消失在无中,所以我们说无生觉性,观无生觉性。我们之所以让大家去练习觉察观念头,其实是让你在扮演自己是那个“观”了,明白没有?你是“观”,或者说让你真正去体验你就是那个无生觉性。这本书上面也写了,就是你的本心只是单纯的觉性,观照它不是分析,只是如实地观看。 无生觉性。书上第一段话就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就跟我们教大家练习的观念头是一样的,观无生觉性就是去看着你的念头,然后谁在看呢?你在看。你就是那个看,你就是那个观。 如果不懂的话,可以再去看以前的那个视频,如果还不懂,也没关系。你就知道真正的你,不是你这个身体,而是那个如如不动的,如是、如来。就是觉性。你只要去看着它,你不要去判断它,心是无生的,同时它又是觉性。慧敏和小青听见了没有,它又是觉性,因为你对于事物仍有执着,心是明与觉的。它又有觉性,又有明,它就是万物,它们是一体的,观无生觉性。 我们刚才说的视诸法如幻,观无生觉性都是在你座上修,就是在你打坐的时候去修的。不是平时的时候你要这样,平时这个很难的。明白没有?反正我做不到,我能让觉起来,我能觉察起来,我能够理解,但是你要说让我一直住在那个里头,这个有点难度的。 座上修,就是我们平时在打坐观念头的时候,你就朝这个方面去走,就像你观念头,你观到一切都是个念头的时候,它本身就是梦幻一样,你做梦的时候就是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对不对?所以一切都只是一个念头。 如果我们在打坐的时候能够看见每一个念头,能够体验到念头越来越少,能够开始体验到你自己就是那个观,你自己就是那个知和觉的时候,你有一点点这个体验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不一样了。哪怕你只是体验到所有都只是念头的时候,也会不一样。咱们有的同学在打坐的时候体会到他的亲人、他的女儿、他的儿子,他的奶奶只是个念头的时候,他会觉得特别的悲伤,因为曾经的所有执着和努力仿佛都失去了意义。 你想住,没有地方可以住,你想停,没有一个对象可以让你停留。就像我们的念头,你说它来自于哪儿,你去找,找不到来处。我让你不要想熊猫的时候,你头脑里面已经出现熊猫了,它从哪儿来的?现在说你去想一条蛇好了,熊猫已经走了,它去哪了?它停在哪个地方?没有,无所从来也无所去。

也可以说从无中生有,又回归于无。从空中来又消失于空中,是不是?它本身你也找不到,相当于这么一个机制出现了。我们通过语言很难去表达,需要你通过觉察和禅定,或者说就是修行去体验它,我们用所有的语言都很难去解释它。你本身就是觉,其实我们说“无我”是说我们平时以为的这个“我”是没有的,我们说真正的我就是这个觉。但是你把这个觉和日常生活中的我分开的话,你发现又不对。 所以我们不花太多的时间,也不是说你必须要去真正理解的,跟大家去说观念头最基本的方法是让大家能够提起觉察,在日常生活中,你能够提起觉察。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

以空性超越妄想 下一个讲的是叫以空性超越妄想。我们说一切都是个念头,先不讲空性了,就说念头好了。那天我们讲完以后,有同学嚎啕大哭,然后给我发了好多信息,说这个怎么办,他觉得太悲伤了,他说他知道悲伤也是个念头,因为他想起特别执着的女儿,小孩都只是个念头。你想想对于人来说,这个很难接受的,一下子就觉得特别悲伤。大梅以前也是特别悲伤,但是她很快又观到了,说悲伤也是个念头。看见悲伤也是个念头的时候,还是止不住悲伤。我告诉大家,她还是被带走了。如果再反过来看,再回到根源上,你发现所有的亲人只是个念头。

你没哭不挺好的吗?为什么要哭?想到孩子是个念头,这个没关系的,不一定非得要哭的,哭不哭没关系的,不要觉得这个一定要哭,这不是一个标志。没说谁哭了就是标志,但是会有一些人哭,有的人很痛苦,他也哭。没有大哭,好烦恼,我没有烦恼,我好烦恼呀。我好沮丧,我好伤心,这都是念头。当你认为你的亲人是个念头,这本身也是个念头。 既然都是空性,没什么意义,那我什么都可以做了。我想吃点什么吃点什么,想喝点什么喝点什么,我想跟谁在一起跟谁在一起,我想胡作非为就去胡作非为,我想杀人就去杀人,想放火就去放火,这也不对。你要发现这些想法,它本身也是妄想。 有人说,那你有这个体验以后,能怎么办呢?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改变?对不起,没有。所以你该干嘛还是干嘛,你该要吃饭还是去吃饭,该要做事还是做事儿,你该要陪小孩还要陪小孩,该要陪父母还要陪父母。你该做的事情一样不会少。你该要去遵守交通规则也得去遵守。但是,你不会因为这些事情执着了,你有很强大的武器了,对不对?你想要对治它的时候就很容易了,对吗? 用空性来超脱妄想。这是我的一个理解。这章实在很难讲,一方面我的修行不行;另一方面,上次花了很长时间,跟大家一步一步讲了理解所有的念头这一章以外,让我花很多时间再讲一遍,我实在没信心,觉得太无聊了,讲了其实没啥意思。还不太明白的同学可以多去练习打坐,同时去好好的看一看以前的视频。 它的强大在于,你如果掌握了观念头本身的话,这个方法在生活中用起来就非常的方便。这是我们讲的,在生活中修行的最强大也是最基本的方法。 如果不会觉察,你就不要谈在生活中修行。这是我的标准来看,不是大家公认的标准。我的标准是说,如果没有学会觉察,要在生活中修行,每天要三省其身,然后要怎么样,这个基本上都不可能,你可能坚持两天,但是你后边肯定不行,不懂这个方法是很难的。当然了,不懂觉察能不能修行,那当然是可以的。你可能有一个好的老师,告诉你磕大头就好了,懂不懂觉察你都可以磕,他让你怎么磕就怎么磕,这也算是修行,他让你绕塔,你就绕塔好了。因为你的老师是个明眼人,他知道你缺什么。但是如果不是这样的,你想在生活中修行,我们的方式和标准就是要会觉察。 “当我下决心离开孩子,后来就一直告诉自己,他是他。”。上山以后,有段时间我想得特别清楚,一开始有时候还放不下。我想得特别清楚的是什么?如果是我小时候我的父亲出家了,我肯定会有一些不一样的体验,但是这一定不是一件坏事。可能会让我去思考,到底他为什么会出家?