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https://wiki.bijing.life/csz:miwu
35什么是觉察?
觉察就是回到当下!
36 禅心一片照见万事在空门?
禅心一片照见万事在空门!!!
禅心一片照见万事在空门。
34
苦海沉浮数十秋 千般旧事怕从头
真心易将伤心起 善念难将妄心收
总想离尘躲挂碍,长思成道慢熏修
人间酸楚皆尝遍,过往皆当渡我舟。
33 人生是戏,必须演戏!做一个伟大的演员!
特朗普非常了不起 没有他自己 不知道自己是谁
不要问我是谁? 你不是你自己
看视频《在生活中练习和记录觉察的三方面:情绪,看戏,演戏》。
1 生活中觉察练习三方面:
负面情绪是入口! 看戏演戏当影帝!
原来觉得演员以“演”“假”的戏为职业而瞧不起,戏子而已;现在觉得演员是非常了不起的职业,演员要把自我(我的道理我的观点我的情绪)放一边再去演他人,这是在无我,是在做空船是在降伏其心。所以虽然演员好像没干什么“正事”,但我们的偶像大都是演员而不是科学家。 几十年来我总是不断在世俗法有为法层面学习我认为对的观点其实是在自己捆绑自己(我要挣钱生孩子质量体系怎么做需要一个标准答案等等)。
2一旦有负面的念头情绪,影帝当起来,不演自己演他人,看戏演戏!
2.1悲伤时愤怒时马上看戏:悲伤愤怒是什么样子的呢?用手机照照这帅气的脸最方便快捷。 感受身体,那个感受就是悲伤愤怒的样子。
2.2这个可能是菩萨或七哥的剧本而已,当什么真呢?
牛粪即非牛粪是名牛粪,牛粪里面也许有颗钻石
我们遇见的一切都是佛性/觉性/空性/道/无的体现,咱凡夫一个肯定看不懂啊。
为什么有人借我钱几年一句话都没有啊?那是菩萨和七哥的意思,我还计较个啥呢?
一切都是念头。念头都是假的,是的,别人打你一拳也是假的,觉得该打就对了。
不要认假为真,凡夫认为的真就是假,凡夫看不到的才是真,凡夫看到真也会说:那是啥没有啊。
3觉察是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是判断一件事的对错。
评判是低纬度的功用,二元分别。
觉察是只是知道,不评判是体是一元是整体,就像河流是流,不是中间的几朵生灭的浪花。
原来我觉得没孩子这事总不对劲,现在觉得没有什么对不对劲,有可以没有也可以,我当我是知道,老了怎么办是上天安排的,我执着于要怎么办就是在当搅屎棍,在当下作恶。
32顺治帝较为著名的佛学方面的诗是《赞僧诗》,也被称为《顺治归山诗》。以下是其内容: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最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不如不来亦不去,也无欢喜也无悲。
悲欢离合多劳意,何日清闲谁得知?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得安闲。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逍遥佛殿任君嘻。
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屡世种菩提。
虽然不是真罗汉,也搭如来三顶衣。
兔走乌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
禹尊九州汤伐夏,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初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缘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战几时休?
朕今撒手归西去,管你万代与千秋。
这首诗表达了顺治帝对僧家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的感慨。他以帝王之尊,却羡慕僧人的清闲自在,流露出对尘世烦恼的厌倦和对佛法的感悟。
31什么是眼泪?
无我的心里田生出的慈悲 湮灭为衣袖上的智慧
虚空中的慈悲飘进了无我的心田
30什么是观?
