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蓝狮子在深海班的的叮咛2
2025.4.23
深夜了,跟大家讲一件刚发生的事:
刚才有必经之路的同学求救。
同学在必经之路学习,认识了另外某个同学,看他的朋友圈,觉得很好奇,交 2000 块钱,学习如何让老天爷为自己所用,学习宇宙语,学某个“神奇咒语”……
一段时间后,出现了类似“走火入魔”的现象,出现幻听、幻象,类似附体等,火急火燎找蓝狮子求救……
我了解情况后,是真的很无语!
我想再次提醒大家:
修行一旦走错了路,风险很大!三思而后行!损失金钱是小,走错了路,是大。 越神神叨叨的,越不要信! 真正的修行要追求智慧,不要追求类似财富、神通,或其他福报! 当你内心足够定,就不会受到诱惑!
也有人加入必经之路,是想通过必经找收费学员的……
海的誓言:如此珍贵的老师不信[难过][合十][合十][合十]
这件事,我了解的情况,如实讲述:
- 是A 同学在读书群加了 B 同学好友,看了其朋友圈,主动找 B 同学想学习的。
- A 同学出现了状况后,B 同学好像说教不了,主动退款了。
- A 同学找了一些师父处理念经什么的,好像也解决不了。才找蓝狮子。
- 通完电话后,A 同学说:感觉问题彻底解决了。我不确定,只能以观后效。
其中,B 同学的意图,目前不好判断。
小默:想到蓝狮子反复强调的:
【宁搅千江水,不动道人心。】
去年Y同学经常给我发链接,说某个老师讲的很好。其实我真的不感兴趣。
但为了带她,我还是会去看一下,了解一下,好跟她有沟通的语言。也想看看水平到底怎么样,会不会把人带偏,能不能放心让她去那边。
后来有一阵我都在想,要不我也去潜水进去探探底。但是想到我水平也不咋滴,还根基不稳,其实也没有能力辨别。而且跟着一个老师学习的原则不能违背,就选择没去。
后来发现,这可能也是一个考验,不去是非常正确的选择,特别庆幸。
自我太狡猾,修行真的很容易走偏,老实听话为上上策。[合十]
俊池:我也有同感。
经常有同学跟我提某老师讲得很好,必经内外的老师都有。其实我真的不感兴趣。
不是说我早知道那课好或不好,只是学了觉察之后,我看见了自己的习气,好奇心重,总怕错过了最“好”的。
不在“降伏其心”上用力,顺着自己的习气再去学更多?看见了,自然不想去了。
蓝狮子:各位新同学,大家学习了觉察,可以试着从修行角度理解一下这个故事[抱拳]
当我们观念头时,我们的念头,就是风雨,就是雷电,但你只是“观”,只是“知道”,不判断,不跟随,不被其带走
当我们被念头带走,会有各种烦恼出现,正如我们在风雨中奔跑。
当我们提起觉察时,那些情绪都会消失,此刻我们回到了家中。
蓝狮子:
【阅读理解】20分:
背景:这是【利心号同学群】的聊天记录。群里大多数成员是利心号毕业的同学。群里偶尔有人交作业,偶尔闲聊,蓝狮子偶尔进群观摩。
问题:蓝狮子转发这个聊天记录到深海班,说: “看见小默的不容易![笑脸]”
请问:从修行角度看,你从聊天记录看见了什么?
要求:300字以内,简要描述你的观点。自愿参与。
(请各位同学注意:本群8:15前,不要插入别的聊天主题!)
@所有人
蓝狮子:
评分标准(出题人的个人标准):
- 燕斋同学一直在自我的世界中,看不见其他。(5 分)
- 燕斋同学的小黑狗:(5 分) 表面上是在交情绪觉察作业,其实,根本没想解决情绪。背后还隐藏着,告诉大家今天是自己的特殊日子,希望别人看见……
- 小默船长的见地,很高:(5 分) 别把自己看的太重,全然爱别人的时候,你才会真的变得很重。 让我震撼了一下!
- 小默船长的随顺:(5 分) 自己的用心点评没被同学看见,不计较。 同学需要祝福,就给她祝福! 我觉得自己应该向小默学习。
供大家参考!
