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第4讲:无为与顺道而为的区别? (21分钟)
2024-05-03
修行不要做一个旁观者。有一个观点挺有意思。他说他本来是想过来看一看,发现其实还不如不来。他后来总结出来一句话说,若要爱,请深爱,若不爱,你就要离开,你不要在边上看着。看着真的很累的,又让你做作业,你又没有什么感觉,你又想继续看,所以让你做,必须得要编一个,你编了以后,老师还得给你编的东西去点评。你为了证明你的这个编的是真的,你还得假装的回应他的点评,这太愚蠢了。当你作为一个旁观者时,你会很累,你的老师也会觉得不值得,或者你的学长,我们都是在浪费时间。同时,你真的无法体会到修行的乐趣,因为你把它当成一个学知识。有的人说我们的课能不能旁听?说实在的,我真的不是不愿意让他旁听,就包括咱们现在磨砺班的好多同学,其实他就是在里边一直在旁听。基本上平时也不练习,别人是偶尔不练,他是偶尔练一次,那你其实意义不大。作为一个旁观者,你会发现just so so。但是如果你真的想要修行,你要深爱,你要全心地去投入进去。深爱是什么?你深爱两个人就不叫深爱。你真的选定了这么一个方法,你认定了这个方法,其余的方法,你就可以先给它放一边。你什么时候彻底觉得,这个没什么用,我已经确定了,那你就换一个,你也可以完全离开,你更认定另外一个方法,你去那个地方好了。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明白,因为我们这里面有好多同学,其实他的见识比较多,比较聪明。他总是在比较,这个方法我要比较一下,那个方法我要去比较一下,这个地方我去比较一下,那个地方我去比较一下。是不是?所有还在比较的,我告诉你,都没入门。我们昌华同学不知道来没有?上次他自己皈依的师父,应该也是一个挺厉害的师父,跟他说,你修行还没入门。昌华同学可能当时就蒙了,学了这么长时间,都当老师了,都是昌华老师,蔡老师,很多粉丝的。他的师父跟他说:你没入门。当时昌华同学在写申请的时候,就把这个事告诉我。我说你师父说的是对的。我不是说为了让昌华感觉好,我说对的。因为我也认为他没入门,我不是说他对于修行的,对于觉察的理解深和浅,和这个没关系。
真正的入门,在我看的,如果一个人修行的入门,他有一个特点,如果你不符合这个特点,你肯定没入门。如果你符合这个特点,当然你不一定真正入门了,但是你不符合这个特点,是肯定没入门。哪个特点呢?你还在到处跑。例如说,你发现另外一个地方跟你说,这个老师,这个师父特别厉害,很大的活佛,然后他的修行很好,他教的东西也很有用,你去那,好,那你就去了啊。这个地方说,这个地方他不要钱,然后你又到这边来了。哪个地方,哪天,好像是佛陀来了,说这个地方就是佛陀,佛陀再现了!他讲的东西很好,你又去那个地方了。我告诉你,如果你有这个心态,那就是没入门,无论你自己讲佛法讲得有多好,有这么一个心态的人就是没入门。
有的人说,那我学了以后不得到处参法吗?不,那都是你学到了最后,你的师父跟你说,你差不多了,你可以去,相当于让你更加圆融,对不对?像藏地,他学法,学到一定程度了以后,他为了以后很好的去传法、弘法,他要去接很多灌顶,到处去拜很多上师,去接灌顶。因为他自己,真正任何一门到了顶端的时候,你再去接别的灌顶,他只不过是形式和路径的变化。你已经知道山顶的风景了,你登过山顶了以后,你只不过要走不同的路。因为众生是不一样的,去接引众生的时候,你需要有不同的路,对不对?所以最后他到了山顶以后,他还需要去接好多这种灌顶,最后他可能去接引不同的众生。但是你在开始修的时候,一定是很坚定的。
我不说别人了,我就说我自己。我当时,其实对于我的师父,是没那么大信心的。但是我自己慢慢培养这种信心,我当时给自己的要求是什么?我说,如果我真的选错了,那我也认了,我这一辈子就认了这个方法。要么,就让我修成了,要么,就让我死在这个路上。这个时候,你就很坚定了。你不会说,隔壁又来了个大活佛传法,对不起,我不去。再好的法在这传,离我很近,我也不去。哪怕在我们这个寺院里边,是另外一个活佛在那去传法,不是我的上师在传,我也不去,我连边上去看一眼,我都不看。因为这个可能跟别的不一样,这个传法,涉及到会建立某种不一样的关系,这个和你去听别人讲法不一样。所以,你得有这种态度。
