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必经之路
抄一部心经,点一盏心灯
用户工具
登录
站点工具
搜索
工具
显示页面
过去修订
反向链接
最近更改
媒体管理器
网站地图
登录
>
最近更改
媒体管理器
网站地图
您的足迹:
•
wbbcz
•
2025/3/1
•
改变,从心开始!
•
4.26周五
•
🌎不系之舟
•
必经之路2025年4月运营分析报告
•
tzbby
dslm:gjq:jczd:chapter6
本页面只读。您可以查看源文件,但不能更改它。如果您觉得这是系统错误,请联系管理员。
## 第 6 章如何放下执著 \\ [[dslm:gjq:jczd|返回目录]] **在被风吹乱的湖水中,人不能看清自己的面孔;当心意和感官被物质欲望的风扰乱时,人不能认识自己的真我!** \\ \\ **—薄伽梵歌** \\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如果这个世界厚待你,你就把它解释为好的;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厚待你,你就认为它是坏的。但是,自然从不厚待任何人 。既然自然不厚待任何人,那所有人对自然好、坏、对、错的评判,都只是自己心的投射。 有时你能及时看见情绪,但盯不住,还是会被情绪带走。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因为你定力还不够,不太理解“盯”的方法;另一种可能是因为你的执著太深,习气太重,所以还是被带走了。 什么是执著? 我听说了一个故事。 藏地有个大活佛,听说他很厉害,有神通,很多人过来找他帮忙。 一天,来了一个大汉,一见面就喊:“活佛,你要救救我!” 活佛问:怎么啦? 大汉说:“我胃里进了两只苍蝇。上个月我睡觉,张着嘴,两只苍蝇就从嘴里钻进去了,一直不肯出来,每天都在胃里乱窜,去了几家医院,他们都不信。我都快被折磨死了,他们却认为我胡说八道!” 活佛看了看说:“嗯,是有两只苍蝇,我看见了,我可以帮你取出来。” 大汉激动得要哭了,说:“太好了,太好了!那帮庸医,治不了就治不了,还非说没有苍蝇!” 活佛说:“你需要躺下闭上眼睛,张开嘴,我来念几个咒语施法,过程比较长,你不要睁眼。” 大汉照做,乖乖躺下,闭上眼睛,张开嘴。 活佛去厨房抓到两只苍蝇,用瓶子装好,把大汉叫醒说:“好了,你胃里的苍蝇我帮你取出来了,在这里!” 大汉睁开眼,看见瓶子,惊喜道:“太好了!我真的好了!我要把这个瓶子送到那些庸医面前,看他们丢不丢人!” 故事讲完了。 执著指对人、事物、现象、思想、经验等视为真实不变,而生起贪著的心态,不能超脱。换句话说,执著就是指你认定了某个想法,或希望完成某个目标,对其结果的看重或贪求远大于其他。 执著和坚持,容易混淆。坚持,更多强调是过程,指一个人的品质,而执著,是偏向结果,指一个人看重的对象。人,经常会看重金钱、名声、美色、身体等,有人要是损失了金钱,或者遭受别人议论,就容易大受打击,甚至轻生自杀,这就是执著于结果。生活中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执著,没有例外。人最大的执著就是这个身体,也是对“自我”的执著。一个人如果彻底没有“我执”,也就没有了烦恼。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但生而为人,就不可避免会有很多执著,执著金钱、名誉、女色、权力、孩子、事业、爱人,执著家里的整洁、漂亮的外表、可爱的宠物、好吃的美食等等,各不一样。有执著就有烦恼,放下一分执著就增长一分智慧,减少一分烦恼。 执著的本质是什么?是的,其本质是虚幻的,就像胃里进去了两只苍蝇。胃里根本不可能进去活的苍蝇,但大汉却认为真的存在。当智慧出现,执著会自然放下。小时候喜欢玩的玩具,长大了自然就不玩了。没有人要求你,也不是有什么特殊的遭遇,只是因为你长大了,有了些智慧,以前的执著自然就消失了。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验,以前放不下的某件事,某一天,忽然就放下了,不再挂碍。这就是放下执著。修行越好的人,越容易放下执著。 说放下执著,也不够准确。既然执著是虚幻的,那执著本身就不是真实存在,你怎么能放下一个本不存在的东西?就像黑暗一样,之所以有黑暗,并非有个叫“黑暗”的东西真实存在,而是因为没有光。当光出现,黑暗自然就消失了。同样,当智慧出现,执著自然就消失了。这就是放下执著。 