为什么会去执着于那个东西,为什么他会向往那个东西。可能会体验到一些不一样的生活,虽然可能日常的身体上,或者关爱上会有所欠缺,但是也不一定是坏事。所以,我在这方面的纠结没那么大,但是我会在什么情况下会放不下?如果这个小孩特别地依恋我,每天想着,见不到爸爸会哭什么的,那我可能会有一点。 如果你没有体验,这章是很难听懂的。你看书,也不一定能看得那么懂。我回头再发另外一个电子版给大家看一看,你可以参考,咱们以这本书为主,同时会有另外一本书给大家看。 之前讲的叫座上修,讲一切现象如梦,观无生觉性,以空性超越妄想。下边一句叫安住阿赖耶,安住阿赖耶其实就是说让自己能够真地体验到停在觉性上,体验到你就是那个觉性。 下座修虚幻之子 接下来是下座修虚幻之子,需要大家重视! 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一期二期的同学应该还记得,我当时让大家交练习觉察的作业,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练习,如何用觉察来对治生活中的烦恼,这就是书中第56页,下座修虚幻之子。

通过一些例子的方式来说,虚幻之子是什么?当你已经知道生活如梦,还是要正常生活。就像说我们能够理解觉性是什么,但是我们不能够一直停留在那里,因为我们还是要日常生活,要对治生活里面的烦恼。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跟之前讲的止和观对应起来。 先说什么叫止,在通常的禅修里面,就是通过数呼吸的方式来讲止,相当于说你把觉察放在你的呼吸上。因为觉察放在呼吸上以后,你就不会去想别的了。基本上就会止,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方式。但是在咱们这里,你提起觉察,就是观念头的这种方式,用我们现在说的打坐练习观念头的方式去止。 也就是说,如果你遇到一件事情,小孩不听话,你特别想发火,这个时候你的觉察起来,你的情绪起来,你就能看见。看见它以后,你就可以找一些对治的方式,再来做一些对治,这就叫止。因为你看见以后,你的念头本身就会发生一些转移,这叫止。 什么叫观?就像我们一直练习的观念头,它本身就是在观。如果你坐在那一直观,除了要去观照念头本身以外,你还要去观察念头从哪个地方起,消失在哪个地方。你通过这种方式,你能够体验到的那种感觉。例如说,都是个念头;例如说,你就是观;例如说,你真能体验到什么叫空,或者说那种理解的程度。 上次还特地问了一下宗翎老师。宗翎老师还给了几个特别经典的解答,他说:“止是止妄,就是把你的妄念给止了;观是显真,是显示真相是什么”。讲的挺好的,基本上跟我们讲的差不多。咱们讲观念头本身其实已经在修观,就是你要真正地去了解真相是什么。之前讲在病痛中修行,你要觉察,观察每一个痛,它其实是一个感觉,你去观察每一个嗔恨,你的身体的痛是一个感觉,你看俊池观察到的咳嗽是个感觉,她想到什么,这都是她的一个念头。所以这个时候,其实是可以把你的痛和苦分开的。 这种练习就是在生活中去观,修行虚幻之子。举了个例子,还挺有意思的,像游泳一样,你可以浮在水面上不动,这个时候你就停住在阿赖耶,但是,你要游呀,要不断的游,我们的生活要进行的,要不断地向前游,这个时候你就要去体验,需要你一直去觉察,同时你又要让生活进行,这就是我们说的在生活中保持觉察。 跟大家说一个经常练的例子,例如说,我走路的时候练习觉察。我走路会有一个基本的观想,比如说,我的左肩上右肩上是什么,当然这个跟大家没有关系,因为你们没有修某一个法的时候,你就不用去做这个观想。你可以把你的觉察放在你的脚上,你的每一步上,你的身体上,把觉察放在这个上头,这个时候就不会去担忧别的事情了。 更多的时候是在我们情绪起来的时候。最明显的情绪一个是嗔恨,一个是悲伤,再就是嫉妒,还有那种爱欲,就是那种特别希望得到的。从某种意义上,这都是我们的一些感觉,这个时候如果能够提起觉察,就是获得自由的一个入口,是我们可以通过觉察来止的。在有了止以后,我们能够知道,这只是一个念头。如果你能够理解它背后的逻辑,本身就可以让它得到熄灭。 以我为例,比如说我们家小孩,因为我在山上很长时间没看见她,他们也不会上山,我特别想念她。这个时候,我就想,她以后怎么办呢?缺少父爱呀,日子以后怎么过,她现在怎么样怎么样?一直想下去,你看这是我们正常的行为,对吧?如果这么下去,你会发现很容易就会陷入自责思念,那我就必须要去请假下山一趟,可能这就是结果。如果在我想念她的这一瞬间,或者说哪怕我走了一段以后,我能够提起觉察,哎,我在想她了。这个念头起来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被打断了。明白没有?被打断以后,你就会发现这只是一个念头,被打断以后本身这就是止了。 咱们一期二期的同学应该比较了解了,三期的同学我不知道有没有讲清楚,就是正常的例子是这样的。 再举第二个例子,我们举一个特别恨的例子。例如说,丁丁同学看见女儿在玩手机。因为她跟女儿说过好多次,先把作业做完才能去看手机,但是女儿这个时候又偷偷地玩手机。她发现以后立马情绪就起来了,又发火了,怎么又不听话,总是这样玩手机,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你要是再这样下去的话,以后怎么样怎么样。。。 看见没有,整个过程是不是就是这样的?如果没有觉察,你的这个方式就一路往后走了。你的怒火就起来了,怒火起来以后两个人就开始吵了,对抗了以后你会觉得很委屈。为什么呢?因为我为她好,说这么多次她都不听,发火不很正常吗?就控制不住了。所以这个时候,相当于我们没有觉察,整个过程是没有觉察的。 觉察是什么?就是当你想要发火的时候,你的觉察立马起来,我要发火了。一旦觉察,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缝隙,有一些空间,这个空间可以让你产生一些变化、转折。你会知道我要发火了,这个时候你可以选择要不要发火,对不对?现在说你必须能够看见情绪,同时你能够让它止,我要发火了,好,原来我要发火了。你觉察到了,从某种意义上,在这一刻你已经止了。 