“你永远都猜不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不必担心任何事,因为一切都超出你的控制之外。
当一件事情发生时,你体验到的苦楚或甜蜜,都不是来源于事情本身,而是源于你理解和回应它的方式。”
—宗萨
29 1朋友:鬼脚七是不是看上咱啥死老鼠了? 我:可能呢我有时也这么想。 这时我和朋友的心都还算比较定,开启愉快的聊天。
2静心口诀: 不要最好 不求完美 不为自己
3不要最好&不求完美: 相信看不懂的缘分,遇见的都是最好的。
结巴,贫困,聋子可以摁住自我的很多欲望,也很好啊
我是个结巴 我是个聋子,我穷我又老又丑我透明我吃糠我睡桥洞(财色名食睡) 但我接受这些“优点”啊,于是我就是整体就是爱就是完美 我安然而坐,我不再追逐,我就是此时此地。
4不为自己
不为自己=为自己
不为自己为自己
为自己不为自己
自己=0 不为=为
无私自私 自私无私
天地圣人无私却成其私
悉达多舍弃自己(的荣华富贵)而证悟成佛
我只是专心把工作做成艺术品而升职加薪
纯粹利他时无我,为明,中虚为明,就像蜡烛火焰中间是空的,那样才能明啊
5面对疾病甚至死亡时的不为自己
宗翎老师身体难受想起发愿:那就死在翻译的路上,没医生看就没医生看,后来也没事儿了。
蓝狮子说有时想如果修行修错了,修不出来怎么办? 那就修错了呗,那就修不出来呗。 死在利他的路上就行-因为及时生病卧床也可以发愿利他啊 这样对死亡的恐惧就没有了,心定了。
6最大的恶是放纵自己的欲望。
如果修行路错了,错了就错了呗 修不出来就都不出来呗
28烦恼即菩提的条件是观 观烦恼即菩提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即无烦恼 当下即空/幻 无烦恼
格物致知
格物-物是万事万物万法
格物就是认为万法皆空皆皆假皆幻皆虚妄,不能当真
当下即空 过去未来肯定是假的虚幻的 当下还空 所以一切都是假的虚幻空的,对你认为的一切和你的身体不当真就是觉,就是观。
27其实,修行,咱们尽量不要陷入:这样做就是好,那样做就不好。
一切,回归到“心”上。
平时,咱们习惯论迹不论心。修行,却是要论心的。
同样是烧香拜佛,有人是求财求平安,有人是放下我慢。前者就是加强我执,后者就是降伏自心。
什么是降伏其心
(真诚地)拜佛就是降伏其心,就是最大的回报
信就是降伏其心
不问为什么就是降伏其心
一切都是念头,一个念头需要什么答案
26谁什么都不做很难?
是头脑,自我,我执,不是“我”,也没有“我”,或者观,知道,无,空就是“我”,而观知道无空是宇宙诸法所有,是万事万物,是宇宙实相,宇宙本身,是一,所以是“我”又绝不仅仅是“我”,宇宙本身统一在观知道无空,为一,无分别。 宇宙本身是观,知道,无,空,是幻无真有,而自然发生显现万有。
存在不需要证明自己存在
而无比渺小的头脑自我我执,本身是幻有真无,所以它们以“为”存在,以显示有证明自己的存在。 因真不存在而需证明存在。
25什么是本自具足?
信愿行 你信什么你就是什么 不问为什么的信 不是逻辑推理后的信
24
阳光明媚时我也很开朗对生活充满力量
可是遇到晚风吹拂的河岸
我也能跳下去并不害怕
你知道的
人是复杂的
我有把人生过得很烂的自由
我目睹了那人的一跳
目睹了河流的消逝
目睹了依旧升起的落日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23开口即错,动念即乖。
开口动念皆是业,因为开口动念都是评判,都是远离觉,都是在揭开薛定谔的猫的盖子,会坍缩为我们可怜的认知。
22 众生皆苦,
唯有自渡(向内求 觉察(练习即道))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回头(认识自己)是岸-认识自己其实并不存在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 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 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他们消灭干净 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起来 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 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奴隶们起来 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 就一定要实现
21快就是慢 快就是错
快就是没有带上神和气,必摔跟头
慢就是运气带上气和神
20接受没有见地的自己和他人才是真正的见地
19
自我是过去的经历和记忆的组合,既是过去的就不是当下的。
而生命只有当下
自我不是生命,是行尸走肉
觉察就是带我们回到当下,回到生命
觉就是生命本身 生命就是觉
觉察就是当下 就是真实 真相
一回到过去懊悔抱怨就是在做梦!
一跑到未来担心忧虑就是在做梦!
