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第24讲:合于道的生活是含蓄的 (24分钟)
2024-06-10
咱们讲合于道,我们说做很多事情要去合于道,其实需要有修行的。道,不是那种直接的,它是含蓄的,像生命一样。生命其实是比较间接的,你不能太直接,太直接了可能就会显得很突兀,它比较含蓄。大家应该以前都谈过恋爱的,你喜欢一个人一开始肯定都不会直接去表达,你可能过了好久才会去说。三十七阿哥,之所以拿他举例因为他交过比较多的女朋友,如果他见到一个女朋友,觉得很好看,他说:我要跟你睡觉。阿Q看见吴妈以后他不是也说的这句话吗?“吴妈,我要跟你睡觉”,吴妈当时就发怒了,就找人打他。你要是看见一个美女,你说:我要跟你睡觉。人家立马就报警,这太直接了。如果三十七阿哥跟他认识的一个对象聊天说:我想跟你一起起床。其实他们是一个意思,但是自己很含蓄,对方会觉得,哇,好有诗意哦!前者说“我想跟你睡觉”,然后她会觉得,这个人太粗俗了,这么流氓的吗?这么无赖的吗?但是你说“我想跟你一块起床”,人家就会觉得,好像很温暖,还是含蓄的。你们不要学这个话去撩人哈,我只是跟大家开个玩笑。
为什么说生命是含蓄的呢?我们修行其实也是这样。例如我跟小慧可说:哎呀,游泳特别舒服,你看在那个大山边上有个湖可以游泳,特别舒服,里边可以仰泳,有阳光、微风,水又很清澈,你要感觉的就是那种无我的感觉。小慧可同学听了以后,哇,这么舒服的吗?那我也去,她也去游泳。她总想,我怎么样舒服一点,怎么样让自己更快乐一点,我要感受到无我。因为奔着这个目标去反而感觉不到快乐,所以当小慧可听见蓝狮子说游泳特别愉悦的时候,她心中想要这个愉悦的时候,她直接奔着这个目标去,她就会发现正是因为她这个目标太明确了,导致她无法达到这个目标,所以她可能要忘记这个目标,忘记这个想法,你只是去游泳,只是去做这个事情,反而那个目标自己会实现,那个快乐自己会出现。
有人说道理我都明白,明白了以后你生活中是怎么做的?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去抱怨为什么这次不让我晋升?你奔着这个目标去的,为什么不让我晋升?但是你平时可能不是在那努力工作;你想要跟别人谈朋友的时候,总是希望最终得到他;你跟别人谈生意的时候,总是希望最后要签下这个单子,你的目标太明确了,反而最后可能导致达不到这个目标。所以这是我们说的在生活中,你可能更多的不要太关注于结果,要重视过程。你太想要快乐,快乐可能不会出现,咱们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想要快乐,这也是为什么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想要快乐,但是为什么他不快乐呢?因为他们都想要快乐,目标太明确了,最后快乐反而来不了,得到的都是痛苦,你会发现很多都是这样的,我们只是去做。
第16章“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mò)身不殆(dài)”。这章很有意思,我今天在备课的时候感触特别深。“致虚极,守静笃”,请问“虚”是什么?“虚”是不实,是无。 “虚极”就是什么都没有,那“致虚极”就是让你到无,这是一种解释;第二种解释说“虚极”它是被动,就是我不主动做任何事。“实”是我要去做,“虚”是被动,“实”是主动,“致虚极”就是被动到了极致。“守静笃”,“极”和“笃”它们应该是差不多的意思,都是一个极端。我们的灿烂的阳光同学说他其实就是“观”,如果你被动到极致你就只有“观”,你在观的时候就会发现也是“守静笃”的,就是“致虚极”,也是“守静笃”。
咱们还有一些同学可能是没有上过天空训练营,现在对于怎么样“观”还不了解,我们教大家的觉察就是在观念头,如果能够一直保持在观念头的状态,本身就是在“致虚极,守静笃”,就是什么都不要做。
我举个例子:我以前有一次在经堂里头开法会,我们这个法会有的时候时间很长,从早晨六七点钟到晚上10点多,在座位上要盘腿,散盘也行,双盘也行,要坐十四五个小时,有时候要坐16个小时,中途的时候有一两个小时出来个四五分钟上厕所,然后马上进来坐,吃饭也在座位上,坐十几个小时。我平时是属于修行比较差的,盘腿功夫也不太好,坐七八个小时没什么事,坐十几个小时腿就会痛,酸痛,痛的时候就总想动,但是边上的人都不动,你在那动就觉得不是很好,那我就开始观好了。我就看我这个腿痛,不就是痛嘛,我知道啊,就是个念头嘛,当我一直在观的时候,后来发现有一个特别好的比喻。因为我不能动,我在观的时候也不动,如果我以后身体真的是不能动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在什么时候你的身体不能动?当你是尸体的时候你的身体是不能动的,其实人在临终的时候他有意识,但是身体已经不能动了,已经指挥不了身体了,他之所以不能说话是因为他指挥不了他的舌头,指挥不了他的口腔,在临终的那一刻,有的并不是临终,可能中风也有这种感觉,在临终那一刻你可能连大小便都是失禁的,因为你身体没法控制他,但是你的意识还在,这种疼痛也在,冷也在热也在,但是你已经没法控制了,你就只能看着。我当时在练习的时候我说:好,现在我就是一具尸体,我像尸体一样去打坐的时候,去静观的时候,就会发现哪儿痛哪儿痒,对不起,动不了,我是尸体,一个尸体怎么能动呢,这个时候其实“致虚极,守静笃”本身就是“观”,这是观的一个状态或者说一种解释,这也是修行的一个方法,也就是说从两千多年前,老子的这种体验是在告诉你这么一种修行的方法。