有时候我们发火忍不住啊,控制不住,这是我们对治它的方法还没有掌握得很准。我们后边说的是观,其实叫观也不太对,因为我们本身观念头就已经是观了。在二期里边有一个视频,它主要讲的是,我们对治这些采用的一些方法。例如说,一旦发火,你要去想是因为哪个执着点被碰触了,你肯定是执着于某个东西。 例如说,如果女儿看手机你发火,首先你执着一个点,女儿要听你的话,女儿不能骗你。这是你执着的点。但是,为什么女儿一定要听你的话呢?为什么她这么大了,一定要听你的话呢?不听你的话难道不行吗? 如果我们能够把背后的逻辑想清楚,为什么说有的人懂多了以后就很难搞呢,丁丁说有两种较强的能量较量,请问丁丁同学,能量在哪?他们在哪儿较量?当你说这个话的时候,你要对你这个话负责,就是我说的每一句话,你可以问我。能量在哪儿,所谓的冲突是在哪?所谓的冲突它一定是有两者,两者是什么东西,在哪里?因为我们不深入进去,在面上的时候,就特别容易造成,例如说,我这样的话我就有能量,我以前是富足。其实你真正究竟进去的时候,没有这些东西。 现在可以把你的想法先放在一边,听一听七师父怎么讲。我们再往上拔一拔,再举一个例子。上次跟大家说过,我们家小孩儿喜欢周深的事对吧?我小孩喜欢周深,任何人不能说周深不好,一旦有人说周深唱歌很难听,小孩就会跟他急。为什么?因为触碰到了小孩内心的一个执着。小孩不是有两种能量在那冲突,说我要骂他,还是不骂他,不是的,就是因为他这个执着被碰了以后,她有这么一个执着点。那你碰了以后就会急。 这个原理有没有听懂?当你有这么一个执着点,别人说了这句话,你才会跟他起冲突,如果我认为周深唱得好和坏无所谓,你跟我说周深不好,那就不好吧。听懂了啊。如果我对周深无所谓,这个时候你说周深好还是不好,对于我来说,我们俩不会起冲突。我们回到刚才说女儿看手机的事。我的小孩儿在看手机,我们家小孩是这样的,我女儿豆豆写作业的时候,这个背是这样的,然后她妈就立马生气了。说你怎么又这个样子?你这样子以后会驼背的,眼睛会近视的。说了一大通以前怎么样,怎么说了好多次还不改。但是我觉得无所谓,我写作业也经常这个样子,我现在不好好的吗?你看同样一件事情,两个人就会有不一样的反应。难道说是她妈更爱她一些,我就不爱她?不是的,我觉得我对于女儿的喜欢比她妈会更重一点。 她妈有恐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我看女儿没问题,她看女儿有问题,那问题不在女儿本身。对吧?我们俩都挺爱她的,那问题不在女儿本身,而在于她妈有执着点,有什么执着呢?她担心女儿以后近视或者驼背。她觉得自己的女儿不能驼背,不能近视。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我的女儿如果真近视了,我觉得没关系的,这么多小孩都近视,为什么她就不能近视呢?再说了,这个驼背以后可以改正的,也没关系。我没这个执着点,所以我不生气。 她妈其实还有一点,她更多的其实还不是说孩子驼背近视,她觉得说了好多遍,女儿不听。有时候我们会把这个点忽略,就是小孩不听她的,她会有执着,说了好多遍你都不听。没威信了,对吗?没有权威了。如果我小孩经常这么说的时候,她不听,如果是我特别在意的点,可能也会执着,但是我现在对他们还好。 我经常跟她妈怎么说的,我说她现在这么大了,你下次上楼去她房间的时候(以前的房子有几层楼),你声音放大一点,你不要悄摸摸地进门,你声音放大一点儿,你要让她听见你来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懂?就是我们去找女儿的时候,脚步声大一点,让她知道父母来了。不要抓她现行,让她掩饰一下吧,否则的话很尴尬的。这是我经常做的。还有,你看见她在表演,不要戳穿她,她要掩饰的时候你就让她掩饰。其实这个挺重要的。有时候我看见有些同学在群里头,我说什么话,他对应发一些消息的时候,我就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那我就配合一下了,对吧?其实也蛮好的。 回到刚才丁丁的这个情况。她看见小孩玩手机,她生气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担心她的学习,更多的可能是因为她说了好多次孩子都不听。如果第一次说了不听,她不会生气的,第三次第四次她才生气。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首先第一个,你能够看见你的情绪起来,同时你看见起来以后,如果你能够知道,我们七师父说了,这一定是我内心有哪个执着,我有哪个欲望没得到满足,这个时候向内看,去找自己的原因,你的生气就会减弱一点,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发火和不发火的冲突了,而是七师父说了,我之所以发火,是因为我内部有一个执着被触动了,我要找到这个执着。 当你去找执着的时候,你还会对女儿发火吗?已经不会了,对不对?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找到这个执着点。如果你找到执着点,会发现,是因为她不听我的话,我发火。如果是因为这个原因,那我觉得女儿没有必要非得听我的话,我可以跟她换一种方式去说。 假如说这是正常情况,如果你的气已经消了,我们换一种说,我真的是担心她的学习。我真的是担心她会因这个导致学习成绩不好,所以才会发火的。这个时候你有两种选择,第一种,你接着发火,但是这个时候你不是真的控制不住了,你说我就要发火,让她长点记性。另外一种方式,你可能就好好跟她沟通,你说,哎呀我刚才差点发火了。为什么呢?我真的是特别担心你要这么下去的话,成绩不好怎么办,如果你也能接受最后成绩不好,那你玩一玩手机其实也行的,也没关系的。假如说你能够以这种方式跟她说的话,其实这个时候你是自由的。 烦恼起来你看了一眼,烦恼消失了,事情该怎么做还怎么做。这就是我们说的把觉察应用在生活之中。不是说没有情绪了,修行比较好的人,也有情绪,只不过他对治起来会很快,随时有一些妄念起来,会比较快去对治。 我们对于一个修行人的要求,一个人生活中修行有没有入门,就看他在这个方面有没有觉察,在生活中有没有应用。 