2025.4.17
@许跃 @安然 自己平时散乱的时候、被情绪控制时没觉察,你们不担心,也不练习。
但很担心自己很专注做事的时候,不能保持觉察,对吗?
这是个很好的应用场景。
你可以尝试一下,就是在讲课中,做即刻觉察练习:
试着提起觉察,知道自己在讲课,也知道同学在听课,知道一切的正在发生。
(安然:@蓝狮子 [合十][合十][合十]
我专注讲课的过程中,如果同时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状态,就会被分神,因为有些学生需要去提醒
专注讲课时,常常哪怕只有几个同学积极回应,就感觉这节课状态很好了,讲的很舒服了 ,但有的学生可能就没能跟得上
没办法兼顾到,这是我想解决的具体问题)
就像蓝狮子在直播分享时,会分享内容,会注意到同学的表情,也知道公屏上的内容。
我貌似没觉得冲突了。
是知道,而不是关注。体验一下。
(严磊:@蓝狮子 老师 ,是不是可以把觉归为下面四种情况? 1、不做事只观念头:静坐觉察 2、看到念头回到当下继续做事:动作觉察 3、完全沉浸在事情中:专注做事,产生心流,没有觉察 4、我知道我在做事:带着觉察专注做事)
我说一下我的理解啊,看能否讲得清楚一点。[汗]
觉,觉性,一直都在。
觉察,是名词,也是动词。就是提醒我们,此刻回到觉的意思。觉察,回到“觉性”来“观察”。虽然不是很究竟,但也说明了部分意思。
觉,从来不是单独的。没有事情发生,她也就没有。有事情发生,她也就出现。
我不知道有谁用语言描述清楚过没有。我感觉描述是真的很难。但体验过“觉性”的人,是明白的。就是知道风吹过,知道有鸟在叫。也就这么简单。
说“觉”没有,也不是没有“觉”,而是,觉,就是那个“没有”。
所以,觉察,是什么?
或许不好说,我定义:知道此刻的正在发生。
这也不是最合适的。比喻是最合适的。
所以,我总说:你本是天空,看云起云落。
天空在哪里?
没有云,也没有天空。
因为它真的空啊,什么都没有。
很难描述觉察是什么,但可以说:觉察不是什么。
专注,不是觉察。
(但这么讲,好像也不对的。因为觉性一直都在,专注时,也在,怎么能说专注不是觉察呢?)
没办法,也是偷懒的办法,就是简单练习。
哪天你是可以体会的。
大概明白方向,就简单练习就好。
如果有怀疑的,就用它来练习看见某些习气、模式、对治情绪。 这些总骗不了人,也马上能看见效果。
等练习到一定程度,自然就理解:哦,就是它!就是这样!
原来一直都是这样。本来就是这样。
所以,我说:
很多人每天都想追求真相, 但真相每天都在他们身边发生, 而他们每天都在错过。
很多人每天都想好好修行, 他们想找个更好的地方, 找个更好的老师, 找个更好的方法, 找个更好的时机, 然后才能好好修行。
只是他们不知道, 最好的修行地方,就是当下的环境。 最好的修行老师,就是生活的安排。 最好的修行方法,就是降伏自己的心。 最好的修行时机,就是当下这一刻。
所以,他们一直在错过。
我想,还是我智慧不够吧,还是讲得不够清晰。
我也只是讲我体会到的。可能还有更深层次,更究竟的。我不知道。
我讲的这些,不是佛经上看的,是自己的体悟而分享的。可能也不够准确。
群里有不少同学学佛多年,也有实修体证,若发现我描述有不妥之处,也欢迎私下告诉我[抱拳]
对了,今天的记录,大家别转到非摩鱼班群里了啊。
其他同学看了,会懵的。
补充一点,
当某一天,你真真切切体验到,自己就是那个“没有”。你就会明白我讲的内容。
而通过咱们的静坐觉察练习,是可以体验到的。
嗯,好像就是这样的。
豪锅也斗胆补充一点,
配合“无我利他,纯粹一点,再纯粹一点” 服用,风味更佳[耶][偷笑]
补充很好啊。
当一个人足够纯粹的时候,就没有“自己”。会发现,没有什么是值得恐惧的,也没有什么不能失去。
56岁,对企业家来说,正是当打之年!