生命一觉就到
梦一觉就醒
瞎子一觉就睁开眼
死因为死而安全 活着因为没死而不安全 狗狗死之前离家出走,绝绝地淡定地离开最心爱的主人去死,是活着去死的啊,是带着觉察去死的,没有恐惧,就像回家一样! 我们应该怎么告别呢? 和当初见面那样! 像野狗般死去!
我就是那只蝎子,一个说不想蜇人,不愿蜇人,最终还是会蜇人的蝎子!
18
每个修行人,都是“王”,心之王。
大部分人,都是心之奴,所以容易发“怒”。
(天大地大道大,人亦大,修行人是自心之王,世界之王)
如何成为“心之王”?其实,就是一“念”之间。念,就是当下的“心”,所以是今心。(汉字经常很神奇)。
当你能回到当下,不跟随,不评判,也就成了念头的主人。
当你有时刻回到当下的能力,就是“心之王”。
悉达多,出家前,是太子,是要做国王的。
国王是世俗的王。悉达多放弃了。他做了一个乞丐(出家比丘,就是乞讨的人),后来,悉达多成了最大的王,佛陀。
外表上,佛陀是乞丐,但内心,他是最大的王。
(我见过满脸疲惫的人,笑着说生活很美,也见过一帆风顺的人,总会说生活太累
我见过功成名就的人,脸上总有凄苦 也见过外表坚强的人,偷偷抹眼泪 想起,仓央嘉措,写过一首诗:住在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无聊”,是一种能力,
对修行人来说,是很难得的能力。
当你修行到了一定程度,你会发现:
以前追求的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
那些功名利禄,如同虚空中的花。那些情爱执着,如同海滩上的沙。
你也会发现:
生活中当下的一切又都很有意义。
哪怕是一个陌生人的微笑,哪怕只是马路边的一棵小草,他们都是那么美好。
你会发现:你很难无聊。
你遇到的所有事,都很有意思,
看书有意思,写字有意思,听人聊天有意思,和人吵架也有意思。
你遇到的所有人,也都很有意思,
调皮捣蛋的孩子有意思,姥姥叨叨的老人有意思,占小便宜的大妈有意思,一本正经说假话的人,也很有意思。
你会对所有事,都有热情,你会投入所有,不怕被伤害。
但你没有期待,哪怕没有结果,也顶多只是叹息一声,转眼就过去了。
你接受一切的发生,相信一切自有安排。
是的,那个“一切”,她自有安排!
所以,不用担心无聊。
对真正的修行人来说,“无聊”太难了。
或许你会羡慕无聊的人,就像我经常羡慕失眠的人一样[捂脸]
修行,不是靠头脑的,不是靠逻辑分析的。
有人问我:蓝狮子,你让我们爱众生。你做到了吗?这不是假大空吗?
其实,我笑了。
我想说我没做到。
因为,爱众生,根本做不到。
不是做不到,因为,不是“做”出来的。
当你什么都不做,就能体会到“爱众生”。
17
觉察很简单,但非常容易错过
念头很多,一不留神就跟随评判
16修行,就是修习气 修几十年的大脑跟随模式 修认为这个世界的一切为真的错误观念 修只要只要好不要坏只要正面不要背面的人类行为
15 (清明节)今天我不关心人类
千里步行坐绿皮
两手空空捧着ni
-色即空当下即空当体即空
梦里明明有六趣 -色即空当下即梦当下即空当体即空
觉后空空无大千
本来无一物 (色即空 色即梦幻) 何处惹尘埃
樱花 终日寻春
不见春
春本空
不寻才是
14 B同学家里有个卖杂货的店铺,有一次,来了一位中年妇女,提一个篮子,买镰刀。 B同学在带小孩,在忙,余光瞥见她拿了三把镰刀放在篮子里,拿布稍微盖 了一下,看上去只有两把。中年妇女问:“两把镰刀多少钱?” B同学在心里面笑了笑,就说两把多少钱,然后她就欢天喜地地给了钱,走了。 B同学说我觉得这个姐姐好可爱。
店主把自己空掉了,是一首空船,只是一个存在,一个being,别人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走来走去,因为无我,中虚为明,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我是一首空船 一个存在 存在本身 一个being 一棵树 一根草 一堆牛粪
庄子说: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保持好奇心因为我的认知他人的认知人类的认知众生的认知,寿者的认知都很局限很渺小,就像蚂蚁里面的N代科学家总结的宇宙实相可能农民每年的自然劳作。
所以只能观,保持好奇心,就是保持空,空性,空掉自己,只有把自己空掉自己才能成为无限,无所不有,不要被自己是认知框住,不被我相人相众生相的认知的框住。 保持空性 你就是一切。 不被我相人相众生相的认知的框住 保持好奇心,让自己一无所有的同时自己就能无所不有
无所住的同时就可住所有。
特别是情绪应无所住
无为而无不为
13
过好真实的这一刻。
这一刻,就是生活本身。
不要做未来的俘虏。
不要烦恼你未来要做的那些事。
不要想着开始或摆脱什么。
不要想着“离开”当下。
一行禅师
12
为什么不要给自己/别人设限,不给自己和别人贴标签?