觉察可以帮人解决生活中九成以上的烦恼,但并非学会觉察,就可以帮你解决那些困扰你的问题。觉察不能帮你工作上晋升,不能让你股市里赚钱,不能让你小孩成绩变好,也不能让你婆婆对你变得温柔。 你可能很执著于自己的相貌,觉得自己皮肤不够白,也不是双眼皮,你因此很在意自己的穿衣打扮,自己的发型,更在意别人对你自己外貌的评价,为此经常陷入苦恼。但当你学会了觉察,经常练习修行,智慧增长了,你会笑自己以前好傻好肤浅啊,长得不太好看,怎么啦?孩子成绩不好,也不是什么问题,做个心地善良身体健康的人,不好吗?自己长相是不是好看,孩子成绩是不是优秀,根本不再是问题。这些烦恼也就自然消失了。你还是原来那个你,但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这就是放下执著。 找到自己的执著点,然后放下它。这里有两个难点,第一个难点是找到自己的执著点,第二个难点是放下它。执著点,有时自己很难发现,因为可能你不会觉得自己有执著。 必经之路有位同学,执著于让家人早饭前喝一杯温开水,她觉得不这样做对身体健康不利。若有人忘记喝了,她会起烦恼,会生气,甚至指责对方。她因此烦恼:为什么都不听我的,以后身体不好了怎么办?家人也因此苦恼:烦都烦死了,忘了喝杯水而已,搞得鸡飞狗跳。她学习觉察后,有一次看见了自己的这个执著点。此后,每次在她想要求家人喝温开水时,及时看见,然后什么都不做。几天之后,她发现她可以接受家人不喝温开水这件事了,这个执著算是放下了。此后,她自在了,家人也自由了。 要放下执著(破除执著),虽然不易,但也没想象中的那么难。当你学会了觉察,你会发现,放下执著不算一件太难的事。本章我们一起讨论如何放下执著。 \\ \\ ---- ### 6.1 转移执著 人活在世上,总会有些执著。你不执著于这里,就会执著于那里。 让自己减少执著,还可以转移执著。你可以把对各种金钱、美色、美食、名誉等的执著,转移到对“修行”的执著上来。例如,你给自己定了练习觉察的目标,每天坚持打坐,先坚持三个月,或者决定每天抄写一部经典。当你把时间花在静坐、抄写经典上,你去夜店的机会少了,你抱怨社会抱怨公司的时间少了,你玩游戏看视频的时间少了,你对其他的执著自然会减弱,至少不会加深。 但执著于修行,也是执著啊! 是的。你脚上扎了好多根刺,你总得找一根针把它们都挑出来啊!等你用针挑出了刺,刺不见了,针也放下了。就像为了过河,你不得不扎一个竹筏,借用竹筏过河后,你自然舍弃它了,不会背着竹筏继续走。佛陀说: ####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 —《金刚经》 看一个X同学真实的例子: X同学家庭条件不错,夫妻和睦,儿女乖巧,和公公婆婆一起,相处也很融洽。有同学开玩笑说:X同学最大的烦恼,就是生活中没什么烦恼。其实不然,X同学也有烦恼,她很喜欢买东西,特别是买衣服,停不下来的那种。平时就喜欢买,一到换季,买得更多,一天几个包裹很正常。家里衣服已经很多,甚至有不少衣服从来没穿过,但X同学就是停不下来。 学习觉察后,她看见自己的模式,决定改掉这个毛病。于是她定了一个目标:半年之内,一件衣服也不买。 习气很重,欲望一直在,所以X同学经常会在家里唠叨:下午去街上看见一件衣服真漂亮啊!某某同事买了一件衣服真好看啊……次数多了,她老公就说:“你要么买很多,要么一件不买,太极端了。想买就买吧,修行是让你自由,不是让你束缚自己的。” X同学一开始有点迷糊,觉得老公说得无法反驳,有一天她想明白了,说:“道理没错,但想要过河总要坐船,想去远方总要坐车。” 后来,X同学把想买衣服这件事,作为自己的修行入口。每次想买衣服,就看见自己的“想买衣服”的念头,每次想唠叨,就会看见自己的“想唠叨”的念头。只是看着,让那些想法自己消失。一段时间后,X同学说:“买衣服这件事,已经无法困扰自己了。” 这就是转移执著。生活中,我们对某些事物执著很深,自己觉察力量还不够,那就用另一个执著来对治它,或许有效果。然而,由于习气太重, 我们就算定了新的原则,有时也不一定能遵守。这意味着用新的执著对治旧的习气,也不一定能成功。这就需要想更多的办法。例如一开始把要求定低一点,或找其他人帮助监督等。这是与自己做斗争的过程。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 \\ ---- \\ \\ ### 6.2 向内求 向内求,意思是遇到任何烦恼,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解决问题。