我们经常会焦虑、担心,明天要去做报告怎么办?我学不会怎么办?我估计陈静同学、忆往昔同学,上咱们这个课,偶尔会焦虑一下,觉得我听不懂怎么办,同学们都这么优秀怎么办?包括张琪同学,大家都会焦虑,他们都有那么多经历,那么多感悟,我都没有。怎么办,我很难过我,我想起来我就笑。 我们平时会焦虑,会担心,有时候会心情不好,其实这是日常应用的一个方法,它跟我们的觉察是有关系的。有时候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干什么事情都提不起情绪,一定是有原因的。会有失落,会有悲伤,反正一定会有原因,这个时候我经常用什么方法呢?一旦我心情不好,首先我有觉察,我要知道现在的状态,然后采用的方法,就是知道了以后,我想对治它的时候,就把它列出来,到底在担心什么?你只要会问这个问题,你就列出来好了,12345,可能有三件事情,我担心明天这个课讲不好,第二个,我担心最近我的功课没做好,上师、我的师父回来检查怎么办? 第三个是什么,把12345列出来,就是我担心的内容,接下来我会对于每一个担心的内容,最坏的情况是什么?如果我把最坏的情况列出来,发现最坏的情况就是讲不好或者最坏的情况就这个样子,我能做什么? 如果把这些列出来以后,其实你会发现,已经没焦虑了,我们之所以列它,去做这个,它本身已经没焦虑了,但是不是说我列完没焦虑以后就不焦虑?过了一会儿又焦虑。情绪又起来了,这时候你又去看。刚才我已经列过了,我焦虑的事情就是那三点。而且那三点最坏的情况就是这个,我已经在想让它变好了,只要你这么去想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焦虑和担心很容易就被你化解了。 我们再举另外一个悲伤的例子,慧珊同学经常会很悲伤。因为她的经历确实太难了,一方面跟爱人的,一方面家里的,家人的、她大姐的,从小家里面她大姐对她没这么照顾,所以她经常会比较悲伤,悲伤的时候,其实是最容易解决的。为什么呢?因为悲伤一定是有一个很明确的原因,她知道又想起她的前夫了,当时后悔怎么样,特别伤心当时怎么样,就陷在里头去了,你会发现,悲伤就逆流成河了。她会把以前所有的事情,就是时间会从现在回到了过去。我们说时间都是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的,当你一旦回忆、悲伤的时候,你就从现在回到了过去。 时间其实是虚幻的,从现在回到了过去,如果你没有觉察,就一直悲伤下去。你这个时候有觉察,我怎么会这么伤心呢?我在伤心了,我在悲伤了。一旦意识自己在悲伤了,你再去问,我在悲伤什么呢?我在悲伤以前对他不太好,我失去了他。这个时候只要你冷静下来思考,会发现这个理由其实不成立的。你这么大了,不是个小孩,你知道过去就过去了,他不可能再回来的。你的理性都会告诉你,悲伤也没用,但是在列这些的时候,你会发现悲伤已经被打断了,河流已经被截断了。而且这个时候,你可能就会有个选择,什么选择呢?就是他真的想继续悲伤下去,有这种可能的。有的人失恋了以后,他真的想继续悲伤下去,他不想出来,他就一直想着以前跟那个女朋友或者男朋友怎么好,怎么样温暖,因为他想象中的这个是可以让他得到满足的。 自我的特点是会让自己越激烈,让你受刺激,让你特别风光,让你特别悲伤,让你特别温暖,反正他要走这种比较极端的道路。自我就是这个样子,他会经常干这种事情。这是它的一个习惯,是我总结出来的。它会寻求刺激,它不习惯于特别重复的,平淡的,所以当你一旦觉察,不用悲伤,你打算悲伤以后,另外会有个念头告诉你说,我是不是还可以继续想一想、回忆,这个时候又被带走了,如果你的觉察够强,当另外一个念头起来的时候,你觉察到了,会发现,你重新又面临选择了,是想继续、还是想停止,这个时候,你有选择了,你是自由的。 这就是我们说的,在各种情绪里头怎么样去利用觉察去修行? 在我们的情绪起来的时候,觉察是最好的对治方法。我们说的在座下去修虚幻之子,其实一方面是我们通过觉察去停止,可以及时的提醒我们遇到了类似的这些情绪,同时,如果你能够把它通过空性,我们之前讲的所谓的空性和无常,和我们说的一些执着点,通过这种方式来对治它的话,你的这些情绪是可以消失的。 今天讲的内容看似没有那么吸引人,不像把之前你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的一些规律和看法通过故事把它表现出来。反而今天的课是最实用的。让你觉得,在生活中是可以随时都能用得到的。你有没有发现本身也是这样的,越是有用的东西,他可能越没有那么性感,就像我们练习觉察观念头一样,太傻了,就这么简单,一直要你重复做,但是它就是最有用的。 越讲的特别好听,特别好玩儿,特别好的,其实,它可能帮助不会那么大,所以反者道之动,你会发现在生活中就是这样。今天很重要,听起来好像就没有那么有意思的,但是它确实是很实用的。如果你在生活中用这种方式去练习,你会发现,随便来什么,你都可以。 你会发现,你就可以演戏了,你想怎么演就可以怎么演,接着说演戏的事,你没有觉察你是演不了戏的。 比如说,我们的俊池同学在病房里头,护士对她很凶的时候,她没有觉察,就给怼上去了,她不怼上去,内心也很郁闷,说我怎么这么笨,为什么我没怼上去,我怎么找不到一个话怼她?她已经掉进去了,一旦觉察,我看她这么凶,我会觉得自己所谓的自尊受到了损害,是吧?所以在生活中你想去恒顺众生,那你的基本的条件是觉察。 你的基本功是觉察,同时呢,你有了觉察以后,你才真正的说想演谁就可以演谁,想演什么就可以演什么?而且你的觉察得够及时,如果你不够及时,也会造成问题。等你脾气发到一半,再出现觉察,你已经下不了台了,已经发了一半脾气,好像必须得继续发下去,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当时看见大家一直没有去练习,还有一些人练习又不是那么认真,我是觉得有点儿失望的原因。因为我觉得自己在这个方面受益是比较多的,对于觉察受益比较多的一个人,所以我也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真的去重视它。 觉察还有一个好处。这相当于一个附加产品。