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经之路

抄一部心经,点一盏心灯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csz:xiaozhi:shenhaiban:lazdn3

蓝狮子在深海班的的叮咛3

2025.5.6

江笛:@蓝狮子 

蓝狮子老师,请转法轮:

心澄于法起定见,依静处是佛子行。

我不太清晰,应该更多地静修,还是更多地在必经之路做小七?

请问您挂碍过,更多地帮助同学们,重复的问题重复讲,还是留更多的时间做自己的修行功课呢?

密勒日巴一辈子都没有出来弘法,一个人的成就比出来度众生重要多了,好像您说过类似的话,中间的度在哪里呢?

时间绝对不能浪费,就是要修行,对于用来静修还是做利他的事,我不太清晰,请老师指导。[合十][合十][合十]

蓝狮子: 

应该更多地静修,还是更多地在必经之路做小七?

如果你想正儿八经修行,这并不是需要问的问题。因为很简单:听你师父的。

我记的密勒日巴,成就后也出来传教了的,这不是关键,关键是,密勒日巴完全听他师父的安排。

我很少挂碍“是不是帮助同学,会影响自己的修行”,因为,我做这些事,本身也是修行。

更关键,这件事,我也是问了我师父,我听他的安排。

心澄于法起定见,依静处是佛子行。

我理解这两句,也是在告诫大家,自己修行还不够的时候,尽量避免一些外界干扰。so,需要依静处。

这个静处, 既是字面意思的静处,是指那些人少的地方,安静的地方。

也是内心的静处,是指那些少给你带来烦恼和对境的地方。

心澄于法起定见。

这句也蛮重要的。这里的“法”,应该指,“教法”,正确的修行方法。

例如,我们经常讲,要“减少我执”,要“降伏自心”,这就是“法”。

如果我们的“心”,经常是被“欲望”带走,就很难有“定见”。

心,不定,如同大海起波浪。此刻,若再跟随波浪,烦恼就出现了,痛苦就出现了。

人若有定见,波浪起伏,也如如不动。

今天有同学“含泪求助”,说孩子爱玩游戏,厌学,自己努力也改变不了,很痛苦,问蓝狮子:我该怎么办?

此刻,就是波浪很大,心很难定。

如果没有定见,也会发现,自己很容易就受到诱惑。

今天有个介绍个大师,你就想去见。 明天有个好的活动,你就想去参加。 有人说可以教你发财,你会很期待。 有人说可以教你方法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你会很兴奋……

你们去留心观察,所有的骗局,绝大部分是通过迎合人们内心欲望而设计的。

当你有了定见,那些根本影响不了你。

最后提醒一下大家啊,不用纠结,是要做更多必经小七的工作,还是自己好好修行。

如果你明白了自己该如何好好修行,就不用刻意做必经小七的工作。

若必经小七的工作,如果不能帮你“提升修行”,也不需要做。

必经小七的工作,不要成为负担。要体会到乐趣。若只感受到压力,而没感受到乐趣,那就放一放。

必经所有的工作,都可以“放一放”。

海涛:

蓝狮子: “是的,不管你信不信,念头升起和消失之处,阿弥陀佛就在那里,那里就是阿弥陀佛所在的净土。”


如果你真的理解了,你会明白: 为何当下即是净土。 为何此岸即是彼岸。 为何踏上彼岸的每一步都是彼岸本身。 为何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 为何苦海无边,但回头是岸。 为何一念迷佛即众生,一念悟众生即佛。

净土从来不在别处,灵山也不在别处。

若只是理解还不行,需要你真的体验到,体证到。

以前鬼脚七很“狂”,记得有一次做“营销培训”,讲完课,在教室里,大家还聊起了修行。

有个学佛的同学问:七哥,你能去极乐净土吗?

鬼脚七闭上眼睛,又睁开眼睛,说:我刚才去了,又回来了。

(这段消息,别发到别的群啊[尴尬]。这种话,蓝狮子是不敢说的。)


2025.5.4

我忘了是哪位同学,曾经给我发了很多条信息,抱怨自己企业领导,安排她在外地工作,让她几年无法和家人团聚,申请了几次,领导都不同意调回来。

她怨恨领导不公平,自己很痛苦,也很绝望,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回了一句,大概意思是:

你离职不就可以了吗!会死人吗?

别做生活的“斗士”, 要做生活的“勇士”。

斗士, 是努力打败对手, 争取一切想要的!

勇士, 是敢于承担责任, 不怕被伤害。

更不要做生活的“烈士”[奸笑]

烈士, 是被欲望控制, 愚蠢地冲锋!

这样,会死得很惨。

一点感想, 大家听听就好。 可能是我站着说话不腰疼,

[捂脸]


2025.5.3

我理解:

觉性,一直都在,也无处不在。

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只要念头出现,我们就会知道。我们不说“知道”,我们也知道。

我们用眼睛看见的所有东西,并不是眼睛知道的。眼睛只是个接收器。我们知道看见的内容,不是因为眼睛,而是因为“觉性”。

所以,我们小时候看见一座山,知道那是一座山。老了,看见一座山,也知道那是一座山。人变了,山也变了,知道,还是那个“知道”。

觉性,一直都在,也无处不在。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其实吧,也不是理解。

好像很难理解,因为没有一个东西叫“觉性”。但,“觉性”又遍一切处。

但,这是可以体验的。体验后,你就明白“觉性”是什么。 明白了,怎么描述都对。不明白,怎么描述都不对。

咱们习惯了相信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需要有个研究对象。

可以研究任何东西,哪怕现在还涉及不到的很多很多东西,所有东西,都可以用来研究。

科学研究,可以研究所“有”的东西,但无法研究“没有”的东西。

科学研究,可以研究“有”,无法研究“没有”。

我们可以描述“有”,但无法描述“没有”。你怎么能描述一个“没有”的东西呢?怎么描述都不对。

但“觉性”刚好像是那个“没有”……


2025.5.1

梦参老师的这个观点,大家可以参考。看似不近人情,实则是正知正见。

我几年前,听我师父开示,也说了类似的观点,还以他自己举例(正值师父的母亲去世),我当时被震撼到。

从那以后,我对亲情放下了很多挂碍,心也定了很多。

(大家看看就好,我的观点和这篇文章不建议转到其他群[抱拳])

《修行其实没有一定的格式》

20250507-205143.jpeg

上次深海任务【工作中修行】群中,有几个同学写了周总结,点名让蓝狮子点评。我发现自己很抵触,接下来一周,我都不想看那个群的信息[捂脸]

好像这是我的一个“习气”(按钮)。

嗯,暂时估计改不了。最近蓝狮子自己也有个很重要的修行任务,时间真的有点紧张。

大家见谅啊![抱拳]


csz/xiaozhi/shenhaiban/lazdn3.txt · 最后更改: 2025/05/07 21:30 由 xiao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