因抑长年因郁症困扰,不幸去世。
死因说得含糊,应该非病逝,也非意外事故,有可能是因抑郁而自杀吧,我猜。
这位企业家,世人追求的事业、财富、名誉,应该他都拥有了,但还是被抑郁症困扰多年。有些可悲。
更可悲的是,世上还有更多人前仆后继地追求这些,以为获得了这些就能幸福!
豪锅:这就是我们要远离的颠倒梦想。
修行不是为了幸福,修行是为了醒来。
2025.4.16
别,不用引导。
小孩受点委屈没事的。
(其实我想说,没智慧,最好什么都别做。别把孩子带歪了!)
(定心:七师父,有个问题我想请教下您:
是这样,昨天我儿子在学校,因为可能走神了,拿着铅笔尺子,他老师以为他在画什么东西,然后就跑过来把他铅笔尺子橡皮扔地上了,结果不小心还把他卷子撕掉了。
孩子委屈也很伤心,哭了,他老师还来句我从来不相信眼泪。
听完我很恼火老师也很心疼孩子啊,然后也不知道咋引导他。
因为对于他来说,引导的好就是个好事,引导的不好就不太好。
我当时是这么说的,你老师是在发泄情绪,那你当时是什么感受,他说了之后,我再说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就需要注意一下,你现在知道她是会向你发泄情绪的,你就要在她课堂打起12分精神,不能被她抓到。
问题: 其实我是觉得这样引导也不是很好,所以希望七师父给点智慧,我灌到脑子里,然后去引导他)
经常很多家长,其实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听自己孩子讲述,就觉得是事实。然后气得暴跳如雷。
气愤不过,家长还到蓝狮子这里指责老师,问:为什么现在老师素质这么差?
我也没法说,因为我也不知道事实。但我想: 一个几岁的孩子真的能讲清楚当时的情况?另外,到底是谁素质差?
我说一个经历。
记得有一次,女儿上小学回来,说被老师批评了,很伤心。具体因为啥事我忘了。
我当时抱着她说:走,跟我去学校,是哪个老师批评的我闺女,告诉爸爸 ,爸爸把他拉出来打一顿。居然敢批评我闺女,看我不打哭他!
女儿连忙阻止:不用不用,就说了几句,不能打老师的。
我说:好,那就算了,下次有人欺负你你告诉爸爸啊!
其实吧, 孩子就是求个安慰, 大人总想给他智慧。
问题是 大人自己脑子一团浆糊, 还总觉得自己是很厉害
定心自己经历的,也只记得那些不好的。
定心,要看见那只小黑狗。
现在很多家长,自己打孩子,骂孩子,罚跪,甚至把孩子赶出家门,或者扔到马路上……
家长这么做,都觉得没什么。
但,如果老师批评了几句孩子,家长就觉得这不得了了,这要是让老师继续下去,天都要塌了……
很有道理,大家认真看看。(夏凡:低龄孩子的表述,不会说谎,但会添油加醋,他有时候搞不清是他自己的想象还是事实。
如果觉得没其他小朋友厉害,他会添加想象。同理,如果觉得事情还不够“惨”,他也会添加想象。
如果一直问下去,圆明园都是他烧的。)
修行也是如此。
藏地经常有不少法会,还有大活佛传法,很多人东奔西走去参加。
但只要不是我自己的师父传法(或者不是师父让我去),我都不参加,看也不看。老老实实,安安静静做自己的功课。
不是那些大活佛不厉害,他们很厉害,有点甚至比我师父名气更大,但与我无关啊,我有自己的师父,有自己的修行方法。
继续说啊,再回到必经之路,
很多同学看见这个活动很好,想参加,看见那个活动很好,也想参加,一会儿天空营,一会儿深海任务,一会儿……
其实,就是心不定。
有一个词,叫FOMO,好像叫 Fear of Missing Out。
应该可以翻译为:错失焦虑症。
大家看看松松之前发的 Joy 的【工作中修行】的任务挑战记录,Joy 在那个期间,专心做这个任务,每天都有一些小的挑战和实践。
蓝狮子闭关,她也在认真践行。蓝狮子没有给过一次点评,但这不妨碍她老老实实完成任务。
还记得蓝狮子以前讲过,自我的特性之一是:喜远恶近。就是喜欢还没有的,忽视当下的。
我们经常会不知不觉被这个习气戏耍。
修行,其实不在我们做了什么事, 而在于,我们是否看见我们做事背后的习气。
(我没想到这点。(刘伟:师父:下午好[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就是“哦”
不跟随虎斑猫说的话。
只是知道。 所以白猫只是回答“哦” 只需回复一下哦。 该干啥干啥
这会骑车路上 等红绿灯觉察时 突然想到的)
虎斑猫说:我可是死了 100 万次的! 白猫只说:哦。
我的理解是: 对白猫来说, 她有一颗安定的心。 别人成就很大,挺好, 但与我无关, 我只是安静做自己。)
不是好事吗?