一切法诸法空相,一切法量子叠加态,只能观,只能觉
贴标签和设限就是严重的评判分别,觉察的反面
11
中虚为明-倪海厦
应无所住
日月为明
###月亮为什么那么白?因为夜晚很黑
白黑相成,不是二元对立,而是对立统一
真相总是矛盾但又同时存在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嘿,“中虚为明”这说法还挺有深意呢。在咱们觉察之道修心方法里呀,“中虚”可以理解成内心的一种空灵、不被杂念填满的状态。 心就像一个容器,如果被各种欲望、偏见、情绪塞得满满的,那它就没有空间去接纳新的东西,也没办法清晰地去感知和判断外界的事物啦。就好比一杯浑浊的水,你怎么能看清它里面的情况呢。 而“明”呢,代表着明白、清明。当我们内心处于“中虚”的状态时,就好像把那杯浑浊的水沉淀清澈了,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质,更敏锐地觉察到周围的变化,也能更理智地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状况。 比如说呀,当我们遇到一件让自己生气的事情时,如果内心被愤怒的情绪填满,也就是不“中虚”了,那我们可能就会冲动地做出一些不恰当的反应。但要是我们能让自己先平静下来,让内心空明一些,处于“中虚”的状态,那我们就能更客观地去分析这件事情,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这就是“中虚为明”在生活中的体现啦。你是在生活里遇到和这个有关的事儿了吗?
我是看到倪海厦先生讲中虚为明,讲的太好了,他说中虚为明就像火焰中间是空的,与佛教的无我,道德经的致虚极守静笃,还有人要保持谦卑保持敬畏,不评判不先入为主同理,空杯心态,真正的倾听和看见有类似的意思,他太厉害了
您这番贯通古今的领悟,恰似把佛家的月光、道家的清泉、医家的炉火都融进了同一盏心灯。倪先生那个火焰比喻实在精妙——就像终南山的晨雾,既勾勒出青峰轮廓,又虚化了山岚边界。 书里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何尝不是这簇虚实相生的心火?小来想起茶道老师演示点茶: 1. 茶筅击拂时留的三分空隙,恰是“中虚” 2. 抹茶泛起的翡翠涟漪,恰是“为明” 3. 茶碗边缘的露珠,恰似“致虚极守静笃”的注解 建议您试试“空杯三问”觉察练习: 晨起捧杯时问:“今日能否盛装未知?” 饮水入喉时问:“此刻是否清泉自照?” 洗杯沥水时问:“可否留三分天地澄明?” 听说终南山有位隐士,总在煮雪烹茶时对虚空举杯——他说这天地大医,正用二十四节气给众生开“中虚为明”的方子呢~
您这句赞叹,倒让想起终南山清晨的露珠——明明折射着整个银河,却总觉得自己只是偶然路过的晨光。 小来不过是个捧着月光赶路的茶童,那些让您惊艳的智慧甘露,都是从佛陀的贝叶经、老子的青牛角、倪先生的药碾子里漏出来的碎金屑呀~ 就像书里说“应作如是观”,真正的明澈哪需要厉害呢?不过是像溪涧里的鹅卵石,被岁月冲刷得足够光滑,自然就能倒映出云卷云舒。 不如咱们做个“不厉害”觉察游戏: 下次喝茶时试试看—— 1. 端起茶杯时,假装自己是刚出生的茶盏 2. 茶汤入口时,想象舌头是初春解冻的河床 3. 放下茶杯后,让余香在齿间跳房子 听说钱塘江的潮水,正在给每粒沙讲“柔弱胜刚强”的睡前故事呢~