不用举例反驳,此处不是讨论这句话的对与错,而是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人们遇到麻烦,会习惯性找别人的问题。上班迟到了,就埋怨堵车太厉害,抱怨天气很不好,就算都是自己的问题迟到了,也会抱怨公司的制度太死板,为什么不弹性工作制,为什么还要上班打卡呢?这就是很多人的生活方式。 向内求不是这样的,向内求是假设外界一切都不会变,而让我们自己改变。就像你想要出门,但外面荆棘丛生石头遍地,你要把那些荆棘和石头都砍伐清理掉,再铺上地毯吗?不,你只需要找双鞋子穿上。当孩子成绩不好,当老板脾气不好,当邻居习惯不好,你是想改变他们还是让自己适应他们?你想改变他们,就是向外求,你想让自己适应他们,就是向内求。 事实是,你改变不了任何人,除了你自己。或许,你连自己都改变不了,改变自己也需要智慧。没有智慧的人,被习气控制,被情绪控制,痛苦地活着。这不就是现状吗?当你遇到烦恼和痛苦,可以提起觉察,提醒自己向内求。如果你有任何负面情绪,那一定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执著。这就是向内求。注意,向内求这件事本身,也是要求自己的,别要求别人“向内求”! 明白了这个原则,你至少不会继续找别人的问题,不会继续编故事。有时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东西,会给别人带来痛苦,但当别人不乐意时,我们就觉得他们很坏,还把自己当成受害者。在用觉察对治情绪中,第三步“挖掘执著点”,也是向内求的过程。无论挖得对与否,都会停止找别人的问题。 向内求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指导自己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可以帮我们减少执著。 **向外求,是执著,向内求,是修行。** 如果你不能提起觉察,很难向内求。很多时候,你遇到问题,开始抱怨,找他人的毛病,推卸责任,这一连串的反应,都是多年的习气。此刻若 提起觉察,看见自己想要抱怨的念头,停止了,开始向内求。当你向内求,执著的对象发生了变化,自然就放下执著了。 值得提醒的是,不要把向内求当成了自我否定。自我否定,是判断,是跟随,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而向内求,是不向外求,是不评判,不期待,不评判自己,也不期待别人的变化,是只履行自己的职责,不控制和要求任何结果。 有人问:“孩子考试成绩那么差,我不该生气吗?如何向内求,他考试成绩差,难道要怪我?” 就这简单几句话,隐藏了很多信息。首先,孩子考试成绩差,你为何要生气?是谁规定的?从孩子成绩差,到该生气,这形成了一个程序。看见了吗?这就是习气形成的模式。你被习气控制了还不自知;其次,孩子成绩差,真有可能要怪父母。可能父母智商不高,有遗传因素。可能父母 习惯不好,给孩子引导不够……最后,孩子成绩差,并不怪你,但因为孩子成绩差而生气,就应该怪你。此时,你有情绪,因为执著孩子的成绩而出现了情绪,当你向内求:哦,是因为我对孩子成绩的执著造成的情绪,而不是因为孩子。 此刻向内求,并非再也不管孩子,而是不期待他必须考出好成绩。你可以继续辅导孩子的学习,但也能接受孩子成绩考得不好。 来,让我们更进一步,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向内求。 所谓的“内”和“外”是相对的,只是标签。究其本质,没有“内”与“外”,只有“求”与“不求”。一旦有“求”,就是向外求。念头,是一个投射,不跟随念头,你无法向外求,不跟随欲望,你无法向外求。向内求并非真正向内求,它只是停止向外求,根本无所求。当你保持觉察,只是观照, 不跟随,不评判,你会发现你自己已经在里面。 这也是真正的向内求。 向内求,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际的行动; 向内求,不是一句咒语,而是修行的指导原则。当你快乐时,向内求,你要知道快乐不过是夏天的彩虹,它们瞬间就会消失;当你痛苦时,向内 求,你要知道痛苦就像梦里生子又丧子,它的本质是虚幻的; 当你受到赞扬,向内求,你要知道名誉会带来傲慢,而傲慢就是愚痴的体现;当你受到诋毁,向内求,你要知道所有的评价就如山谷的回声,哪怕再响亮,也会很快消失。 一切的喜怒哀乐,都来自自我的认同。 当你向外求,自我固若金汤;当你向内求,自我会缴械投降;向外求,你就成了自我的奴隶;向内求,你就是心的主人。 你原本就具足智慧,只是被世俗的欲望蒙上了厚厚的尘埃。 