一方面,练习即刻觉察,是帮助你在生活中保持觉察,不被情绪、习气、妄念等带走。现在你专心做报告,没有被带走,不做即刻觉察,并不是问题。
另一方面,你在做报告的过程中,想起来:我要觉察,提起觉察,感知动作,看自己的在思考问题,其实,不会影响到你做报告,你可以试试。
总之,要明白即刻觉察的意义,不要刻意追求即刻觉察的数字。
(济波@蓝狮子
老师,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哈
我日常工作是要复核审计报告,这个过程中是要用脑子运作的,需要专注。
我不用脑子的一些动作觉察可以保持时间长点,但如果复核报告的时候,专注进去一个小时就过去了
您对于头脑比较专注的时候,如何练习即刻觉察有什么建议[抱拳])
当你知道你在专注,知道你一直在焦虑,此刻,你是自由的。
你可以选择继续专注,也可以选择暂时停下来。
你可以选择继续焦虑(傻子才这样选),可以选择回到当下。
这就是:能看见,才自由。(济波: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忙,是念头一直在忙的事情上跟随着,一直相续着)
2025.4.15
修行,是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就如你这次看见了自己“不堪”。
想要真正走上修行之路,需要勇气的。就如你这次的主动道歉和承担。
(喆予:今天想起老师很多次
每次想起就想哭
想起初恋男友得知我不要他的时候
想起初中英语老师因为我骄傲自满骂我的时候
我从来不觉得鲁迅说的“劣根性”和我有一丝一毫的关系
原来,我是有劣根性的。
今天跟我同事道歉了,我真的认识到错了,原来我认为她有的缺点,我都有,只是我会藏,我装得很温柔!
我是那么残忍,她上班真的很累很累!年纪大了,动作慢了,加上她心态确实有点不好,我感觉到她真的很痛苦,很紧张。
我有同学们,船长听我叨叨,有老师指引我,而她没有人倾听她。
我真的太残忍了,我还跟西药房的同事窜口供,让他们千万不要告诉刘老师之前我们有过休息的人来加班的先例,我怕她动不动就喊我来加班。[裂开][裂开]
她经常忙得中午加班,下午加班,我都视若无睹。我只在乎我自己,我只希望我自己休息的时候不被打扰。3月份我才实在良心过不去了提出来说可以来加班。)
你的哭, 或许不是你想起了谁。 你以为是想起那些事让你哭, 或许那不是真正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 是你开始正视自己, 开始认识自己, 而不是继续被各种欲望和习气耍得团团转。
以前被耍得团团转, 还沾沾自喜, 觉得自己很聪明有手段, 觉得自己占了便宜, 自己可以欺负别人……
我见过很多好的修行人, 他们不怕吃亏, 不怕被伤害, 也不怕被欺骗。
他们也从不伤害别人。
如果一个人, 看重的是,是否多加了几天班, 看重的是,是否多扫了140平米的办公室, 看重的是,为什么不能让自己提前半个小时下班 …… 如果看重的是这些,他的生活怎么可能没有烦恼?
我可以确定,这样的人,生活处处是烦恼!
一个人计较什么,他计较的东西就是他能力的反应。
所以,平时计较这些东西的人,他们一直在那个层面挣扎、抱怨……
就像猫头鹰每天护着自己的死老鼠……
在凤凰眼里,那些根本什么都不是。
还记得尼采的话吗?