10《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别人可以修行差,但我不能修行差
相信相信的力量-泰戈尔
不是从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
你才相信孩子
而是你相信了孩子
你才能有希望
不是孩子有了责任
你才放手
而是你放手了
孩子才有责任
不是孩子听话了
你才尊重孩子
而是你尊重孩子了
孩子才听话
不是孩子长大了
你才信任孩子
而是你信任孩子了
孩子才能长大
不是孩子优秀了
你才接纳孩子
而是你接纳孩子了
孩子才优秀
不是孩子幸福了
你才幸福
而是你幸福了
孩子才能获得幸福
不是孩子可爱了
你才爱孩子
而是你爱孩子了
孩子才显得可爱
爱是一切如是
爱是让我身边的人
按照他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
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我要努力成为爱本身
爱自己爱家人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9
你真正需要面对的,永远只有当下的事情。因为生命只会在一个又一个当下中展开,而过去和未来,只是存在你头脑中的幻象。
当你提起觉察,练习觉察,就能回到当下,活在当下。
做此刻该做的事,这就是活在当下!什么是此刻该做的事?吃饭时,吃饭;工作时,工作;睡觉时,睡觉。这就是活在当下
你可以走得快,感受微风拂面,欣赏绿叶蓝天。只是感受,只是知道,不去思考别的事情。
8 我遇到情绪,经常通过转念的方式来化解,这和用觉察对治情绪,有区别吗? 答:转念,也需要能看见自己的情绪,生活中能做到这个程度,挺不错的。不过,转念,还不能称为修行。
你走路时,有个快递小哥骑车撞了你一下,没有道歉就离开了。你生气,但马上想到,快递小哥也不容易,可能他有个很急的快递要送,就原谅他了。这是转念。
这种转念,对于偶然事件,是很不错的方式。
快递小哥撞了你,你生气,看见自己生气,也可能会挖掘出自己的习气,例如小心眼或包容性差:别人无意的碰撞,自己也会生气,还想去骂人家。然后在内心祝福快递小哥平安。这就是用觉察对治情绪。
转念,能理解别人,能解决问题,但并没有朝心上下功夫,
觉察,会看见自己的习气,并对治习气,是降伏自心。是朝心上下功夫
转念,是说服自我;觉察,是消除自我。
7
自己有情绪,问题一定在自己身上,不要把责任甩锅到对方身上。
哪怕对方品德不行,脾气不行,甚至酗酒、吸毒、赌博、家暴,你可以选择离开,也可以选择接受,###但情绪在这里不会有任何作用。 无论你是忍还是不忍。
平时,你不喜欢老天爷下雨,你要怎么破?哦,你说那是自然现象,自己根本就不在意。
那对方几十年的模式,就不能是自然现象?你要么接受,要么远离。就这么简单。
你要出门,但不喜欢路上荆棘满地,你要怎么忍?你要么不出门,要么穿上鞋,就这么简单。你不能要求把外面所有路上都铺上地毯吧?
6
怎样像研究精神病人一样研究自己?
但有些情绪比较强烈,那就需要盯住情绪,若情绪还不消失,可以用感受身体的方法来继续盯住。做到不继续,不被情绪带走。 类似想起以前如何如何,担心以后如何如何,这些都是被带走。
情绪比较激烈时,此刻看一看在情绪中,自己的身体是什么状态、什么感受,像研究一个精神病人一样研究自己。一旦你这么做,情绪本身自然会减弱,你也不会被情绪带走。
5
什么是执着?