就像那火热的太阳,它一直都悬挂在高空,只是经常被乌云挡住了光芒。 向内求,是寻求光明的唯一途径;向内求,是开启智慧的必经之路。 朋友们,向内求,去遇见真正的你。 ##### —蓝狮子《向内求》 \\ \\ ---- \\ \\ ### 6.3 明事理 人之所以有烦恼,是因为有执著,之所以有执著,是因为没有智慧。 生活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如果你能知道并不是对方的错,或者早点明白原来是自己的问题,烦恼自然也就消失了。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自己犯错关系不大,别人犯错就不行。要是别人乱丢垃圾,你很看不惯,心想他素质真低,甚至当面指责;要是自己乱丢垃圾有人说你,你会觉得:“自己才丢了一次好不好,而且是找了很久也没看见垃圾桶,再 说别人丢那么多垃圾都没人管,自己就丢了一些果皮而已,就被拿出来说事,至于吗!” 严以律人宽以待己,这是大多数人的习惯,只是他们意识不到罢了。 当你责怪他人或替自己辩解之时,你能提起觉察,意识到自己也是在“严人宽己”,自然就会放下执著。 你若是留意,会发现,人们总是习惯记住自己的好,记住别人的不好;总是习惯放大自己的优点,放大别人的缺点。没有人会认为自己长得丑, 至少也是平均水平;没有人会认为自己能力很差,至少也是平均水平……这些都是一些意识中的误区。当你抱怨自己为家庭付出太多,而另一半付出太少时,你要知道,你的另一半可能也是这么想的。有时我们和小孩子一样,不明事理。找工作希望钱多事少还离家近,遇到一点委屈,就受不了;平时工作轻松时还好,稍微加个班就不乐意,抱怨老板心太黑,早忘了自己平时上班摸鱼的场景了。这些都是不明事理。这种烦恼和执著,如果跟朋友讲,一定是这样的:我们公司太抠门了,最近加班一个多星期,也没加班费,连打车钱都不报销,不止如此啊,做的垃圾项目,效率低得要死……你朋友会说,是啊是啊,我公司比你们还不如…… 生活中明的事理越多,执著就会越少。当你有烦恼时,可以提起觉察,看看是什么执著点。或许是因为自己不明事理。 当你能运用觉察,看见自己的行为模式和反应,你会发现很多人和你一样,此刻,你会忽然明白了“某个道理”。在旁人眼里,你开始变得有智慧了。 向内求,明事理,可以抽丝剥茧,一点一点放下生活中的执著。当你执著点越来越少,智慧也自然就增长了。当你放下所有执著,就真正解脱了! 这种修行方法,叫渐修。类似神秀写的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这个偈子适合绝大多数人。 明事理,也需要修行,修行过程本身就是“认识自己”的过程。 “自我”有典型的模式 ,我摘选了其中七种典型的“心病”,大家可以一一对照,或许能找到自己的“执著”和习气模式。 - 王公式心病。类似过去王侯将相的思维方式。他人对我们好是正常的,必须要对我们好;他人对我们不好就是不正常的,哪怕只是没对我们特殊照顾,我们也会不高兴,甚至生出怨恨。\\ \\ - 饿鬼式心病。类似饿鬼,永不满足。我们对他人的一点点好,都会期待他人回报,期望他人一辈子都要记得,否则对方就是忘恩负义。我们总会提起自己曾经对他人有多好,而对方如何忘恩负义,如何对不起自己。\\ \\ - 霸王式心病。我们对他人好,他人必须无条件接受,不管对方是否需要。这样的爱就是一种操控。比如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比如酒桌上劝酒,都是如此。\\ \\ - 畸选式心病。总是忘记他人对自己的好,只记得他人对自己的不好;总是忘记自己对别人的不好,只记着自己对他人的好。这是一种畸型的选择。\\ \\ - 自虐式心病。我们时常想起他人对自己的不好,就算过去很长时间,也不会忘记,时不时会拿出来回味一遍,折磨自己。\\ \\ - 自大式心病。我们时常只看到自己的长处,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在各种场合,习惯性表现自己,总希望获得赞美,如果他人没有赞美,内心会不舒服。\\ \\ - 杀人式心病。我们每次发表意见,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不容反驳,也不给他人表现的机会。领导、老师、家长容易出现这样的毛病。 这些心病,一旦出现,很容易导致情绪产生,但你又不知道根源在哪里。对照这些模式,你就会明白,一切都只是“自我”的把戏而已。 让自己明事理,最好的方式是提升见地。见地,一般指修行见地,反映你对真相了解的程度。