附加产品是什么呢?当你经常练习觉察,会发现你的执着变少了,你的欲望变少了,真的能开智慧的。有很多事情做起来,你就会自然知道怎么做。但是这个没法去具体衡量,它是真实不虚的。我只能跟大家这么去讲,我能感觉到我自己做一些事情是比以前要好一点。刚才魏亮说没有觉察,就像绿豆苍蝇一样。 我回想以前年轻的时候,那时候我生气,发了火,可能心里面有点后悔,但是我会找很多理由,觉得我发火是对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我会找很多理由证明自己发火是对的,来证明对方是有问题的。其实,这就是自我在表演。有觉察的人不会这样的,他会从这里面跳出来。你看好像说到自己点子上了。你常常会觉得我发火太正常了,我应该发的更大一点才对。找无数个理由证明自己对的,别人是错的。巴不得下次还要解释一遍。别人没问你,你也要解释一遍,你还跟边上的人说,我昨天怎么样,我实在忍不住了,你要解释一遍,这个时候不是别人想听,是你要说服自己。 我们经常会跟别人去诉苦,所谓的诉苦,说我昨天真的忍不住怎么样,你要跟别人去讲。你以为别人要听,不是别人要听,就是你自己想证明你是对的。所以没有觉察的人,在这个方面会发现,他就是在演猴戏。我经常看见有人演猴戏。 他要演猴戏我就配合他演一下。他找到这些理由,只能说服他自己,有时候他自己也不信,没办法,反正强调多了,也就那么回事,但是你越应用,你会发现它应用就越广泛。包括我们之前讲的那几个情绪的例子,包括情绪以后的例子,就包括你说认为别人不尊重我,觉得别人批评你了,不尊重你了,如果这个时候想要找理由是很容易的。但是如果你想觉察,那也是个非常好的机会。因为你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凭什么要尊重你?所以觉察真的可以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地去应用。每个人都开始看见自己,其实非常好。如果你能看见自己演猴戏,其实就是一个修行的开始。你能看见那个在演戏的你。我们说的演猴戏是猴子演戏,不是说我们觉察到了以后你想怎么演,这个不是说你没有意识的去表演,最后发现你是被那一个东西给控制了。 就像咱们的俊池同学说,她看见对面的那个老奶奶,就是奶奶级的人跟她的儿子撒娇,他说昨天来了三次,其实只来了一次,我就特别想给他戳穿了,然后说老公为什么你没陪我?我不知道她是故意这么写的,还是真实的,如果是真实的,她已经在演猴戏了。 大家有没有听懂,因为我们讲这个必须要拿一些具体的例子,才会让大家更加形象的。俊池同学说对面那个奶奶级的人还跟她的儿子撒娇,说昨天晚上那个护士来了三次,我都没睡好。俊池说其实只有一次,故意写在一起的,但是这个故事好像是挺有意思的,如果说这个事情发生了,我们认为,这个奶奶怎么太过分了,她怎么会故意去撒娇呢?如果你这么认为的时候,其实觉察应该出来。至少不要去评判别人这个行为是好还是不好,因为你在这么说的时候,其实在认为他不好。这里面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人家可能真的是来了三次,你不知道呢?第二种,可能确实只有一次,她就是以这种方式去撒娇,不挺好的? 所以有时候对别人的一些判断,无论是正面的判断和负面的判断,我们都可以觉察。我们觉察到了以后,不是说你就不做这个判断了,你可能该要去表扬,可以去表扬,你该要去批评,可以去批评,但是你知道,这是你的选择,不是被它带走了,你不是在演猴戏了。 再举个例子,也很有意思的,那天我跟丁丁和海浪两个人我都说。我说你们俩,没打坐,没交作业。我故意说,是不是你们觉得想要退出宣讲员共创营?我说这句话以后,海浪可能跟我接触的比较久,海浪立马就会说,对不起七哥,我今晚一定怎么样。 然后咱们风云同学是这样的,风云同学说,我这两天在干什么,有没发现两个人的反应模式是不一样的?其实我看得一清二楚,心里边就在笑,我当然知道他们俩在干啥,海浪同学回到了老家,风云同学在带学生,他其实以前跟我讲过的。我知道的,他这个时候其实不是在告诉我,接下来怎么弄,他在证明是有原因的。他在解释给我看,而且他用的是这个方法,他很辛苦的方法,特别有意思,就是我看了以后,其实我一点都不生气,他们没做,我一点都不生气,我也没有真想把他们俩就真的怎么样。 我就看看每个人的反应模式是什么样子的,发现没有,这个时候如果你有觉察,你就会知道,七师父是想要你一个承诺,想要你改正,不是想问你最终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后来告诉他,其实我知道你在干吗,我是希望你重视而已,没有别的,你告诉说七师父对不起,我确实有些特殊原因,我后边一定重视,或者说有什么困难,能不能够怎么样,那就 ok 了。当时这个反应,他一定不是有觉察的,而是把自己当时确定怎么样,这是人的自然的反应模式,你会发现。 我们的如意同学一直想让我剥一下洋葱,今天给大家来剥一个好不好,我一直忍了很久,我没告诉大家。特别有意思,那天我刚出关,我就把以前这些人的聊天记录看了一下,有一次如意同学去找小昸问那些师父的联系方式,小昸有很多师父的联系方式。如意同学说太好了,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定期的请他们过来做讲座。确实也挺好的,这么想也挺好的。因为你看宗翎老师做的讲座非常精彩。法明师父做讲座肯定还可以的,还有好多老师我们都可以请过来做个讲座。我后来看到以后,就觉得这种方式肯定不行,为什么?我们不要把它做成一个佛法平台,我们是一个公益平台,要尽量避免这个,然后我就特地把这个事情说了。说这个话的时候,你会发现,如意同学的第一反应,她要发言,如意你还记得吗?我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她还要去发言,我说好,那你说吧,如意说,我们主要是为了线下做年终会议考虑。其实如意自己看一看以前的发言,不是这样的,她是说要把咱们的小鹅通利用起来,但是她在那个时候的反应,是担心七师父批评她,或者说她担心七师父觉得她做错了,要去解释一下,如果她这个时候有觉察的话,她能及时看得到这个模式的话,她不会掉进去的,所以我看见以后我就心里边笑。 