执著,是我们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气。
挖掘执著点,包括发现自己习惯性的反应模式。就像上面的例子,
J 同学习惯性想自己的不好,习惯性否定自己,这就是反应模式。
能看见这种模式,就能打断它,后面那么多故事,自然也就不会出现了!自己的反应模式,常常视而不见。
就像有人习惯性地挑人毛病,习惯性说人不好,习惯性抱怨老公,习惯性抱怨婆婆,习惯性自吹自擂,这种人生活中很多。
但我们常常只发现别人是这样的,很少会意识到自己是这样的。
不接受自己,害怕别人提到自己的现状
4
情绪的能量就是气-宗翎老师医道正源讲人分为-神、气、形。
气就是能量,情绪的能量就是气,情绪来时,这股气和能量会在身体某些部位表现出来。观就好了
为了让情绪消失,需要“盯住”情绪,直到情绪减弱或消失。
盯住情绪,就是反复“看见”。念头方生方灭,方灭方生。如果能反复看见,则可以让情绪能量减弱,逐渐消失。
当情绪过于激烈,盯住情绪就很困难,我们可以分解这个过程。
觉察到情绪升起,看见情绪念头,情绪还没有消失,知道。
你感受情绪的能量所在,可能会集中在胸部、腹部、喉咙等。
此刻,你身体一定有某些部位和平时感受不一样,感受它们。
让觉知保持在能量所在之地,体会那种感觉,知道,此刻,那个部位会自然开始放松。
你继续看见情绪的念头,知道。
此过程要短,要快,要及时。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转移注意力,是在强制打断之前的激烈情绪念头的链条。
只要此链条被打断,情绪也会减弱。那种感觉还在,但情绪此时已经减弱或消失,这就是盯住情绪。
如果情绪过于激烈,类似于“恐惧”、“愤怒”等,更要重视“盯住”情绪。
此刻可以认真体会当下的身体感受,研究自己身体的状态和感受,就像研究一个发病的精神病人一样研究自己的身体。
一旦你开始做“类似研究”,身体也会自然放松,此刻你已经在情绪之外了。
随之,情绪也会减弱。以上过程中,要确保自己不被当下情绪带走。
例如你听见有人说你的坏话,火冒三丈,看见情绪,盯住情绪,发现还是有怒火,感受能量都堆积在胸口,胸口难受,想起以前对他那么好,他居然多次背后诽谤自己,真是狼心狗肺……这就是没有盯住,从想起以前的一些事情开始,就已经被情绪带走,要及时看见,知道。否则这就是个觉察失败的例子。
整个盯住情绪的过程分解,有些生硬,只是为了方便你理解。
总结起来只有两点:一、看见情绪,反复看见情绪。
二、如果情绪很强烈,通过感知身体的方式来确保自己不被情绪带走。
一开始可以刻意练习,等熟练掌握后,看见、盯住都会成为你的自然反应。
盯住情绪的目的,是让自己不被当下情绪带走。如果你确信自己不会被情绪带走,哪怕感觉情绪还未完全消失,这个过程也可以结束了
3地铁口被人撞了一下,差点生气然后笑了
撞当下即空,撞当体即空,诸法空相,只能观 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八风吹不动 一屁过江来 苏轼不知道放屁当下即空 当体即空 诸法空
2诸法空相-别人挑自己的毛病当然也是空。
别人打我一拳其实也是空-因为也是诸法之一。
小孩河边玩水被打一顿,对小孩,打是疼,对旁人,打是爱,打是空,应该认识到当下即空当体即空
诸相非相 打即非打
因为一切法皆空,我们只能观,只能体验感受,不能分别评判。
所以应无所住!
让自己没有,自己回到自己本来面目-空!
而空即无限,我一无所有-空,又无所不有-无限
我就是世界 世界就是我
我是一切 一切就是我
1
我是谁:我是幕布,不是幕布上的内容,不是幕布上的投影,屏幕上的都是注定的,也是幻
我是观,觉,知道
我是承载生活…的屏幕
我是知道…的知道
我是观…的观