我们也可以“致虚极,守静笃”,念头出现,你只是看见,“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同时虚极和静笃,死亡也是,一个人死了,其实他已经到了致的极,守的笃,这本身也是一种状态。我们生活中总会去排斥死亡,每个人都怕死,对死亡会有恐惧,他就没有想过,我们一个人出生,从一个精子卵子结合出现,最后到了一个人之后又到老,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其实长期的过程,他不是活着,他不是有而是无,就是一个人正常的过程其实是无,因为你可能死了以后要死很久,你在死之前也待了很久,你活这一段时间可能就那么七八十年。所以生命其实只是死亡之间的一个过程,两个无之间的一个有而已,两个虚无之间的一个片刻。大家现在可以静下来想想,你不用去反驳蓝狮子的话,你可以去体验一下或者说感悟一下他为什么这么讲?“生命是死亡之间的一个过程”,如果我们真的认同了这么一个观点,其实死亡不是突然发生的,死亡其实一直是跟随我们整个生命的过程,只不过在最后死亡的那一刻,最终临终的那一刻达到了巅峰,最后从有变成了无。死亡跟生命其实是一直在一起的,这是第二个观点。就像黑夜和白天是一直在一起,你不能说黑夜里边是没有白天的,黑夜里边肯定也有白天,要是没有白天它怎么能变成白天?只不过是它们相互交织,黑夜里边有白天,白天里边有黑夜。死亡和生命是在一起的。
再往深走一层,也就是时时刻刻死亡都是在我们身上,我们以前讲过说每个人每一刻都是新的,每一刻都在新陈代谢,现在科学已经证明了。也就是说生命和死亡它们本身是相融的,不是排斥的,但是我们在正常生活中一直在抵抗死亡,我们是在和死亡做抗争的,无论我们的科学还是我们自己做的很多事情,我们都是在跟死亡做抗争。
生活中其实都在跟死亡做抗争,每个人不由自主的会这样。过了几千年了有谁不死吗?没有。所以这种抗争是注定会失败的,任何和死亡做抗争的努力必定会失败,没有例外,这个观点可以理解吗?我再重复一遍,任何和死亡做抗争的努力注定会是失败的,这个大家都可以理解吧?因为每个人都要死,无论你怎么样,你是总统,主席还是多有智慧反正都会死,注定会失败,大家可以去想一个注定会失败的抗争,努力会导致什么结果?导致我们就不可能很轻松对吗?也不可能很安静,会有各种焦虑,各种情绪就会出现。
我讲这么多是想告诉大家,我们现在生活中的很多习气、烦恼或者情绪很有可能就来自于我们对于死亡的恐惧。举个例子:我们之前天空训练营很多同学说,每天练习吃饭觉察我要花半个小时,这效率太低了,他为什么会希望效率高呢?因为很有可能是对死亡的恐惧,因为我希望让自己更强大,要过得更好,其实潜意识是一种对抗死亡。有的人说不一定。
我再给你举个反例,这是一个很真实的例子,是我自己的体验。大家也知道我以前的背景,在互联网的大厂里头其实做的还可以,自己创业做的还可以,所以做事很讲效率的,我从什么时候开始放松下来了呢?以前我做事规划性目标性非常强,我对于自己是这么要求,我对于别人也是这么要求的,以前小咚和海浪做过我的助理,跟我一块干活他们压力很大的,因为我经常批评他们,这个事没做好,那个事没做好,但是现在你看,我在必经之路批评人的时候还是比较少,虽然有时候我也拍桌子,但是很快就能过去。
我什么时候开始放松下来的呢?这种状态还有的哦,就包括最近小谦和皮蛋同学刚好有空在寺院里头做义工,那天就给我发个消息说:哎呀,对不起,蓝狮子我们可能迟到了,我们有点事耽误了要迟到了。见面以后我跟他们说:没关系的,你别说迟到10分钟,就是迟到一个小时也很正常,你不来其实也没有关系。他们干活很积极很快,我说:不用那么快,慢点。干完以后,我说:我们坐下休息会。
就是什么时候变成这么一个状态呢?告诉大家我自己的体验,有一天我忽然明白,我说:我可以随时准备去死。就是我现在死,我觉得也可以的,它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事,如果你让自己随时准备去死都是可以,就是死亡是随时可以接受的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事情自然而然就不会想着要提高多大的效率,你不会想到一定要怎么样怎么样。有的同学说这样的话岂不是躺平了?请问现在必经之路里边做志愿者的,蓝狮子躺平了吗?我相信我在志愿者里面做的工作应该不比其他小七做的少,而且每天起的也很早,睡的也很晚,每天干活还挺卖力的,但是对我来说又不觉得这个事情我做了多少一样,我这个时候对于事情的看法就是:现在需要我做,我好好去做,什么辛不辛苦,我连死我都随时可以去死,都可以接受,我怎么会在意辛不辛苦呢?所以其实这是一种心态的变化,就是当我不恐惧死亡。