这就是特别微妙的一个点,如果你觉察起来的时候,这个时候你是很自由的,错了就错了,我理解错了,我没想到这一点,这不很正常的嘛。她在当时一刻,肯定也不是想去骗我,她当时相信之前就是这么想的。因为她当时找的这个理由很正当,我们线下的时候确实可以找师父来讲,特别正当的,但是当时的情况不是这个样子的。在她去解释的时候,她把自己也说服了,这个时候她是没有觉察的。所以我们会发现不只是情绪,有时候我们内心的一些小的心思和想法,如果你时时刻刻的都能够把它看见的话,你做一些事情,可能就会更加的从容一些。 这是我当时看见的一个小例子,现在跟如意之间的交流,对我来说是最轻松的。如意应该也感觉到了,基本上我跟如意说话,我不用考虑什么环境,或者说我要铺垫一下,基本上我不用。为什么呢?因为如意她知道我,我知道她。所以她上次说,七师父打来电话,她没接着,她后来没回,她一点也不挂碍的。因为她知道,我不会怪她,就是忘了而已。 我们讲的内容,特别是第一部分,不是很好讲。 第二部分呢?我也没有做特别多的充分的大纲。今天干扰太多了,我发现我的状态也没有太好。跟大家道个歉,讲的没有那么吸引人,但是今天的这个方法确实是特别重要的,特别实用的。希望每个同学能够真正的把它用起来。我回头再看一看有没有一些更好的方式,把我今天想要讲的内容,以什么样的方式把它插进去。我今天做的大纲其实只做到了前面的安住阿赖耶本性,但是我发现前面这一部分实在太难讲了,讲不下去了。 所以今天后边这一部分,没有做特别好的一个大纲,跟大家提前说明一下。 后边会再做的再充分一点,但是今天的内容真的是特别的实用。虽然它很简单,好像看上去不是那么有意思,但是它超级好用,你把这个方法学到了,就是你对治它早和晚的问题,例如说,你可能情绪过了以后,你才意识到,我又错过了一次。但是你可以更早一点,会更早的去适应它。 这就是我以前跟大家去讲的,你掌握了一个方式,你掌握了这种终极武器以后,遇到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它来对治。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它可以应用到无微不至,就是特别小的时候,就像我刚才说的,我们在开会的时候只是提了这么一句,咱们的如意的反应,她如果能够修得更好一点,她可能立马就知道了,对不对?她这种担心出来的时候,她立马知道以后,她不会去找理由的,哪怕被七师父误解,她也不会去解释的,明白没有? 就是真正你有觉察的时候,其实你不怕被别人冤枉的,明白吗?你被别人冤枉,那冤枉好了,我愿意告诉你,就告诉你,不愿意告诉你,我可以不告诉你,就让你误解我好了,没关系的,对吗?例如有人可能说:“七师父你们说是纯公益,你们就是想赚钱,邮费设那么高”,我知道他是冤枉我了,但是我想要解释,我就解释,我不想要解释,那就冤枉我好了,我连理都不用理,这个时候你是自由的。 当然了,我什么时候可能不自由呢?假如我的老师这么问,我可能会很忐忑,一定要解释清楚,怕他误解我。如果我的修行再好一点,我接受批评,一定更纯粹一点,我会这样。如果我修的更淡定一点,我知道我的老师,他是怎么样的,我更淡定一点,你说什么我都认。不知道这个大家有没有理解,你再高的时候,可能就是相当一方面你对老师的信心更加注重,对自己做的事信心更足的时候,你怎么说,我就怎么认。 这个大家可以去借鉴的。在生活中有很多现象,然后你会看见很多人,我们刚才说的猴戏,这个猴戏说的稍微会带一点嘲讽的意思,但是我们每个人只要觉察没在的时候,都在演猴戏,包括我自己也是一样的。有时候你去看别人的一些回复时,我就知道他心里在担心什么,而且你觉察的时间越长,练习的时间越久,你对于别人的这种感觉会越准,有时你第一感觉知道他在想什么,知道他在担心什么,会特别准。 这也是为什么说那些真正厉害的人,他不是用头脑想出来,是在那一刻出现的第一念。他的第一念出来的时候,是非常准的,就是对治你的。有的人说很怕被误解,我们经常是这样的,当你怕被误解的时候,你去看怕是什么?你知道自己怕了,我怕被误解。那你问自己,误解了又怎么样呢?大不了别人认为我差喽,这么认为又怎么样呢?别人认为我差点难道不好吗?你更安全吧,对不对?有人说差点以后就不会有人照顾我的生意了,那我们做生意,就又另说。这个原则是什么?是得有智慧,我们说要有慈悲,要利他,但是如果你没有智慧,你会发现很难的。 我想起新萍同学发的消息。她家先生(前夫)的那种慈悲心,我觉得我当时肯定做不到,但是他可能因为还比较年轻吧,还没有真正走上修行的路,当时可能智慧就还没到。就很难去影响她,对不对? 所以智慧特别的(重要),咱们去帮别人也是这样的。最近宣讲员里也遇到一个事情,有一位姓韩的江西人,他提的要求那么多,如果说我们要去利他,我们可以去帮,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不对,意思是说,如果很清楚你是该怎么去做,那没问题,但是如果你是忍着自己的耐心去服务他,这也不对。可能更好的方式就是我得让他知道他的要求太过分了,对吧?当然了,我看见大家这么去做,我当然是随喜大家了,因为你这种忍辱修的很好,对吧?但是如果你要能更智慧的处理,你很巧妙的让他知道他的要求是过分了,同时让他又不会对必经之路产生负面的看法,那就厉害了。对不对?我们又知道哪些地方做的还不够,这就厉害了,对吗?当然了,如果我们只是把它当成一个修行的对境,那没关系。 咱们有好多同学都不太了解这个背景,这位韩先生他是干什么呢?他第一次是需要我们所有的产品,每一个纸来一页加一个说明,说的就是他。第二个,他说要了解每一个笔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每一个笔是不是能换水、粗细怎么样,各种特性要给他讲一遍。第三个,抄经流程得有一个视频介绍,音乐得给多少个,最后呢,毕业证书还要盖公章,必须得是公司的公章,然后弄个纸质版的给他寄过去。 他不只是有这个要求,而且是说话一点都不客气。他不是说谢谢你,太感谢,太麻烦你了,他不,他就是跟你要。 