我来人间学到的第一宗智慧是:不再防备那些伤害我的人。(非原文,大意)
很多人不理解,其实很简单:世人计较的,尼采根本不在意。有人需要,那就给他。
有人想偷懒,就让你偷懒。 有人想骗钱,就让你骗钱。 有人想抬高自己,我给你做垫脚石 有人想贬低我,不用,我自己贬低自己。
大家回头再看看必经之路。
只要有人愿意组织抄经,我都支持你。
有人说给我抄经纸,但不能提必经之路,我想打自己的品牌。
可以,因为我们不在乎这这种名气。
当你丝毫不在意某些东西, 你怎么会和计较那些东西的人生气?
当你和一个计较加班的人生气,那是因为你也很计较。
。。。。。。 连基本是非,也不做判断了?[晕]
咱们说的“不评判,不跟随”,是在哪个场合用的? 是观念头,是静坐觉察时用的啊。 是让大家有“不评判不跟随”的能力。
我认为这个同学在偷懒。 为何不能有这个结论?
我认为妈妈吼孩子不应该。 为何不能有这个结论?
如果这是评判心,为何不能有这样的评判心?
(我有个疑问,想请教老师和同学们:
练习发愿,自发交换的时候,是因为看见了别人的苦难或者负面情绪,愿把自己的福和慧赠予他人。
那“看见别人苦难”是不是我自己的一种评判心?
比如: 我看到有一位妈妈情绪激动对着孩子吼,这时候我做自他交换。
此时,是不是我对这位妈妈的方式有了评判,觉得对孩子必须是温柔的。
这时候做自他交换,觉得自己在心里边评判他人不够真实
[玫瑰][玫瑰])
刚才点评作业的时候,忽然想到,我对同学的要求那么多,估计同学也很累吧……
同学心想:我明明已经很努力了,真的很累,你要的我都学不会……
[捂脸]
2025.4.14
《小故事》
母亲带着孩子在外面散步。
孩子想要到沙滩玩,母亲说:不行,沙又湿又不干净,你会把衣服弄脏。
孩子想要去玩水,母亲说:不行,那里很滑,你一不小心就摔倒了。
孩子准备跑到附近玩,母亲说:不行,那里人多,你走丢了怎么办?
孩子说想要吃冰激凌,母亲说:不行,吃太凉对肠胃不好,会拉肚子的。
孩子拿着他自制的鱼竿在路上甩钩。母亲说:不行,一不小心会伤到别人的!
孩子又横着拿竿斜着拿杆,母亲说:不行,你会挡住别人的路!
然后,母亲问在路边的一个人,说:唉,你见过这么闹腾的孩子吗?真是受不了!
后来小孩上学了,变得内向、自卑、胆小,什么都不敢做,做什么事都畏畏缩缩,甚至有些自闭……
妈妈既担心又焦虑,来到必经之路找蓝狮子哭诉: 我怎么这么命苦啊,别人家的孩子都那么活泼开朗,我家孩子怎么这样,以后他怎么办啊[流泪]
(你说蓝狮子能怎么回答)
这两篇文章可以配合这个小故事一起看。
沐霖同学和喆予同学,
二位别挂碍啊。蓝狮子今天分享时流眼泪,不是因为你们不够认真,是因为我想起了自己的师父
也感谢二位同学的案例,让我也看到自己的习气和问题。自己还是不够有耐心,不够慈悲吧。很多船长做得比我好。向他们学习![抱拳]
也希望没有给二位同学带来伤害。
如果我不小心伤害了你, 一定是我心太急, 害怕失去你
嗯,向二位同学道歉。
我像研究精神病人一样研究自己,我研究了我的感受,身体感受心理感受。
嗯,很有意思。
那种感受,就像一个姑娘,爱上情郎,她准备全力以赴以身相许,却发现对方只是撩了一下,一笑而过。
必经之路还有一类同学,我也会尽量远离。
她可能会分不清定位,因为对蓝狮子的信任,容易把蓝狮子映射成恋人。
此刻,我也没办法。
我心想:我来教你修行,你却馋我的身子?([捂脸],开个玩笑的)
蓝狮子喜欢开玩笑,但希望大家不要当成玩笑[微笑]
其实,看同学的作业,看多了,我就会看见同学的内心世界。
我看见同学的内心世界,就容易喜欢这个同学。
好像很容易的。可能同学感受到蓝狮子的喜欢,也会喜欢上蓝狮子。
所以,我说,某一天,你会发现,你会喜欢所有人,会爱上所有人。
但此时的爱,好像和以前不一样。
以前很容易是那种想要占有,想要在一起的欲望。
而现在是那种,只是看着美好发生,希望一切都很美好的感受。
20250417-093643.jpeg_300 今天想解释的一段话。就是:
在轮回中,是无法通过思维来体会如来圆觉境界的。
所以,不要觉得:
如果一切都是念头,世界还有什么意思?