我不是说希望所有的同学,都留在必经之路,要听七哥的。我每次都跟大家说,我说如果你的这个师父,真的给你有一个特别的安排,你就去听你师父的,你不用去听我的。因为在汉地有很多师父,其实他没有这种安排,他只是一个皈依的,偶尔有什么问题,可以问一问他。他没有给你修行途径上的安排,你又希望去学习在生活中修行,那我很欢迎你来。但如果你发现有另外一个地方,可能比必经之路更好的,我也很欢迎你去。但是我不赞成的是什么呢?是我两个地方都听,这真的没必要。所以这就是我们一个修行态度上的要求。你得足够的相信和定下来。这个相信不是说,你第一次来,我就希望你要相信这个蓝狮子,要怎么样,其实做不到的。
修行的入口,就是进入修行这条路的人,他有两种人。第一类人,他直接能信,真的可能很快就能相信。例如我跟某个同学聊了以后,或者说,他接触一段必经之路以后,他就特别相信宗翎老师、蓝狮子,觉得在这里面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做,这是一类。第二类是什么呢?他是有理路的,他得去分析对比,看了很多以后,最后决定相信,他中间还得有一步。如果你开始不太信,你可以去分析对比、去看,看一看这个人,值不值得你去相信。如果你真的会有一些宿世的因缘,可能有些东西你就不用去对比了,你自己就会知道,怎么知道的呢?他就是当时就知道了,你就很坚信,他没有理由的,有很多人是没有理由的。那有的呢,特别是咱们现在这个时代,很多这种知识分子都很聪明的,都害怕上当受骗,所以就会去各种对比,其实可以的。但是还是那个要求,一旦你真的愿意做,那你就认定了,大不了弄错了,我就死在这个路上。在必经之路不一样,我们还不是坚定的说,我们这种学习,涉及到什么样的师徒关系,是不是?要建立什么金刚的这种几辈子的联系,没有的,我们不是。我们只不过是用这么一个,就像一个禅修的,一个生活中修行的方法,如果你相信这个方法,你就深信他就好了。所以若要爱,那就请深爱。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个就不用解释了,就所有的其实都是相对出现的,而且都不是绝对的。我要重点讲的是后面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就是圣人他做事他是无为,就是他又没有行动,他教化人他又不说话,处不言之教,其实真正的你去看,什么叫无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
我其实有一次我是从身体的感受上面都能够体会到那种,就是你明明发现整个人身体都他都不是自己控制的,但是这个呢,他还不是一个真正的无为,真正的无为,其实就是你感觉就是没有自己的那种,你不是那种造作出来的。我只能怎么样去讲,我的理解就是你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你走路的时候就在走路对吧?吃饭的就在吃饭,就这么简单,这是无为。什么叫有为呢?我们举个例子就是,我想吃点更好的,我想让小孩报几个培训班,他不是报培训班这就是有为啊。而是说可能刚好碰巧所有的人,老师都要叫报,那你也报,那其实这不叫有为,这叫无为。因为它不是一个你特地想要去,你想要达到某一个目标去做的,你不是的,你只是就像一个镜子一样,你出现了一个物体,它就反映了一个物体,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就大概是这样的,就是无为。
所以这是一个我们可以粗浅地去理解的这么一个概念,就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什么呢?就是不言这个也更好理解一点:就是你不说,我们绝大部分的人就包括咱们现在群里的这些同学都习惯听,就听我说的话,但是他只能听这些话,他连这些话可能都听不全,他就忽略那些没说的。包括咱们这个前两天在八期和九期里边,我都故意去刁难过一些同学,就是他们加我为好友;我特地把我们的微信沟通,建议的那个图发给他看,有的人看了两遍还没明白,还没明白为什么,我在说什么。因为他加我几次,他都不写原因,我这明明已经说了,他都不写,他还是这么加,然后我说你再看一遍,他再看一遍,怎么了?一条一条对照,没问题啊,他还不明白我在说什么?对吧,所以有的时候我们无论是听和看,其实你都只能够看见你想看见的一些东西。