当然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可以用来练习我们服务一个方法、一个对境,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更智慧的处理,假如碰见我,我不会以那种方式的。大梅说的很对,就是:“我不是让自己变成一个高尚的人,也不是一个有求必应的人”。从这里头看见魏亮的转变,我真的是非常非常的高兴,我都已经跟大家说,就不要给他了,告诉他以后再下单吧。魏亮同学说没问题的,我可以做的,其实我当时觉得太棒了! 假如说魏亮同学是一个别人说什么他都听的,他这么做,反而我不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明白没有?但是魏亮以前是一个别人随便提一点点要求,他就会给怼回去的,现在韩先生提这种要求,魏亮都说我可以做,这是进步,明白没?就是你的习性发生了变化,这是进步。 如果这个人是你提什么要求,以前他都能答应的,现在这么做,我不觉得这个事情怎么样,我不觉得是进步,对吧?但是,他以前是从这个方面变成另一个方面,那就是进步了,所以我当时觉得挺好的,那就做吧,韩先生就是大师兄的试金石。在生活中我相信魏亮一定也是有觉察的,对吧?当时提到这个时候,他一定有觉察,那就去做一下,我发现好像也能做一下,没什么关系。魏亮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了,不是徐建把这个任务交给仁青,仁青可以去踩个点,去现场看一看,你能不能生气,你要时刻保持觉察,你也可以答应他,也可以不答应他。你有觉察以后,做这件事情就越说越兴奋了,因为我们拿具体的案例来说的时候,你会发现就很有意思,就是做这个事情,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明白没有?就是你怎么做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你在这个期间是被习气带走了,还是有觉察,你有自己的选择了。 如果是被习气带走了,例如说把大梅派过去,当然了,如果我们提前跟大梅说,大梅肯定有觉察,但是按照她以前的脾气这么去提的话,大梅绝对会把他怼回去的。我下次跟大家讲一讲自我如何去欺骗自己的。 我跟大家先提个简单的例子,那天云峰同学,把他跟大梅的聊天记录发给我看。其实大梅也发给我看过,他们两个在群里边儿相互怼起来,大梅明摆着跟云峰说:“我就是觉得有点看不惯你”,因为什么原因她也没说清楚,云峰这时候说:“你的情绪出来了,我不管了,我打坐去了,观念头去了”,然后两个人怼起来了。这个时候其实我们要去关注的点是什么呢?特别是对于我们已经学会觉察的同学,容易被自我给欺骗,自我说:你看我已经觉察到了,但是我还是要这么做,我觉察到我看谁不爽,但是我还是要把它爆发出来。对吧?这个时候,我是来帮你修行的,你要好好练习觉察等等,反正会找各种理由让这个情绪出来的。所以这是特别狡猾的一个点,回头我好好准备一下,我设计几个比较好的案例,以后跟大家再来分享,其实就是自我怎么样来用修行的方式欺骗你。 我已经觉察到,还要爽一把,我察觉到了,但是还是要跟你吵,为什么?我不是为了自己,我是为了他人呐,我是为了大家好,所以我跟你吵。他还不只是要爽一把,爽一把是为了自己,这还不够光明正大。我觉察到了,但是我觉得我是为了大家,所以我要跟你吵。 上次陈彦同学也遇到过,跟他吵起来。我跟大家讲的是什么呢?你只要是带着情绪的,肯定是你自己的问题。如果你觉察到了,你没有情绪了,觉得这个观点我还是得坚持,这个没问题,那就不是吵对吗? 这不是吵,是跟你争辩,你怎么吵,我都是跟你争辩,我不起情绪,这个时候是你厉害,但是如果你还是带着情绪跟他去争辩,这个时候,对不起你还是被带走了,对吗? 如果我们的云峰同学,当时他真的是心里边没有情绪,他就打坐了。那这个时候他厉害了,如果他只是忍着,我去打坐,把这个情绪给观下去,那其实也还不行。 再讲一个例子,当我看见别人问题的时候,发现自己有更严重的问题。我看见别人不讲卫生,我讲卫生,但是我在持戒方面,我做的就很差,是吧?这个时候我会跟自己说,自己这么差,有什么资格去看不起别人,去批评别人呢?我有什么资格觉得别人不好呢,对吧?大家还记得我昨天讲的这个内容,那我们讲大梅说这个小板凳留下阴影。 因为那天云峰同学做了一个小板凳,上边写了他公司的地址,同时又写了必经之路,写了公司的品牌又写了必经之路,大梅就觉得他这个方面还不够纯粹。对吧?为什么不够纯粹呢?因为大梅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就很彻底。她只写必经之路,她没写别的。对吗?觉得自己比他做的更纯粹一点,对不对?但是如果大梅你这么去想,这个方面可能他确实没你做的好。但是这个问题很重要吗?你在别的方面的问题,还不够大吗?你非得要拿这个东西跟他去比吗?如果你发现自己在别的方面问题很大,你还好意思去批评他吗?那不只是批评他,你批评任何人,你都不好意思了,对不对? 我们不说别的方面,我们只看自己的问题,例如说你对女儿的态度和影响,你觉得做的很差吧?所以你跟女儿的关系没做得很好。然后你这方面做的这么差,为什么去揪别人的一个小问题呢?所以这都是可以用来对治我们自己的。这也是我自己摸索出来的一个方法,我觉得特别管用。我平常喜欢去观察,我经常看见别人的一些问题,这个时候我有时候会有一种心,你看这个人做的比较差,但是我自己就去看我自己更大的问题,这个时候我太惭愧了。我就基本上肯定不说,对吧?我再看见他的问题,我也不说,这也是我们经常可以去用的一个特别好用的方法。 你做的更高一个层次,是不见众生过。今天把上次答应过的,新萍同学特别崇拜蔡老师,那天特别感慨,把蔡老师发的一段话,关于若真修心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即是左。这个解释。今天把这段话发过来了,说蔡老师给他们介绍的方法就是,为什么看见别人的过呢,是因为自己的一些业力和影响,导致我们看待这个问题的角度是这个样子,对吧?最后你会发现,其实你认为的这个角度就是你自己认为的,所以你认为他是有过的。 小琴同学在不在?能不能够还原一下这个场景?我根据这个场景来告诉大家,到底为什么我们若见他人非,自非即是左。 