如果放下所有执着了,人生还有什么乐趣?
一切都不挂碍了,生活岂不是无聊死了?
我们凡夫,无法靠思维去体会成就者的境界。
如同盲人,无法想象出正常人的世界。
修行靠自己体验、体悟、体证。
2025.4.13
(列克:昨晚聊完之后忽然有一些体悟:
觉得“食色名利睡,贪嗔痴慢疑”是不好的,这是不是一种分别心和评判?
——如果觉得自己身上这些不好,不是评判。 如果觉得别人身上这些不好,就是评判。而且是自我的傲慢,觉得自己已经开始摆脱这些缺点,而别人还没有,自己高人一等。可能这就是蓝狮子说的,修行有个陷阱是傲慢。
更进一步,看见别人陷入“贪嗔痴慢疑”中,想要去帮助他们走出来,也是这样一种评判心的表现。觉得自己是好的,别人是不好的,所以要去帮助他们走出来。
想到这里,明白了蓝狮子说的“如果觉得生活中没有什么烦恼,不需要修行” “不推销” “这是别人的生活方式” “也许你会发现没有人需要拯救”
修行的生活方式,和“贪嗔痴慢疑”的生活方式,只是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没有高下之分。
不知道理解得对不对)
是很细致的思考,也是很好的问题。
我平时很少意识到这个。我试着描述一下,看能否说得清楚。(大家不要把这个发到别的群了)
蓝狮子平时说的“头脑”,并非是指我们的脑袋。是表示跟随各种念头的来来去去,是各种回忆焦虑编故事的“主体”。也是指我们的“妄心”。
实际上,这个主体只是一个概念,头脑也只是一个比喻。并不是真的有这么个“主体”。但它又好像存在。很多时候,头脑,是“自我”的代名词,
这个主体,就像是各种习气的组合,就像我们说得“我如何如何一样”。
“自我”或“头脑”貌似是存在的,就像一辆车子是存在的一样。
但车子真的存在吗?不过是各种零件的整合,因缘和合,形成一个整体,我们叫它车子。
类似的过程,各种习气,各种模式,各种欲望,还有各种社会关系的组合,也就成了“我”。
嗯,好像还有身体。
闻思修的思,是思考,思索,辩证。是一种能力。很有用得能力。
不过,见地,不是思考得出来的。嗯,我是这么认为的。
研究很多佛经的人,很善于闻思,但见地,不一定高。
举个例子吧,六祖坛经的例子: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这是不错的见地。
但六祖说,这不够,还是在加束缚:
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这就是更彻底的见地。
禅宗中,有开悟一说,开悟之人,“见惑”,就消失了。
我理解“见惑”消失,就是见地到位了。
算了,我发现我好像也讲不太明白了[捂脸]
慢慢体会吧。或许哪天就清楚了。
是我水平有限,引导大家在生活中修行,处理点情绪消除些烦恼,还可以,但也就是这样了[捂脸]
大家别上纲上线。聊个天而已。
类似这种就是我理解的“缘起”:
当我准备好好整理一下思路,聊这个话题时。莫名出现一些意外的干扰,那说明当下,蓝狮子不合适聊这个话题。
既然不合适,就停下来啊。
大师千年前就说了,想要引导他人、教化他人,渡化他人,自己需有“智慧”。
如果引导不了,改变不了,别怪别人,是自己没智慧。
2025.4.12
想起一件事。
寺院有很多居士师兄给大家做服务,上次有个出家师兄跟我讲一个现象:
寺院里,那些特别喜欢管人的居士师兄,基本都是世俗混得不太好的。
寺院安排了某个岗位让他们服务大家,他们喜欢居高临下,要求很多,而且会做得特别严格,甚至过分。
而那些在世俗做出一些成绩的师兄,若在寺院承担某些职责,他们表现得会宽容、随和。通常只是把握原则就好。
我观察了一下,发现确实如此。问:为何会如此?