东山再起,其实讲的是谢安,他当时应该就是国家的一个东晋的时候,是一个宰相,很高的官了。然后,他老婆就说你天天忙工作,忙国家大事,你怎么不教育教育你儿子,每天儿子都是我在教。谢安说,我一直在教啊,他就说了这么一句。他教不是他在说,他用自己的不言之教。所以很多同学,我建议大家真的你要想跟蓝狮子学,你不只是要去听他说什么,你要去听他没说的,你要去看他做的。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就是万物作,万物性作而不辞,就是我不说,辞可能是说,也可能是回避,反正各有各的翻译,这个没关系。你从后边的意思,你就可以看见前面的意思;然后生而不有,就是我让他出生了,我又不拥有他。这其实这一段说的是天地的这个德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嘛,就天地和自然的这么一个德行,就他们的做事的方式。为而不恃,就是我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我不以此觉得这是我做的。
我们经常会做的是,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为什么你还不认可我?我给你让座了,你都不说声谢谢。为而不恃,就是你不要以此作为一个筹码,你去要求什么。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就是这个事情做成了,你也不要说这是你的功劳,你不只是不要说,你连想也不要想。你越是不去说,不去想,不去要求这个,夫为弗居,是以不去;你越是这样,反而你的功劳一直在,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说,你没有去明确要求,那别人也没办法去把它拿走,也没办法去反驳你,你没有说他是对的,那就没有人说你是错的,你不居功,那别人也没办法把你这个功劳拿走。所以功成而弗居,这是他这个意思。这里边我之所以说它很重要,我告诉你,这里边有两点,在我们生活中应用会非常的重要。
第一点,就是我们说的所有的概念,我们对人的所有的判断,包括你说这个人很讨厌。那天是谁问我一个问题,说:怎么样跟那些不喜欢的人交往?他说怎么样能够跟他们交往的时候更加圆融。我说不是跟他们圆融的事情,是你有这个“不喜欢”在。因为你有这个“不喜欢”在,你还要非得要去圆融?那怎么可能呢,那你这太虚伪了。修行是让你教你怎么样虚伪的吗?是让你怎么样做的更加让别人看不出来你很虚伪吗?看不出来你真实想法吗?不是的!这就相当于你是要求自己在太阳底下走,又不要影子,怎么可能呢?那根本的原因是你不要在太阳底下走嘛!而不是说你不要影子啊!你说:七哥,怎么样让我这个影子没有啊?你不要到太阳底下走就没有影子了吗?你没有那个不喜欢的人,那你怎么还会不圆融?你不会尴尬了,对不对?所以一定我们要把这个逻辑搞清楚,所以我们前面,那怎么样才会把这个消除呢?就是你要知道,你的所有的概念的定义,都只是你的定义,你认为这个人邪恶,那是你认为的邪恶。你认为这个人丑,是你认为的丑。你认为这个人美,是你认为的美。对吧?都是你认为,你可能前一刻认为他美,你下一刻知道他的阴险了,知道他是整容了以后,你就会厌恶他,那时候越看越丑,这都是在你一念之间的。
所以,这个在修行里面,还有一个大家应该知道的,就是特别是修密宗的,都会要求静观,什么叫静观?就是你要视师如佛,你把自己想象成为类似于你的本尊那,什么的,想成文殊菩萨。就是我经常就这样,我有时候出去我走路,我感觉我就是文殊菩萨。我左边拿本书,右手拿把剑呢。那我把自己就想象成这个样子,那其实这是一种啊。
还有一种静观,就是你看见任何的,那我们说你视师如佛,其实很难的。但是他有一种方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什么方法?就是,你看见他的缺点,你要知道这只是你的概念。它不是真的是这个样子的,这是你的概念而已。这个时候它就不是真实的,只要它不是真实的,你就没有必要去执着它。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静观的方法,你所有认为别人不好的东西,都只是我的认为而已,所以你不要去加强它。这个时候你的很多喜欢和不喜欢,自然就没有那么坚固了。我们平时不是这样的,我们认为这个人不好,立马会想到很多很多事情证明他不好。另外一个认为他好的人,也能想到很多事情证明他好呀。你认为他很丑,你找出很多理由证明他丑,但是他儿子他找很多理由说他美啊,他不是绝对的!他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你自己的世界。所以一定要当你明白了这个事情,你在生活中,你说你看见老公很多的问题,那你每天都在找他的问题。昨天晚上自然大姐,她说她这几十年一直找她老公的问题,那都是她看见的问题,都是你看见的,如果你能认识到这一点,你的就没那么坚固了,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