若见他人非,自非即是左,就是我们看见他人的过错,其实不是他人的过错,是你自己的过错,我有两个比较彻底的解决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每个人都有一个生活方式,对吧?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是不一样的,就像我喜欢地上干净一点,他不喜欢地上那么干净,或者他觉得干不干净无所谓,这是他的生活方式。我们能说一种生活方式好,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就不好。好像不能吧?对不对?哪怕我们说有人在背后说人的坏话,我们觉得这个方式就很不对。这只是他生活的一个方式而已。明白没有?如果你把它抽象成为,他就是这么一个生活方式。难道你需要他去按照你的生活方式来生活吗?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够理解我说的这个概念,如果我们把他做的一些事情,哪怕他就是喜欢随地大小便,藏地有好多人都是这样的。他们有好多人还并不适。有一次,这边有个酒店修的很好的,里边特别好。有一些小孩能进去玩,里边有一个特别宽的场地,一个像平台一样,玩的很好,人家要上厕所,他不知道哪上厕所,他找的门后边,就大便了,真的。那你说他怎么能随地大小便呢?不过他们平时都是这样的,只要没有人看见,他就会大小便。只不过你觉得文明应该去厕所里面去大小便,对不对?所以你说他不对,那当然,你这个定义他确实不对,但是这只是他的一个生活方式,明白没有?你说很难接受,但是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对于大梅来说,你的生活方式别人也很难接受。你的女儿也很难接受你的生活方式,对吗?这个时候就是我们修行没到位,所以你们俩才会有矛盾,你也觉得痛苦,她也觉得痛苦,只是生活方式而已。 我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是对于我们日常的大家行为的共识,但是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如果你把它抽象成为这只是他的生活方式。不要去改变他的生活方式就好了。就像以前我跟大家发过几次,一个真正的菩萨是不想要去改变别人生活方式的,但是要让你自己改变,明白没有?你自己可以改,但是我不是强迫你改,我让你看见,你可以改,但是我不会强迫你,我不会说你这个不好。他人的是非,是自己认为的,是过去的记忆融合的一种偏见,心中起的妄念。心里安静不下来,所以是这个非。蔡老师解释的这个已经很有道理了。最彻底的是什么呢? 很简单,跟大家以前讲过。当你练习觉察的时候,你已经看见一切都是个念头了,对不对?一切都是你最恨的那个人,看不惯的那个人是个念头,看不惯的人做的那个事情,是不是你的一个念头?是吧。那个事情也是那个念头,就是这个人有问题,是不是你这个念头?也是。有没有明白?这个人本身做的事情是你给他定义了它有问题,因为这只是你的判断,不是别人的判断。所以这本身就是你的问题,是你认为的,你认为这个世间存在问题,所以它存在问题,对吗。有好多人明白了,这个时候再去看我们平时说的一句话叫:心净则国土净,为什么佛陀看的所有地方都是很好的地方。 如果你还不明白,我再给你举一个更简单一点的例子,以前我也说过,一个女人,你觉得她长得丑?对不对,她小孩觉得她长得漂亮,为什么?这是他妈妈,他觉得我妈妈就是最漂亮的。你认为他丑,小孩认为她漂亮,对吗?那到底这个人是丑还是漂亮? 本身这个人其实已经无所谓丑和漂亮了,因为她如果是丑,她小孩就不可能认为她是漂亮的。如果她是漂亮,那你就不会认为她是丑的。所以对她来说,如果我们说她只是一个最粗浅的念头,只不过他的小孩给他贴了个标签叫美,你贴了个标签叫丑,它们是空性的。只有它是空性的,它才可能既被定义为丑,又被定义成为美。所以你去定义成为丑,那就是你自己定为丑了,不是因为他丑,是你自己下的这么一个定义才是丑。 如果能到空性这一步,那就真的是究竟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我们把它抽象成为一个生活方式。最究竟的方法,其实它是没有判断,它是空性的,我们不需要去贴标签,就是这样的。中间这过程你可以去切换到任何角度,你可能会有不同的一些理解,都是我们自己的一个判断。所以,就像媛媛同学说她先生不配合她,那可能回来以后不跟小孩玩,不跟他们一起做一些亲密的游戏,这是你的判断,对吧?他自己可能也会有个判断,我就是累了一点。对吧?其实如果更究竟一点,就没有所谓的他。一切都是你自己定义出来的,对不对?你认为可能他不喜欢?是吧。这个我们不细讲了,如果你想体会得更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多去练习觉察。阿俊同学说的对,空性有无限的潜能。整个世界都是你定义出来的,今天就到这了。 今天讲的最主要的还是觉察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后面会去讲自他交换,以及在生活中的一些原则。 谢谢大家,今天的作业,大家回头去看一看什么叫止和观,其实里面都是观,你不要看这个标题,里边可能定义的稍微会有一些不一样。我们现在就是用觉察来止,在座上修,我们就是观,但是在观之后,还要去寻求怎么对治的方法,所以大家去看一看那两个视频。 静坐是不是会睡着?那当然会了,这个没关系的,你要是太累了你就睡。等睡了以后你再起来坐,就不用太勉强,这个其实意义不大,你半夜醒来你也可以坐一会也可以的。

校稿:郭丽BJ2405206 燕子BJ2404008 小代BJ2303333 麦田 BJ2404635 陈美霞BJ2407027 子祺 BJ2403146

复核:燕萍 BJ2404748 洪彩BJ2303848 小智 BJ2404004

csz/xiaozhi/dey.txt · 最后更改: 2025/03/11 21:50 由 xiao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