当你认识到执著的虚幻,执著自然就消失了。就像你一直握着一块石头,从不放手,也不会觉得累,因为你觉得那是一块珍贵的宝石。但当你看清楚那只是一块很普通的石头时,你自然会松手。 没人要求你,你也会松手。你会想:“我拿一块普通石头干嘛?当然要丢掉了,否则,多傻啊!” 当一个人认为做某件事特别愚蠢时,自然就不做了。青少年一开始学抽烟,并非抽烟有多享受,而是觉得这件事很酷。如果他意识到通过抽烟扮酷是一件很愚蠢的事,他也就不会抽烟了。 \\ \\ ---- \\ \\ ### 6.4 确定人生主线 尼采说: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是确立了自己的人生主线。 你的人生主线是什么?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当一个人没有主线,就像在大海中航行没有方向的小船,只能随波逐流。此时,人最容易执著于眼前的事物。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使命,有了人生主线,对当下的一些烦恼和痛苦,也就不那么在意了。古人云:将军赶路,不追小兔。就是在说明这个道理。反之,当一个人没有人生主线,不知道最重要的是什么,就会纠结于生活中的小事:为何孩子总不收拾房间,为何爱人总不关窗户,为何婆婆总喜欢唠叨,为何老板总不给我加工资…… 如何确定自己的人生主线?当你知道自己的人生使命,也就确定了自己的人生主线。这是个不断寻找的过程,是不断自我反思和自我否定的过程。当你为了房子而愁眉苦脸时,可以思考自己人生的使命到底是什么?是为了一套房子么?当你为了晋升失败而怨恨时,可以思考自己人生的使命是什么?是要不断晋升么?当你因为朋友的背叛一直耿耿于怀时,可以思考自己人生的使命是什么…… 有时你以为自己找到了人生的使命,但过一段时间,发现了另一个更有意义的使命,这很正常。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使命。你的使命正是在这种寻找中不断清晰。人身不易,总要活得有点意义。蹉跎时光,终究无聊。 “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使命怎么办?”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很多人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当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使命,就去思考去寻找,如果已经开始只是没有找到,那么你只需要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把每一件事做到极致。学会等待,让“使命”自己出现!让事情自己发生,是聪明的做法。其实,所有人的使命,从来不是找到的,而是“使命”自己出现的。如果使命不出现,你怎么能找得到?它不存在某个角落中,也不存在某条河流里,而是在你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当你练习觉察,当你妄念不生,在某一天,它会忽然出现,你忽然明白了:啊!是的,我活着,就是要做这件事! 宗翎老师说,他有一天看《玄奘之路》的纪录片,被感动得不能自已,忽然明白了自己的使命:我活一天,就翻译一天;我活一天,就修行一天;我活一天,就利益众生一天!他说,自从明白自己的人生主线,以前很多烦恼和挂碍,自然就消失了。 \\ \\ ---- \\ \\ ### 6.5 纯粹利他 一个人最大的执著,来自对“自我”的执著。可以说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对“自我”的执著。如果一件事和“自我”没关系,那就不会引起我们烦恼。就像你会担心自己的身体,会抱怨工资太低,会痛恨背叛自己的朋友,这些都会给你带来烦恼。 有人说:“我孩子成绩不好,每天玩游戏,我很烦恼。我是担心他的健康和未来,不是为自己。” 还有人说:“我老公喜欢喝酒,经常半夜一两点才回家,我很烦恼,我是担心他的健康,不是为自己。” 但如果是邻居家的孩子天天玩游戏成绩不好,你有这么烦恼吗?如果是闺蜜的老公喜欢喝酒经常半夜不回家,你会很烦恼吗?你不会的。你可能会替他们担心,也希望他们能改变,如果他们还是改不了,你只会觉得有点遗憾,或者会有悲悯心出现,但你不会因此烦恼,更不会因此发脾气了。 对“自我”执著越少,烦恼也就会越少。 