这样的话,你可以破除你自己很多观念上的东西。就是这都是你自己认为的,你一定要知道这不是事实,就没有所谓的这种事实,只是你自己这么认为的,不只是说别人认为可能跟你不一样,而是你自己可能过下一刻钟,你的认为还会改变,所以他本身就不是真的。斯知美之为美,斯恶矣,斯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高下相倾,长短相形,都是你自己的定义一切都是你的这个定义。就是,你不要被自我给骗了啊,你不要去加强它,这个定义也没有说它不让他定义了。它定义了你看见它就好,就不是说又想这个事了,你这一纠结又在加强它。那我们知道,这都是我的定义,那本身这就是一种静观。
第二个,我们去讲不言之教,无为之事,圣人都是这么做的。然后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咱们那天是慧心同学问:他说,我的小孩在学校里边,不怎么跟同学说话,我害怕他被欺负,我还特地给他去报一些什么培训班。你看,这就不是处无为之事了,这就是他在造作。本身小孩自己都说:我觉得我一个人待着,不跟同学说话挺好的,我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如果这个小孩自己说:妈妈,我特别想跟同学说话,但是,我就不敢说,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你是可以帮他。但是他不是的,他觉得很欣赏这么一个状态,你非得要把这个状态给他破坏,你觉得不说话是不对的,一定要跟他们说话。哪天他天天说话,你说不能说话,上课怎么跟别人说话呢?这就是在造作,他本身是一个挺健康的。
我说,如果你这么下去,你小孩他确实会出现很多问题,他这里面问题都是你搞出来的,不是他本身存在这个问题,他自己没有问题,你认为他有问题。你小孩哪怕是在这一个学校里边应试教育,他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你非得要说你们每天这么辛苦,就跟坐监狱一样,特别痛苦。那小孩觉得真的好像我们是这样的。你觉得他很痛苦,所以他痛苦了,对吧?这样的话,他本身没有问题,你非得要给他制造问题出来,这就是有为!例如说他本身是不怎么讲话,他也不怎么爱动,那也挺好的,那就并不动好了,我们去关注就好了,那就是无为。
那不言之教是什么呢?那我们特别是对于小孩也好、同事也好、下属也好,你自己是怎么做的。你不要嘴上是说,好好学习,要养成看书的习惯,你天天玩手机打麻将。你让小孩在看书,这个太过分了,天天让你看书,你受得了吗?你一个成人都受不了我们的这个Magic,麦秸壳同学有一次太搞笑了,他说我要去告诉他怎么样去控制情绪。一早醒来以后,不要哭,怎么样控制情绪,答应了的事情要做到。我说你都念了博士了,你们小孩才五六岁,然后要求他怎么样控制情绪?你自己的情绪,一天到晚打小孩都没控制住,你不要求太过分了吗?你这叫不言之教吗?你这只是言,你不做。我们当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必须得,我们要怎么样,但是你有一些很明显的,你不能够要求太过分。
当然,你的自我会认为这个是对的,这是为他好。但是,真正你会发现很荒谬的,你要求一个五六岁的小孩,控制自己的情绪,那就不是小孩了。他如果真能控制情绪,那会吓坏你的,他每天一声都不吭了,你又着急了,我们小孩怎么都不哭不闹的?我们讲要言传身教,我不是说,你不要言,你可以言传,但更重要的就是身教,你说什么没用的,他们会看你怎么做。当然也不是说你真的这么做了以后,小孩就一定会那么做,我们也不是要求他这么做,至少是你自己在这个方面,你不能够要求太多,你自己做不到的一些事情,要求一个小孩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