那位师兄说:因为人习性是这样,要找到存在感。社会上没有获得存在感,好不容易有机会,自然就抓住不放。(大意如此)
我后来观察很多父母也有类似的行为。
世俗混得不太好的父母,往往对孩子要求很高。
而那些在社会上做出一定成绩的父母,对孩子会很宽容、随和。
这或许也算是自我的把戏吧。
但孩子不行,孩子他们没有世俗的认识,也不懂修行。
他们认为父母就是天,所以,当父母很做出很多愚蠢的事,他们会觉得这个世界就是这样。
所以,他们会对这个世界失望,甚至绝望。这也是为什么,社会上抑郁的自杀的孩子越来越多。
以前为何没这么多?
因为二十多年前,很多父母还在解决温饱问题,努力赚钱,没那么多精力管孩子。
如今,每次我听某同学说:她辞职在家带孩子好多年。
我会提心吊胆: 估计亲子关系不好吧? 孩子受了不少苦吧? 也不知道养费了没?
以前宗翎老师在山上,就经常被某个“小领导”师兄批评[偷笑],还会说宗翎老师不懂戒律不懂佛法。
在我眼里,宗翎老师是百科全书,他懂的要超出小领导师兄一个银河系。
2025.4.9
动作觉察,可以是即刻觉察的一种。静坐觉察也可以是即刻觉察的一种。
即刻觉察,主要是记录一天中主动觉察的次数。
即刻觉察,是检验自己觉察能力的方法,也是让自己一天中保持更长时间觉察的方法。
2025.4.8
很多人都渴望被人爱。
被人爱是幸福的,
比被人爱更幸福的是,爱上一个人。
比爱上一个人更幸福的是,爱上所有人!
其实,
希望被人爱,会让人脆弱。
而,爱上他人,会让人强大。
如果我們在低处或脏乱的地方,找到一张佛陀的法照,或一页、甚至只有一个字的经文,我们会恭敬地捡起来,置于干净的高处。
当我们见到众生时,应该持之以相同的敬重。
每一次仲敦巴见到野狗躺在街上,绝不会跨过去,反而想到这个畜牲也有觉醒的潜能而绕道而行。
因此,我们应该用相同的敬意来对待佛与众生。 _顶果钦哲法王
我负责一个大殿,偶尔会有人来参观。
冬天,有师兄会用加热坐垫,我就在大殿拉一根插排,牵到他们座位下。
一天,有几名藏人过来参观,磕头献哈达后,然后绕着大殿很恭敬地走一圈。
当一个老妇人,走到牵着长线的插排处,她居然蹲下身体,把插排的线,举过头顶,从线下转过去。后面的几名藏人依次如此通过。
记得,我当时很震撼,也很羞愧。[合十][合十][合十]
震撼,就是她们的恭敬心表现得如此自然且虔诚。
羞愧,我每天都跨来跨去,从未意识到。
2025.4.7
无我, 是最智慧的,也是最傻的 是最高贵的,也是最平凡的 是最神秘的,也是最普通的 是最困难的,也是最容易的 是最有用的,也是最无用的
无我, 一无所有,也无所不有
最近看同学的困惑、痛苦和问题,常常一声叹息…….
想到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赞叹其心之坚定!
想到孟子说:虽千万人,吾往矣!真乃大丈夫也!