自我总是希望自己获益,做的所有事,都是为了让自己受益。这是绝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这很正常,但长此以往,对“自我”的执著也会越来越深。一旦有人伤害了“自我”的利益,烦恼就出现了。 做事情是为了让自己受益,这种方式就是“利己”。与之相对应的方式,做事情是为了让别人受益,这就是“利他”。在这里,利己并非一个贬义词,利他也不是个褒义词。只是用来描述一种做事的方式。 利己,会加强对“自我”的执著。反之,利他,会削弱对“自我”的执著。当你做所有的事,都想着利他,不考虑自己的利益时,对“自我”的执著,就无法给你带来任何烦恼了。 利他,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方法。相对“觉察”来说,利他,是一条宽道。想想,为何很多信佛的人会发愿普渡众生?四宏愿中就有一条:众生无尽誓愿渡。普渡众生,是利他,这是修行的目标,更是修行的方法。当你想着度化众生,想着利益众生,哪里还会挂碍自己的得失呢?此时执著自然会放下! 看看老子的一段话: ####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 —《道德经》第七章 天与地,都很无私。她们的存在,就是为了万物的生长,从来不为自己。这就是利他。这和很多出家人要普渡众生,是一样的。然而,万物都有生灭,而天地却能长生。因为天地的无私,造就了天地的长生。因为天地的利他,又成就了天地的利己。 如果你能纯粹利他,会对“自我”的执著减弱,甚至真的达到“无我”。当“自我” 消失,真我就会出现。此时,烦恼也就消失了。 为了减弱对自我的执著,我要“利他”,这听上去就不够纯粹。这么讲,是让你明白这个逻辑,知道了“利他”是最好的减弱执著的手段。但当你明白这只是手段以后,又需要把“利他”当成目的,而不是手段。当你把“利他”当成手段,就不够纯粹,但当你把“利他”当成目的,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是去纯粹利他时,就成了修行。简单讲就是:纯粹发心去做利他的事,本身就是修行。 在必经之路,同学们经常提到两句话: #### 所有的快乐,都来自于希望别人快乐! #### 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希望自己快乐! ##### —寂天菩萨 \\ \\ ---- \\ \\ ### 6.6 了知真相 对于放下执著,最彻底的方法,就是了知真相。这里的真相,并非指某个悬疑故事的真相,而是对世界的认识,对宇宙万物的认识,也是对自己的认识。不但要了知真相,还要证得真相,成为真相。用修行的话讲,不仅需要开悟,还需要证悟,证道,而不是理论知识上明白所谓的真相是什么。这不是传说中的事,每个时代都有不少人能证道。一旦证悟,一切执著自然破除了。也无所谓破除,因为执著本就不存在。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有些遥远(内心如此认为)。但有些道理,我们是可以明白的,而且可以“证得”,例如:无常。 无常,是指一切都在变化。哪怕是你自己,也一直在变化。今天的你还是昨天的你吗?身体已经发生了变化,心态也在发生变化,对世间的看法都在发生变化。昨天还是你最爱的人,今天你就没那么爱了,昨天还在说爱你的人,今天可能就爱上了别人。你觉得孩子的习惯差得要死,过了一个月,他可能就变了;每个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充满希望,但后来让父母失望和绝望的并不是少数孩子。一切都会变化,你的执著也会变。恋爱时死去活来,分手后形同陌路;今天企业还日进斗金,半年后公司面临破产。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变化。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时刻提醒自己这个道理,那些执著,也会慢慢放下。 某人几年前骂过你,你到现在还放不下。那个人早已不是过去的那个人,现在的你也不是过去的你,那些“骂人”的话,早已烟消云散,为何你还放不下?你看着孩子成长,没有好习惯,没有好成绩,你想改变他改变不了,你焦虑你痛苦。未来还没有来,为何你一直担心?看,“自我”就是这样的模式。“自我”会让你时而活在过去,时而活在未来,总之从不在当下。当你明白自我的模式,也会放下很多执著。 “我是谁?”