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员的4个做事原则》
1、不要公开称赞七师父 2、相互间的称呼为同学 3、不要在公开场伙用内部语言,要用日常用语 4、修行只针对自己,不要好为人师,不要要求别人。
《不另有所图》
1、以纯粹之心赞美他人;2、不带目的地发愿;(不是一种交易,是一种回向)3,不要带着利益目的修行,努力在实践中越来越纯粹;4,修行是为了破除我执着;
《你的角度有多大》
我们能接受的角度有多大,最大的角度是360度,修行有两种模式,一种看见一个角度就张开一点,一种我从这个角度退到原点。打开角度。(锐角—-360度)打开人生的角度。向内求,向内看。
《修行是什么?对治我们的心、情绪、执着和挂碍》
真正的修行是如何对治我们的心。你会不会被情绪控制,会不会被一种什么挂碍。出家只是一种形式。重要的是你心里挂碍的是什么。没有挂碍后你是自由的,你就会有选择。
在生活中修行,是要对着情绪和烦恼。生活中的烦恼痛苦,主要来自于“我”,不考虑自己,痛苦就没有依附。只有真正纯粹的人,才能感受到纯粹的心。我为什么要普度众生?这是一个最快、最稳当成就方法。(真正的佛是觉醒的人)
让大家成为纯粹的,善良的、慈悲的人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
《在必经之路如何修行?回到原点的方法》
知道就好,知道有念,知道无念。
真的接纳。不二,不要去判,不要去贴标签。(好也不看,坏也不看)(你贴美的标签,心里自会产生不美)
看见就好,知道就好,知道就停,不用继续。
头脑是习惯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修行是把复杂的事情搞简单。
静坐观念头的时候,一定要不跟随。(可能先数息21个,别的念头就会停下来,可以有扫描身体,背直(不容易睡,气脉可以打开),看见任何念头,知道或知就好,背不要靠着,)当练习长了后,念头还没有出来就可以看到。有体验后,会打破以前的逻辑和思维。
日常生活练习觉察就是止的一种方法。
1.利他从身边人开始。 2.借事修人,看见问题没有关系。 3.当我们不断强调自己的性格的时候正是修行时。 4.角度的打开,看不惯是从自己出发,看不惯是自己的角度问题。 5.觉察,生活中觉察,处处觉察。 6.生活言语中尽量说一些我们自己对修行认识的话。
《在生活中如何通过觉察”演戏“》
1,保持觉察在生活中演戏,如水,可以利万物,也可在冲众人之所恶。做善事,要看自己的发心。演戏不是无意识的,不是别人适应你,而是你要做水。
反问自己,如果要牺牲或者舍弃自己,而利益别人,可以吗?自答,小的可以,大的应该不会。
2.老实听话照做,认真的听老师反复强调的事情。如,打坐的要点是看见有念,知道就好。而不是外在的打坐形式。
你问问题是想解决问题,还是考老师。
你想修行好,就要放下执着。你放下执着,你就会修行好。你修行好了,你就会对世俗的执着就不感兴趣了。
梦见上师的事情,提醒自己,信很重要。刚学到一点东西不要到处去讲,等成为自己的再去讲。
每个人都是自足圆满的吗?我们的担心是不知道自己多圆满和多自足。越看重什么越会的不到什么,如手握沙。
是我需要必经之路的这个道场。没有好的团体很快就会退回去,还会怀疑自己的以前。
好好的练习和修行就是对必经之路的回报。
如果你想好好修行,就要看到这世间八法,看到这种模式,你本自具足,你无需被关注。你看到这个模式就会知道痛苦来自于向外求。你有被关注的快乐,就有会被不关注的痛苦。 这些内容是要求自己的,不是去要求任何人。
你怎么知道我真的是圆满的呢? 当有情绪起时,正是修行时。正是修行的入口。 头脑最喜欢编故事,编着编着就变成真的了。生活的苦难,就是礼物。(在面对大难之后,自我编的的故事被你破除了)这就是大难的礼物。
《真正的“我”是谁?》
什么是念头? 声音也个念头,头痛也是个念头,身体的动作,觉受——————都是念头
认出念头? 你想起的任何事都是念头,等你看到就被带走了,知道就停止,知道就好,没有然后,到此为止。
念头一直出现时候,可以用另外的事情转移(呼吸,观身体)
快速的认出,更好的是认识念的头,前期尽量不要有干扰。太无聊的念头,头脑不干。 念头会减少。 人习惯复杂,简单的事情人不干。
当发现一切都是念头的时候,你会突然泪流满面。
一切都是念头,我是谁?没有我了,是念头在观。我就是那个观,真正的我就是那个观
观是什么?在哪里?如果只有一个观,观本身就是那个观,它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观自在”“知道,谁知道”我就是那个知,我就是那个观,是不生不灭的。
知就是那个道,可以说的就是道。正在发生的就是我。没有知,没有觉,没有察,就没有念,就没有我。(听到这里眼里有泪)
有觉才有知。(如果一切都是念头,我?我看到了自己流泪了。我爱的,我挣的,我恨的,我不满的,我眷恋的——,只是一个念头,如果一切都是念头,活着的意义是?我伤心,活着的意义,念头。——-这是我看到头脑想说服我)
你就是那个观,那个觉,你就会回到圆点。
目标:你能轻轻松松的看见所有的念头,不喜不悲。
投影源,演电影。业力就是胶布。你是光源。就是觉。(只是显示出来)二元,三维,四维,
《修心七要》框架简述(17分钟)
- 修法的基础,根基是什么?生活是为了修行。
- 菩提心,空性,对世界真正的认识。相对菩提心(发愿)。不是为了成为好人,是为了对治我执。
- 把困境当为觉醒
- 怎么样让修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 修行进步的标准是什么。
- 修行的承诺。
- 修行的指导。不另有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