我以前不是这样的,以前哪怕我出家了,我做修行人,也会想着我在十年之内的成就,然后花三十年四十年去弘法,我要活到多久多久,弘法我要利益一千万人或者一亿人。这种目标就定的很好,人家听了以后肯定随喜赞叹,但是如果我这么讲,那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那一定是修行还不够好,还是世俗里边的想着怎么样让自己变得更加有价值,让自己展现更有效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还是在跟死亡抗争嘛,什么时候你跟死亡不抗争,你觉得死亡也挺好的,我不是说一定要去死挺好,而是说死亡这件事情其实一直在伴随我们的,这个时候你会发现生命就开始变得放松了,这个时候你才真正开始热爱生命,就是你能够热爱死亡你才有可能开始热爱生命。
我现在说这种玄里玄乎的话说的好像太多了。我们反过来说好了,就是你对抗死亡,你一定不满足于现状,是不是这样?因为你想更有效率,你不能让自己太放松,你不能让自己没有用,你要让自己很有用,让自己成为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人,你之所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一定是不满意现在这样的,所以当你真正的能够接受死亡,你才有可能热爱生命,当我接受的时候我发现每一天都挺好的,每一天醒来都是新的一天。
咱们的绿荷同学在不二飞船里边经常会发一个能量语,说的特别好,她说:“每一天早晨醒来,你要去感恩,我又有24小时啦!新的24小时。”你不再有任何野心,但是你对于生活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感恩,你觉得我第二天我还可以去做,这个时候你会热爱生命的,你会活的很自在,那种状态你会发现,很多烦恼它可以瞬间消失的,为什么?因为我随时都可以去死,我还怕什么烦恼?我连死都不怕,我还怕烦恼吗?你不怕它!你真正接受死亡,这个时候你可能才会懂得如何去热爱生命。
我们讲效率、提高效率,从某些意义上可能是因为你恐惧死亡,我并不是说我们生活、做工作不要有效率,你当然需要有效率,你在有效率的时候,可以有效率,但是不要因为这个事情产生焦虑。你说吃个饭都希望自己更有效率,又不是有什么事压着你!上次是咱们的一滴水同学,你一个出家人在寺院里边,你吃个饭慢点吃好了,你担心什么?要那么高效率干啥?
我们所谓的这种时间意识、金钱意识、效率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觉得很有可能是因为对于死亡对抗的太厉害,如果你把死亡当成敌人,你可能也会把你的生活、生命当成敌人,所以你对于很多事情是不满意的,你需要更快、更高、更好,你会去否定自己,你无法去爱自己,无法爱生活。
大家应该还可以看见一个现象,任何一座大山,它一定得有一个山谷,它一定得有一个特别低的地方,没有这个特别低的地方,就没有那个特别高的地方。你说:“我不要这个山谷,我就需要这个高山”,那没办法!那是一个高原,那不是一座山,就是整个都很高,那就没有山了,你要有这个高山,就一定会有山谷,山越高,这个谷就越深,必须的!生命也是一样,你要热爱生活,你一定得接受死亡,你要有这个高山,你必须要接受这个山谷,打了个比喻。山峰和山谷是相互依存的,不可能只有山谷没有山峰,也不可能只有山峰没有山谷,它们是相互依存的。生命和死亡,它们也是一样的。所以说,不要对抗死亡,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它,你要知道死亡,其实是最终我们每个人都会走向的一条路。死亡是虚极,它也是虚极啊,中间是生命。
上次跟大家讲过,有的人说,“我怎么样才能不对抗死亡?我怎么样才能不惧怕死亡?”大家还知道吗,什么样的人才不怕死亡?记得的同学可以打在公屏上。“爱”!当你真正的爱一个人的时候,其实你是不怕死亡的,很多处在热恋之中的情人会说一句话,“我愿意为你去死”。咱们的一些修行人也是,愿意为了利他而去付出一切,其实这个时候他是不怕死亡的,你爱人的时候,你是不怕死亡的,真正害怕死亡的人,他是不会去爱人的。你会发现,有的人说“我没有爱的能力”,因为从某种意义上,他是害怕死亡的,他没有爱的能力,他不会爱人,他会爱什么呢?他会爱钱,或者说他会爱某一件物品,为什么?因为那个物品它不死,人会死,你爱的这个人,以后他会死的,但是这个物品不会死,所以他会爱这个物品,物品为什么不会死?因为它没生过,它从来不生。你会发现,那些真正特别爱钱的人,他很难爱人的;真正特别爱人的人,他会不那么计较钱的。
所以真正的生命,其实生和死它们是相融的。我刚才从头到尾把这个逻辑给大家讲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