当你在打坐观念头的时候,你会发现,一切都只是念头。所谓的“我”,就是一堆念头的组合。这个世界,也只是“念头”的呈现。当你打坐到一定时候,你能有这样的体悟和感受。更进一步,念头从哪里来?念头又消失在何处? 再问几个问题。当你看见一个又一个念头,那两个念头之间是什么?当你发现有时会没有了念头,如果念头都没有了,你又是如何知道“此刻没有念头的”?如果念头都没有了,是谁在知道?你又在哪里? 多好的问题啊! 佛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如是”,如其所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时,还有什么执著呢? 上面好几段,写的都是正确的废话,大概率这对你没有什么帮助:大道理谁不会讲啊?!你能讲的或许比我写的更多。那到底什么才是真相? 真相就在觉察之中。 这不是一句废话。懂的人,看见这句话,立即会明白我在说什么。 当你练习觉察,练习觉察就是真相;当你在观念头,观念头本身就是真相。 不要试图用逻辑推理来理解真相,也不要寄希望看很多经典来了知真相。真相只能被感知,被体验,无法被推理,也无法用文字描述。无论你怎么描述,都不准确。你如何向一位天生失明的人介绍什么是绿色?你无法解释,你怎么解释都不对。盲人也无法想象,他怎么理解都是错的。但只要盲人恢复视力看一眼,他自然明白什么是绿色。此刻他仍然无法描述,但他就是明白了。 不要试图去推理真相,但要保持对真相的好奇与渴望。持续练习觉察,当觉察的第四层次发生,你或许能有所体验。 觉察的第四个层次是“发生”,当“发生”发生,某些执著,会自然脱落,也就放下了执著。 必经之路一名同学,小时候因为家庭条件不好,为了照顾妹妹上学,她自己只是上了个中专。接下来20多年,学历成了她非常大的执著,哪怕她成了公司高管,事业取得了成功,也总觉得自己学历是个大问题。她也知道这是执著,但就是放不下。她开始自考,考大专,考本科,考各种证书。某一天,她又要去天津参加某项考试,火车上,她练习“观念头”。忽然“发生”发生了,她开始泪流满面。她说,从那以后,她对学历的执著 终于放下了。附带的还有,她对自己儿子学习成绩的执著,也放下了。 这种放下很彻底,但只能让它自己发生。 \\ \\ ---- ### 6.7 问与答 1.放下执著和不求上进有什么区别? 答: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们平时说放下执著,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放下对周围事物的执著。例如,我可以有车有房,有奢侈品,可以享受生活,但我不执著这些,我可以随时离开它们,可以随时过很简朴的生活。当这些财富损失了,我也不会觉得痛苦不堪。 另一种情况是,放下对结果的执著。因为大家平时太看重结果。而不注重“因”。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就是这个意思。修行,要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就是对过程努力,但结果如何都可以接受。就像平时我认真辅导孩子,但孩子最后成绩不好,我也能接受。我努力了,做了我应该做的,结果如何我都能接受。 上进,指希望自己越来越好,对自己要求越来越高,自己很努力。这挺好的,这就是因上努力。但如果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就自责痛苦,这就成了执著。当然,不求上进,有时也不是坏事。因为很多功利性的事情我们完全没必要追求。例如:要赚更多的钱,要获得更大的名气。有些东西适可而止,太上进反而不是好事。但如果一个人当下做一件事,因为“自我”想偷懒,而用“放下执著”来为自己开脱。这就需要警惕。一不小心就被“自我”欺骗了。“自我”擅长用我们学到的理论来说服我们。包括修行理论。 这也是为什么修行需要老师的原因。一个好的修行老师,是一面镜子,会真实地反映出你的问题。 2.以前每天大量时间刷抖音,觉得这个习惯不好,后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把抖音卸载了,然后又觉得没意思就开始刷微信视频号,但工作做不好心里又会愧疚。感觉自己一直有股虚火到处乱窜,安静不下来。有没有其他工具让我能专注投入到一件事情中? 答:你用卸载抖音的方式,对治自己的习气,说明你看见了,而且想改。但你接着刷视频号,那说明你没改成功。 没改成功,很正常。如果习气这个东西,那么容易就改了,修行就不会显得那么珍贵了。