且不说普渡众生,就是教人在生活中修行,好像也需要有这种气魄和决心。
否则,分分钟就放弃了。
人类社会几千年,每个时代都出过圣人。
每个圣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教导大家如何醒来。
每个时代也都有无数凡夫。
每个凡夫也都在做同一件事:和圣人的教导反着做。
[捂脸]
现在想想,真实不虚。
当我们沉浸在红尘中,觉得焦头烂额,甚至迷茫绝望。
但在修行好的人眼里,我们如同在瓶子里盲目瞎撞的苍蝇……
2025.4.6
关于【即刻觉察】的说明:
- 说明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类似深呼吸三次,尽可能做,如果当下不方便也没关系。知道就好。
- 重点是:即刻觉察之后的几分钟内,保持觉察:动作、念头、情绪。知道,不评判、不跟随。例如:
- 如果期间出现了情绪,用看盯挖改来对治。
- 如果在吃饭、扫地、洗碗、开车,等,可以就在这些动作中练习觉察。
- 如果在上班间歇或休息期间,可以暂定一两分钟,静坐观念头。
- 不敷衍。并非想起觉察一次,就记一次。而是想起觉察,接下来保持几十秒的持续觉察,或有些相应的练习,才算一次。
- 要真实。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不用交差。不用觉得不好意思。忘了就忘了。老师只需要知道次数。你交的假的,我也当成真的。
- 记录作业的时候,建议自己记录时间,和简要记录当下的情况。这些自己记录就好。自己弄手机记录,或者小本记录都可以。这个功课以后可能会持续完成。
放心,老师不会过来检查你的详细记录什么,对不起啊。我不会干这种事。如果你到现在还需要老师安排同学监督和督促,这个作业不做也罢。所以,这个作业是自愿的。
- 人很多时候是“无明”的,不知道方向,但可怕的是,自己还以为自己很清楚。所以,很多人很努力,最后发现方向错了。
- 世俗的事情,还好。反正怎么努力,也避免不了一个又一个麻烦,只是没有那么“成功”罢了,不算多坏的事。但修行之路,就很危险。若方向不对,不只是不会增长智慧,还会加强“我执”。
- 这也是为什么:修行,需要有老师。做好一万件自己安排的事,不如认真完成一件修行老师安排的事。
- 我记得以前跟大家讲过,我师父发的每一个信息,连标点符号,我都看好几遍。其实,就是不想错过,师父对我的要求是什么。生活最好是自己安排,不听别人安排。而修行不是自己安排,最好是听安排。
在修学过程当中,你始于一个狭窄的峡谷,接着你抵达平原,最后攀上一座非常陡峭的山峦、山脉,而这是为了了解和体验金刚乘所做的准备。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们必须非常努力精进地修行。如果学生尚未准备就绪,没有精进地修行,老师的努力就会付诸东流。
这有如对着墙壁说话。老师是在对着全然的迷惑说话。 ——秋阳创巴
由于事物缺乏真实的存在,那么有什么可以得到,什么可以失去?
有谁向我献殷勤和荣誉,有谁轻蔑辱骂我?
苦与乐从何处生起?
是什么给我喜与忧? ——寂天菩萨
蓝狮子:哈哈哈,看了这几句话,
是真的想大笑
笑后又想大哭
2025.4.5
按道理来说,专项练习,是可以按照五分钟一次记录即刻觉察的。例如,练习走路觉察 10 分钟。记录两次。
但实际不是这样的,我们的觉察,很难真的在 10 分钟内一直保持住。经常是走了,回来,又走了,又回来。
所以,一开始,建议按照如果记起来“我要觉察”,才计算一次。包括走路,大拜、静坐等等。
这样做也有缺点,会容易总想着记录次数。嗯,等以后再看见自己这种计较的心…..
我最近大拜,大拜前,即刻觉察。有时一次连续约 10 分钟,发现中途念头会离开很多次。按照一次计算就好。
其实,具体数字,不用太纠结。如果这种专项练习次数多,自己定个原则就好。如果次数少,那就每次只计算一次。
总数多几次少几次,不算多大问题。
是的啊。每一次动作觉察,都是一次即刻觉察。每一次静坐觉察,也是即刻觉察。
例如我给回复必经同学的信息,有时忽然想到,我要觉察。马上记录一次,记下来,知道自己的姿势,知道自己在回消息……
很丝滑,很有意思的。一点不影响我的回复。
2025.4.4
各位同学的自我介绍,自愿参与啊。
不是必须的,泽碧同学也只是邀请和提醒,大家可以拒绝的。
不过希望每位参与的同学,要真诚、认真。
其实,是个挺难得的机会。我很确定,这个世上很少会有这么一个地方:有人希望了解你,希望看到你的故事,也喜欢看你的经历。你也很少会有机会,可以坦诚地回忆和记录自己的过去。
祖兰同学的经历,同学们可以详细了解一下,相信对自己会有启发和借鉴。
介绍的最后一句,很震撼!
唉,人生一世啊,很多人糊里糊涂就过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