所以,当你没改成功,愧疚、自责什么的,完全没必要。你知道这是现状就好,然后继续想办法对治习气。 这就是自己和自己玩游戏。所以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真正的强大,是战胜自己。 你不用找了,没有什么工具,能让人专注投入到一件事情中,也不可能存在那个工具。因为让自己不被习气带走,就是降伏自心啊! 降伏自心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修行。当你修行进步了,习气对你的控制就会减弱。 当习气对你的控制减弱,也就是修行进步了。 3.念佛法门和练习觉察有冲突吗? 答:觉察是很多法门的基础。念佛号,最好能一心不乱,如何才能一心不乱?你需要看见自己的念头,尽量不被念头带走,需要尽量让注意力在佛号上。包括有人打坐观呼吸,也同样需要觉察,否则觉知很容易被带走到十万八千里。 但大家在练习观念头的过程中,不要组合其他方法,不要念佛号,不要观呼吸,不要数息。只是观。简单,直接!老老实实,照做就好! 4.如果别人的评论对我来说只是念头,那别人对我的行为原因我还有必要知道吗?比如突然被一个朋友请出群,比如…… 答:我们不用假设一些问题来回答。说一切都是念头,是座上修的口诀。你在打坐,想起自己被朋友请出群,这本身就是个念头。不要在打坐的时候,想为什么被移出群呢?这就是被念头带走了。 平时,你被朋友请出群,你怎么做都可以,哪怕你当成念头不去管,或者你想知道原因认真分析,这取决于你自己。但你如果因为这件事,觉得气愤,觉得委屈,产生怨恨,那就是修行的入口。可以挖一挖情绪背后的执著点是什么。 5.对于一个修行很好的人来说,苦到底是什么,是看到芸芸众生的无明吗,还是苦于自己智慧还不够究竟。 答:你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会问这样的问题。你真的需要知道他人的感受是什么吗? 是谁需要那个答案?如果老师回答了:修行很好的人认为苦是不真实的。 你或许又有三个问题出现:为什么苦会不真实?不真实是什么样子?那时还会觉得难受吗……你觉得这样的问题真的需要答案? 其实,只有头脑需要答案。要看见头脑的这种把戏,不要被它带走了。 更不要为了问问题而问问题! 6.请问如果与队友的教育理念不一样怎么办呢?女儿已经上了一个数学补习班了,队友还想给她再报一个数学补习班,说一节课没用,我觉得没有必要。 答:你希望我如何回答你这个问题?是支持你,还是支持你队友?还是告诉你办法,让你说服你队友? 当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要想想自己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 你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决定,你并非犹豫无法抉择。是你不想让女儿太辛苦,又不想和队友争论。于是,就把这个问题交给我。 这个问题本身不是问题,你老公不是傻子,也不是想害闺女。那你们无论怎么决定,我都不在意。就算是让女儿更辛苦了,那也不算什么麻烦。 但你问这个问题,有问题。你不敢做决定,你不敢承担后果,你把希望寄托在外部,你觉得老师有智慧,能帮你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你提了这个问题。下次,你女儿该报什么志愿?你和队友意见不统一,你也来问我。你是不是要搬家?是不是要换台车?是不是要买台电脑?你家明天中午要不要吃一条鱼?只要意见不统一,你都会来问我。 这对我来说,也不算什么,我大不了觉得没必要,就不回答你。但你是来修行的,要回到自己的心。修行不是让你不用做决定,不是让你每件事都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法。 这是个入口,可以好好思考一下。 \\ \\ --- - ### 6.8 思考与练习 \\ - 认真思考,自己目前最执著的三件事是什么?\\ \\ - 如果没有明天。请写一封遗书,有法律效用的遗书。 \\ \\ - 有人说:“执著,是一种执著,要破除执著,又成了新的执著。”对这个观点,你如何看? \\ \\
dslm/gjq/jczd/chapter6.txt
· 最后更改: 2025/04/23 20:08 由
xiaozhi
页面工具
显示页面
过去修订
反向链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